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崇禎身上到底有什麼致命的缺點 為什麼明朝的將領都選擇投靠清朝呢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08-23)2

還不知道:明朝的將領為什麼都選擇投靠清朝呢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統治者殘暴無道,最終,導致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

這其中,朱元璋就是當時農民起義軍的領袖之一,在經過數年的戰爭之後,朱元璋創業成功,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最終,建立了一個大統一王朝。

崇禎身上到底有什麼致命的缺點 為什麼明朝的將領都選擇投靠清朝呢

而崇禎皇帝,就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十七歲繼承了皇位,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時局動蕩有亡國之象。但是,崇禎皇帝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對明朝的統治,他一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付出自己的所有精力,來挽救瀕臨滅亡的明朝。但是,世事難料,崇禎皇帝還是沒能挽救明朝,最終,自己也隨著明朝的滅亡而滅亡了。

明朝皇帝大多多疑,崇禎皇帝也是一樣,不僅非常多疑,為人還很陰沉。對於身邊的人,他基本上都不相信,而他相信的人隻有自己。這一點,從史料中就可以看出:從崇禎皇帝執政之後,在位期間一共換了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光是下令斬首的總督就有7人。而且,他還下令殺死了11個巡撫,逼死了1個巡撫。

在這麼多人中,世人熟知的袁崇煥,熊文燦,劉策,鄭崇儉等,他們不僅有著卓越的政治才能,還是國家的將才,但是,隻要崇禎皇帝對他們起了一點點疑心,那麼,他們的性命就保不住了。對崇禎皇帝而言,他不會在意這個人在政治上是否有才能,也不在意這個人是否對自己真的有用,他隻管消除自己的“疑心”,對於此,他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會放過一個。

但是,對於國家而言,這麼多的棟梁,就這樣平白無故地消失了,國家不動蕩才怪。

世人都知道,皇帝殺人的方式有很多,可是,崇禎皇帝卻不同,他不光是要把這個人殺死,還要用一種極其殘忍的手段將其虐待致死。不僅如此,崇禎皇帝還要把這一係列的經過,展示給天下的老百姓。比如:在袁崇煥這件事上,崇禎皇帝雖下令將其淩遲,但是,卻在大街上執行,並讓老百姓分食袁崇煥身上淩遲下來的肉,就連袁崇煥的家屬,也要被流放三千裏。

袁崇煥其實是一個非常正義的忠勇將士,他對國家,對皇上,對朝廷,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他一片赤膽忠心,最後,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真是讓人惋惜。

當初,後金軍進入的關口是屬於薊遼總理劉策所管轄,而袁崇煥得知後金軍入關,直逼京城,於是,千裏迢迢趕來救援,所以,它自認為有功無罪。但是,朝中大臣卻有很多人認為:是袁崇煥放清兵入關。於是,紛紛誹謗袁崇煥與後金軍有勾結,崇禎皇帝對此也很懷疑。

之後,清兵賄賂朝中的宦官曹化淳,並且,讓曹化淳把袁崇煥與清兵安通款曲的假消息傳遞給了崇禎。之後,對於袁崇煥與皇太極互通的事實,崇禎皇帝更的大怒,他並沒有去查證它的真假,隻是不顧一切地抹去了袁崇煥的所有戰功,甚至,把他列為了一個死有餘辜的叛亂臣子。

其實,崇禎皇帝也是要借這件事情“殺雞儆猴”,讓世人明白背叛自己的下場。但是,世人看到了什麼,這是崇禎皇帝不能想象的。

這其中,就可以看到兩點:

之一是崇禎皇帝的殘暴,以及在智商方麵的低下;

第二是如果效忠崇禎皇帝,就會因為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不僅落得慘死,還會連累全族人;

由此可見,忠臣良將跟著這樣的皇帝,肯定無法安心地建功立業,不僅在政治上沒有什麼前景,保不住,還有失去生命的危險。正所謂,現實太殘酷,迫不得已隻能另辟蹊徑。畢竟,在生與死的選擇上,跟隨一個懷疑自己的君主,還不如逃走來的痛快。

可以說,如果不是崇禎皇帝的殘暴,這些接受過傳統儒家思想的忠臣良將,他們怎麼可能會輕易的變節呢?並且,明朝後來做官的人,其品質本來也有一些問題,因為,在魏仲賢掌權時期,已經把那些剛直的大臣都殺掉了。

所以,他們更加明白,如果變節就會被史官寫進史冊,成為一個“不忠不孝的亂臣賊子”。但是,麵對這樣的一個多疑、殘暴的皇帝,哪怕不是為了自己,也應該為了自己的家人能夠平安的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他們也不得不為自己尋找一條活路。

最終,這些人的活路在哪呢?

