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海貝與貝幣》作者楊斌:歐洲殖民世界,秘訣竟是貝殼

中國曆史2天前3

《海貝與貝幣》作者楊斌:歐洲殖民世界,秘訣竟是貝殼

近日,《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榮獲第12屆亞洲圖書獎“年度更佳圖書獎(人文、社科、科技類)”,此書別具一格地敘述了貝幣的起源與傳播,以及由貝幣交錯串聯起來的全球史,出版以來頗受學界好評。搜狐文化特約本書作者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曆史學係教授楊斌詳細講述了貝幣為什麼沒成為古中國貨幣以及跨學科的研究 *** 心得體會。

搜狐文化:您在書中談到了貝幣在早期中國(商周時代)的非貨幣性,海貝為何沒成為古中國的貨幣?

楊斌:從考古和金文可知,海貝在商周時期便是最有競爭力的貨幣候選物,然而,由於供應的短缺以及遠距離的巨大成本,海貝在早期中國隻能成為貴重物,不能成為貨幣。

為什麼海貝在古代印度成為“零錢”,而在古代中國卻沒有成為錢呢?

距離是個關鍵問題。和少數幾個學者一起,我曾經論證了商周時期的海貝不是來自東海或南海,它們基本上來自遙遠的印度洋。古代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需要相當數量的貨幣供應,無論是金屬鑄幣還是海貝。而海貝的產地印度洋離中國實在太遠了,它們抵達中國要經過千山萬水,中間還要經過許許多多的國家和社會。從經濟角度說,海貝從這麼遠的地方到達中國,運輸成本非常高,因而價值昂貴,這就自然就排除了海貝成為貨幣的可能。

近日,“江海共潮生:長江與海洋文明·考古文物精品展”中展出的一枚海貝。 (中國航海博物館供圖)

因此,印度洋和古代中國的距離排除了海貝發展成為中國最早的貨幣的可能性,即使海貝在商周時期已經承擔了貨幣的部分職能,即使海貝後來在印度、東南亞和西非成為完美的貨幣。

搜狐文化:海貝分布廣泛,但為什麼隻有馬爾代夫所產的海貝,才是長期的國際貨幣?

楊斌:人類曆史上曾經有二百五十多種海貝,不過,當我們談到曾經作為貨幣使用的海貝時,實際上主要指兩種海貝。之一種是貨貝 (學名Monetaria moneta),之所以如此命名,就是因為它的貨幣功能。另一種是環紋貨貝(學名Monetaria annulus)。在這兩種海貝中,貨貝作用最為突出,受到廣泛的關注。

貨貝是熱帶和亞熱帶海洋動物,分布廣泛,去年冬天我在香港的海灘便撿到了一枚非常漂亮的海貝。可是,為什麼隻有馬爾代夫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貨貝成為貨幣?相對而言,馬爾代夫的海貝體積特別小,可能是世界上體積最小的海貝,長不過兩公分,寬不過一公分,高大概隻有0.7-0.8公分,成年後的貨貝,體積和重量都是一樣的,就跟我們現在工廠用模子做出來的螺絲釘或者其他的工藝品一樣,非常輕巧,易於攜帶,堅硬不易腐蝕,在交易中可稱、可量、可數,其物理特性遠勝於比古人鑄造的金幣、銀幣、銅錢。

不過,我的研究發現,物理特性可能還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馬爾代夫天然的戰略性的地理位置。 這個群島離印度大陸比較近,在族群上、宗教上、文化上跟南印度、跟斯裏蘭卡非常密切。我們都知道,印度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四大文明之一,在印度大陸上很早就出現了比較發達的社會經濟體。社會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貨幣。這時,他們就發現了一個非常便利的天然的貨幣候選物,那就是海貝。

正是馬爾代夫首先為印度(孟加拉地區)而後為東南亞大陸的勃固、暹羅以及我國的雲南提供海貝;等到了歐洲人東來之後,數以億計的海貝又從馬爾代夫經由歐洲運到了西非,在那裏購買黑奴運到新大陸的種植園當奴隸。

搜狐文化:雲南從戰國開始,就有了海貝,到了南詔和大理時期開始將海貝作為貨幣,這個貝幣製度直到清初才徹底退出曆史舞台,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楊斌:考古發現,雲南從商代到西漢的墓葬裏都發現了海貝。不過,和商周時期中原的海貝一樣, 那時的海貝在古代雲南社會還隻是貴重物,並不是貨幣。令人驚奇的是,在東漢王朝(公元25—220年)占領了滇國之後,海貝在雲南就消失了,似乎滇文化中的海貝就此而終了。

大概到了九世紀,也就是南詔興盛的時代,海貝又突然大興,而且稱為雲南的主要貨幣。在長達八個世紀的時段內,雲南的貝幣參與了各種各樣的交易,跨越了空間、族群、階級的界限。這樣一種貝幣製度,直到明清交替的十七世紀中期才結束,這和中原地區的海貝大相徑庭。為什麼?

