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忽必烈東征日本始末:諸將失和致軍心瓦解

中國曆史7年前 (2017-06-02)25

自唐代遣唐使以來,中日兩國關係逐漸發生了微妙變化。日本逐漸從向中國學習、遣使示好,轉而自立門戶、反客為主。到明代倭寇屢屢騷擾東南沿海時,中日兩國關係已經開始惡化。那麼,在明代之前的元代,兩國之間又是何種關係呢?

“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曾作有《木蘭花慢》詞一首,詞中提到“伏波勳業照青編。薏苡又何冤?笑葺爾倭奴,抗衡上國,挑禍中原。分明一盤棋勢,漫教人、著眼看師言。為問鶤鵬瀚海,何如雞犬桃源。”詞中有“倭奴”二字,又稱其“抗衡上國”雲雲,顯然說明在元代,中日兩國即有不睦乃至戰事了。所謂“伏波勳業”,是以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征伐越南事,概指元軍諸將東征日本。整首詞隱約表達了元代征伐日本的戰事,但“薏苡又何冤”之句又是何意呢?這就需要進一步聯係《元史》,來作一番史料探尋與揣摩了。

 忽必烈東征日本始末:諸將失和致軍心瓦解

*** 配圖

據《元史》卷二○八《外夷一》載:“日本在東海之東,古稱倭奴國。或雲惡其舊名,故改名日本”。事實上,白樸詞中所言的“倭奴”古名,源自漢代。公元57年,日本列島南部的“倭王”遣使朝貢,欲借臣屬於漢王朝樹立自己權位和王位,故求漢皇賜封,而光武帝賜其為“倭奴王”。直到唐代鹹亨年間,這受封於漢朝的“倭奴國”才改稱“日本”,漸有自立門戶之意。

繼續查閱《元史》,不難發現,白樸詞中的中日之戰,有過兩次,且發生在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間。原本,忽必烈沒有打算東征日本,至元三年到九年間(1266—1269),還屢屢派使臣出使日本,有通好睦鄰之意。當時,對於鐵蹄踏遍歐亞、一條馬鞭征服世界的大元帝國而言,根本沒有把彈丸之地的日本國放在眼裏,以為日本必將臣服。於是乎,他沒有揮動馬鞭進軍,而是派遣使臣去通好了事。

豈料好幾次使臣東渡,要麼因風浪巨大無法抵達,要麼則因日本方麵不作回應而不了了之,到後來,日本更直接拒絕忽必烈的使臣登陸,並明確聲稱不會向元朝納貢稱臣。忽必烈原本隻是圖一“虛名”,讓所謂“海內之國無不臣服”的聲名成為事實,並非真心想要日本的朝貢之禮;所以還一直耐著性子,按兵不動。多次遣使東渡,卻屢遭拒絕之後,忽必烈忍無可忍,終於發兵日本了。

 忽必烈東征日本始末:諸將失和致軍心瓦解

*** 配圖

至元十一年(1274)十月三日,元軍大小戰艦900艘、28000名士兵、15000名水手等,在都元帥蒙古人忻都、左副元帥高麗人洪茶丘、右副元帥山東人劉複亨等的率領下進攻日本。高麗國王也派金方慶率領大軍隨同出征。這次戰役以元軍占領日本兩島後,又莫名奇妙地撤軍而草草結束。至元十八年(1281),元軍再次東征日本,用兵達十萬之眾。而這一次則更為詭異,因為海上突起風暴,元軍尚未登陸,已全軍覆沒。還有一種說法,則是稱元軍諸將不和,無法統令行軍,最終不得不以全線撤軍收場。這兩次東征日本,元軍撤軍原因至今眾說紛紜,無法確定。而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就正是認為元軍東征日本之所以失敗,源於諸將失和、群臣猜忌而致軍心瓦解。

“薏苡”的典故,仍是出自漢代伏波將軍馬援的史事。《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稱,馬援征伐越南時,曾聽說當地有一種“薏苡”的植物,其果實(即薏仁)可食用,有輕身健體的功效;服用後還可以避南方瘴氣之害。於是歸國途中,他便將這種植物的種子載了整整一車回來,以便在國內種植推廣。可當時卻有大臣向皇帝誣告,稱馬援載回國的車子裏,曾經載有滿滿一車的珠寶。白樸詞中的“薏苡又何冤”,正是以馬援之冤代指元軍內部的猜忌失和,也間接地暗示了元軍東征日本失敗之因。

