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張繡投降曹操後為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2)111

張繡,東漢末年割據宛城的軍閥,漢末群雄之一。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東漢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征討張繡。

張繡眼看著打不贏,於是直接投降了。

本來皆大歡喜,但因曹操愛 *** 的老毛病犯了,突起色心,讓事情起了反複。

《三國誌·張繡傳》中記載:

太祖南征,軍淯水,繡等舉眾降。太祖納濟(張濟,張繡之叔)妻,繡恨之。太祖聞其不悅,密有殺繡之計。計漏,繡掩襲太祖。太祖軍敗,二子沒。

曹操在張繡和其部眾剛投降,還沒有完全歸心時,納其嬸辱其心,後來又想滅其人。

結果,給自己帶來了災禍,曹操差點死於張繡的突然襲擊中,最終,曹操深愛的長子曹昂,為救父戰死。

另外,曹操的侄子曹安民,護衛典韋,都歿於此役。

張繡投降曹操後為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這是曹操一生中,遭遇到了最重大險情之一,一點不次於當初濮陽城中遇呂布,或許是讓曹操最後悔的一場戰事。

損兵折將之後,曹操當然要給部下們一個交代,要總結,要檢討。

兵敗的起因是曹操納了張繡的嬸嬸,誘因是納了張繡的嬸嬸還要殺張繡。

但曹操肯定不能這麼總結,否則,天下人怎麼看?部下們怎麼看?擁戴他的豪族們怎麼看?

於是,曹操的總結和檢討是,此戰敗就敗在沒有按照規矩及時讓張繡獻上人質(一般是嫡出的兒子)。

因此,對張繡沒有約束力,所以才讓他降而複叛,以後一定要堅決執行這個規矩,下不為例。

《三國誌·武帝紀》中記載:

公謂諸將曰:“吾降張繡等,失不便取其質,以至於此。吾知所以敗。諸卿觀之,自今已後不複敗矣。”

至於曹操總結的是否是張繡真實的反叛原因,或許是,或許不是,但這個理由也說得過去。

畢竟,在古代,帶兵大將把家人當人質放在掌權者手中,確實是慣例,一直延續到一千多年後的清朝,都還有這個規矩。

特別是三國時期,帶兵將領麾下的兵丁,絕大多數都還很有可能是將領自己的部曲的情況下,親眷做人質就更顯重要。

不願意給人質的,基本上都是刺頭,比如孫權。

曹操和曹丕,父子兩代都找孫權要過人質,全沒有如願。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時,袁紹病死,袁氏集團分裂,曹操勢力大漲,他試圖和平解決江東問題,就去找孫權要人質。

當時,孫權接任江東之主還不到兩年,江東之地都還沒有完全搞定,但他在周瑜的支持下,堅決不送人質給曹操。

《三國誌·周瑜傳》注引《江表傳》中的記載:

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群臣會議,張昭、秦鬆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而欲送質?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製於人也……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

建安七年的這次拒絕,實際上就是六年後發生的“赤壁大戰”的導火索。

張繡投降曹操後為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曹 *** 後,曹丕繼位,其時,孫權因為要專心應對蜀漢劉備政權的報複性軍事行動,不得已,向曹魏稱臣。

但當曹丕按照慣例,找孫權要人質時,孫權還是堅決不給,《三國誌·吳主傳》中記載:

初權外讬事魏,而誠心不款。魏乃遣侍中辛毗、尚書桓階往與盟誓,並徵任子,權辭讓不受。

於是,曹丕知道孫權不是真心臣服,還是得用戰爭手段解決這個刺頭。

曹丕馬上以曹仁、曹休、曹真為領軍大將,分別帶著張遼、張郃、徐晃等攻打東吳,隻不過,這次軍事行動也失敗了。

孫權是不願意給人質,避免受製於人的典型例子,當然,他有實力做依靠,撐得住。

三國時期,還有個典型是,有了一族至親做人質,卻不管不顧,依舊當刺頭搞事。

這個典型就是一度讓曹操非常頭疼的西涼馬超。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聯合韓遂等西涼軍閥,起兵對抗曹操。

可早在三年前,馬超的父親馬騰,兄弟馬休、馬鐵,以及馬氏一族,已經被曹操用高官厚祿招安,舉族遷移到曹操的老巢鄴城居住。

也就是說,馬氏一族都是曹操牽製在外領軍的馬超的人質。

可馬超還是起兵反抗曹操,這麼多至親,包括生父在內做人質都沒用。

馬超起兵後,如果一直打贏下去,可能,馬家還會相對安全,曹操會留著馬家一族當籌碼。

但馬超敗了,所以,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時,馬騰一家全被曹操幹掉。

這也是馬超後來飽受詬病的原因,不顧父親、兄弟的生死。

他後來投奔張魯,張魯想嫁女給他時,就有人勸告:“有人若此不愛其親,焉能愛人?”於是“魯乃止”。

以上是三國時期,曹操和幾個對手之間發生的故事。

張繡降而複叛,曹操為遮掩自己的不堪,檢討說是因為沒要人質。

可馬超家族有一大把人質在曹操手中,馬超照樣反曹。

張繡投降曹操後為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雖然馬超的例子不具備普遍性,但也能部分說明,索取人質未必是降服諸侯或人才的好辦法。

再如孫權,有實力拒曹,就不給人質,又能拿他怎麼樣?

