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詞文獻 > 正文內容

子部名作《朱子語類》卷二十三論語五的原文是什麼?

詩詞文獻2年前 (2022-07-17)21

◎語孟綱領

語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經工夫多,得效少。大雅以下六經四子。

語孟用三二年工夫看,亦須兼看大學及書詩,所謂“興於詩”。諸經諸史,大抵皆不可不讀。德明

某論語集注已改,公讀令大學十分熟了,卻取去看。論語孟子都是大學中肉菜,先後淺深,參差互見。若不把大學做個匡殼子,卒亦未易看得。賀孫

或雲:“論語不如中庸。”曰:“隻是一理,若看得透,方知無異。論語是每日零碎問。譬如大海也是水,一勺也是水。所說千言萬語,皆是一理。須是透得,則推之其它,道理皆通。”又曰:“聖賢所說隻一般,隻是一個‘擇善固執之’。論語則說‘學而時習之’,孟子則說‘明善誠身’,下得字各自精細,真實工夫隻一般。須是知其所以不同,方知其所謂同也。而今須是窮究得一物事透徹方知。如入個門,方知門裏房舍間架。若不親入其門戶,在外遙望,說我皆知得,則門裏事如何知得。”僩

論語隻說仁,中庸隻說智。聖人拈起來底便說,不可以例求。泳

論語易曉,孟子有難曉處。語孟中庸大學是熟飯,看其它經,是打禾為飯。節

古書多至後麵便不分曉。語孟亦然。節

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說來說去,合來合去,合成一個大物事。節以下孔孟教人。

且如孔門教人,亦自有等。聖人教人,何不都教他做顏曾底事業?而子貢子路之徒所以止於子貢子路者,是其才止於此。且如“克己複禮”,雖止是教顏子如此說,然所以教他人,亦未嚐不是“克己複禮”底道理。卓

孔門教人甚寬,今日理會些子,明日又理會些子,久則自貫通。如耕荒田,今日耕些子,明日又耕些子,久則自周匝。雖有不到處,亦不出這理。節

問:“孔子教人就事上做工夫,孟子教人就心上做工夫,何故不同?”曰:“聖賢教人,立個門戶,各自不同。”節

孟子教人多言理義大體,孔子則就切實做工夫處教人。端蒙

孔子教人隻從中間起,使人便做工夫去,久則自能知向上底道理,所謂“下學上達”也。孟子始終都舉,先要人識心性著落,卻下功夫做去。端蒙

論語不說心,隻說實事。節錄作:“隻就事實上說。”孟子說心,後來遂有求心之病。方子

孟子所謂集義,隻是一個“是”字;孔子所謂思無邪,隻是一個“正”字。不是便非,不正便邪。聖賢教人,隻是求個是底道理。夔孫

孔子教人極直截,孟子較費力。孟子必要充廣。孔子教人,合下便有下手處。問:“孔子何故不令人充廣?”曰:“‘居處恭,執事敬’,非充廣而何?”節

孔子教人隻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含畜得意思在其中,使人自求之。到孟子便指出了性善,早不似聖人了。祖道

孔子隻說“忠信篤敬”,孟子便發出“性善”,直是漏泄!德明

孟子言存心、養性,便說得虛。至孔子教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語,則就實行處做功夫。如此,則存心、養性自在。端蒙

孔子之言,多且是汎說做工夫,如“居處恭,執事敬”,“言忠信,行篤敬”之類,未說此是要理會甚麼物。待學者自做得工夫透徹,卻就其中見得體段是如此。至孟子,則恐人不理會得,又趲進一著說,如“惻隱之心”與“學問之道,求放心”之類,說得漸漸親切。今人將孔孟之言都隻恁地草率看過了。雉

