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小寧手繪仿古香港、深圳地區地圖《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

中國曆史1天前2

作者:小寧

↑《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Procreate,2023

↑《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大圖)

從十多年前初到香港的時候起,周末“行山”就成了為數不多的消遣之一,漸漸的也對香港山野村落氏族的變遷曆史有了一些興趣,最後發展到萌生了繪製一幅1840年代新安縣(大致包括今天的香港和深圳)地圖的想法。除了展現英國人到來之前,1830年代香港和深圳地區的模樣,也希望能在這幅地圖上表現出當時的風土人情等方方麵麵的風貌,也算是對這些年聽聞的無數故事做一個總結。

雖然繪製地圖本身的時間僅用了幾個月,但是其中的不少信息卻是多年裏有意無意之間不斷積累而來。這些信息除了來自於部分中國資料(例如康熙和嘉慶年間的兩部《新安縣誌》、《廣東海防全覽》等書),早期英軍和外國傳教士的記載、測繪(如奇力、缽甸乍、獲朗他尼等人)以外,也包括了在深港兩地的山野之間多次實地探索的見聞。

↑嘉慶版《新安縣誌》中的地圖 來源:《新安縣誌》

因為早年的資料中充斥著記載和翻譯上的問題,以及多年來口口相傳導致地名的不斷變化,所以我不得不花費了大量精力理清那些村莊變更、氏族遷徙的時間脈絡和故事。在這些有趣的變化中,也不乏一些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名字:比如九龍的“紅磡”在當時被稱為“赤磡”,兩者均是因為村莊位於一處今天已經消失的紅色崖壁上;港島的“薄扶林”則被稱為“薄鳧林”,即有薄鳧(一種野鴨)的樹林;大嶼山的“貝澳”彼時名為“螺杯澳”或“杯澳”;大鵬半島的“官湖”時稱“關湖”,是一處駐兵的汛站等等。著名的“獅子山”在當時也被稱為“虎頭山”,顯然是因為華南地區原本並沒有獅子。

↑ 從大帽山眺望獅子山以及遠處的鯉魚門海峽 來源:小寧拍攝

圖中不少地名背後的曆史故事甚至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的曆史,比如九龍半島上的“二黃店村”原本村民均是“趙”姓宋朝皇室後裔。南宋末年兩位少帝在此修建行宮(也就是今天的宋王台的來曆)躲避蒙古追兵,結果第二年又匆忙西撤並最終在附近的崖山全軍覆沒。而部分皇室來不及跟上隊伍便滯留於此,這些南宋皇室遺族的居住地最初被稱為“二皇殿”,但是在元朝時因為擔心引起事端,所以才改稱“二黃店”村自保。

即便不考慮名稱的變遷,由於當時民間習慣相近、邊遠地區信息閉塞、教育水平等原因,也導致重名的情況非常常見。僅僅在新安一縣之內,便有3個名為“田心”的村落、兩個“葵湧”、兩個“西貢”等等,甚至名為“擔杆”的島嶼都有完全沒有聯係的兩座。所有這些再加上中國古籍中對方向和距離的記載非常模糊和不準確,都無疑加大了考證的難度。

↑海防地圖中的新安縣一帶 來源:《萬裏海防圖說》

↑ 康熙年間內府地圖中的新安縣一帶 來源:《康熙內府分省分府圖》

在這幅圖中我除了盡力再現1830年代新安縣的地理環境以外,也盡力介紹當時新安地區的方方麵麵,包括當地遷界與複界的曆史、采珠活動、與各方的距離;本地特色的婚、壽、取士、巫醫、耕作等民俗;荔枝、母宜果(即檸檬)、五棱果(楊桃)等特產;有記載的禽魚畜獸;當時特色的船舶工具,以及新安八景中的“鱉洋甘瀑”、“梧嶺天池”、“懷渡禪蹤”和“赤灣勝槩”四景。所有這些都是通過配圖和文字描述來表現的,其中圖像參考了《海錯圖》、《鳥譜》等清代書籍,文字描述也是來自於同時期的記載,以求再現當時人們對這些事物的認知和理解,即便很多內容今天看起來都很離譜可笑。

↑今天香港島上的瀑布灣,可能是嘉慶版縣誌中所說的“鱉洋甘瀑” 來源:小寧拍攝

在地圖的繪製風格上,參考了中國古代宮廷收藏的那些繪製精美的地圖,它們在畫法上都是大量吸收了山水繪畫的特色,景物立體、細節豐富、色彩鮮明、構圖大氣,但是對具體景物樣式和距離比例的要求並不十分嚴格。我在這幅地圖中也主要沿用了這個風格,但是在不影響美觀的情況下盡可能的尊重準確真實的比例和山川村落的形態。此外,這幅地圖中的遠景逐漸由俯視過渡到平視的處理 *** ,也是參考了明代《蒙古山水地圖》(絲路山水地圖)等著名佳作。

