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中國曆史4年前 (2020-11-11)4

    有一種家禽,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西遊記》裏的二師兄,在漢字“家”裏有它的身影,它就是豬。在古代,豬肉受到牛羊肉的夾擊,倍受誤解冷遇,無人問津,直到明清時期,豬肉觸底反彈,強勢逆襲。豬生五味雜陳,折射世事變幻。

    那麼,豬肉在曆史上的地位是怎樣的,它又為何能夠擊敗牛羊肉,占據餐桌C位?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寶寶心裏“苦”

    《禮記·王製》規定:“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太牢(注:古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全備為太牢)以牛羊豬為主,少牢隻有羊豬套餐。牛羊豬看似地位平等,實則非也。《國語·楚語下》明確指出:“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豬的地位顯然低於牛羊。《國語·越語》又載:“生丈夫,二壺酒,—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按照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狗的地位都比豬高。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民間對豬肉的誤解。人們常以“君子不食溷豚”為由對豬肉嗤之以鼻,其實,這句話出自《禮記·少儀》,原文是:“君子不食溷腴。”意思是君子不吃形似人腸的豬腸,以示仁愛之心。後來援引注解時,出現了差錯,造成以訛傳訛,誤解不斷。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李時珍還在《本草綱目》中補刀:“凡豬肉苦微寒,有小毒。凡豬肉能閉血脈,弱筋骨,虛人肌。”豬肉中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長期過量食用,導致肥胖臃腫,血管硬化,引發心血管疾病。李時珍指出多吃豬肉的副作用並沒有錯,隻是受醫學技術的限製,對其致病原因用“小毒”籠統概括。誤解很受傷,牛羊偷著樂,豬寶心裏苦。

    餐桌上的“辛酸”

    牛羊豬之間的餐桌搶位之戰,豬肉一度落後。牛,體格強健,適應性強,性格溫順,能夠幫助人類從事農業生產,為此,漢朝將牛列入禁屠名單。《漢律》規定:“不得屠殺少齒。”元朝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重申:“農為牛本,有功於世。”牛肉逐漸淡出了肉類行列,王者的競爭實際上在豬羊之間展開。

    漢朝時,民間常有“千足彘(250頭豬)”和“千足羊(250頭羊)”的記載,豬羊飼養,平分秋色。到南北朝,受遊牧民族習俗的影響,養豬規模迅速萎縮,《洛陽伽藍記》稱:“羊者是陸產之最”。唐朝時,食羊成為主流。北宋《太平廣記》記載了105道唐朝美食,其中羊肉占了47處,豬肉僅占12處。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在北宋,盡管“禦廚止用羊肉”成為祖宗家法,禦廚每天羊肉消費量依然很高。宋真宗時有350隻,宋仁宗時仍有280隻,宋英宗降至40隻。宋神宗為了節約開支,引進了豬肉。有一年,羊肉消費量是434463斤,豬肉隻有4131斤,兩者比例懸殊,豬肉難上餐桌。

    北宋民間流傳著“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的民謠,羊的關注度可見一斑。蘇軾本身也是個羊肉控。他謫居惠州,發明了美食“烤羊脊”。他在給弟弟蘇轍的信中寫道:“得微肉於牙綮間,如食蟹螯逸。”羊肉吃出蟹味,蘇坡肉表示各種不服。

    味甘“鹹”平

    牛羊豬三種肉類,本身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三者細微的差別,決定了餐桌王者的歸屬。肉類富含熱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無機鹽、氮基酸等營養成分,經常吃肉能夠調節免疫,延緩衰老,強身健體。

    牛肉,蛋白質和氨基酸的組成,比豬肉更適合人體吸收。《本草綱目》認為:牛肉能“安中益氣、養脾胃,補虛壯健、強筋骨,消水腫、除濕氣。”適合生長發育、病後調養的人群食用。不過牛在古代是受保護的家畜,吃牛肉隻是一種奢望。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羊肉,質地細膩,脂肪、膽固醇比牛肉和豬肉更少。中醫指出:“羊肉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益腎氣,養膽明目,治虛勞寒冷,五勞七傷。”不過羊肉性溫熱,經常食用易上火,而且肉味較濃,因此,暑熱季節、發熱和胃腸功能不好的人群忌吃羊肉。

    豬肉,具有骨細、筋少、肉多的特點,烹飪之後味道尤為鮮美。豬肉性味甘鹹平,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功效,特別適合體質羸弱、營養不良、產後血虛的人群食用。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相較之下,豬肉更接地氣,you can you up。

    “辣”麼厲害

    明初,豬肉迎來了春天。永樂年間,禦膳菜單中豬肉用了6斤,羊肉用5斤,豬肉實現了反超。明末,光祿寺對宮廷一年牲口消費進行統計,豬18900頭,羊10750頭。麵對後來居上的豬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不得不承認:“豬,天下畜之。”

    清朝,“豬強羊弱”的趨勢日益明顯。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舉辦除夕宴,食材中家豬和野豬肉花費90斤,羊肉僅用20斤。2018年,中國豬肉產量5469萬噸,消費量5595萬噸,人均消費約40千克,是羊肉產銷量的十倍。豬肉無疑成為了餐桌的王者。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甜蜜”的隱情

    豬肉得以正名,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全國人口近六千萬,清末,人口猛增至4.3億。在有限的土地上,隻有生產更多的食物,才能滿足旺盛供給需求。人口的過快增長,產生人畜爭地的矛盾。解決 *** 唯有養殖業讓位農業,這一事實直接導致前者的衰落。