問:“論語一書未嚐說一‘心’字。至孟子,隻管拈‘人心’字說來說去:曰‘推是心’,曰‘求放心’,曰‘盡心’,曰‘赤子之心’,曰‘存心’。莫是孔門學者自知理會個心,故不待聖人苦口;到孟子時,世變既遠,人才漸漸不如古,故孟子極力與言,要他從個本原處理會否?”曰:“孔門雖不曾說心,然答弟子問仁處,非理會心而何。仁即心也,但當時不說個‘心’字耳。此處當自思之,亦未是大疑處。”枅

蜚卿問:“論語之言,無所不包,而其所以示人者,莫非操存涵養之要;七篇之指,無所不究,而其所以示人者,類多體驗充廣之端。”曰:“孔子體麵大,不用恁地說,道理自在裏麵。孟子多是就發見處盡說與人,終不似夫子立得根本住。所以程子謂‘其才高,學之無可依據’。要之,夫子所說包得孟子,孟子所言卻出不得聖人疆域。且如夫子都不說出,但教人恁地去做,則仁便在其中。如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果能此,則心便在。到孟子則不然,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都教人就事上推究。”道夫問:“如孟子所謂‘求放心’,‘集義所生’,莫是立根本處否?”曰:“他有恁地處,終是說得來寬。”曰:“他莫是以其所以做工夫者告人否?”曰:“固是。也是他所見如此。自後世觀之,孔顏便是漢文帝之躬修玄默,而其效至於幾致刑措。孟子便如唐太宗,天下之事無所不為,極力做去,而其效亦幾致刑措。”道夫端蒙錄一條,疑同聞。見集注讀語孟法。

看文字,且須看其平易正當處。孔孟教人,句句是樸實頭。“人能充無受爾汝之實”,“實”字將作“心”字看。須是我心中有不受爾汝之實處,如仁義是也。祖道

孟子比孔子時說得高。然“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又見孟子說得實。因論南軒奏議有過當處。方子

或問:“孟子說‘仁’字,義甚分明,孔子都不曾分曉說,是如何?”曰:“孔子未嚐不說,隻是公自不會看耳。譬如今沙糖,孟子但說糖味甜耳。孔子雖不如此說,卻隻將那糖與人吃。人若肯吃,則其味之甜,自不待說而知也。”廣

聖人說話,磨棱合縫,盛水不漏。如雲“一言喪邦”,“以直報怨”,自是細密。孟子說得便粗,如雲“今樂猶古樂”,“太王好色”,“公劉好貨”之類。橫渠說:“孟子比聖人自是粗。顏子所以未到聖人處,亦隻是心粗。”夔孫

孟子要熟讀,論語卻費思索。孟子熟讀易見,蓋緣是它有許多答問發揚。賀孫讀語孟。

看孟子,與論語不同,論語要冷看,孟子要熟讀。論語逐文逐意各是一義,故用子細靜觀。孟子成大段,首尾通貫,熟讀文義自見,不可逐一句一字上理會也。雉

沉浸專一於論孟,必待其自得。

讀論語,如無孟子;讀前一段,如無後一段。不然,方讀此,又思彼,擾擾於中。這般人不惟無得於書,胸中如此,做事全做不得。

大凡看經書,看論語,如無孟子;看上章,如無下章;看‘學而時習之’未得,不須看‘有朋自遠方來’。且專精此一句,得之而後已。又如方理會此一句未得,不須雜以別說相似者。次第亂了,和此一句亦曉不得。振

人有言,理會得論語,便是孔子;理會得七篇,便是孟子。子細看,亦是如此。蓋論語中言語,真能窮究極其纖悉,無不透徹,如從孔子肚裏穿過,孔子肝肺盡知了,豈不是孔子!七篇中言語,真能窮究透徹無一不盡,如從孟子肚裏穿過,孟子肝肺盡知了,豈不是孟子!淳

講習孔孟書。孔孟往矣,口不能言。須以此心比孔孟之心,將孔孟心作自己心。要須自家說時,孔孟點頭道是,方得。不可謂孔孟不會說話,一向任己見說將去。若如此說孟子時,不成說孟子,隻是說“王子”也!又若更不逐事細看,但以一個字包括,此又不可。此名“包子”,又不是孟子也!力行

