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在教育思想、理學思想等方麵,張軾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19)88

張栻(1133年9月15日——1180年3月22日)字敬夫,後避諱改字欽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學者稱南軒先生,諡曰宣,後世又稱張宣公。南宋漢州綿竹人,右相張浚之子。南宋初期學者、教育家。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主管嶽麓書院教事,從學者達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成為一代學宗。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遷右文殿修撰,提舉武夷山衝祐觀。其學自成一派,與朱熹、呂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去世,享年四十八歲。南宋理宗淳祐初年(1241年)從祀孔廟,後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朱熹、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在教育思想、理學思想等方麵,張軾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主要成就

教育思想

辦學思想

嶽麓書院重建時,張栻撰寫了《嶽麓書院記》,奠定了嶽麓的辦學方針和指導思想,張栻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其辦學指導思想。他指出,所以要重建書院,“讓學子們在此輕鬆交談,為考試利祿計劃嗎?難道讓他們學習是語言文字的工夫而已嗎?要想成人才,以傳道而拯救百姓的。”這既是張栻為嶽麓書院製定的辦學方針,又是他最根本的教育思想。自隋唐立科舉取士製度以後,學校便成了科舉的附庸,辦學也就是為了科舉取士。兩宋官學的弊端正表現為士子們“爭馳功利之末”,以“異端空虛之說”為是,而以“事天保民之心”為非。張栻的上述主張便是針對這種弊端而提出來的。其一,他明確提出辦學不是為了科舉,不能“為決科利祿計”;其二,提出“亦豈使子習為言語之辭之工”,意即反對學校以綴輯文辭為教,而應注重學生的操行培養;其三,提出辦學的根本目的是“傳道濟民”,學校要為社會培養經國濟世的人才。

張栻主持嶽麓書院時,曾與朱熹、呂祖謙、蔡元定遊學楚中,講學楚黃孔子山廟學(今問津書院)。在辦學指導思想方麵,主張以“成就人才,以傳道濟民”為方針。

教學程序

在教學程序方麵,主張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張在《邵州複舊學記》中精煉地對教學程序進行了概括。即:對學生首先灌輸“小學”、“六藝”的教育,通過“灑掃應對”之類的日常鍛煉,履行弟子職責,“習乎六藝之節”,參與各種儒家祭祀和實踐活動;再加以“弦歌誦讀”,使學生學習達到高級階段;然後再研修深造,進入《大學》所指的格物致知階段。這套教學程序實際上已大大超出了知識教育的範圍,而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養也囊括進去了。重視學生的品德培養是張教育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

在教育思想、理學思想等方麵,張軾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方麵,強調以儒家經典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張為嶽麓書院親自編寫了教材《孟子說》,他在其序中說:“學者潛心孔孟,必求門而入,愚以為莫先於明義利之辨”。在中國封建社會,培養人才有賴於儒學,儒學的振興則依賴於人才的培養,二者互為依托,缺一不可。張把官場腐敗歸咎於儒術不興,所以他一方麵批評“今日大患,不悅儒學”,另一方麵大倡孔孟之道,訓導諸生“先於明義利之辨”。

具體 ***

在教學具體 *** 方麵,主張循序漸進、學思並進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張認為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即所謂“學者之於道,其為有漸,其進有序。”他又說《中庸》論誠之道,其目的有五:學、問、思、辨、行,而五者皆貴於弗措。“弗措”就是要循序漸進,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在學與思的關係上,張主張“學恩並進”,而不能偏廢任何一方。他說:“然徒學而不能思,則無所發明,罔然而已。思者,研究其理之所以然也;然思而不務學,則無可據之地,危殆不安也,二者不可兩進也。學而思則德益崇,思而學則業益廣。蓋其所學,乃其思之所形,而其所思,即其學之所存也。用功若此,內外進矣。”這種“學思並進”的思想顯然與陸九淵的“隻思不學”是絕然相反的。張還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張雖極力推崇儒術,但不主張囫圇吞棗、盲目追從。他說:“所謂觀書,虛心平氣以徐觀義理之在。如其可取,雖庸人之言有所不廢;如其可疑,雖或傳以聖賢之言,亦須更加審擇。”

教育目的

張栻在教育上還強調“明人倫”。他在《靜江府學記》、《袁州學記》、《桂陽軍學記》諸篇中反複闡述,他認為辦學的根本目的在於“明人倫”。使人們懂得如何做人。他說:“其所以學者,何也明人倫也”。何謂人倫,即指人與人之間應該遵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行為準則。張栻把明人之五倫作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在教育中貫徹儒家的倫理思想,把教育納入道德教化的軌道。由此,他反對那種隻顧追求功名利祿,不明人倫,不講仁義道德的求學態度,批評不以儒家人倫教民,而去講求文辭華麗的做法。

在教學上,他倡導培養經世濟民之才,強調人格教育和道德踐履,對嶽麓書院務實學風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為此後辦學樹立了楷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知行關係

在知與行的關係方麵,主張“知行並發”。張栻認為知和行二者的結合是教學必須貫徹的重要原則和 *** 。他在《論語解·序》中指出:“人的實踐活動開始都是依據他所認知的事物,實踐越深入則認知越深入,認知越深入則實踐越廣博,行知必至始至終相互隨行。”“這樣可以使實踐更廣博而認知更精髓”,知行屬於同一個認識過程,二者相即不離,行必須以知為指導,而知有損行而深化,知可促進行,行亦可促進知。張栻的這種知行觀顯然要比朱熹的“知先後行”論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論高明得多,同時也成為明清之際王夫之進一步提出“行先知後”的唯物主義知行觀的理論先導。其知行觀反映在教學上是主張學為了實用,他最反對“循名亡實之病”,批評那種“汲汲求所謂知,而於躬行則忽焉”的學風。