曹魏直到滅亡,幾代人都拿東吳毫無辦法。

馬超如果沒有渭水之敗,在曹操手中的人質或許就是安全的,歸根結底,是實力的問題。

曹操遭逢張繡的降而複叛,也是因為,建安二年時的曹操,在實力上還不足以讓張繡完全畏懼。

那會的曹操,還不是後來連續敗呂布、袁術、袁紹、劉備等的北方霸主,還沒有在北方建立絕對的威懾力。

他對張繡這種未必就能隨手滅掉的小諸侯的態度,應該是以拉攏為主,當然,劉備這樣的除外。

曹操想要張繡的嬸嬸,也得等到打完袁紹再說嘛。

比如後來張繡再次投降時,他趕緊跟張繡結親,算是彌補了此前的過錯。

這樣的方式,比索取所謂的人質,效果要好得多。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686.html

“張繡投降曹操後為何又發起反叛?發生了什麼?” 的相關文章

李世民知道武則天和李治之間的關係嗎 李世民又是怎麼想的

李世民知道武則天和李治之間的關係嗎 李世民又是怎麼想的

對武則天和李治的地下戀情,李世民知道嗎?知道後他是怎麼想的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曆史上有個說法,唐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時候,就發覺武則天的不同凡響。他之所以不寵幸武則天,就是怕她會擾亂李唐江山。還有的說,唐太宗在世的時候,就已經發現了太子李治和武則天的畸戀,所以才把武則...

曆史上元氏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為何會被廢黜帝位?

曆史上元氏的一生是什麼樣的?為何會被廢黜帝位?

元姑娘是北魏孝明帝元詡之女,生母為元詡最寵愛的嬪妃潘外憐,祖母為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胡太後。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武泰元年(528年),北魏胡太後擁立孫女元氏為帝。但過了不到一天,胡太後就宣布元氏為女子而將其廢黜。為何胡太後要擁立元氏為帝而又將其迅速廢黜呢一,出身皇室孝昌四...

馬武是什麼人?東漢開國元勳的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馬武是什麼人?東漢開國元勳的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公元25年,劉秀稱帝於鄗城,後定都於雒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下去。馬武素有蠻力,年少輕狂,在故鄉失手傷人結下仇家後,為避禍仇家移居江夏。新朝末年,義軍湧起,馬援加入綠林軍,因作戰勇猛,被更始帝任命為侍郎。在著名的昆陽大戰中,馬武目睹偏將劉秀的大智大勇,深為...

漢哀帝在曆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有哪些作為?

漢哀帝在曆史上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有哪些作為?

漢哀帝自古就飽受非議, 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漢哀帝劉欣,是漢元帝劉奭的孫子,漢成帝劉驁隻知道寵幸趙飛燕姐妹,卻沒有一個子嗣,所以隻好立自己的侄子劉欣為太子,他是西漢第十三位皇帝,就是在他死後,王莽徹底把持了朝政,之後王莽毒死了漢平帝,然後通過禪讓的方式取代了西漢王朝的統治。由於劉欣在...

康熙在位時期一共有35個兒子 九子奪嫡中為何其他26個人不參與

康熙在位時期一共有35個兒子 九子奪嫡中為何其他26個人不參與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康熙皇帝共有35位皇子,9位參與奪嫡,其餘26位就不想爭一爭?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康熙皇帝,清朝唯一一位能夠夠得上“千古一帝”稱呼的雄主;身為“守成”君主,卻依然能夠擁有“聖祖”廟號;按照《清史稿》的說法,康熙皇帝“經文緯武,寰宇一統”,在順治朝...

關羽丟失荊州後在做什麼 關羽為何在荊州繞圈子

關羽丟失荊州後在做什麼 關羽為何在荊州繞圈子

對關羽失荊州不迅速撤往益州,為何故意在荊州繞圈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親領大軍進犯漢中,曹操派夏侯淵、張郃率兵與之相持。轉年,黃忠斬夏侯淵於定軍山,曹魏軍隊不振,處於劣勢,自漢中撤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占領漢中,稱漢中...

館陶公主和絳邑公主都是漢文帝的女兒 兩人待遇為何天差地別

館陶公主和絳邑公主都是漢文帝的女兒 兩人待遇為何天差地別

對漢文帝劉恒僅兩女兒,為何館陶公主備受寵愛絳邑公主卻無人問津?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漢景帝掩蓋打擊周勃家族的殘酷真相!館陶公主是“大長公主”推測比絳邑公主年長,但從封號而言館陶遠不及絳邑,館陶雖屬邯鄲管轄,卻是以盛產陶器的縣城,漢文帝防備齊燕等諸侯王,館陶處於戰爭威...

在執政期間,李沆有哪些作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在執政期間,李沆有哪些作為?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鄉人,北宋時期名相、詩人。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李沆登進士第,任將作監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累遷至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輔導太子趙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