論語多門弟子所集,故言語時有長長短短不類處。孟子,疑自著之書,故首尾文字一體,無些子瑕疵。不是自下手,安得如此好!若是門弟子集,則其人亦甚高,不可謂“軻死不傳”。

孔門問答,曾子聞得底話,顏子未必與聞;顏子聞得底話,子貢未必與聞。今卻合在論語一書,後世學者豈不幸事!但患自家不去用心。儒用讀論語。

問:“論語近讀得如何?昨日所讀底,今日再讀,見得如何?”榦曰:“尚看未熟。”曰:“這也使急不得,也不可慢。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榦

問叔器:“論語讀多少?”曰:“兩日隻雜看。”曰:“恁地如何會長進!看此一書,且須專此一書。便待此邊冷如冰,那邊熱如火,亦不可舍此而觀彼。”淳

問林恭甫:“看論語至何處?”曰:“至述而。”曰:“莫要恁地快,這個使急不得。須是緩緩理會,須是逐一章去搜索。候這一章透徹後,卻理會第二章,久後通貫,卻事事會看。如吃飯樣,吃了一口,又吃一口,吃得滋味後,方解生精血。若隻恁地吞下去,則不濟事。”義剛

論語難讀。日隻可看一二段,不可隻道理會文義得了便了。須是子細玩味,以身體之,見前後晦明生熟不同,方是切實。賀孫

論讀書之法。擇之雲:“嚐作課程,看論語日不得過一段。”曰:“明者可讀兩段,或三段。如此,亦所以治躁心。近日學者病在好高,讀論語,未問學而時習,便說一貫;孟子,未言梁王問利,便說盡心;易,未看六十四卦,便先讀係辭。”德明

人讀書,不得攙前去,下梢必無所得。如理會論語,隻得理會論語,不得存心在孟子。如理會裏仁一篇,且逐章相挨理會了,然後從公冶長理會去,如此便是。去偽

論語一日隻看一段,大故明白底,則看兩段。須是專一,自早至夜,雖不讀,亦當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卻把來商量。但一日積一段,日日如此,年歲間自是裏麵通貫,道理分明。榦

問:“看論語了未?”廣雲:“已看一遍了。”曰:“太快。若如此看,隻是理會文義,不見得他深長底意味。所謂深長意味,又他別無說話,隻是涵泳久之自見得。”廣

論語,愈看愈見滋味出。若欲草草去看,侭說得通,恐未能有益。凡看文字,須看古人下字意思是如何。且如前輩作文,一篇中,須看它用意在那裏。舉杜子美詩雲:“更覺良工用心苦。”一般人看畫,隻見得是畫一般;識底人看,便見得它精神妙處,知得它用心苦也。

王子充問學。曰:“聖人教人,隻是個論語。漢魏諸儒隻是訓詁,論語須是玩味。今人讀書傷快,須是熟方得。”曰:“論語莫也須揀個緊要底看否?”曰:“不可。須從頭看,無精無粗,無淺無深,且都玩味得熟,道理自然出。”曰:“讀書未見得切,須見之行事方切。”曰:“不然。且如論語,之一便教人學,便是孝弟求仁,便戒人巧言令色,便三省,也可謂甚切。”榦

莫雲論語中有緊要底,有汎說底,且要著力緊要底,便是揀別。若如此,則孟子一部,可刪者多矣!聖賢言語,粗說細說,皆著理會教透徹。蓋道理至廣至大,故有說得易處,說得難處,說得大處,說得小處。若不盡見,必定有窒礙處。若謂隻“言忠信,行篤敬”便可,則自漢唐以來,豈是無此等人,因甚道統之傳卻不曾得?亦可見矣。┿

