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2)103

對謀得李唐天下的武則天,退位之後為什麼沒被清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作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能夠在人才濟濟的朝堂謀得帝位並在位15年,可以說武則天書寫了一個傳奇。

但她晚年時期,毅然決定把帝位還給李家。這一舉動,也算是她為自己留的後路。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逼退位。此時的她就是一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手中沒有啥權力。

曆史上,這種謀權篡位的人,失敗後基本都沒有啥好下場,為什麼武則天退位之後,沒有被清算呢?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政績卓然

其實這主要和武則天當政時的一些卓越貢獻,以及李顯有很大關係。

武則天雖然以不正當的手段謀得了李唐的天下,但唐朝並沒有在她手上衰敗,反而是沿著貞觀盛世的路子,繼續欣欣向榮地向上生長著。

她在位期間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還是有一定的民心基礎。

比如,她改革科舉製度,創立武舉,打壓世家,使得一些真正有本事的寒門學子,也有機會走進朝堂。

在此之前,要想做官基本都是由各大世家進行推薦,然後才可以到朝中做官。沒有錢,沒有後台的寒門學子根本沒機會出頭。

這次改革,使得中國曆史上已經存在了數千年的世家體係徹底瓦解,為國家選拔了不少棟梁之才。

並且科舉製的改革,使得許多寒門弟子有了出頭之路,他們更加熱愛學習。所以在武則天執政期間,唐朝的文化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政治上,武則天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賞罰分明,很有唐太宗的遺風。

還推行了試官製度,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試用期製度,試用期內表現良好才能轉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官員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在農業方麵,她在全國大力推行“勸農桑,薄賦役”的製度,大力發展農業,減輕農民的賦稅。這對百姓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總之,武則天在位期間推行的許多政策,都讓唐朝向前發展,得到了百姓和官員的愛戴。這樣一個於國於民都有重大貢獻的人,即便退位,也不會有人想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害她。

主動讓位

當然武則天沒被清算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是她主動讓位給李顯的。

古人以孝治天下,她是唐中宗李顯的母親,如果李顯不點頭,是沒人敢出來動她的。

當初立繼承人的時候,武則天確實有些猶豫。一邊是自己的兒子李顯、李旦,一邊是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她還存著“李武合流”的幻想,在繼承人的選擇上搖擺不定。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就在他猶豫的時候,狄仁傑一句話點醒了她,讓她不要繼續心存幻想,把李家的天下還給李家,這才是正道。

他還對武則天講:兒子和侄子誰和你親?如果你兒子即位了,你死之後,還能被供奉在太廟中。但侄子即了位,還能把他姑姑供奉在太廟中嗎?

聽到這,武則天猛然驚醒,這才決定把皇位傳給兒子李顯。

也就是說,李顯本身和武則天是沒有矛盾的。

自己已經被立為皇太子了,即便沒有神龍政變,武則天也都七八十歲了,半截身子都埋到黃土裏去了,等她死後,自己照樣是皇帝。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隻不過後來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的時候,自己也隻能就著形勢登基,不然可能就跟自己老媽一起去上陽宮養老了。從這個層麵上看,李顯的皇位就是武則天主動給他的。

那自己登基之後,就更沒理由去清算武則天了,不然就會落得個不仁不義不孝的罵名。

政治護身符

當然,李顯不動武則天,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那就是自己當時雖然當了皇帝,但根基並不穩,朝堂上還有許多虎視眈眈覬覦皇位的人,他需要借助武則天的餘熱來為自己鋪路。

對他有威脅的人有兩個,一個是他的弟弟李旦,他的身份和自己一樣,都是武則天的兒子,還有過六年的皇帝經驗。

雖然李旦對皇位不感興趣,但要是突然有一天感興趣了,來和自己爭一爭也未可知。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第二個就是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是武則天的濃縮版,不僅有政治手腕,還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在發動政變之後,她就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享八千戶食邑。

要知道普通親王不超過一千戶,而且她在朝堂上支持者甚多,還有和武則天同樣的野心。

麵對這樣兩大強敵,李顯哪敢掉以輕心,他就隔三差五地去給老媽請個安啥的,以向世人表明自己是名正言順地登基的皇帝,不要生出什麼非分之想。

除了上麵兩個,當初參與神龍政變的五位大臣都被封王,手中的權力甚至比他這個皇帝還大。可以說李顯處在一個比較尷尬的位置。

最令人尷尬的是,李顯雖然當了皇帝,但和光杆司令差不多,身邊隻有崔玄暐這一個舊臣,根本不具有震懾力。所以李顯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集團,來幫助自己看著當初兵變趕武則天下台的五大臣,和虎視眈眈的弟弟妹妹們。

