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孫權死後東吳發生三場政變 東吳政局為何如此混亂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19)94

還不知道:孫權死後,東吳七年之間,為何爆發三場政變?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252年,東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病死,終年71歲。隨著孫權的離世,此後的東吳政權走向衰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東吳內部不斷爆發政變,在短短的七年之間,居然爆發了三場宮廷政變,不僅輔政大臣慘遭滅門,就連皇帝也遭到廢黜。那麼,東吳的政局為何會如此混亂呢?其實這與孫權有著直接的關係!

孫權死後東吳發生三場政變 東吳政局為何如此混亂

一、三場政變

孫權臨死前,安排諸葛瑾之子、諸葛亮之侄諸葛恪為輔政大臣,總領東吳的軍政。可是僅僅過了一年,也就是253年十月,東吳爆發了之一場宮廷政變。輔政大臣諸葛恪被誘騙入宮赴宴,結果遭到東吳宗室孫峻的誅殺,其家族慘遭滅門之禍。諸葛恪死後,孫峻成為東吳的權臣,並於256年病死。之後,孫峻的堂弟孫綝成為東吳權臣。

隨著年齡的增長,吳主孫亮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因此與權臣孫綝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孫亮打算利用外戚除掉孫綝。然而消息泄露,孫綝先下手為強,於258年廢掉吳主孫亮,改立孫權第六子孫休為皇帝。孫休對孫綝也非常不滿,他在張布等人的支持下,於259年發動政變,讓大將丁奉誅殺了孫綝。經過這一係列的政變,東吳走向衰敗。

孫權死後東吳發生三場政變 東吳政局為何如此混亂

二、廢長立幼

東吳這幾場政變的根源就在孫權身上,主要是因為他在晚年廢長立幼,導致皇權的衰落,從而出現權臣專權的局麵。孫權有七個兒子,除了長子孫登、次子孫慮早亡外,他還有五個兒子可供選擇。可是孫權偏偏廢掉了三子孫和,改立最小的孫亮。孫和出生於224年,而孫亮出生於243年,連孫和的兒子孫皓都比孫亮大一歲。

孫和原本是孫權的太子,可是東吳後期爆發了“南魯黨爭”,孫權的第四子、魯王孫霸與孫和爭奪儲君之位。對此孫權沒有及時處置,導致朝臣分為兩派,鬥爭愈演愈烈。與此同時,孫權的愛女孫魯班不斷挑撥是非,在孫權麵前誣陷孫和。孫和本身沒有什麼過錯,可是卻依然遭到廢黜。廢掉孫和後,孫權立了年幼的孫亮為太子,為東吳的混亂埋下伏筆。

孫權死後東吳發生三場政變 東吳政局為何如此混亂

三、錯選輔臣

東吳的建立主要有兩部分人,一部分是北方流亡到江東的“賓旅寄寓之士”,另外一部分是江東本地的世家大族。另外,孫氏宗族也成為東吳政壇一支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在東吳建立、穩固的過程中,孫權重用江東士族,任用顧雍為丞相,陸遜為上大將軍。可是在孫權稱帝後,他開始有意打壓江東士族,利用南魯黨爭,將陸遜逼死。

孫權臨死前,對東吳政局進行了緊急安排,征調諸葛恪入朝,“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中書令孫弘領少傅”,來輔佐太子。孫權最後確定的輔政大臣有諸葛恪、孫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這裏麵沒有一個江東士族,導致權力缺乏製約與平衡。身為之一輔政大臣的諸葛恪在朝中缺乏根基,所以才引發了與東吳宗室的權力之爭。

參考資料:1。《三國誌》;2。《資治通鑒》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309.html

“孫權死後東吳發生三場政變 東吳政局為何如此混亂”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