先生問:“論語如何看?”淳曰:“見得聖人言行,極天理之實而無一毫之妄。學者之用工,尤當極其實而不容有一毫之妄。”曰:“大綱也是如此。然就裏麵詳細處,須要十分透徹,無一不盡。”淳

或講論語,因曰:“聖人說話,開口見心,必不隻說半截,藏著半截。學者觀書,且就本文上看取正意,不須立說別生枝蔓。唯能認得聖人句中之意,乃善。”必大

聖人之言,雖是平說,自然周遍,亭亭當當,都有許多四方八麵,不少了些子意思。若門人弟子之言,便有不能無偏處。如夫子言“文質彬彬”,自然停當恰好。子貢“文猶質也,質猶文也”,便說得偏。夫子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自然有先後輕重。而子夏“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便有廢學之弊。端蒙

人之為學,也是難。若不從文字上做工夫,又茫然不知下手處;若是字字而求,句句而論,不於身心上著切體認,則又無所益。且如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何故孔門許多弟子,聖人竟不曾以仁許之?雖以顏子之賢,而尚不違於三月之後,聖人乃曰“我欲斯至”!盍亦於日用體驗,我若欲仁,其心如何?仁之至不至,其意又如何?又如說非禮勿視聽言動,盍亦每事省察何者為非禮,而吾又何以能勿視勿聽?若每日如此讀書,庶幾看得道理自我心而得,不為徒言也。壯祖

德先問孟子。曰:“孟子說得段段痛切,如檢死人相似,必有個致命痕。孟子段段有個致命處,看得這般處出,方有精神。須看其說與我如何,與今人如何,須得其切處。今一切看得都困了。”揚讀孟子。

“‘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又曰:‘有是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孟子說得更好。人之一心,在外者又要收入來,在內者又要推出去。孟子一部書皆是此意。”又以手作推之狀,曰:“推,須是用力如此。”又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世間隻有個闔辟內外,人須自體察取。”祖道人傑錄雲:“心在外者,要收向裏;心在內者,卻推出去。孟子雲,學問求放心,四端擴而充之。一部孟子皆是此意。大抵一收一放,一闔一辟,道理森然。”賜錄雲:“因說仁義,曰:‘隻有孟子說得好。如曰:“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此是從外麵收入裏來。如曰:“人之有是四端,知皆擴而充之。”又要從裏麵發出去。凡此出入往來,皆由個心。’又曰:‘所謂“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都是恁地’。”

讀孟子,非惟看它義理,熟讀之,便曉作文之法:首尾照應,血脈通貫,語意反覆,明白峻潔,無一字閑。人若能如此作文,便是之一等文章!僩

孟子之書,明白親切,無甚可疑者。隻要日日熟讀,須教它在吾肚中先千百轉,便自然純熟。某初看時,要逐句去看它,便覺得意思淺迫。至後來放寬看,卻有條理。然此書不特是義理精明,又且是甚次第文章。某因讀,亦知作文之法。植

孟子,全讀方見得意思貫。某因讀孟子,見得古人作文法,亦有似今人間架。淳

“孟子文章妙不可言。”文蔚曰:“他每段自有一二句綱領,其後隻是解此一二句。”曰:“此猶是淺者,其他自有妙處。惟老蘇文深得其妙。”文蔚

孟子之文,恐一篇是一人作。又疑孟子親作,不然,何其妙也!豈有如是人出孟子之門,而沒世不聞耶!方

集注且須熟讀,記得。方子集注。

語吳仁父曰:“某語孟集注,添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公子細看。”又曰:“不多一個字,不少一個字。”節

論語集注如稱上稱來無異,不高些,不低些。自是學者不肯用工看。如看得透,存養熟,可謂甚生氣質。友仁

“某於論孟,四十餘年理會,中間逐字稱等,不教偏些子。學者將注處,宜子細看。”又曰:“解說聖賢之言,要義理相接去,如水相接去,則水流不礙。”後又雲:“中庸解每番看過,不甚有疑。大學則一麵看,一麵疑,未甚愜意,所以改削不已。”過

