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詞文獻 > 正文內容

    明朝東林八君子高攀龍簡介:著有《高子遺書》12卷

    詩詞文獻9年前 (2015-09-09)82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製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高攀龍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高攀龍(1562年 - 1626年),字存之,又字雲從,江蘇無錫人,世稱“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東林黨領袖,“東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遺書》12卷等。

    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後遇父喪歸家守孝。萬曆二十年(1592年)被任命為行人司行人。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高攀龍上疏參劾首輔王錫爵,被貶廣東揭陽典史。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高攀龍辭官歸家,與顧憲成兄弟複建東林書院,在家講學二十餘年。天啟元年(1621年),高攀龍重獲起用,被任命為光祿寺丞。曆任太常少卿、大理寺右少卿、太仆卿、刑部右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等職。

    天啟六年(1626年),崔呈秀假造浙江稅監李實奏本,誣告高攀龍等人貪汙,魏忠賢借機搜捕東林黨人。該年三月,高攀龍不堪屈辱,投水自盡,時年六十四歲。

    崇禎初年(1628年),朝廷為高攀龍 *** ,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忠憲”。

    明朝東林八君子高攀龍簡介:著有《高子遺書》12卷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高攀龍,字存之,號景逸,江蘇無錫人。 祖父高靜成曾任浙江黃岩縣令,父親高繼成生有五個子女,高攀龍排行第二,後因高靜成的弟弟高靜逸無子而被過繼為嗣。

    高攀龍自幼好讀書懂禮儀。萬曆十四年(1586年),無錫知縣李元衝聘請江右學派羅懋忠和顧憲成前來講學,高攀龍受其影響,開始潛心研究“程朱理學”,確定了治學方向。

    萬曆十七年(1589年),高攀龍中進士。不久後高靜逸去世,高攀龍歸家為嗣父守孝三年。

    初入官場

    萬曆 二十年(1592年),高攀龍服喪期滿,被朝廷任命為行人司行人,執掌傳聖旨、行冊封等禮儀性的事務。 因平時工作比較清閑,高攀龍大量閱讀行人司中豐富藏書,深入鑽研二程和朱子著作,親手抄錄山西大儒薛文清的《讀書錄》,讚賞其“一字不可輕與人,一言不可輕許人,一笑不可輕假人”的處世態度。高攀龍還編寫了《日省編》,將先朝大儒的語錄附在《大學》章句之下,作為初學者的指南。又將有關儒、釋差異的言論彙集成《崇正編》,以 *** 王陽明“心學”所提倡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主張。

    當時四川僉事張世則呈上自己著述的《大學初義》,詆毀程朱之學,並請求頒行天下。高攀龍極力反對,上疏駁其荒謬。這本書因而未能刊行。

    貶官外放

    這一時期,明神宗 已長期不理政務,朝中黨派紛爭、宦官橫行,致使政務混亂,國力日衰。高攀龍隨即上《今日之一要務疏》,稱欲改變皇朝岌岌可危的形勢,首先必須正本,其次要“除刑戮”、“舉朝講”、“用諫臣”、“發內帑”,革新政治。但奏疏被皇帝留中不發。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侍郎趙用賢、都禦史李世達等人被罷官,朝中議論多歸咎首輔王錫爵。高攀龍和禦史袁可立上疏,指責王錫爵排斥異己,認為皇帝不應無故貶斥大臣,並斥責鄭材和楊應宿讒言誣陷,應予罷免。 楊應宿則上疏彈劾高攀龍,言辭狂妄近乎荒誕。部院提請輕罰二人,神宗下旨貶高攀龍為廣東揭陽典史。

    高攀龍自水路前往揭陽就任,在船上就訂立嚴規,要求自己靜心以涵養德性,不被外界幹擾。 到揭陽後,每日在官衙教授學徒,培養了不少學生。還四處察 *** 情吏弊,懲治地方惡霸。高攀龍在揭陽停留的半年內結識了陸粹明及其老師蕭自麓等人,對其學術思想影響深遠。

