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 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

中國曆史7年前 (2017-06-02)23

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於趕路。六天後才到齊國。一到齊國,沒想到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魯莊公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幹涉來奪取君位。雙方在乾時會戰,管仲建議當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魯莊公卻說:“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聽管仲的話,結果遭遇伏擊,魯軍大敗,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敗歸魯國。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

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 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

*** 配圖

齊桓公為絕後患,遣書給魯莊公,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則齊軍將全麵進攻魯國。魯莊公得知後與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認為齊國要管仲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為了任用他為政。因為管仲的才幹世間少有,他為政的國家必然會富強稱霸。假如管仲被齊國任用,將為魯國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將屍首還給齊國。但鮑叔牙用計稱齊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殺管仲。且魯莊公新敗,聞齊國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沒有聽施伯的主張。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和召忽擒住,準備將二人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這是鮑叔牙的計謀,於是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最後平安到了齊國,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齋戒三日,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二千六百年前,曾經有過一次君王與大臣的對話,它影響了二千多年的中國政治,意義深遠。那就是春秋時期齊桓公與管仲關於有道君主與無道君主人格的一次“君臣對”。

齊桓公,薑姓,名小白。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為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於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相。一天,齊桓公與管仲進行了一次對話。

齊桓公問道:何為“有道君主”?管仲回答了七條“有道君主”的標準。其一,崇敬山川、宗廟、社稷,依禮祭祀。其二,對有功舊臣要撫恤救濟,使其富有。其三,團結武臣,使其為國效力。其四,重用貞廉、正義的良臣,使上下得到修治。其五,刑政明察,四時無失誤,人民不憂,五穀豐登。其六,國內外和諧相處,四鄰諸侯臣伏,國家安寧,不用戰爭。其七,接受鄰國來聘的幣帛,以懷其德,接受以製令來告者,以為法式。

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 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

*** 配圖

管仲與齊桓公的這番“君臣對”,是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政治統治 *** 的討論。

管仲,史稱管子,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之一相”之譽,他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之一霸主。管仲另有《管子》一書傳世。《管子》是戰國時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儒、道、陰陽、名、兵、農的觀點,其中一些篇章被學術界認定是記述管仲言行的著述。《管子》一書既顯露了春秋時學術多元,又表現了管仲學派的綜合意蘊,其論道講德,不離作為時代精神的核心話題——道德之意。《管子·四稱》篇章中的“君臣對”,論述了君主應該具備哪些優秀人格、應該摒棄哪些惡劣人格。所謂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也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國家的興亡,君主的人格在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君主人格,還具有極強的教臣育民的導向功能,直接感染著民眾的行為傾向。

在這場“君臣對”中,管仲從多方麵論述了君主人格的道德規範和執政理念,意義深遠。其一,君主應是高尚道德的楷模。作為一國更高統治者的君主,治國安邦必須尊崇禮,提倡禮,在其人格上,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其二,君主應是“為民除害興利”的正義化身。作為統治者,君主要實現其自身的人生目的,就要為民興利除害。要想治民安邦,君主就要具備為民興利除害的人格。不以一己之好惡而治天下,要以天下之心治天下。其三,君主應有“不失其常”、“不易其則”的穩定和統一的言行。君主的道德品性應具體體現在其穩定和統一的言行中。君主穩定和統一的言行直接影響著民眾的行為,所以君主的言行要具有一致性。

春秋時代的齊文化崇尚禮義道德,重視社會的道德教化。

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 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

*** 配圖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一支的齊文化,其崇尚的禮義,其根本所在也是要構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倫宗法關係。齊文化的特點是十分重視君主在社會人倫宗法關係中的核心作用。所謂“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不逾其節。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君主不像君主的樣子,臣子當然就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的樣子,兒子當然就不像兒子。君主不按照他的身份辦事,臣子就會超越應守的規範。上下不和,政令就無法通行。君主必須有立君道的自覺意識,君主失德而不知立君之道,大臣必然作威作福,國家權力就掌握在大臣手中;百姓必定各趨其利而不講義。管仲在“君臣對”中對齊桓公例舉以往無道君主的過失,來以資為鑒。

管仲在“君臣對”中,非常強調君主人格具有的教臣育民導向功能。所謂“聖人在前,貞廉在側,況稱於義”,就是這個道理。首先,君主的社會地位,決定了他要擔負起教臣育民的社會職責。有道的君主,在上麵設立官吏而治理人民,民眾就不敢越軌行事了;在下麵設立負責糾察的官吏,官吏就不敢背離法製而行使職權了。