讀書別無法,隻管看,便是法。正如獃人相似,捱來捱去。自家都未要先立意見,且虛心隻管看。看來看去,自然曉得。某那集注都詳備,隻是要人看無一字閑。那個無緊要閑底字,越要看。自家意裏說是閑字,那個正是緊要字。上蔡雲“人不可無根”,便是難。所謂根者,隻管看,便是根,不是外麵別討個根來。僩

前輩解說,恐後學難曉,故集注盡撮其要,已說盡了,不須更去注腳外又添一段說話。隻把這個熟看,自然曉得,莫枉費心去外麵思量。

問:“集注引前輩之說,而增損改易本文,其意如何?”曰:“其說有病,不欲更就下麵安注腳。”又問:“解文義處,或用‘者’字,或用‘謂’字,或用‘猶’字,或直言,其輕重之意如何?”曰:“直言,直訓如此。猶者,猶是如此。”又問“者”、“謂”如何。曰:“是恁地。”節

集注中有兩說相似而少異者,亦要相資。有說全別者,是未定也。淳

 子部名作《朱子語類》卷二十三論語五的原文是什麼?

或問:“集注有兩存者,何者為長?”曰:“使某見得長底時,豈複存其短底?隻為是二說皆通,故並存之。然必有一說合得聖人之本意,但不可知爾。”複曰:“大率兩說,前一說勝。”拱壽

問:“語解胡氏為誰?”曰:“胡明仲也。向見張欽夫殊不取其說,某以為不然。他雖有未至處,若是說得是者,豈可廢!”廣

集注中曾氏是文清公,黃氏是黃祖舜,晁氏是晁以道,李氏是李光祖。廣

程先生經解,理在解語內。某集注論語,隻是發明其辭,使人玩味經文,理皆在經文內。易傳不看本文,亦是自成一書。杜預左傳解,不看經文,亦自成一書。鄭箋不識經大旨,故多隨句解。

論語集注蓋某十年前本,為朋友間傳去,鄉人遂不告而刊。及知覺,則已分裂四出,而不可收矣。其間多所未穩,煞誤看讀。要之,聖賢言語,正大明白,本不須恁地傳注。正所謂“記其一而遺其百,得其粗而遺其精”者也。道夫

或述孟子集注意義以問。曰:“大概如此,隻是要熟,須是日日認過。”述大學以問。曰:“也隻如此,隻是要日日認過。讀新底了,反轉看舊底,教十分熟後,自別有意思。”又曰:“如雞伏卵,隻管日日伏,自會成。”賀孫

初解孟子時,見自不明。隨著前輩說,反不自明,不得其要者多矣。方

集注乃集義之精髓。道夫集注、集義。

問:“孟子比論語卻易看,但其間數段極難曉。”曰:“隻盡心篇語簡了,便難理會。且如‘養氣’一章,被它說長了,極分曉,隻是人不熟讀。”問:“論語浩博,須作年歲間讀,然中間切要處先理會,如何?”曰:“某近來作論語略解,以精義太詳,說得沒緊要處,多似空費工夫,故作此書。而今看得,若不看精義,隻看略解,終是不浹洽。”因舉五峰舊見龜山,問為學之方。龜山曰:“且看論語。”五峰問:“論語中何者為要?”龜山不對。久之,曰:“熟讀。”先生因曰:“如今且隻得挨將去。”榦

諸朋友若先看集義,恐未易分別得,又費工夫。不如看集注,又恐太易了。這事難說。不奈何,且須看集注教熟了,可更看集義。集義多有好處,某卻不編出者,這處卻好商量,卻好子細看所以去取之意如何。須是看得集義,方始無疑。某舊日隻恐集義中有未曉得義理,費盡心力,看來看去,近日方始都無疑了。賀孫

