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唐太宗樂於納諫?40歲以後開始怠政 也曾窮兵黷武

    中國曆史7年前 (2017-04-18)3

    如果從秦始皇建帝號算起(公元前221年),至清宣統宣布“退位”止(公元1912年),在這兩千一百多年中,大約有二百多位皇帝,其中天下統一的皇帝約有一百二十多個。在這些諸多皇帝中,昏庸、殘暴、荒淫之君眾多,但也還有為數甚少的傑出明君。唐王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可算得上是一位有作為的傑出明君,他開創了中國封建曆史上的“貞觀盛世”,史稱盛唐時期。其所以如此,固然原因很多,但作為李世民個人來說,這與他18歲從軍南征北戰的經曆大有關係。他清醒地看到隋朝滅亡,無道暴君煬帝被士兵勒死江都的教訓,看到人民的力量,從而能兼聽納諫。不過,他的納諫又是前後不一的。

    前期,唐太宗希望大臣們“直言鯁議,致天下太平”(參見《貞觀政要·求諫》),而且說到做到。當大臣們奏事時,則和顏靜聽,鼓勵大臣們大膽提出錚諫之言。同宰相們商討國家大事時,允許諫官旁聽,並對直言錚諫者予以獎勵。

    唐太宗樂於納諫?40歲以後開始怠政 也曾窮兵黷武

    在唐太宗認真求諫的鼓勵下,貞觀一朝君臣確曾一度形成了一種直言進諫、納諫之風。民部尚書裴矩佞於隋,也能大膽進諫力爭。司馬光就說:“裴矩佞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參見《資治通鑒》)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在點兵年齡問題上采納了封德彝之諫,將年齡由21歲改為18歲,下了幾次詔敕,魏征則堅持認為不可,壓發詔敕,唐太宗因此事盛怒,召見魏征,指責魏征固執。魏征回答說:“陛下常說要以誠信治天下,可是自陛下即位以來,才短短幾個月,已經有幾次失信於民了,怎能使民相信以誠信治天下呢?”太宗聽了魏征一席忠言,覺得有理,反而高興地說:“過去我總以為你固執,不悉政事,今天聽了你分析國家大事,甚為中肯。如果號令不信,民不知所從,天下何由而治呢?看來是我錯了。”於是點兵仍依原製,年齡仍限製在年滿21歲的壯丁中,魏征也因為敢於直諫得到唐太宗獎賞。

    貞觀元年(公元626年)十二月的一天,唐太宗對大臣們說:“昔禹鑿山治水而民無謗讀者,與人同利故也。秦始皇營宮室而民怨反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朕欲營一殿,材用已具,鑒秦而止。王公以下,宜體朕意。”(參見《資治通鑒》)在這裏唐太宗以史為鑒,將大禹治水與秦始皇修宮殿作比較、分析,同樣是搞“建設”,為什麼人們對大禹沒有意見,對秦始皇卻怨恨得甚至造起反來呢?原因就在於治水是為了人們的利益,修建宮殿是為了個人享受。然後說到自己原打算建造一宮殿,材料都準備好了,鑒於秦始皇的教訓,決定不修了。這時太宗才29歲,頭腦是清醒的,能做到“鑒秦而止”。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似乎把他說的話忘了,下詔征發勞力修複洛陽的隋代乾元殿,以備巡幸之用。大臣張玄素上疏反對,指出修複乾元殿有“五不可”,並說,如果陛下要這樣做,“恐甚於(隋)煬帝遠矣”(參見《貞觀政要·納諫》)。唐太宗很不自在,召見張玄素問道:“你認為我這樣做還不如隋煬帝,那我比起夏桀、商紂又怎樣呢?”張玄素答道:“如果陛下一定要修複乾元殿,那我看就同歸於亂了。”(參見《貞觀政要·納諫》)唐太宗見張玄素把這件事看得如此重大,經過一番思考後,為之轉念,並感慨地說:“朕沒有認真考慮,以致做出了這個錯誤的決定。”於是下令停止修複乾元殿工程,並表彰了張玄素直言進諫的精神說:“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

    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欲到南山巡幸遊玩,一切準備就緒,結果未去。魏征問道:“陛下為何不去了?”太宗笑著回答說:“害怕愛卿責怪我,所以不去了。”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隻鷂,把鷂玩得正高興的時候,魏征來奏國事,太宗慌忙把鷂藏於懷中,魏征奏事不停,鷂竟被捂死懷中。這種皇帝怕大臣的事,史屬罕見。

    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太宗在一次上朝中,為魏征直言所激怒,罷朝回宮,向皇後說:“魏征每廷辱我。”我要殺魏征,深明大體的長孫皇後聽了反而向太宗祝賀說:“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太宗冷靜下來,覺得皇後說得很有道理,轉怒為喜。看來,太宗的納諫和睿智賢達的皇後也大有關係。

    唐太宗樂於納諫?40歲以後開始怠政 也曾窮兵黷武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魏征在《十漸不克終疏》批評唐太宗說:“聽言則遠超於上聖,論事則未逾於中主。”意思說,皇上說起大道理來遠遠超過了曆代最聖明的君主,可是實際行動上並沒有超過一般的君主。魏征針對太宗“求駿馬於萬裏,市珍奇於域外”的行為,而不是憑空而談的。《疏》中又指出:“陛下……雖愛人之言不絕於口,而樂身之事實切於心。”意思是,您雖然在口頭上念念不忘人們的疾苦,但是實際上對自己的享樂是最關心的。這種尖刻的批評,氣量不大的人是受不了的,何況是至高無上的皇帝。唐太宗對魏征的批評並未治罪,反而是“反複研尋,深覺詞強理直”,並寫在屏風上,朝夕瞻仰,又令“錄付史司”抄給史館載入史冊,給魏征和直諫的人以獎勵。這種接受批評的水平應是很高的了。

