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張昶作為朱元璋時期的清官 為什麼他會被人所詬病呢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09-05)3

張昶身為清官還被人詬病,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作為英武有為的君王,自然欣賞那些恪盡職責、兩袖清風的官員。因為正經皇帝都明白一個道理,皇帝富有四海,最重要的不是錢財,而是國家安定,百姓樂業,這樣君主的統治才能長久。

曆朝曆代諸侯為了皇位,皇子為了帝位,掙得頭破血流,究竟因為什麼?這就是皇權的魅力,它可以決定任何人的生死,它可以號令天下、它可以讓你享受一切人間榮華。這所有的前提則是皇權的穩固,假如四麵楚歌,內部起義不斷,被推翻也就是遲早的事。

朱元璋是集雄才偉略、詭譎權謀為一身的偉大帝王,他出身布藝,以平凡之軀打造出龐大的明帝國。朱元璋識人很準,離開郭子興的時候身邊隻帶了24個人,而這24人皆是明帝國的股肱之臣。

在創業之初,朱元璋是否也曾看錯人?有一人名叫張昶,是元朝派來的使者,因為其身負大才,便被朱元璋留用。張昶經常穿一身破衣爛衫,什麼時候也不換衣服,哪怕身居高位也是如此。

朱元璋見到如此清官也是稱讚不已,而朱元璋手下頭號謀士劉基則對張昶甚為忌憚,並對朱元璋說道:“此人留不得!”

為何張昶身為清官還被人詬病?他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

張昶作為朱元璋時期的清官 為什麼他會被人所詬病呢

張昶何許人也?

張昶原本是宛平人,也是現在的河北地區,他是原元朝舊臣,官拜戶部尚書。在朱元璋熱火朝天搞造反事業的時候,元 *** 也意識到了這夥勢力不容小覷,令張昶為元朝使者,到朱元璋營帳中勸降。

我們都清楚朱元璋的身世,全家老小是死走逃亡,父母皆被餓死,這都是拜元朝暴政所賜。要想勸降朱元璋,那談何容易。張昶說明來意,朱元璋也不發火,仔細交談一番,發現此人博古通今,是難得一見的人才。

史料記載:

“昶,北平之宛平人,仕元為戶部尚書,以奉使來,上與語,初默然,後見其才敏,留用之,累授參知政事。”

朱元璋創業初期,正是用人之際,對張昶也極為欣賞,當然了,和談一事必定是談不攏的,一方麵朱元璋對元朝深惡痛絕,怎麼還能投降,另外元朝 *** 已經腐敗不堪,就差臨門一腳,朱元璋爭奪的是天下的統治權,元朝給的那點條件也實在不值一提。

張昶作為朱元璋時期的清官 為什麼他會被人所詬病呢

在軟磨硬泡之下,張昶留在朱元璋帳下,也許張昶是被強製留下的,或者是張昶自願留下。所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朱元璋對於使者一向禮遇有加,得到張昶如此人才,也十分高興。

張昶被授予參知政事之職,大概相當於副宰相,地位不低。我可以分析一下張昶的心理活動,張昶本來是來勸降的,卻被敵人招安,這事情換在哪都比較奇葩,作為元朝高級官員,其內心必定是複雜的。

俗話有雲,忠臣不事二主,張昶身在曹營心在漢,做事也同樣表裏不一,對外人“坦誠相待”,內心卻仍向往回到元朝。雖然張昶口心不一,但仍為朱元璋做了許多事情。

史料記載:

“昶有才辨,智識明敏,熟於前代典故,凡國家建置製度,多出昶手,裁決如流,事無停滯。”

張昶聰明機敏,史學知識淵博,很多建國的製度都是張昶製定的,並且判斷迅速、高效,從不停滯。這種人才正是朱元璋需要的,當時百廢待興,身邊隻有一群喊打喊殺的武將,這種國家建製的人才實在太少。

張昶作為朱元璋時期的清官 為什麼他會被人所詬病呢

為何劉基說張昶不可留?

張昶幫朱元璋做了很多事,解決了很多難題,而更大的問題是,張昶不忠於朱元璋,這一點是哪個領導都無法容忍的,你可以無才無能,這都是可以後天彌補的,假如你想挖公司牆角,那肯定會被公司開除。

劉基正是看到張昶的問題,才向朱元璋稟報。想來以朱元璋的眼光,早就看到這一切的,朱元璋在反元初期,對事情判斷極準,張昶這種裏通外國之人也一定看在眼裏。

對於張昶,朱元璋估計是又愛又恨,才能是如此之高,卻又是個不忠之輩。很快張昶的問題就暴露出來。

史料記載:

“昶嚐竊語其所親曰:“吾若得歸元,仍不失富貴也!”間陰使人上書頌功德,勸上以及時娛樂,”

張昶經常對左右親信說:“如果我回到元朝,同樣是榮華富貴一生”。另外,張昶也對朱元璋下手了,明君的特點是能聽進他人意見,並有自己判斷,不會人雲亦雲。朱元璋本身就是個剛硬果決之人,如果有人要坑他,對方當然不會有好果子吃。

張昶作為朱元璋時期的清官 為什麼他會被人所詬病呢

張昶勸朱元璋要及時行樂,還拍朱元璋的馬屁,除此之外,張昶還勸朱元璋對臣民用嚴刑酷法來鎮壓。朱元璋當然不會聽從,朱元璋的執政理念正好與之相反,他是大明皇帝中最勤奮的,沒有之一,甚至把宰相也廢除了,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

朱元璋貧農出身,深知百姓疾苦,稱帝之後減免各地賦稅,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於官民朱元璋就不那麼客氣了,隻要貪汙受賄者,統統格殺,一個不留。如此心性之人,是不會輕易搖擺的。

真正的忠臣,哪有這麼勸諫君主的,這必定是個大奸臣,所以說劉基要朱元璋除掉張昶。

張昶結局如何?