在教育思想、理學思想等方麵,張軾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理學思想

張栻繼承了二程的理本體思想,提出天、性、心三者,名異實同,皆同體於理。

他認為,天下萬物皆生於理,理是萬物賴以生存的根據。他說:";事事物物皆有所以然,其所以然者,天之理也。";他以太極為理,太極變化便產生陰陽二氣,二氣交感便有萬物化生,稱";人與物俱本乎此者也";。這樣他就重申了二程關於天下隻有一個理的思想。

他又討論心性問題,使之同居理的地位。他說:";理之自然謂之天,命於人為性,主於性為心。天也,性也,心也,所取則異而體則同。";即是說,天、性、心三者均為天理的直接體現,都具有天理的形而上品質。這裏,張栻突出了心的地位,走出程朱在性情中論心的局限,使心具有本體性質。他說道:";心也者,貫萬事統萬理,而為萬物之主宰者也。";心是萬物主宰,是萬理統攝。這便由同體於理,發展到心直接為本體。這就把程顥心即理之說,提到新的理論高度。

張栻從二程格物致知說出發,提出窮理在於居敬,居敬在於存心。

他把認識論歸止於心本體,從程頤的";主一無適";以持敬開始,歸結到程顥在心上誠敬存養的理論,提出:";心也者,萬事之宗也。";認為一切從心上做,便可以";久久自覺深長而無窮也";。這就是以本心為基礎,從心上體驗天理,排除了格物窮理的必要性。

他運用";性也,天理";的觀點,發揮張載的變化氣質的思想,構成其人性修養論。他認為,人的本然之性是純粹至善的,隻是氣稟和習染的原因,才產生賊害仁義的異端。因此,他主張";克其氣質之偏,以複其天性之本";。如何複本性之善?張栻仍從其萬事之宗的心上體認。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1505/166.html

“在教育思想、理學思想等方麵,張軾有哪些成就與作為?” 的相關文章

孔道輔:北宋時期大臣,他的一生經曆了什麼?

孔道輔:北宋時期大臣,他的一生經曆了什麼?

孔道輔,字原魯,初名延魯,孔勖(孔勗)之子,孔子四十五代孫,北宋大臣。生於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卒於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終年55歲。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人物生平孔道輔(987~1040),初名延魯,字原魯,孔子的第45世孫,自幼聰明好學,25歲...

鄭當時是什麼出身?她是如何發跡又是如何落幕的?

鄭當時是什麼出身?她是如何發跡又是如何落幕的?

鄭當時你知道嗎?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鄭當時,字莊。也被叫鄭莊。西漢時期大臣。鄭當時乃名流之後,鄭桓公二十二世孫,他的父親鄭榮曾做項羽手下的將領,而他本人謙恭好學,樂於助人,是個謹慎小心的人。他在漢景帝時期做的是太子舍人,太子舍人,就是負責監管太子府中的士兵,履行太子的吩咐。到了休...

曆史上明熹宗朱由校的生母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曆史上明熹宗朱由校的生母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年號天啟。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要說昏君,明熹宗朱由校不僅榜上有名,還很";奇葩";,人生經曆也稱得上";神奇";,不妨說道說道。一、";鹹魚翻身";的庶長子原來他是父親明光宗朱常洛的庶長子。...

漢武帝當初要想改革 最後為什麼會不了了之

漢武帝當初要想改革 最後為什麼會不了了之

還不知道:漢武帝想要改革變強,為何最後會不了了之呢?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中國的許多朝代,都是靠著改革才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創造了一個統一的國家,又如魏文帝推行漢化,他的改革讓鮮卑人更加適應時代的發展,野心勃勃的漢武帝,也曾試圖用一種新的方...

南宋名將韓世忠曾經懟過秦檜,為什麼他能善終?

南宋名將韓世忠曾經懟過秦檜,為什麼他能善終?

眾所周知宋朝一向有忌憚武將的傳統,南宋名將韓世忠又是武將,又曾經懟過秦檜,為什麼他能善終?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當時國家不安、邊境不靖,趙構又必需要武將來替他保家衛國。要不然金人打過來了,他連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說不定連命也丟了。難道這是他願意的?殺嶽飛是金人議和的條件之一。但這並不是根...

薑維一生北伐中原九次都失敗 薑維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喜歡

薑維一生北伐中原九次都失敗 薑維為何還有那麼多人喜歡

還不知道:薑維九伐中原無功,恢複蜀漢失敗,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薑維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本是魏國人,自從投降蜀漢之後,受到諸葛亮賞識,跟隨諸葛亮北伐,屢建戰功。諸葛亮死後,薑維又繼承諸葛亮遺誌,堅持北伐,一生九伐中原,成為蜀漢的中流砥柱...

曹操稱劉備為英雄,劉備稱曹操為梟雄 兩人到底誰更加厲害

曹操稱劉備為英雄,劉備稱曹操為梟雄 兩人到底誰更加厲害

還不了解:劉備和曹操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劉備和曹操,誰更厲害?《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在青梅煮酒論英雄之時,借曹操之口,將劉備稱之為“英雄”,然後又在描述曹操的字裏行間中將曹操稱之為“梟雄”。何為英雄?又何為梟雄?究竟劉備和曹操,誰更勝一籌呢?可能二人各有千秋、不...

趙元偓:宋太宗趙光義第六子,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趙元偓:宋太宗趙光義第六子,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趙元偓(977—1018.6。18),字希道,鎮恭懿王,是宋太宗的第六子,字希道,為人厚道、寡言,曉音律。端拱元年出閣,授檢校太保、左衛上將軍,封徐國公。1018年去世,年41歲。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人物生平至道二年,拜洪州都督、鎮南軍節度使。真宗即位,加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