    歸家講學

    萬曆 二十三年(1595年)二月,高攀龍在赴任七個月後以事假歸家,不久遭遇親人病故,於是不再出仕。此後在家鄉講學二十餘年,雖有言官多次推薦,但皇帝並不理會。

    高攀龍在漆湖之畔(今蠡湖東岸)建造一座“水居”,取名“可樓”,作為自己讀書 *** 的場所。除刻苦鑽研外,高攀龍還參與講學,很快成為一代儒學宗師。當時高攀龍與顧憲成誌同道合,交誼頗深。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在常州知府和無錫知縣的支持下,高攀龍與顧憲成等人發起重建了東林書院,並每年舉行“東林大會”。 初由顧憲成主持,萬曆四十年(1612年)顧憲成去世後改由高攀龍主持,直至天啟五年(1625年)書院被拆毀為止。當時朝野內外的士大夫無論認不認識他們本人,提起高、顧都是一致稱讚。

    高攀龍在講學過程中以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格標準來評議朝政,裁量人物。當時許多與他們誌趣相近的在野士大夫聞風響附,紛至遝來。在朝的李三才、趙南星、鄒元標、楊漣等正直官員也與他們互通聲氣,遙相應和。東林書院實際上已成為社會輿論的中心。反對派對此十分忌恨,誣之為“東林黨”,汙蔑他們是假借講學以結黨營私。

    明朝東林八君子高攀龍簡介:著有《高子遺書》12卷

    複起為官

    萬曆 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明光宗在位一月駕崩,長子朱由校即位,是為熹宗。

    熹宗即位後,東林黨人因擁戴有功而重新崛起。高攀龍被任命為光祿寺丞,天啟元年(1621年)又進封為光祿少卿。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關外重鎮廣寧(今遼寧北鎮)失陷,明軍被迫退縮到山海關一線。消息傳來,朝野震驚,人心惶惶。高攀龍接連上書要求革新政治,以挽救國家瀕危的命運。他在《破格用人疏》中提出要破格用人,加強戰守之備,並推薦禮部右侍郎孫承宗擔任防禦大臣,負責處理戰事。他的意見得到皇帝首肯。孫承宗也不負眾望,收複了廣寧和遼河以西的土地,邊境平靜了四年之久。

    天啟二年(1622年)四月,高攀龍上疏追論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要求懲治鄭養性、李如楨、崔文升等人。奏疏上達,皇帝不悅而責備高攀龍多言,但最終仍將鄭養性譴歸原籍。

    當時孫慎行以紅丸案指責前任首輔方從哲,高攀龍也引《春秋》典故歸罪方從哲。給事中王誌道為方從哲辯解,被高攀龍上疏嚴厲斥責。 不久高攀龍被調任太常少卿,又上一道《恭陳聖明務學之要疏》,向熹宗闡明讀書的重要性。方從哲一派故意摘出疏中指責帝王不孝的言辭激怒熹宗,熹宗欲嚴懲高攀龍。葉向高極力挽救,才得以罰俸一年而作罷。

    天啟二年(1622年)九月,高攀龍調任大理寺右少卿。十一月,升任太仆卿、刑部右侍郎。

    天啟四年(1624年)八月,高攀龍升任都察院左都禦史,上《糾劾貪汙禦史疏》彈劾禦史崔呈秀。疏中揭露崔呈秀在巡按淮揚地區時貪贓枉法、鋪張浪費。吏部尚書趙南星經複查認為事實確鑿,提請將崔呈秀戍邊。崔呈秀得知後連夜投奔魏忠賢,認魏忠賢為義父。

    此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勢力日益擴張,控製了朝廷內外。東林黨人如楊漣等紛紛上書參劾魏忠賢,雙方爭鬥進入白熱化階段。

    被誣自盡

    此時魏忠賢 正借機大肆迫害東林黨人,稱高攀龍與趙南星結黨營私,皇帝下旨嚴厲斥責。不久後南京禦史遊鳳翔出任知府,攻擊高攀龍徇私、排擠同僚,高攀龍因而被罷黜。

    高攀龍等人被罷官後,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控製了朝廷大權,編派了《縉紳便覽》、《點將錄》、《天鑒錄》、《同誌錄》等黑名單,將不依附於自己的官員開列在內,予以打擊。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賢矯旨,以東林書院為始將全國書院盡數拆毀。