之後張昶越來越思念元朝故國,在家中藏了很多反叛的書稿。明朝的文字獄也是比較嚴重的,朱元璋因為要過飯、當過和尚,內心也有些許自卑,但凡有人在奏疏中出現相應不敬字眼,可能麵臨殺頭之禍。

張昶的臥室中有這麼一篇稿子,上寫“身在江南,心思塞北”,這明擺是要叛變,被人揭發後,張昶再也無法這麼混下去了。朱元璋欣賞張昶的才能,想著再次放他一馬,而得到的回複卻是“彼決意叛矣,是不可赦。”最終,張昶被處死。

張昶作為朱元璋時期的清官 為什麼他會被人所詬病呢

張昶是元朝舊臣,也是元朝的忠臣,腐敗的元 *** 中竟然還有如此忠臣,實在為張昶而惋惜。對張昶,隻能哀其不幸,卻無法怒其不爭。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09/82350.html

“張昶作為朱元璋時期的清官 為什麼他會被人所詬病呢” 的相關文章

金日磾作為匈奴人被漢朝俘虜後 漢武帝為何還將他立為輔政大臣

金日磾作為匈奴人被漢朝俘虜後 漢武帝為何還將他立為輔政大臣

還不知道:匈奴王子金日磾,被漢朝俘虜後,為何會被漢武帝立為輔政大臣?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漢武帝寵信金日磾,起初是同情金日磾的身世,後來則是因為金日磾知恩圖報,能力非凡,願意用自己的一生回報漢武帝,這讓漢武帝大為感動,逐漸地漢武帝也對金日磾這個人非常敬佩。首先我們...

崔林:三國時期曹魏大臣,飽受愛戴,位列三公

崔林:三國時期曹魏大臣,飽受愛戴,位列三公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東武城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從弟。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出身清河崔氏。在曹操平定冀州時被授為塢縣縣長,遷冀州別駕、丞相掾屬。曹操成為魏王後,擔任魏國禦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後,曆任尚書、幽州刺史、河間太守、鴻臚卿。...

年羹堯死後他的妻兒都是什麼下場?

年羹堯死後他的妻兒都是什麼下場?

年羹堯,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曆史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古代封建王朝,皇權始終是不容侵犯之姿,做臣子的一定要踏實本分,否則等到你觸犯皇帝“逆鱗”之時,就會招致禍患而渾然不知。《史記》有雲: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

劉玉娘是個什麼樣的人?她是如何成為皇後的?

劉玉娘是個什麼樣的人?她是如何成為皇後的?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同光四年(926年),後唐發生大亂,宰相向皇帝李存勖請求拿出宮中財物賞賜軍士,以穩定人心。但皇後劉玉娘得知此事,卻故意在宰相麵前裝窮,說自己隻有一盒首飾與一個孩子,叫宰相把首飾與孩子賣了去賞賜軍士。宰相嚇得不知所措,隻得退...

趙雲和劉備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劉備為何沒有重用趙雲

趙雲和劉備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情 劉備為何沒有重用趙雲

還不知道:趙雲為何沒被劉備重用?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第一件就是趙雲曾經拒絕劉備,當年劉備和趙雲初次見麵,劉備三兄弟的名氣已經威懾了公孫瓚手下很多將領,甚至連田楷、田豫這些人都想投奔劉備。而劉備特意給趙雲拋出招攬之意但卻被趙雲當場拒絕,這種情況對劉備來說非常尷尬,...

官渡之戰曹操為什麼能打贏 曹操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官渡之戰曹操為什麼能打贏 曹操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今天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曹操為什麼會打贏官渡之戰的文章,歡迎閱讀哦。兩個原因,首先是運氣,其次是袁紹助攻。先說運氣,很多人,尤其是曹操的智囊團和粉絲會說曹操用兵如神,曹操知人善任等等。這些當然不假,但是袁紹真的在這些方麵就不如曹操嗎?那也不見得,曹操手下有荀彧郭嘉,袁紹手下還有沮授田豐,誰...

曆史上曹叡是真的不知道司馬懿有異心嗎?

曆史上曹叡是真的不知道司馬懿有異心嗎?

曹睿,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後甄氏。對此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司馬懿作為曹魏重臣,輔佐曹魏四代君主,功勳赫赫,但是,司馬懿又有異誌,而且老謀深算,陰險狡詐,最終,發動“高平陵政變”,篡奪了曹魏大權,成為奸臣。那麼,問題是,曹操都看出來司馬...

張紘在曆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才能怎麼樣?

張紘在曆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才能怎麼樣?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這是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紘與昭,號二張;紘柔克,昭純剛。紘先死,德不亡,昭後死,譽益彰。——蕭常提起東吳的大臣,大家最容易想起的是四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其實這幾位都是側重於軍事,東吳早期的文臣代表是“二張”——張昭、張紘。他們為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