    太宗的誠於納諫之舉,確實在封建曆史上少見。從武德九年到貞觀十七年(公元626年到643年)魏征為鞏固唐王朝江山社稷,光明磊落,嫉惡如仇,犯顏直諫,前後向太宗諫奏二百多條。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弊”、“任賢受諫”、“任賢無猜,可以興矣”、“薄賦斂輕租稅”等等。這些都為唐太宗采納,對唐王朝的鞏固和強盛起到了重要作用。魏征也受到唐太宗的器重。魏征言直,常為某一件事和太宗爭得麵紅耳赤,弄得太宗難看,下不了台,事後太宗仔細一想,覺得魏征堅持得對,言雖逆耳,卻是忠言,又感激魏征的忠誠。為表彰魏征賜書寫道:“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魏征接過賜書一看,搖頭說:“謝陛下賜書。不過,臣不願做忠臣。”太宗疑惑地問道:“愛卿此乃何意?”魏征回答說:“臣不願做忠臣,願做良臣。”太宗仍不解其意,繼而追問道:“這忠、良有何不同?”魏征說:“做臣子的對人君言聽計從,忠貞不二,乃忠臣也;直言進諫,匡正人君過失,君臣協力者為良臣也。”太宗聽罷連連稱讚,提筆將“忠”字改為“良”字。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704/121191.html

    “唐太宗樂於納諫?40歲以後開始怠政 也曾窮兵黷武” 的相關文章

    丙吉是什麼樣的人?他與劉詢之間有何故事

    丙吉是什麼樣的人?他與劉詢之間有何故事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好人有好報。這是告訴我們,良心好的人一定會有好報。西漢的丙吉就是這樣的人。丙吉,一作邴吉,字少卿。魯國人 。早年間丙吉就研究學習法律,從剛開始起步的魯國獄史一路做到了廷尉右監,之後因為被牽連免職。征和二年爆發巫蠱之禍,公孫敬聲被人告發以巫蠱之術詛咒漢武帝,並且與陽石...

    後世對徐敬業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後世對徐敬業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李敬業(636—684年),本名徐敬業,曹州離狐人,唐朝大臣,司空李勣的孫子,梓州刺史李震的兒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李敬業善於騎射,頗有才智。總章二年(669),承襲英國公,授太仆少卿,出任眉州刺史,遷柳州司馬。光宅元年(684年),麵對武太後廢除唐中宗李顯...

    劉弘是什麼出身?他為何會被百官廢黜

    劉弘是什麼出身?他為何會被百官廢黜

    劉弘,大漢帝國第四位皇帝。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西漢後少帝四年(前180年),皇太後呂雉病死,陳平與周勃等文武百官卻發動誅呂安劉政變,將後少帝囚禁,擁立代王劉恒為帝。後少帝是漢惠帝的親生兒子,又沒有大錯,為何百官卻非要將其廢黜並殺害呢一,出身皇室劉山出身西漢皇室,為漢惠帝之子,因此自小...

    朱棣讓方孝孺寫登基詔書到底是為什麼?

    朱棣讓方孝孺寫登基詔書到底是為什麼?

    方孝孺,是建文的大忠臣,感興趣的讀者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朱棣打進南京城以後,讓方孝孺寫登基詔書。方孝孺堅決不寫,而且還罵朱棣是“篡位”。朱棣說,這是我們一家人的事情,你說那麼多幹什麼?方孝孺說,國家是天下人的國家,你“篡位”那就應該受到天下人的指責,怎麼會是你一家人的事?朱棣說,你要再胡說八道...

    陳濟:明朝時期史學家,他為何被稱為兩腳書櫥?

    陳濟:明朝時期史學家,他為何被稱為兩腳書櫥?

    陳濟,明朝史學家,今屬江蘇常州人,陳洽兄。以布衣召為《永樂大典》的都總裁。書成,授右春坊右讚善,為皇太子所重,五皇孫皆從受經。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人物生平陳濟自幼博學強記,讀書過目能誦。口誦手鈔,經史百家無不貫通,時稱“兩腳書櫥”。洪武十八...

    劉有諸葛亮曹有郭嘉 孫權身邊的謀士是誰

    劉有諸葛亮曹有郭嘉 孫權身邊的謀士是誰

    劉皇叔有謀士孔明,曹孟德有謀士郭嘉,那麼孫權的謀士會是誰?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在三國那個特殊的時代,傑出的文臣武將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了出來。若談及大家對武將的喜歡,不外乎:“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許八黃九薑維”,但要將那個時候的文臣...

    孫鄰:三國時期東吳宗室將領,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孫鄰:三國時期東吳宗室將領,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孫鄰(~249年),字公達,吳郡富春人,孫堅長兄孫羌之孫,豫章太守、都亭侯孫賁長子,孫策和孫權的堂侄,三國時期吳國宗室將領。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賁去世,孫鄰繼承其爵位。孫鄰九歲時,代理豫章太守,進封都鄉侯。後升任夏口、沔中督,威遠將...

    曹休對曹魏做出了哪些貢獻?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曹休對曹魏做出了哪些貢獻?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太和二年(228年),曹魏與東吳爆發石亭之戰。大司馬曹休率領十萬魏軍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率領的三萬吳軍打敗,損失慘重。曹休年少時被曹操譽為曹家“千裏駒”,在抗擊蜀漢與東吳的戰鬥中表現突出,有很好的軍事能力,那他為何會在石亭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