因說“吾與回言”一章,曰:“便是許多緊要底言語,都不曾說得出。且說精義是許多言語,而集注能有幾何言語!一字是一字。其間有一字當百十字底,公都把做等閑看了。聖人言語本自明白,不須解說。隻為學者看不見,所以做出注解與學者省一半力。若注解上更看不出,卻如何看得聖人意出!”又曰:“凡看文字,端坐熟讀,久久於正文邊自有細字注腳迸出來,方是自家見得親切。若隻於外麵捉摸個影子說,終不濟事。聖人言語隻熟讀玩味,道理自不難見。若果曾著心,而看他道理不出,則聖賢為欺我矣!如老蘇輩,隻讀孟韓二子,便翻繹得許多文章出來。且如攻城,四麵牢壯,若攻得一麵破時,這城子已是自家底了,不待更攻得那三麵,方入得去。初學固是要看大學論孟。若讀得大學一書透徹,其他書都不費力,觸處便見。”喟然歎者久之,曰:“自有這個道理,說與人不信!”

問:“近看論語精義,不知讀之當有何法?”曰:“別無 *** ,但虛心熟讀而審擇之耳。”人傑集義。

因論集義論語,曰:“於學者難說。看眾人所說七縱八橫,如相戰之類,於其中分別得甚妙。然精神短者,又難教如此。隻教看集注,又皆平易了,興起人不得。”振

問:“要看精義,不知如何看?”曰:“隻是逐段子細玩味。公記得書否?若記不得,亦玩味不得。橫渠雲:‘讀書須是成誦。’”又曰:“某近看學者須是專一。譬如服藥,須是專服一藥,方見有效。”榦

問:“精義有說得高遠處,不知如何看。”曰:“也須都子細看,取予卻在自家。若以為高遠而略之,便鹵莽了!”榦

讀書,且須熟讀玩味,不必立說,且理會古人說教通透。如語孟集義中所載諸先生語,須是熟讀,一一記放心下,時時將來玩味,久久自然理會得。今有一般學者,見人恁麼說,不窮究它說是如何,也去立一說來攙說,何益於事!隻贏得一個理會不得爾。廣

讀書,須痛下工夫,須要細看。心粗性急,終不濟事。如看論語精義,且隻將諸說相比並看,自然比得正道理出來。如識高者,初見一條,便能判其是非。如未能,且細看,如看按款相似。雖未能便斷得它按,然已是經心盡知其情矣。隻管如此,將來粗急之心亦磨礱得細密了。橫渠雲:“文欲密察,心欲洪放。”若不痛做工夫,終是難入。德明

看精義,須寬著心,不可看殺了。二先生說,自有相關透處,如伊川雲:“有主則實。”又雲:“有主則虛。”如孟子雲:“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又雲:“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自當隨文、隨時、隨事看,各有通徹處。德明

 子部名作《朱子語類》卷二十三論語五的原文是什麼?

讀論語,須將精義看。先看一段,次看第二段,將兩段比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又將第三段比較如前。又總一章之說而盡比較之。其間須有一說合聖人之意,或有兩說,有三說,有四五說皆是,又就其中比較疏密。如此,便是格物。及看得此一章透徹,則知便至。或自未有見識,隻得就這裏挨。一章之中,程子之說多是,門人之說多非。然初看時,不可先萌此心,門人所說亦多有好處。蜚卿曰:“隻將程子之說為主,如何?”曰:“不可,隻得以理為主,然後看它底。看得一章直是透徹了,然後看第二章,亦如此法。若看得三四篇,此心便熟,數篇之後,迎刃而解矣。某嚐苦口與學者說得口破,少有依某去著力做工夫者。且如‘格物、致知’之章,程子與門人之說,某初讀之,皆不敢疑。後來編出細看,見得程子諸說雖不同,意未嚐不貫。其門人之說,與先生蓋有大不同者矣。”驤