答案就是:清朝。

清朝入關前後,對於明朝的這些大臣大多都是高官厚祿,給他們更多的尊重與禮遇。並且,清朝還向這些明朝大臣展現出了兩點:

一是、清朝政治的清明,沒有隨便冤殺大臣的事情;

二是、在早年間就投奔清朝的那些明朝大臣,在清朝都得到了重用和尊重,有的大臣還和皇家結成了親家。

可見,清朝高明的政治手腕。並且,投降大臣有示範效應,最終,他們則會一個接一個的投降。。。 。。。無聲無息中,明朝的這些能臣將士,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清朝。可以說,清朝的種種做法,遠遠高於崇禎皇帝的那種動不動就殺戮大臣的做法。

崇禎身上到底有什麼致命的缺點 為什麼明朝的將領都選擇投靠清朝呢

清朝對於這些將士有多麼的真切,在祖大壽、吳三桂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1628年,祖大壽因守寧遠獲得“寧遠大捷”而升為前鋒總兵官,被派駐守錦州。1631年,大淩河之戰,祖大壽糧盡援絕,於是詐降,之後逃往錦州城對抗清軍,此時,清廷屢次招降他都不從。

到1641年的農曆三月開始的鬆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徹底降清。在徹底歸降清朝之後,皇太極並沒有因為他是前朝臣子是自己曾經的敵人而懷疑他,反而重用他。從那以後,明朝的臣子投奔清朝就成為了一種趨勢。

1644年,兩麵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之後,他投降多爾袞引清軍入關,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到了,康熙元年,吳三桂更是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被晉封為了平西親王。

崇禎身上到底有什麼致命的缺點 為什麼明朝的將領都選擇投靠清朝呢

可以說,一個有抱負的人,更願意在這樣一個清明的朝局中施展自己的才華,因為,他們都想擁有一個安享晚年的機會。

參考資料:

【《明史·袁崇煥傳》、《平西王吳三桂傳》、《清史稿》】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08/80107.html

“崇禎身上到底有什麼致命的缺點 為什麼明朝的將領都選擇投靠清朝呢” 的相關文章

曆史上劉封為何不救關羽?真相是什麼?

曆史上劉封為何不救關羽?真相是什麼?

關羽兵敗身死,是劉備暮年遭遇的最大失敗,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探尋。劉封鎮守的東三郡(西城、上庸、房陵),本屬於漢中,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和南郡之間隔著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和南陽郡(包括襄陽、樊城)。從東三郡出兵到荊州地區,最方便的路線是沿漢水東進,可以直通襄陽、樊城(另一頭通往漢中)。這也是關羽北伐時,...

劉理:三國時期蜀漢宗室,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劉理:三國時期蜀漢宗室,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劉理(約215年—244年),字奉孝,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蜀漢後主劉禪、甘陵王劉永異母弟。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章武元年(221)六月,劉備派司徒許靖封劉理為梁王,建興八年(230年),改封為安平王。延熙七年...

朱瑄最後被朱溫所殺,到底是因為什麼?

朱瑄最後被朱溫所殺,到底是因為什麼?

朱瑄,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晚唐割據軍閥。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光啟三年(887年),開封城遭到齊軍圍困,危在旦夕。天平軍節度使朱瑄於是率軍前往救援,幫助朱溫打退了秦宗權,成為其同姓義兄。但僅過了十年,朱瑄就為朱溫所殺,天平軍也落入朱溫手中。那朱瑄與朱溫是如何從結義兄弟變成生死仇敵的...

李衛作為雍正時期的寵臣 乾隆又是怎麼對待他的

李衛作為雍正時期的寵臣 乾隆又是怎麼對待他的

還不知道:雍正皇帝去世之後,乾隆是如何對付雍正寵臣李衛的?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雍正皇帝生前,有四個最受其信任的大臣,這就是鄂爾泰、李衛、張廷玉和田文鏡。除了田文鏡死於雍正朝外,其餘三人都延續到了乾隆一朝,其中又以李衛最先去世,年僅51歲。雍正皇帝去世後,把依然活...

秦始皇如果立扶蘇作為太子 秦朝還會不會滅亡

秦始皇如果立扶蘇作為太子 秦朝還會不會滅亡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時就立扶蘇為太子,秦朝還會滅亡嗎?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秦始皇因為生前遲遲沒有冊立太子,為此給了趙高可乘之機,在秦始皇巡遊途中去世後,趙高發動沙丘之變,擁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稱帝,之後趙高獨攬大權,實行苛政,激起民變,導致秦朝迅速滅亡。...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麼多 朱元璋為何對藍玉下手那麼狠

朱元璋屠戮的功臣那麼多 朱元璋為何對藍玉下手那麼狠

朱元璋屠戮了那麼多人,為什麼唯獨對藍玉下手那麼狠?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將藍玉剝皮填草,傅友德也好,李善長也好,這些人雖然都被誅殺或者逼死,也沒有受到藍玉這麼非人的折磨,藍玉的下場之所以這麼慘,一方麵因為朱元璋晚年的性格多疑,殘暴,另一方麵也是藍...

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怎麼樣?曹操為何會如何信任他

夏侯惇在曹魏的地位怎麼樣?曹操為何會如何信任他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以上問題曆史網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晉升魏王,漢朝百官都改用魏國的官號而非漢朝的官號,隻有夏侯惇仍用得是漢朝官號。夏侯惇對此感到不安,於是向曹操提議讓自己也改用魏國官號。曹操聽了說:“你是我的朋友,我怎麼能委屈你做我的臣子。”由此可見曹操對夏侯惇...

趙楷、李遵頊都是兩宋時期的狀元,他們的一生有何不同?

趙楷、李遵頊都是兩宋時期的狀元,他們的一生有何不同?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如果在殿試中考了第一名,就稱之為“狀元”。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在中國古代,自隋唐時期出現科舉製以來,無數人為了中科舉當官而前赴後繼,忍受寒窗苦讀。科舉考試最終考核出來的第一名叫作狀元,是經過層層考核湧現出來的天才,曆來受到帝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