    豬具有耐粗飼、可圈養的特點,在地少人多的明清時期,顯得尤為重要。難能可貴的是豬糞作為肥料,能為土地補充有機肥。清朝文人蒲鬆齡在《養蠶經》中坦言:“歲與一豬,使養之,賣後隻取其本,一年積糞二十車,多者按車給價,少者使賣豬賠補。”就是說豬糞積肥不僅能補貼家用,還可以保證農業生產,形成了農畜生產的良性循環。蒲鬆齡強調“棚中豬多,囷中米多,養豬乃種田之要務。”養豬在當時凸顯出較高的性價比。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養豬的優勢,卻是養羊的軟肋。羊以高纖植物為飼料,據《沈氏農書》記載,江南地區養11隻山養,需要一萬五千斤飼料,其中自采桑葉千餘斤,草葉飼料各七千斤需要外購,總共花費六兩銀子,這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在同樣的飼養條件下,豬產肉率明顯高於羊。有記載顯示:“豕,邑產皮厚而寬,有重至二百餘斤者。”而“羊之大者不過五六十斤。”何況豬的繁殖率遠勝於羊,明朝史料稱:“母豬一胎可育仔十四頭。” *** 眾多優點的豬肉,順應時代發展,貼近民生需求,奠定了中餐肉類C位的寶座。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011/346434.html

    “豬肉在曆史上是什麼地位?它在古代為何能占據中心位?” 的相關文章

    劉伯溫是怎麼死的?與胡惟庸有何關係?

    劉伯溫是怎麼死的?與胡惟庸有何關係?

    劉伯溫命運的轉變,與另一位開國大臣胡惟庸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史料記載,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史料上是這樣說的,劉伯溫生了重病,朱元璋讓作為宰相的胡惟庸派禦醫去看劉伯溫。禦醫看了劉伯溫,給劉伯溫吃了藥以後,劉伯溫就感覺他的心中有一塊...

    雍正隻是賜死一個妃子 和珅為何能在二十年後平步青雲

    雍正隻是賜死一個妃子 和珅為何能在二十年後平步青雲

    對雍正賜死一妃子,為什麼卻讓和珅二十年後平步青雲?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朝野史大觀·和珅獲寵原因》中講述了一個尤為神奇的故事,其內容雖說荒誕多半不可信,但不妨寫出來權當故事來看。說的是雍正皇帝有一個妃子,相貌長得極為好看,乾隆到了快要成年的年紀時,雍正常常召乾隆...

    陸遜作為孫權的謀士 孫權為什麼還要逼死他

    陸遜作為孫權的謀士 孫權為什麼還要逼死他

    孫權為什麼要逼死自己的謀士陸遜?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魏蜀吳三國爭霸的過程中,每一個王朝都有屬於自己的謀士,沒有這些謀士的輔助,主公肯定是不會成就大業的。就拿曹操來說,沒有郭嘉的輔佐,恐怕曹操根本統一不了北方。要知道當時的北方有袁術這樣的大諸侯,沒有謀略肯定是不行的。...

    孫尚香嫁給劉備長達三年時間 兩人為何沒有愛情的結晶

    孫尚香嫁給劉備長達三年時間 兩人為何沒有愛情的結晶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孫尚香嫁給劉備三年,為何無所出?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孫尚香嫁給劉備三年,為什麼沒有替劉家開枝散葉,誕下兩人的結晶呢?劉備難以啟齒的小秘密,沒想到竟會被法正一招破解,法正替主公想到了什麼妙招呢?公元209年十月,劉備被招上門女婿時已經48歲了,孫尚香的年齡雖然沒有明...

    張繡和曹操是死對頭 官渡之戰時張繡為何投降曹操

    張繡和曹操是死對頭 官渡之戰時張繡為何投降曹操

    張繡和曹操是一對死對頭,為何官渡之戰時不計前嫌,投降了曹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在曹操一生所打的敗仗中,最刻骨銘心的就是宛城之敗。在這一戰中,曹操被張繡偷襲,險些喪失了生命。雖然他曆經艱險逃脫了性命,但是他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都在這...

    嚴畯:三國時期東吳官員、學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誠

    嚴畯:三國時期東吳官員、學者,性情忠厚,待人以誠

    嚴畯(164年~242年),字曼才,彭城人,三國時期孫吳官員、學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性情忠厚,待人以誠。少好學,精通《詩》、《書》、《三禮》,又好《說文》。避亂江東,與諸葛瑾、步騭是好朋友,被張昭推薦給孫權作騎都尉、從事中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橫江將軍魯肅去...

    朱元璋準備奪走武將兵權的時候,樂韶鳳是怎麼做的?

    朱元璋準備奪走武將兵權的時候,樂韶鳳是怎麼做的?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兵部尚書樂韶鳳就是這樣一個人,當朱元璋準備大釋武將兵權的時候,他看出朱元璋的心思並搶先一步交出兵權,順利躲過了朱元璋的屠刀。樂韶鳳是明代初年的一個兵部尚書,出生在直隸滁州全椒縣,關於其早年的經曆,史書上記載不多,所以我們後人也無從知曉,隻知道她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一個...

    呂公弼:北宋名將呂夷簡次子,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呂公弼:北宋名將呂夷簡次子,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呂公弼(1007年—1073年),字寶臣。壽州人,北宋大臣,宋仁宗時名相呂夷簡次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賜進士出身,同判太府寺將作監,遷直史館。為河北轉運使,權知開封府。英宗即位,加給事中。官至樞密使、西太一宮使,卒贈太尉,諡惠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