 忽必烈東征日本始末:諸將失和致軍心瓦解

*** 配圖

此後,忽必烈雖還有東征之意,但因種種客觀原因,及群臣諫勸,最終未能再舉戰事。元朝人大都認為,沒有必要為此彈丸之國大興討伐之事;且元軍隻擅騎兵攻伐,並不擅海上征戰。白樸曾作有《西江月》詞一首,為之感歎道:“白石空銷戰骨,清泉不洗飛埃。五雲多處望蓬萊,鞭石誰能過海。”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706/129032.html

“ 忽必烈東征日本始末:諸將失和致軍心瓦解” 的相關文章

荀況:戰國時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荀況:戰國時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一說時人相尊而號為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兩漢時因避漢宣帝詢名諱稱“孫卿”,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 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荀子曾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兩度...

劉備跳槽比呂布還要多 劉備名聲為何比呂布還要好

劉備跳槽比呂布還要多 劉備名聲為何比呂布還要好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劉備跳槽比呂布還勤快,名聲為何一直卻很好?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跳槽,對於時下的職業人來說,是件很普通的事情了。不論是自身原因,還是環境因素,或者就是心情不好,換個東家,沒準就能逆襲上天了。而在兩千多年前的三國時期,也在頻頻上演跳槽的戲碼,而跳槽特...

朱棣兩次下令將數萬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獄,是為了什麼?

朱棣兩次下令將數萬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獄,是為了什麼?

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永樂十八年,明成祖朱棣兩次下令:“凡北京和山東境內尼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詰問之”“凡軍民婦女出家為尼及道者,悉關京師。”一時,數萬名尼姑和道姑被逮入獄,接受詰問。六根清淨的尼姑和道姑究竟犯了什麼事,竟讓朱棣如此...

如果沒有馬超,魏延能躋身五虎上將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沒有馬超,魏延能躋身五虎上將的概率有多大?

五虎上將是指漢末三國時期,跟隨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的五位將軍。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劉備稱漢中王之後,進行封賞,封了好幾位將軍,特別是跟隨自己四處征戰,為自己取荊州和益州立下戰功的幾位重要將領,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趙雲為翊軍將軍,這就是劉...

楚漢戰爭打了三年多的時間 劉邦是怎麼戰勝項羽的

楚漢戰爭打了三年多的時間 劉邦是怎麼戰勝項羽的

對劉邦為何隻花了4年時間,就戰勝了項羽?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劉邦從蜀地出來,是在公元前206年11月份,這一年也是漢元年,劉邦被封為漢王的第一年,也是大漢王朝的開端。項羽兵敗垓下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2年1月份。這一年是漢四年,劉邦帶領70萬聯軍消滅了10萬楚軍,...

顧徽:三國時期東吳官吏,他的一生經曆了什麼?

顧徽:三國時期東吳官吏,他的一生經曆了什麼?

顧徽,字子歎,吳郡吳縣人,漢末三國時期孫吳官吏。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人物生平年輕的時候遊曆四方,有口才。孫權剛統事的時候,聽說顧徽很有才,召進幕府為主簿。顧徽常常跟著孫權出行。一次見軍營拖著一男子到市場欲處死,就問他有什麼罪。別人說:“他偷了一百塊”。顧徽叫他們暫停一...

元載在曆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元載在曆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元載,唐朝中期宰相,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曆史上的元載也是窮出身。他有才名,獲得了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的青睞,死活要嫁給他。於是任性白富美官二代王韞秀,不顧父母反對,毅然嫁入寒門,和元載過起了窮日子。但愛情終歸不能當飯吃,眼看著嫁妝被吃光、用盡了...

陳式最後的結局如何?諸葛亮殺他的原因是什麼?

陳式最後的結局如何?諸葛亮殺他的原因是什麼?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和陳式等四將取箕穀而進,諸葛亮派鄧芝傳令,讓他們不可輕進,以防止魏軍埋伏,但是,魏延和陳式不聽諸葛亮的命令,陳式帶領五千兵馬出箕穀,結果,因為擅自進兵,導致中了埋伏,五千兵馬隻剩下四五百人。後來,諸葛亮怕陳式生變,還派鄧芝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