讀書考義理,似是而非者難辨。且如精義中,惟程先生說得確當。至其門人,非惟不盡得夫子之意,雖程子之意,亦多失之。今讀語孟,不可便道精義都不是,都廢了。須借它做階梯去尋求,將來自見道理。知得它是非,方是自己所得處。如張無垢文字淺近,卻易見也。問:“如何辨得似是而非?”曰:“遺書所謂義理栽培者是也。如此用工,久之自能辨得。”德明

論語中,程先生及和靖說,隻於本文添一兩字,甚平淡,然意味深長,須當子細看。要見得它意味,方好。淳

問:“精義中,尹氏說多與二程同,何也?”曰“二程說得已明,尹氏隻說出。”問:“謝氏之說多華掞。”曰:“胡侍郎嚐教人看謝氏論語,以其文字上多有發越處。”敬仲

先生問:“尋常精義,自二程外,孰得?”曰:“自二程外,諸說恐不相上下。”又問蜚卿。答曰:“自二程外,惟龜山勝。”曰:“龜山好引證,未說本意,且將別說折過。人若看它本說未分明,並連所引失之。此亦是一病。”又問仲思。答曰:“據某,恐自二程外,惟和靖之說為簡當。”曰:“以某觀之,卻是和靖說得的當。雖其言短淺,時說不盡,然卻得這意思。”頃之,複曰:“此亦大綱偶然說到此,不可以為定也。”

明道說道理,一看便好,愈看而愈好。伊川猶不無難明處,然愈看亦愈好。上蔡過高,多說人行不得底說話。楊氏援引十件,也要做十件引上來。範氏一個寬大氣象,然說得走作,便不可曉。端蒙

上蔡論語解,言語極多。看得透時,它隻有一兩字是緊要。賜

問:“謝氏說多過,不如楊氏說最實。”曰:“尹氏語言最實,亦多是處。但看文字,亦不可如此先懷權斷於胸中。如謝氏說,十分有九分過處,其間亦有一分說得恰好處,豈可先立定說。今且須虛心玩理。”大雅問:“理如何玩?”曰:“今當以小說明之:一人欲學相氣色,其師與五色線一串,令入暗室中認之。雲:‘辨得此五色出,方能相氣色。’看聖人意旨,亦要如此精專,方得之。到自得處,不從說來,雖人言亦不信。蓋開導雖假人言,得處須是自得,人則無如之何也。孔子言語簡,若欲得之,亦非用許多工夫不得。孟子之言多,若欲得之,亦合用許多工夫。孔子言簡,故意廣無失。孟子言多意長,前呼後喚,事理俱明,亦無失。若他人語多,則有失。某今接士大夫,答問多,轉覺辭多無益。”大雅

原父論語解,緊要處隻是莊老。必大諸家解。

先生問:“曾文清有論語解,曾見否?”曰:“嚐見之,其言語簡。”曰:“其中極有好處,亦有先儒道不到處。某不及識之,想是一精確人,故解書言多簡。”某曰:“聞之,文清每日早,必正衣冠,讀論語一篇。”曰:“此所謂‘學而時習之’,與今日學者讀論語不同。”可學

建安吳才老作論語十說,世以為定夫作者,非也。其功淺,其害亦淺。又為論語考異,其功漸深,而有深害矣。至為語解,即以己意測度聖人,謂聖人為多詐輕薄人矣!徐蒧為刊其書越州以行。方

學者解論語,多是硬說。須習熟,然後有個入頭處。季劄

孟子疏,乃邵武士人假作。蔡季通識其人。當孔穎達時,未尚孟子,隻尚論語孝經爾。其書全不似疏樣,不曾解出名物製度,隻繞纏趙岐之說耳。璘

問伊川說“讀書當觀聖人所以作經之意,與聖人所以用心”一條。曰:“此條,程先生說讀書,最為親切。今人不會讀書是如何?隻緣不曾求聖人之意,才拈得些小,便把自意硬入放裏麵,胡說亂說。故教它就聖人意上求,看如何。”問:“‘易其氣’是如何?”曰:“隻是放教寬慢。今人多要硬把捉教住,如有個難理會處,便要刻畫百端討出來,枉費心力。少刻隻說得自底,那裏見聖人意!”又曰:“固是要思索,思索那曾恁地!”又舉“闕其疑”一句,歎美之。賀孫集注讀論孟法。

