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孔子為何要進行私學教育?他是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

    中國曆史6年前 (2018-01-13)5

    孔子,接下來聽聽曆史網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春秋末年,周王室勢力衰落,天子失威,禮壞樂崩,社會動蕩不已。在這種社會狀況下,西周時期“學在官府”、官師合一的教育模式被打破。隨著王室人才的外流,學術逐漸下移,從而出現“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左傳》昭公十七年)的情形。孔子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建私學,開門授徒,開創了“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的教育成就。而這一成就的取得,與孔門靈活多樣的教育活動息息相關。

    孔子開創的私學教育,其首要特點就是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原則,擴大了教育對象。孔子以前的“王官之學”,教育權利都集中在貴族手中,隻有貴族子弟才有機會接受教育,而大多數的平民則與教育無緣。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這一傳統。《論語·述而》記載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也。”束修,鄭玄注曰“年十五以上也”。也就是說,前來學習的人隻要到達一定的年齡,孔子就接納他為弟子。可見孔子招收弟子的門檻極低。也正因為如此,吸引了很多人前來拜師。這些學生,從地域劃分來看,來自魯、衛、吳、齊、陳、楚、宋、秦、晉等多個國家。從身份上看,有貴者,如孟懿子、南宮敬叔;有低賤者,如公冶長,曾“在縲絏之中”,顏涿聚曾經是“梁甫之大盜”;有貧者,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仲弓“家無立錐之地”;也有富者,如子貢。學生之間的年齡也相差很大,如顏路比孔子小六歲,子路比孔子小九歲,顏回小孔子三十歲,公孫龍小孔子五十三歲,像顏回、曾參,都是與父親同學於孔門。此外,也有邊做官邊讀書的,如冉有、仲弓;也有隻讀書不願做官的,如閔子騫。因此時人評論說:“夫子之門何其雜也。”(《荀子·法行》)然而,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孔子“有教無類”的招生原則,無疑為有誌於學的平民階層提供了一個學習的機會。

    孔子為何要進行私學教育?他是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

    教學必須有教材。孔門教學活動中所用的教材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古代文化典籍。後人將這些典籍稱為“六藝”,也稱為儒家“六經”。“六藝”在孔子以前就有,它們本是西周王官所收藏的古籍文獻。在西周時期,它們即作為知識的載體,成為西周王官之學,用來教育貴族子弟。《禮記·王製》就曾記載在當時的西周貴族教育中,“崇四術”“立四教”,教貴族子弟學習《詩》《書》《禮》《樂》。西周後期,隨著官學破壞,這些古代文化典籍散落民間。孔子曾說他“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對古代文化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憑著對古代文化的酷愛和勤奮精神,孔子在早年就閱讀了《詩》《書》《禮》《樂》這些古代文化典籍,並對這些古代文獻有所研究。等他開學授徒,孔子並沒有再另編教材,他所用的就是這些曾作為“王官之學”的文化典籍。隻是當時這些文獻典籍在社會動蕩中保存不力,流落民間時已經散缺無序,於是孔子便“論次《詩》《書》,修起《禮》《樂》”(《史記·孔子世家》),還編著了解釋《周易》的《易傳》,根據魯國的史料編寫了《春秋》。孔子就是用他整理編訂的這些文獻典籍為教材,所以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在教學上的巨大成就,與他所編著的這些教材是密不可分的。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孔子則采取比較靈活的方式,其中尤以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的教學方式對後世影響更大。

    因材施教,即根據學生才智、特長的不同而進行不同的培養。例如,《論語·先進》記載孔門教學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之分,每科都有表現突出的學生代表,“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這就是根據學生特長的不同而劃分的。再者,在施教時,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往往根據每個學生天賦、性情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回答。例如,有一次,子路曾問孔子:“聞斯行諸?”意思是:聽到就立即幹起來嗎?孔子回答他說:“有父親兄弟在,怎麼能聽到就幹起來呢?”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孔子則回答說:“聽到就立即去幹吧。”這時,侍奉左右的學生公西華就感到不解了,怎麼一樣的問題,老師對兩人的回答卻截然相反呢?孔子便告訴公西華:“冉求平日做事好退縮,所以我給他壯膽;仲由的膽量有兩個人的大,勇於好勝,所以我壓壓他。”(《論語·先進》)此外,從《論語》的記載來看,孔門弟子多向孔子問仁、問孝,而孔子每次的回答幾乎都不一樣。清代學者尹會一對此深有洞察,他說:“孔門教人莫重於仁孝,其答問仁問孝各有不同,皆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藥各中病,非如後世之教,自立宗旨以待來學,所謂不問病症而施藥者,藥雖良無益而又害之者多矣。”這可以說深得孔子因材施教之意。

    孔子為何要進行私學教育?他是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

    對於啟發誘導的教學方式,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孔子注重學生探求知識的主動性,而不僅僅是單方麵的“灌輸式”教學。隻有在學生經過仔細思考,想知道而不得解,想說而說不上來的時候進行啟發,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對問題的真正理解。這一教學方式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代,都有重要的意義。