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 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

*** 配圖

人君據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順從而成見,這樣日久形成常規,如果有違犯習俗背離禮教的,人們就會共同加罪於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無事了。其次,君主的好惡引導著社會民眾的心理傾向。民眾具有以君主的好惡作為己之好惡的社會心理。再次,君主自身道德品性的高低,決定著民眾的道德品性的高低。又所謂“道德定於上,則百姓化於下矣。”道德定而民眾有可遵守的軌道和規範,社會就會有序。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706/129102.html

“齊桓公與管仲的故事 齊桓公和管仲的關係” 的相關文章

羊琇:西晉時期外戚、官員,研究學問而有智謀

羊琇:西晉時期外戚、官員,研究學問而有智謀

羊琇(236年-282年),字稚舒,泰山南城人。西晉時期外戚大臣,曹魏太常羊耽與才女辛憲英之子,景獻皇後羊徽瑜的從父弟,西晉名將羊祜堂弟。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出身泰山羊氏,研究學問而有智謀。年輕時,與司馬炎同門。司馬炎任撫軍將軍後,以為參軍,遷左衛將軍,封...

秦皇漢武是千古一帝 劉邦建立漢朝為何不是千古一帝

秦皇漢武是千古一帝 劉邦建立漢朝為何不是千古一帝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都說秦皇漢武是千古一帝,為何沒人說劉邦是千古一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千古一帝,這個詞最早出自於明朝李贄的《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隨後與他同一時代的王誌堅在《讀史商語·卷三》也用了這個詞,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這裏的文皇...

六國後宮中的女人那麼多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她們又是怎麼處理的

六國後宮中的女人那麼多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她們又是怎麼處理的

還不知道:秦始皇統一了天下,可六國後宮中的女人該何去何從?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前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頒布了一係列的政策來鞏固統治,書同文、車同軌、度同製、行同倫,功績流傳千古。但有一件事情卻讓他很頭疼,那就是六國後宮中的眾多美女該如何處置呢?全部處死太過殘忍,...

為拓跋宏生下長子卻被賜死,林氏的一生有多悲慘?

為拓跋宏生下長子卻被賜死,林氏的一生有多悲慘?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由鮮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雖然沒能實現統一中原,但在一統北方、推動佛教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麵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北魏時期還有一種殘忍的繼承方式,那就是“子貴母死,立子殺母”。為了避免外戚幹政,北魏後宮中的女性,隻要生下男孩並被立為太子,就會被賜死,元恂的生母林氏就是...

張郃的死真的與司馬懿有關嗎?真相是什麼?

張郃的死真的與司馬懿有關嗎?真相是什麼?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下麵由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張郃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在街亭之戰時大敗蜀將馬謖,挫敗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因而名揚天下。但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擊蜀軍,卻中伏戰死。那張郃是被司馬懿害死的嗎一,投靠袁紹張郃早年從軍,在冀州牧韓馥手下...

朱治: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勤於理事,自奉儉約,深為孫權所禮遇

朱治: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勤於理事,自奉儉約,深為孫權所禮遇

朱治(156年-224年),字君理。丹楊郡故鄣縣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朱治初為縣吏、州從事等職,後隨孫堅、孫策征戰,累拜吳郡太守。孫策死後,與張昭等共尊奉孫權嗣位,為穩定江東局勢作出了卓著的貢獻。建安七年(202年),改授九真太守、行扶義將軍。...

李隆基獨寵楊玉環十五年時間 兩人為何一直沒有孩子

李隆基獨寵楊玉環十五年時間 兩人為何一直沒有孩子

對被李隆基獨寵15年的楊貴妃,為何沒有生下一兒半女?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長恨歌》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兩人雖然有著比較大的年齡差距,但是並不影響彼此的感情,而唐玄宗...

嘉慶有一個哥哥能力比他還要強 乾隆最後為何還選擇嘉慶做繼承人

嘉慶有一個哥哥能力比他還要強 乾隆最後為何還選擇嘉慶做繼承人

對有人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1763年,圓明園突發大火,乾隆被困。皇五子永琪飛速趕到,撞破殿門,背起乾隆逃出險地。經此事,乾隆想立永琪為太子,沒想到,三年後永琪死了。永琪是乾隆最中意的皇子,一直表現優異。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