    天啟六年(1626年)二月,崔呈秀不甘心高攀龍僅被罷官,必欲除之。於是假造浙江稅監李實的奏本,誣告高攀龍、周起元等七人貪汙,派遣緹騎前來抓捕。三月,高攀龍整冠束帶前去拜謁先賢楊時的祠堂。回家後與弟弟高士鶴及門生賞花於後花園池畔,談笑自如。此時有人前來稟告周順昌已被逮捕,高攀龍聞言神情泰然,笑說:“我本視死如歸”。歸家後與夫人談笑如常,沒有異樣。親筆書信交給兩個孫子,交代翌日遞給校官,而後閉門遣散諸孫。不多時高攀龍的兒子們(發覺異樣)前來探查,發覺高攀龍已自沉於池塘,時年六十四(虛歲六十五)。

    子孫們打開高攀龍的信,乃是遺囑,上麵寫著:“我雖被罷免官職,但過去曾是朝廷大臣。大臣不可以被侮辱,因為大臣被辱等同於國家受辱。我現在隻有恭敬地麵北叩首,以效仿屈原的遺願。皇帝的恩澤未能報答,隻願來世再報。臣高攀龍絕筆。希望使者帶去這封信向皇上複命。”

    高攀龍就死前曾致書同年袁可立道:“弟腐儒一,無以報國,近風波生於講會,鄒馮二老行,弟亦從此去矣”(《高子文集·答袁節寰中丞》)。其言猶未盡之厚望可見於筆端,從此袁可立這位力圖遠離黨爭的正直大臣走上了對抗閹黨的前台,每議事與閹黨“數有所抵牾,欲自請外”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天啟六年(1626年)十一月,袁可立抗疏道:“此非掛冠神武門時呼?”(《睢州誌·袁可立傳》)。後來九卿公推袁可立南京戶部尚書,再改兵部尚書參讚機務,魏忠賢從中作梗以自己的心腹劉廷元代替袁可立掌南兵部,時北則崔呈秀為本兵,天下兵馬大權二人一手握定。自袁可立“歸而魏焰益肆”,忠賢推戴之勢成矣。黃道周說:“當魏崔時,蓋無複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 (《節寰袁公傳》)

    身後追封

    崇禎初年(1628年),朝廷為高攀龍 *** 昭雪,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諡“忠憲”。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9/19735.html

    “明朝東林八君子高攀龍簡介:著有《高子遺書》12卷” 的相關文章

    魏定國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魏定國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水滸傳》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章回體小說。作者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東人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魏定國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魏定國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神火將軍,淩州人氏,原為淩州團練使,善用火攻。他與單廷珪一同奉詔征討梁山,尚...

    明朝東林八君子安希範簡介:因《糾輔臣明正邪》惹怒神宗

    明朝東林八君子安希範簡介:因《糾輔臣明正邪》惹怒神宗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製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

    梁元帝蕭繹有哪些文學成就?一首《春日》詩處處寫春

    梁元帝蕭繹有哪些文學成就?一首《春日》詩處處寫春

    中國曆史上有不少才子皇帝,著名的有宋徽宗、南唐後主李煜,南北朝時期也有一位才子皇帝,多才多藝的他實際上也是葬送南梁的主要責任人,他就是梁武帝蕭衍第七子、南朝梁國的第六位皇帝——梁元帝蕭繹。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蕭繹不僅是出生於帝王之家,也是出生於文學世家,其文才十分...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

    《送友人》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譯文及注釋譯文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牆的北麵,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裏之外遠行去了。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

    《憶秦娥·簫聲咽》

    《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憶秦娥·;簫聲咽》譯文及注釋《憶秦娥·;簫聲咽》譯文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

    《贈花卿》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贈花卿》譯文及注釋譯文錦官城裏的音樂聲輕柔悠揚,一半隨著江風飄去,一半飄入了雲端。這樣的樂曲隻應該天上有,人間裏哪能聽見幾回?注釋花卿: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錦城:即錦官城,此指成都絲管:弦樂器和管樂器,這裏泛指音樂。紛紛:形容樂...

    張九齡的一首《望月懷遠》,開頭便是千古佳句

    張九齡的一首《望月懷遠》,開頭便是千古佳句

    張九齡的詩歌高雅超逸,清麗情深,《望月懷遠》便是最好的例子之一。感興趣的讀者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詩歌的首聯,便是千古流傳的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詩人在此描繪了一幅中秋月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