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垓下之戰韓信是怎麼勝利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09-02)3

對c楚漢之爭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垓下之戰是決定楚漢之爭的終極一戰,最後韓信率領的漢軍取得勝利,斬首楚君八萬,而項羽也是被逼在烏江自刎。就此楚漢戰爭終於拉下帷幕,其實韓信能在垓下之戰戰勝項羽也很正常,因為當時韓信的兵力是楚軍的十倍之多,這場戰役注定項羽要做出最後的掙紮。不過在戰役過程中,韓信依然十分警覺,不敢犯下一絲錯誤,他重視敵人的態度也讓他以最保險的方式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垓下之戰韓信是怎麼勝利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垓下之戰劉邦總兵力是六十萬,其中韓信領三十萬,劉邦領聯軍三十萬,還不包括其他的供給兵,而項羽缺糧,又是守城,他的十萬軍隊中包括家屬,項羽率十萬打敗韓信三十萬軍隊,有人說韓信是假敗,隻是後人吹捧韓信而己。如果項羽不顧軍隊家屬,突圍而出韓信又如何擋住項羽,項羽兵法在韓信之上,能和他相比的隻有白起與霍去病。項羽一輩子就在垓下之圍敗過一陣,這也是麵對韓信這種軍事天才加上絕對劣勢敗得一陣。但不算潰敗,四麵楚歌之前他仍有八萬楚軍。

楚軍敗就敗在除了項羽之外沒有一個能打的,手底下沒人,什麼事情導致自己親力親為,他自己不感覺到累,可他手下的士兵經不起這麼高強度的奔波,畢竟每個人都不是西楚霸王。垓下決戰項羽10萬打韓信60萬,如果不是士兵過於勞累,項羽就直擊劉邦韓信中軍帳,活捉劉邦韓信。所以說項羽真的是被自己給打敗的,當時任何一支軍隊拉出來跟項羽打,沒有人能打得過,如果韓信最開始出兵就遇到項羽估計會輸得很難堪。

項羽垓下之圍,手下士兵已經疲憊不堪,而且被四麵楚歌影響,士氣已然到了更低點。如果巨鹿之戰那種氣勢還在,垓下就算劉邦50萬,也仍然打不過項羽。要知道項羽當時那種狀態,仍然打出了包圍圈,已經是夠厲害了,他仍然有機會東山再起的。韓信是帥才,項羽是將才,韓信有戰略眼光也是戰術高手,但是兩軍臨陣,破陣殺敵這種事情,還是項羽更牛一點,即使是韓信,如果跟項羽臨兵鬥陣也未必打得贏,所以韓信基本上都是迂回包抄,斷絕項羽後路最終困死項羽。可以說,韓信從來沒有想過跟滿狀態的項羽正麵交鋒,因為他知道怎麼打贏楚漢戰爭,而不是局部戰鬥。

彭城之戰項羽全是騎兵,垓下之圍韓信同樣圍不住項羽的騎兵,項羽是步兵被圍,不得不回去救援。當時項羽十萬已是殘兵,韓信來之前劉邦率20萬追兵和項羽已經打過幾次了,當然劉邦被打得不敢冒頭,但是對項羽的部隊也是有損耗,並且項羽很難補給。韓信再來項羽軍隊已經實力大減,最重要項羽突圍成功可以走了,至少史記這麼記載韓信不算全勝。我想說的是至少垓下之圍韓信並沒有什麼厲害的戰術,就是人多耗得起保住主營不被偷就行。

垓下之戰韓信是怎麼勝利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漢代都沒有馬鐙,騎兵主要作為快速移動步兵使用,沒有步兵配合根本不可能突破步兵方陣,哪裏會有具甲騎兵。項羽的戰術一向是側翼包抄,從來沒有玩過向心突破。韓信總要這種軍陣,把主力放在個空心大方陣裏,騎兵在左右兩翼之間,中間還夾著步兵。如果項羽從側翼包抄,每個側翼麵最多隻有1/5的騎兵能投入作戰,很容易被依次消滅,騎兵一旦失敗,擺成空心大方陣的步兵就等著被虐吧。韓信的這種空心大方陣,必須要軍隊人數極多,要不然沒效果。看看古典時代希臘波斯戰爭和羅馬的曆次戰役,騎兵就應該集中放在一個側翼使用,前後配置,或者左右配置都是敗亡之道。

韓信總共領兵60萬,項羽十萬,將領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就看實力。就跟漢尼拔和西庇阿的紮馬戰役一樣。項羽和韓信都是超一流將領,但總體來說,項羽高於韓信一點。這從對章邯的對戰可以看出,韓信出三秦的時候,還使了一連串計謀,才戰勝章邯。而且章邯那會兒所帶的兵,也比不了巨鹿之戰時的虎狼之師。而項羽在巨鹿之戰,麵對章邯和王離的秦軍主力,7萬打40萬,還是見章邯一次,就暴揍一次,打王離的長城軍團更是摧枯拉朽一般,根本不用使什麼計謀,可見項羽比韓信要高一點,更威武的多。

垓下之戰韓信是怎麼勝利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而且將領水平相近的情況下,雙方都不會犯錯,就隻能拚實力。韓信和項羽是當時更高水平的將領,就看誰的實力強,所以垓下之戰,韓信60萬打項羽10萬的疲憊之師,贏了很正常。隨著科技發展,越往近代,將領的水平對勝負的影響越小,拚的就是綜合國力。至今我們都替項羽感到可惜,其實他如果贏了會阻礙曆史發展的進程。因為滅秦以後之一件事就是把始皇帝統一的國家,像切蛋糕一樣分給了各路諸侯,所以劉邦才可以作為一路諸侯,有自己的封地保留了自己的部隊。他如果不分蛋糕大可以自己當皇帝,然後像劉邦收拾韓信那樣收拾劉邦。