還是要看雲南的地理位置。它不僅處在中央王朝的西南邊疆,也處在東南亞文明的北端,還處在印度洋的東北端。我們知道,東亞大陸大部分地區受到太平洋季風的傾向,而雲南恰恰主要受到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正是這種天然的地理位置的毗鄰,使得印度洋的海貝在新石器時期就到達了雲南。當孟加拉地區在四世紀或五世紀使用海貝或為貨幣後,這種貨幣製度也傳到了下緬甸和現在的泰國中部和北部,而後傳到了雲南。因此,從貨幣製度而言,雲南受印度洋的影響很深。

同理,貝幣製度在雲南的消失也要從海貝的產地和貝幣製度的發源地印度洋世界去尋找原因。在17-18世紀,由於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海貝-黑奴貿易的興起與繁榮,導致了對印度洋海貝的巨大需要,海貝的價格直衝雲霄;相反,明代的雲南由於內地化的進程,海貝的價格走低。這樣一來,雲南便無法承擔印度洋海貝的輸入,海貝供應中斷,貝幣製度崩潰。因此,貝幣在雲南的消失,是歐洲資本主義在全球擴張的一個出乎意料的結果。

搜狐文化: *** 人眼中的海貝是怎樣的?

楊斌:海貝在新石器時代就傳入了歐亞大陸,因此,毗鄰印度洋的 *** 人對於海貝並不陌生。不過,海貝在 *** 社會並沒有作為貨幣,其它的功能也並不突出。 中世紀的時候,一些 *** 人到了印度,他們馬上注意到了橫跨孟加拉灣的海貝-大米貿易,而海貝作為貨幣使用也讓他們大吃一驚,因而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記錄。事實上,在歐洲人到來之前,有關印度洋世界的海貝與貝幣,除了中國人的記錄,就要算 *** 人的文獻了。不妨稍舉數例。

九世紀的大食商人蘇萊曼是之一個注意到馬爾代夫海貝的人。他說,在馬爾代夫人們把海貝當作錢用,女王的寶庫裏存放了大量海貝。蘇萊曼記錄了海貝采集的過程。當地一根根椰樹枝投入水中,海貝就會攀附到椰樹枝上。 蘇萊曼的記錄中,除了說馬爾代夫使用海貝作貨幣不準確外,其他的都相當準確。

馬蘇第提供了采集海貝的更多的細節。 馬蘇第繪聲繪色地說,一旦女王 “發現財富減少了,她便命令島民砍下椰樹枝,連同椰葉一起扔入海水表層。於是這些小生靈便吸附在椰樹枝葉上,不久後,人們便收集起椰樹枝,鋪在海灘上,任由它們在陽光下腐爛,剩下的空殼便被搬到女王的寶庫裏。” 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記錄,可以與中國文獻相媲美。

搜狐文化:《海貝與貝幣》是貨幣史、海洋史和全球史的三合一,請分享下您對於跨學科的研究 *** 的心得?

楊斌:我在美國念博士的時候,受的是全球史的訓練。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全球史興起的一個重要學術背景就是跨學科的研究 *** ,因此我受惠頗多。新的世界史或者全球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跨地區和跨學科。相對於一般的跨地區而言,全球史跨地區的地理空間更寬廣,往往涉及兩個世界區域(world region) 如東亞和中亞的跨界或越界;相對於一般的跨學科而言,全球史的跨學科要求更高,它不僅跨越了傳統的人文學科或學界提倡的人文和社科的結合,而且身體力行了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全麵和綜合的結合,因為沒有一個社會曆史問題隻存在於某一個學科領域。

舉例而言,科技醫療史和環境史的開山鼻祖阿爾弗雷德·克勞斯比有兩本經典著作,《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和《生態帝國主義:歐洲的生物擴張,900-1900》都是全球史的必讀書目。 這兩本書,可以說奠定了環境史、醫療史和全球史的基礎,也是跨學科研究 *** 在全球史的應用和典範。

克勞斯比首創的“哥倫布大交換”(The Columbian Exchange)和 “生態帝國主義 ”(Ecological Imperiali *** )這兩個術語,已被學界廣為接受和沿用。《生態帝國主義》一書的之一句話:“歐洲移民及其後裔遍布各地,這個現象需要解釋 ”(European e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are all over the place, which requires explanation),原文不過短短十三個單詞,卻如泰山壓頂,讓人喘不過氣來。我在寫《海貝與貝幣:鮮為人知的全球史》時,首句便套用了這個句式。《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就深受克勞斯比影響,甚至書名都模仿了他的另一本書,即《病菌、種子和動物:生態史研究》。

搜狐文化:據報道您也是十分熱衷於收藏海貝,對您的研究有什麼幫助?