    孔門教學,以培養、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為目標,因此,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孔子注重對做人、為官、敬父母等德行的探討。《論語·述而》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雖然此處把“文”擺在首位,但實際上,孔子更為重視德行的培養。他曾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他認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與人友善、親近仁人,這些德行比單純的文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即使是對於“文”,前麵提到的孔子用於教學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等文獻,孔子所側重的也是它們的道德教化作用。比如,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即是認為《詩》、禮、樂在一個人的立身成德中起著重要作用。再比如《易》,孔子以前,本是作為卜筮之書而流行的,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馬王堆帛書《要篇》也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將《易》隨身攜帶。孔子如此喜好《周易》,並不是癡迷於它的占筮功用,而是認為其中有前世聖人的遺教,可以“觀其德義”。因此孔子說“善為《易》者不占”,並說,“再借給我幾年時間,退回到五十歲開始學《易》,就不會有大的過失了”。可見孔子所看重的也是《易》的道德教化作用。所以,孔子編訂整理“六藝”,並將它們作為孔門教材,正是看重這些文獻中的“德義”,這些德義,不僅有利於培養弟子們的君子人格,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甚至對“移風易俗”、改善整個社會的風貌都有重要功效。所以孔子曾說:“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孔子家語·問玉》《禮記·經解》)

    孔子為何要進行私學教育?他是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

    除了以上特點外,孔門教學還有許多引人之處,例如教學場所並不固定,有時候是閑居在家,有時候是外出遊玩之時,還有時候是在周遊列國途中遭遇困厄之時。不僅如此,他們的形式也不固定,有時候是老師講,學生記;有時候是老師啟發學生就某一個問題進行討論,等等。然而,無論是何種場合,何種形式,孔門教學總是從社會、從人生出發,關注社會現實問題,注重提升學生道德素質,期冀以此一途徑來整頓、挽救當時失序的無道社會。這也是孔門教學的最終目標所在。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801/167893.html

    “孔子為何要進行私學教育?他是如何進行教學活動的?” 的相關文章

    赤壁之戰曹操最終會輸是因為蜀漢與東吳的連盟嗎?

    赤壁之戰曹操最終會輸是因為蜀漢與東吳的連盟嗎?

    作為三國時期“三大戰”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赤壁之戰被後世屢屢提及,幾乎到了耳熟能詳的程度。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建安五年(200年),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官渡之戰打響。曹操擊敗袁紹,統一了中國北方。時隔8年,曹操聞知病危中的荊州牧劉表想托孤於劉備以保荊州。遂親率二十萬...

    司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計 司馬懿為何沒有攻城

    司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計 司馬懿為何沒有攻城

    對司馬懿早就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為何沒有攻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將諸葛亮塑造得神乎其神,借東風,草船借箭,七擒孟獲,似乎諸葛亮是個神通廣大的神人。其實,曆史上諸葛亮也是個普通人,隻是在治國理政和帶兵打仗方麵非常有才能而已。他的宿敵司馬...

    後世是如何評價譙周的?有什麼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後世是如何評價譙周的?有什麼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譙周(201年-270年),字允南,巴西郡西充國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學者、儒學家、史學家。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幼年喪父,少讀典籍,精研六經,頗曉天文,成為蜀地大儒之一,門下有陳壽、羅憲等學生。諸葛亮擔任益州牧時,授勸學從事。諸葛亮死後,不顧朝令,前往奔喪。...

    徐琨:東漢末年孫堅帳下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徐琨:東漢末年孫堅帳下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徐琨(kūn)(生卒年不詳),吳郡富春人,東漢末年將領,孫堅甥。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少仕州郡,隨孫堅征伐有功,拜偏將軍。堅歿,隨孫策戰伐,孫策上表徐琨領丹陽太守,恰逢吳景從廣陵歸吳,吳景更得人心,因此孫策任命吳景為丹陽太守,任徐琨為督軍中郎將。從督軍中郎將破廬...

    周劄:東晉時期將領,宗族強盛被王敦忌憚

    周劄:東晉時期將領,宗族強盛被王敦忌憚

    周劄(?-324年),字宣季,義興陽羨人,東晉將領,平西將軍周處之子,建武將軍周玘之弟。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周劄出身於義興周氏,早年舉孝廉,曾授郎中、句容縣令、吳國上軍將軍等職,西晉末年時因平定錢璯叛亂有功,封漳浦亭侯。他進入司馬睿的丞相府,擔任從事中郎,後又出任吳興...

    康熙時期的死鷹事件是什麼 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

    康熙時期的死鷹事件是什麼 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康熙時期的斃鷹事件是怎麼回事?為何曆史上的斃鷹事件撲朔迷離?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八阿哥胤禩給康熙進獻了一隻海東青,結果康熙看到的卻是一隻死鷹,於是康熙勃然大怒,認為這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並當眾說出了要與胤禩斷絕父子關係...

    伍子胥是個什麼樣的人?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伍子胥是個什麼樣的人?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伍子胥的孰是孰非千百年來一直存在著爭議,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古吳曆經二十五帝,跨越七百載,是春秋五霸之一,整個過程中的功勳謀士那是數不勝數,而家喻戶曉的鼎盛者非伍子胥莫屬。他扶助最後二代帝君成就吳國的輝煌霸業,官至大相國權傾朝野,卻不曾想最終還是栽於讒言之禍,被自己力捧的吳王夫差...

    蕭衍的一生為何會與佛寺糾纏不清?真相是什麼?

    蕭衍的一生為何會與佛寺糾纏不清?真相是什麼?

    蕭衍,梁高祖武,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南朝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小名練兒,南蘭陵中都裏人,據說是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蕭衍生於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據史書記載,他生於秣陵縣同夏裏三橋宅,他生而奇異,兩胯駢骨,頂上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