項羽的失敗從根源上說是朝堂上的落後和迂腐,從他行為上來看,他的理想和抱負就是分封諸侯做天下共主,類似於周天子,項羽楚國貴族出身,他的朝堂思維還停留在過去,他可能認為天下就該是這個樣子,所以滅秦後關中都不要那都不要,分封完就回了楚國做個天下共主,誰不聽話就打誰。滅秦後楚國兵鋒誰都怕,開始還挺乖,隨著局勢的變化肯定會狼煙四起的,從設計就留下巨大隱患,但是要說軍事能力,項羽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客觀的說兵仙韓信也不行,後期隨著漢的壯大,整個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有跟楚軍抗正麵的,有騷擾糧道的,有攻打後方迂回包抄的,有限的楚軍疲於奔命,失敗是已經注定了的。

韓信的強大在戰略上,從出川開始,一路平定魏代趙燕齊,最後挾天下大勢與項羽一戰,如果前期跟項羽對陣也照敗無疑,彭城之戰就算韓信指揮也得敗,因為那是聯軍沒啥凝聚力,做個假設,就算是整合後的漢軍,同等條件的話,韓信應該也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後期的處境一個詞概括:大勢已去,大勢所趨非人力能擋。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09/81834.html

“垓下之戰韓信是怎麼勝利的?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的相關文章

垓下之戰項羽被困時還有十萬部隊 項羽為何丟下大軍就跑

垓下之戰項羽被困時還有十萬部隊 項羽為何丟下大軍就跑

對項羽手握十萬精兵強將,麵對圍困時,他為何要選擇拋棄大軍跑路?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在楚漢爭雄中,項羽在鴻門宴上沒能殺掉劉邦,讓劉邦潛逃回大本營,開啟新一輪的天下皇位爭奪。雙方的拉鋸戰越拖越久,項羽逐漸陷入了被動的局麵,最終圍困在垓下。此時的漢軍和其同盟的勢力就已經...

雍正死因被乾隆掩蓋 乾隆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雍正死因被乾隆掩蓋 乾隆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雍正帝駕崩後乾隆帝為何要對外掩蓋其的死因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雍正帝是清朝最勤勞的皇帝,也是對清朝貢獻最大的皇帝,他登基以後針對康熙末年國家出現的問題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將在滅亡邊緣的大清拉了回來,說是力挽狂瀾也不為過。然而勤奮的雍正帝活得卻不久,...

乾隆讓位給嘉慶是真心的嗎 乾隆三年太上皇裏都做了什麼

乾隆讓位給嘉慶是真心的嗎 乾隆三年太上皇裏都做了什麼

還不知道:乾隆是真心讓位給嘉慶的嗎?當太上皇的三年多時間裏他都在幹什麼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都知道乾隆是中國曆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極少數主動讓位的皇帝,他在85歲這一年主動讓位給兒子嘉慶,但是乾隆在讓位之後當太上皇期間,他主要的任務就是攬權再攬權,退位...

早年間曹操能吸引眾多人才,靠的是什麼?

早年間曹操能吸引眾多人才,靠的是什麼?

曹操,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馬援是東漢著名的伏波將軍,也是說出“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的老將軍。他本是割據勢力隗囂的大將,後來先後見了公孫述和劉秀,馬援說出了上麵那一段話。馬援所處的時代,正是王莽代漢之後,...

曆史上劉邦稱帝之後是如何解決父親的問題的?

曆史上劉邦稱帝之後是如何解決父親的問題的?

劉邦,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劉邦當了皇帝以後,由於他是白衣當皇帝,自古第一例,因此他遇到了一道難題。這道難題是什麼呢?要講這件事,咱們先來講講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太公是秦朝豐邑枌榆鄉的一個農民,生逢群雄並起的戰國,戰火紛飛的亂世。俗話說“神...

曹操的兒子那麼多 最突出的人是誰,命運如何

曹操的兒子那麼多 最突出的人是誰,命運如何

對曹操一生子嗣眾多,最為突出的是哪幾位?他們的命運又有何不同?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在封建社會時期會出現一個男子有若幹妻妾的情況,他們擁有這麼多女子,往往會誕下眾多子嗣。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以權利和地位論英雄,如果誰權勢越高,那麼他在擇偶方麵的特權也就越大。曹操作...

孫賁:東漢末年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孫賁:東漢末年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孫賁(?—210年或219年),字伯陽,吳郡富春人,孫堅同母兄長孫羌之子,孫策和孫權的堂兄,東漢末年將領。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孫賁父母早死,弟弟孫輔還是嬰孩,孫賁獨力養育孫輔。孫賁初時為郡督郵守長,孫堅於長沙起兵,孫賁棄官跟隨孫堅。孫堅後戰死,孫賁統領孫堅部眾...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 崇禎有挽救明朝的機會嗎

明朝末年內憂外患 崇禎有挽救明朝的機會嗎

還不知道:明末內憂外患,崇禎皇帝到底有沒有機會挽救明朝?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有許多種說法。有抱怨天氣的,如明亡於小冰期;有抱怨黨爭的,如東林黨排除異己;還有抱怨祖宗的,如明亡於崇禎,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可事實上這些說法都過於片麵。像明朝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