↑《蒙古山水地圖》(局部) 來源:蒙古山水地圖

畫麵中的城郭、所城、炮台等軍事工程都考證了原建築的樣式特點,諸如城門和翁城的結構、樓台的設置等等均盡量符合當時情況,但是建築的方向和城內建築物以及旗幟則出於美觀考量進行了美化處理。至於一般的汛站、塘站等小型駐軍設施,則參考古代地圖常用的 *** ,僅用符號化的建築和旗幟代表。

↑ 關於新安縣一帶的軍事工程,《廣東海防全覽》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來源:《廣東海防全覽》

↑ 航拍大嶼山分流炮台遺跡 來源:小寧拍攝

為了盡可能的符合古地圖的風貌,我在落款和用印上也模仿類似的古代作品。圖上的印章中,除了常用的姓、名章,“壓角章”以外,還有兩枚打趣的印章“扁擔胡同山人親筆之印”和“醬油工廠珍鑒”。除此之外我還假托了宣統常在收藏字畫上加蓋的三方印璽,即“宣統禦覽之寶”、“宣統鑒賞”和“無逸齋精鑒璽”,以及仿民國東北博物館的印章。不過上訴4枚仿製的印章都故意去掉一個點以區別真偽,比如“宣統禦覽之寶”的“宣”字上邊去掉一個點,於是便成為了“‘差點'宣統禦覽之寶”。

↑《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局部)

縱觀全圖,我希望觀者可以很直觀的看出英國人介入之前,今天深港兩地所處的情況,特別是各個區域之間與今天大相徑庭的重要程度。比如位於畫麵中央下方最顯著位置的香港島,在當時還被視為一處偏遠的海島,沒有太多人煙,幾乎是全圖中“最不發達”的區域。古籍中甚至連這座島的名字都不統一,資料上常見的名字包括“紅香爐”、“赤柱山”等等。當時島上更大的村莊是赤柱和石排灣,香港村是島上內陸村莊中更大的,通過“香江”水路與石排灣保持聯係,也是今天整個地區名稱的來源。這座“真香港”村今天被稱黃竹坑的“舊圍”村,但是如果想要拜訪的話還是要當心村口那十多隻分工明確且不太友好的護院狗群!

↑《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局部)

↑黃竹坑舊圍村口及狗群 來源:小寧拍攝

位於香港島左側的是今天的“大嶼山”島,在當時也被稱為“大溪山”或“大奚山”。這座島嶼雖然也被視為孤懸海外,但是因為靠近珠江口的主航道,所以比香港島要受重視的多。當時島上人口的格局其實與今天差別不大,主要的居民依然聚集在大澳和東湧一帶。由於地理位置重要,島上有多處軍事設施,包括作為水師營基地的“東湧所城”(請參考《

辰垣敘遠(五)東湧炮台及東湧小炮台

)和珠江航道上南方最前哨的“分流炮台”(請參閱《

辰垣敘遠(四)分流炮台

)。另外島上高聳的鳳凰山以及山上的茶葉在當時也頗有名氣。

↑《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局部)

↑ 今天的“東湧所城”及城上安放的火炮 來源:小寧攝影

香港島上方的九龍半島當時由於水路交通都很便利,因此也得到了較高的關注。半島最南側的一處沙灣“尖沙嘴”(尖沙咀)是許多西洋商船避風和貿易的地方,而北側的九龍塞則是當時相當龐大的居民點,也是日後該地區的軍事中心“九龍塞城”的位置。而由此向北翻過“官富山”不遠便是今天的沙田一帶。這裏依靠“城門河”帶來的便利交通和物產,在當時也是一處村落相對聚集的地區。

感謝您支持原創,反對抄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小寧的醬油工廠》(微信號:XiaoningTang)閱讀更多文章

當時深圳河以南的最“富庶”的地區恐怕便是西側的屯門、元朗一帶了。一方麵因為屯門是各路商船進出廣州貿易前的一處重要補給停靠站,因此相關產業一向較為發達,加上沿深圳河水係的農田麵積廣闊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所以村莊和居民區的密度也明顯更大。除此之外這裏的懷渡山區(青山)也是當地佛教文化的中心,廟宇眾多,遠近聞名。

↑《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局部)

↑ 今天的青山依然還是香港的佛教文化中心 來源:小寧攝影

今天深圳的大部分都位於此圖上方,雖然不是畫中的重心,但是當時的重要性顯然更高。這裏除了縣城(南頭)和“大鵬所城”這兩處軍、政中心以外,還包括很多重要的居民點。雖然不少居民點早已被曆史的長河淹沒,但是它們的名稱卻得以保存至今,比如深圳虛、福田、螺湖(羅湖)、南山、鹽田等名稱今天都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畫麵最遠處平視視角的群山之中,也可以找到梧桐山、寶山、陽台山等今天為人們所熟知的山丘。