楊斌:曆史學者一般注重文本,這是曆史學的本質特點,是優點,也是缺點。我在接觸了收藏這個行業後才明白書本知識和實際經驗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或者說割裂。 因此,在研究海洋史的時候,我便有意識地去了解沉船和沉船出水的文物。當我研究海貝的時候,我也就有意識地問自己:海貝究竟是什麼動物?因此,我開始收集一些古代的海貝,現實生活中的海貝,以及各種仿貝,這樣才能對海貝有一些文字和文獻之外的感官經驗。和絕大多數人的認識不同,海貝屬於腹足綱軟體動物,是一種海螺。收藏海貝使我對這個動物有了直觀的感受,同時也是另一種深刻的認識。

楊斌,美國東北大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曆史學係教授,西泠印社社員。 曾任教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國立新加坡大學以及澳門大學, 對海洋史、全球史、科技醫療史以及藝術史頗有興趣。其專著曾榮獲美國曆史學會2004年古滕堡電子出版獎(Gutenberg- E Prize)、第17和19屆文津圖書獎提名、第二屆世紀文景曆史寫作十強以及第十二屆亞洲圖書獎等。

文/袁立聰 審/錢琪瑤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4705.html

“《海貝與貝幣》作者楊斌:歐洲殖民世界,秘訣竟是貝殼” 的相關文章

董卓原本出身低層草根 董卓是怎麼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的

董卓原本出身低層草根 董卓是怎麼一步步走上人生巔峰的

對董卓是底層草根,是如何逆襲到人生巔峰,卻驟然失敗身首異處?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董卓在三國曆史上不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對於董卓的評價都是一邊倒,貼在他身上的標簽有“權臣”、“殘暴”、“亂臣賊子”、“驕奢淫逸”等等,都是一些貶義的詞語。看到這些標簽,我們不禁要問,既...

乾隆和康熙兒子不少在位又長 乾隆晚年為何沒有兒子奪位

乾隆和康熙兒子不少在位又長 乾隆晚年為何沒有兒子奪位

對乾隆和康熙都在位六十餘年且兒子都不少,為何乾隆兒子沒有爭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乾隆與康熙雖然都在位長達60多年,但是乾隆朝卻沒有像康熙晚年那樣出現諸子為了爭奪皇位展開激烈爭鬥,這又是為何呢?下麵就來說一說這個問題。乾隆壽命太長去世時兒子並沒有剩多少,而且乾隆沒...

李光地作為清朝時期的名臣 李光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李光地作為清朝時期的名臣 李光地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對清朝漢族名臣李光地,最後結局如何呢?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李光地康熙九年中進士,曆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可謂是平步青雲、官運亨通,他的政績也十分了得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等李光地晚年的時候,想...

武則天臨死前把皇位還給李家人 武則天傳給自家人不行嗎

武則天臨死前把皇位還給李家人 武則天傳給自家人不行嗎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武則天為何最終把王位傳給了李家?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想必大多數人都看過《武媚娘傳奇》這部影視劇,劇中描繪了武媚娘一生的故事,她本是並州人士,唐太宗選才女充盈後宮時選入後宮,而後成為了唐高宗的妃子。唐高宗和武則天感情日篤,這遭到了宮中其他妃子的妒忌...

曹雪芹家族為什麼會被雍正抄家 最後抄出了多少家產

曹雪芹家族為什麼會被雍正抄家 最後抄出了多少家產

還不知道:為何曹雪芹家族會與雍正結怨而被抄家?曹家又被抄出了多少家產?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家族被雍正下旨抄家,就這樣曾經在康熙時期顯赫一時的江南曹家就被抄家了,雍正本以為曹家是家大業大,但是查抄完曹家的家產之後,雍正才發現曹家的家產連...

吳景:東漢末年將領,依附袁術後東歸孫策

吳景:東漢末年將領,依附袁術後東歸孫策

吳景(?—203年),本吳郡吳縣人,後遷居吳郡錢塘,孫堅妻子吳夫人(武烈皇後)之弟 ,孫策和孫權的舅舅,東漢末年將領。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吳景因追隨孫堅征伐有功,被任命為騎都尉。袁術上表舉薦吳景兼任丹楊太守,討伐前任太守周昕,占據丹楊。後遭揚州刺史劉繇逼迫,再...

項羽為什麼會對虞姬情有獨鍾 項羽是怎麼和虞姬相識的

項羽為什麼會對虞姬情有獨鍾 項羽是怎麼和虞姬相識的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項羽為何對虞姬情有獨鍾?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當年項羽還是通緝犯,項梁殺了人帶著項羽跑路,來到了會稽郡,他們倆在此結交江東子弟。那時候項羽朝氣蓬勃、雄姿英發、一表人才,在當地慢慢地出名了。一日項羽與同伴結遊,行至郊外,突然眼前一亮,一身靚麗的倩影印...

李廣利是一個草包嗎 漢武帝為什麼還要重用他

李廣利是一個草包嗎 漢武帝為什麼還要重用他

對李廣利真的是草包嗎?如果李廣利真的那麼菜,漢武帝為何要重用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曆史上著名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其實並不完全是草包。如果他隻是一個純粹的草包,漢武帝也不會讓他領兵討伐匈奴。李廣利在戰場上也是有高光時刻的,隻不過閃光點確實不多,才能平庸也是真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