而武則天背後的武家,正好可以作為拉攏的對象。

一方麵,在神龍政變後,武家失勢,正憋著一肚子火沒處釋放,他們的目標正好就是神龍五大臣。

另一方麵,李顯的女兒安樂公主還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兩家是親家的關係。不管是哪一方麵,提拔武家對自己百利而無一害。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果然,武三思被提拔為丞相之後,就開始發力,最終神龍五大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徹底為李顯掃清了障礙。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武則天得活著,畢竟隻有這樣武家才能甘願為李顯賣命。

所以武則天沒有被清算,不光有個人曾經的政績,當然也因為她還有一定的利用價值,還有餘熱尚且發揮。不過那時候的武則天已經八十來歲了,想來也沒有被清算的必要。

神龍政變之後第二年,武則天就壽終正寢,享年82歲,一代女皇就此走完了她輝煌的一生。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768.html

“武則天上位奪取李氏江山 晚年退位為何沒有被清算” 的相關文章

項羽死後劉邦是如何對待他的那些親屬的?

項羽死後劉邦是如何對待他的那些親屬的?

劉邦是秦末不可多得的梟雄,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古代統治者,對於和自己競爭最終失敗的人,都會有意貶損他,汙化他。對其子孫後代,都會著意打擊。比如李世民打敗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後,不但殺掉他們的兒子,而且對他們進行了著意地貶損。在史書上,李建成變成了一個...

年羹堯和隆科多都被雍正收拾了 雍正為何沒有對張廷玉下手

年羹堯和隆科多都被雍正收拾了 雍正為何沒有對張廷玉下手

還不知道: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堯和隆科多,為何沒有除掉張廷玉?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這個問題真讓人措手不及啊。雍正朝的名臣多了去,除了年羹堯、隆科多和張廷玉三位,還有李衛、孫嘉誠、田文鏡、鄂爾泰等等。難道,雍正皇帝收拾了年羹堯和隆科多,就應該收拾張廷玉,然後再收拾李...

諸葛亮能帶諸葛均 諸葛瑾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諸葛亮能帶諸葛均 諸葛瑾為什麼不帶諸葛亮

對諸葛亮帶著諸葛均,為什麼諸葛瑾不帶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諸葛亮和諸葛瑾是親兄弟,但是史書沒有明載兩人是否同父異母兄弟。從《三國誌》的相關記載來看,兩人同父異母的可能性比較高。諸葛瑾傳轉引吳書記載:“遭母憂,居喪至孝,事繼母恭謹,甚得人子之道。”這就是說,諸...

陸景:東吳大司馬陸抗次子,晉伐吳時戰死

陸景:東吳大司馬陸抗次子,晉伐吳時戰死

陸景(250年—280年3月23日),字士仁,吳郡吳縣(今蘇州)人,東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次子。陸機、陸雲之仲兄。生於吳大帝赤烏十三年(250年),天紀四年(280年),晉伐吳時戰死,年三十一歲。陸景著書數十篇,《隋書·經籍誌》注有《陸景集》一卷,已亡佚。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

謝裒:東晉時期大臣,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謝裒:東晉時期大臣,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謝裒(282年~347年),本名謝魮,字幼儒,陳郡陽夏縣人,東晉時期大臣,散騎常侍謝衡的兒子,太保謝安的父親。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出身陳郡謝氏,才兼文武。永嘉年間,起家琅琊王(司馬睿)掾、丞相參軍。晉元帝即位,授丹陽郡尉。永昌元年(322年),授太常卿。永和三年(347...

平陽公主比衛青大十幾歲 衛青為什麼還要娶她

平陽公主比衛青大十幾歲 衛青為什麼還要娶她

對為什麼衛青會同意迎娶比自己大十餘歲,而且還是三婚的平陽公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漢朝是中國曆史上比較輝煌的一個朝代,這裏出現過很多厲害的皇帝,如漢武帝,當然,也有不少出色的將臣,霍去病和衛青就是典型代表。兩人同樣是漢武帝推崇的武將,霍去病雖然影響力略高一些,但他...

三國時期蜀漢的四位漢中都督都是哪些人?

三國時期蜀漢的四位漢中都督都是哪些人?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蜀漢在邊境及核心地帶分別設置了四大都督:漢中都督、永安都督、江州都督、庲降都督。這四個都督,幾乎撐起蜀漢的整個國防,其中漢中是蜀漢北大門,永安是蜀漢東大門,江州都督顧名思義駐軍在江州,而江州正是蜀漢內部水路交通的...

劉備離公孫瓚投靠陶謙,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劉備離公孫瓚投靠陶謙,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史家多稱其為先主。這是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向青州刺史田楷(公孫瓚手下)求救。田楷與劉備一起前往救援,到徐州後陶謙給劉備增丹楊兵四千,劉備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