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曆史文化 > 正文內容

    《封神演義》為什麼要封神 作用是什麼?

    曆史文化1年前 (2023-02-24)9

    中國的老百姓一般都知道有封神榜的故事,而且略知其中的一些情節。《封神榜》改編成電視劇後,封神榜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但和《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等通俗古典小說相比,《封神演義》卻沒登過大雅之堂。古代文人趣士不屑一顧,現代專家學者也鮮有評述。因此,如何欣賞和評價《封神演義》還是一個新的問題。

    封神演義為什麼要封神

    有人認為,《封神演義》所說的天意是一種宿命論觀點,這種說法是片麵的。

    商、周之爭是二條政治路線之爭。

    商、周都屬於奴隸製社會,都宣揚天命觀,但商的天命觀與周的天命觀是有區別的。

    殷商末年的天命觀是以帝為主宰,這就是原著第二回紂王所說的,君命召,不俟駕;君賜死,不敢違。

    西周的天命觀則以天為主宰,這裏所說的天又是和德與民緊緊聯係在一起的。

    周文王的政治思想是順天應人,認為唯有德者,才能使民歸之,諸侯順之,才能受民、保民,進而稟受天命。天意如此,天命難違,這裏的天命是周文王製定的政治路線的體現,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是曆史的必然。

    《紅樓夢》有個綱,就是第四回的護官符,《封神演義》也有個綱,就是第二回蘇護的反詩,即君壞臣綱,有敗五常。冀州蘇護,永不朝商!

    這裏所說的綱指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

    我們知道,三綱五常是西漢董仲舒提出和確立的,盡管綱常思想與奴隸製的天命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它畢竟是封建製度的產物。

    《封神演義》反映的不是商周之爭,而是借商周之爭,通過君壞臣綱與君為臣綱的直接對立,表明作者對封建綱常思想的態度。蘇護的反詩是對封建綱常思想的有力批判。

    君為臣綱與君壞臣綱隻有一字之差,卻包含著這樣的思想,即君要君為臣綱,必須不壞臣綱,若壞臣綱,臣就可以永不朝商。

    本來君是臣的綱,臣是沒有什麼綱的,作者則認為臣也也應該有個綱,雖然君臣之間還有主有從,但不再是絕對服從關係,而是有條件的服從,這個條件就是不壞對方的綱。

    這個條件好象一種契約,使君臣之間的關係表現為一定的契約關係。這種君臣契約論雖不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明朗,卻也有相似之處,而作者所處的年代比盧梭早了二個世紀。這種君臣契約論體現了作者初具萌芽的民主思想。

    《封神演義》對封建綱常思想的批判不但在總體上體現在商周爭戰之中,而且體現在一些具體的情節上。

    紂王的兒子,殷郊對紂王抱有幻想,扶紂抗周,殷洪能遵師命,助周滅紂,二種思想二個結果,殷郊難逃天命,殷洪則為周立下戰功。

    黃飛虎反出朝歌,鎮守界牌關的父親黃滾忠義難以兩全,最後還是做出正確的選擇,封印辭官。

    文王吃長子肉,傳位二子,驅逐三子,父子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

    哪吒打死龍太子,受到懲罰是應該的,但哪吒惹禍並非出自邪惡之心,而且剮肉還母,剔骨還父,李靖還不能原諒,這就有點過分了。

    瞿留孫則高出一籌,允許土行孫改進錯誤,促成鄧九公父女歸周。

    以上這些關係,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妻、師與徒之間的關係都和封建綱常思想格格不入。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情節的描述表示了對封建綱常思想的蔑視。

    《封神演義》筆鋒指向封建綱常思想,因此《封神演義》所描述的商周之爭,實際上是封建社會朝代更替的概括和寫照。

    封神演義為什麼要封神

    《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所處的時代,封建社會開始從昌盛走向沒落,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已處於萌芽狀態,這就使作者有可能對封建社會改朝換代的原因進行一番總結。

    封建綱常思想(作品中代表舊王朝)是為封建社會的政治服務的,但它同時又和封建社會一定的政治路線(作品中代表新王朝)相矛盾,封建社會這種意識形態自身的矛盾如何解決,《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由於曆史的局限,也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但他在這方麵所做的探索,以及在這種探索中萌發的民主思想,對仍處於統治地位、尚末被觸動的封建意識形態,已經是一種突破。

    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雖然沒有改變社會的性質,但在改朝換代中,兩條政治路線的鬥爭是存在的。

    《封神演義》在揭露紂王殺妻誅子、剖婦敲骨等種種暴政的同時,又緊緊把握周文王提出的政治路線,用這條路線去感化人、號召人,救民於水火之中,顯示這條路線的無比威力,合理展開故事情節。

    我們正處於改革年代,這種改革與與封建社會的改朝換代有本質區別,但在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逐步被認同的同時,舊體製形成的思想觀念仍然存在於一些人的頭腦中,久久不能離去。

    因此,如何把握改革開放的政治路線,用這條路線去統一人們的思想,改造人們的思想,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顯示這條路線的威力,在這方麵《封神演義》確有我們可借鑒之處。

    如果說周文王是西周政治路線的製定者,薑子牙則是這條路線堅定的執行者。

    薑子牙善於用西周的政治路線去教育人、爭取人、團結人,不斷壯大西周勢力,最後戰勝強大的殷商。用現代的語言可以說薑子牙不愧於是一個傑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封神演義》,意在封神。封神既是本書的題目,又是全書的結局。封神是作者民主思想的的又一體現。

    封神的意義在於,在新朝代戰勝舊朝代之後,如何正確處理朝代更替過程中征戰雙方的戰將。

    作者主張都要給出路,都要安排工作;連申公豹這種兩麵派也不例外。當然申公豹是做為反麵人物被鎖在海眼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何處理這些人的問題上,作者有二條標準,一是依劫運之輕重,一是循資品這高下(書後封神部分元始敕),前者以政治路線來劃分,後者以個人品德、能力來劃分。

    為新政治路線服務的人,不乏資品低下者,隻是他們在新政治路線的指導下不斷得到改造;為舊政治路線服務者,不乏品質較高的人,一部分還有一身絕技,隻是人物性格被舊的政治路線所扭曲,聞太師就是一例。

    聞太師是紂王政治路線的忠實執行者,可為逆曆史潮流動;但就個人來講,聞太師又是一個資質品位較高的人。隻見聞太師,畢竟他英風銳氣不肯讓人(第九十九回),在封神時他還有點不服氣。正是由於有雙重標準,才使征戰雙方的戰將在新王朝確立之後能各得其所。

    作者認為,在新的政治路線確立之後,被舊的政治路線所扭曲的人物性格,有權恢複其本來麵目。這和早期資產階級天賦人權、人本主義等哲學觀點,也頗有相似之處,同樣體現作者初具萌芽的民主思想。

    我們在改革開放中仍然存在這種情況,擁護改革開放的人,有的人為改革開放做出貢獻,有的人則給改革開放帶來一定的負作用。

    對改革開放持保留態度的人,雖然對改革開放有點看不慣,但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對改革開放表示認同,並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幹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

    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在對待人的問題上,對各種思想觀點各異、資品高低不同的人,如何正確處理,《封神演義》中關於封神的做法,是我們又一可借鑒之處。

    閱讀《封神演義》,欣賞電視劇《封神榜》,如果我們能透過神奇怪誕的神仙鬥法,看到蘊藏在故事情節中萌發的民主思想,在娛樂的過程中產生一些有益的聯想,那就更有意義了。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302/490820.html

    “《封神演義》為什麼要封神 作用是什麼?”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