↑《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局部)

↑ 大鵬所城的北門,此城也是深圳別稱“鵬城”的來源 來源:小寧拍攝

在畫麵中的水域部分,接近居民點的地方都有一些小船,代表著當時在新安縣區域內廣泛存在的疍家人口,即完全沒有土地房產,隻能居住在船上生活的獨特族群。對於經曆了康乾時期之後人口成倍暴增,但是土地卻嚴重受限的廣東地區來說,如此生活在水上的人家也非常具有特色。

曆經數月繪製完這幅地圖,我也不禁感歎於天地悠悠、世事常新。我在創作之時,不斷學習了解挖掘這片土地上的點滴故事,以今人眼目博前朝舊事,總是不斷的感受到星星點點的啟發,日積月累便不得不對曆史的發展、風土的變遷、族群的認同、認知的演化都有了新的理解。

關於我創作的這幅地圖,便先介紹到這裏了,如果它什麼時候萬一也能有幸給觀者或多或少帶來一點點不同的思考,我想也將是這次嚐試的更大成就吧。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3954.html

“小寧手繪仿古香港、深圳地區地圖《新安內洋水陸風物圖》” 的相關文章

李淵作為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真的是靠兒子的無能之輩嗎

李淵作為唐朝開國皇帝 李淵真的是靠兒子的無能之輩嗎

對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隻是一個靠兒子開國的無能之輩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提到唐朝曆史的時候,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有著“天可汗”之稱的李世民。雖說他隻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但其開創的貞觀之治卻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唐局麵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其在當時的影響力,還是後世...

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萬人敵

張飛: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勇武過人,與關羽並稱萬人敵

張飛(?-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幽州涿郡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黃巾起義爆發後,張飛與關羽加入劉備的義勇軍輾轉各地。三人同吃同睡情同手足。劉備於長阪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操懼其勇...

裴昭明:南北朝時期大臣,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裴昭明:南北朝時期大臣,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裴昭明(?~502年),字昭明,河東聞喜人,南朝大臣,南中郎將參軍裴駰之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人物生平裴昭明,河東郡聞喜縣人,昭明年輕時便傳授儒學和史學,宋泰始年間任太學博士。有司奏報說:“太子結婚,納征禮用的是玉璧和虎皮,不清楚這有什麼根據。”裴昭明發表見解說:“...

秦始皇如果立扶蘇作為太子 秦朝還會不會滅亡

秦始皇如果立扶蘇作為太子 秦朝還會不會滅亡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如果秦始皇在盛年時就立扶蘇為太子,秦朝還會滅亡嗎?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秦始皇因為生前遲遲沒有冊立太子,為此給了趙高可乘之機,在秦始皇巡遊途中去世後,趙高發動沙丘之變,擁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稱帝,之後趙高獨攬大權,實行苛政,激起民變,導致秦朝迅速滅亡。...

乾隆上位後就毀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麼做的

乾隆上位後就毀掉了雍正改革 乾隆又是怎麼做的

乾隆與雍正不合?為何一上位就毀掉雍正改革,雍正又改了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他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帝,一生六下江南奢靡無度,更是一上位就迫不及待地,毀掉了他爹所推行的改革,他就是雍正的敗家兒子乾隆,乾隆為何要毀掉雍正改革?,他又是如何毀掉雍正改革...

曆史上曹丕與曹植本是兄弟,為何二人關係不好?

曆史上曹丕與曹植本是兄弟,為何二人關係不好?

曹丕和曹植是親兄弟,他們都是曹操的兒子。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曹丕已然貴為魏文帝,為何還是不放過弟弟曹植呢?嚴格意義上來說,曹丕還是饒了曹植。之所以一開始想除掉曹植,主要是由於曹植給自己帶來的些許隱患。奪嫡,是我國封建王朝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最殘酷的宮廷...

魏忠賢為何能被明熹宗喜愛?他的權利為何會如此之大?

魏忠賢為何能被明熹宗喜愛?他的權利為何會如此之大?

魏忠賢,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魏忠賢本來是一介草民,混跡於街頭,迷戀酒色,為了生計,他自己動手閹了自己,為的是能進宮混口飯吃。魏忠賢雖然不識字,但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揮刀自宮的目的也很明確,那就是進宮做一個太監。他22歲進宮,當時服侍的就是後來的明...

趙光義在奪取趙匡胤皇位後 期間為何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趙光義在奪取趙匡胤皇位後 期間為何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對趙光義奪了趙匡胤的皇位後,為何沒人出來反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宋史》中評價宋太宗趙光義:“帝沈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誌。既即大位,陳洪進、錢俶相繼納土。未幾,取太原,伐契丹,繼有交州、西夏之役。幹戈不息,天災方行,俘馘日至,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