先生嚐舉程子讀論孟切己之說,且如“學而時習之”,切己看時,曾時習與否?句句如此求之,則有益矣。餘正甫雲:“看中庸大學,隻得其綱而無目,如衣服隻有領子。”過當時不曾應。後欲問:“謂之綱者,以其目而得名;謂之領者,以其衣而得名。若無目,則不得謂之綱矣。故先生編禮,欲以中庸大學學記等篇置之卷端為禮本。”正甫未之從。過

問:“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語句句是事實。”曰:“孔子言語一似沒緊要說出來,自是包含無限道理,無些滲漏。如雲‘道之以政,齊之以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數句,孔子初不曾著氣力,隻似沒緊要說出來,自是委曲詳盡,說盡道理,更走它底不得。若孟子便用著氣力,依文按本,據事實說無限言語,方說得出。此所以為聖賢之別也。孟子說話,初間定用兩句說起個頭,下麵便分開兩段說去,正如而今人做文字相似。”僩

論語之書,無非操存、涵養之要;七篇之書,莫非體驗、擴充之端。蓋孔子大概使人優遊饜飫,涵泳諷味;孟子大概是要人探索力討,反己自求。故伊川曰:“孔子句句是自然,孟子句句是事實。”亦此意也。如論語所言“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非禮勿視聽言動”之類,皆是存養底意思。孟子言性善,存心,養性,孺子入井之心,四端之發,若火始然,泉始達之類,皆是要體認得這心性下落,擴而充之。於此等類語玩味,便自可見。端蒙

問:“齊景公欲封孔子以尼谿之田,晏嬰不可。楚昭王欲封孔子以書社之地,子西不可。使無晏嬰子西,則夫子還受之乎?”曰:“既仕其國,則須有采地,受之可也。”人傑集注序說。

楚昭王招孔子,孔子過陳蔡被圍。昭王之招無此事。鄒魯間陋儒尊孔子之意如此。設使是昭王招,陳蔡乃其下風耳,豈敢圍?張無垢所謂者非。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2207/452346.html

“ 子部名作《朱子語類》卷二十三論語五的原文是什麼?” 的相關文章

顧大嫂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一位

顧大嫂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一位

顧大嫂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母大蟲,登州人氏。他與丈夫孫新開酒店為生,後因搭救表弟解珍、解寶,劫獄反登州,上梁山入夥,並參與祝家莊臥底。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一百零一位,上應地陰星,擔任東山酒店掌店頭領。征方臘後封東源縣君,返回登州。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顧大嫂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扈三娘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九位

扈三娘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五十九位

《水滸傳》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章回體小說。作者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東人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扈三娘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扈三娘,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一丈青”,是梁山三位女將之一。她是獨龍岡扈家莊扈太公的女兒,與祝家...

北宋名將曹瑋簡介: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

北宋名將曹瑋簡介:沉勇有謀,喜讀書,通曉《春秋三傳》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曆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曹瑋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曹瑋(973年7月22日 —1030年2月21日 ),字寶臣 。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真宗、...

曹雪芹一生崎嶇坎坷,他寫《紅樓夢》的初衷是什麼?

曹雪芹一生崎嶇坎坷,他寫《紅樓夢》的初衷是什麼?

曹雪芹一生崎嶇坎坷,他寫《紅樓夢》的初衷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曹雪芹出生於康熙年間,他的本是漢族,但祖上侍奉皇帝有功,被賜予了滿正白旗出身,成為貴族。他出生的時候,正是曹家權炳如日中天之時:他的曾祖父任過江南織造,曾祖母還做過康熙的奶娘。要知道,古代皇子都不是母乳喂養,乳母之...

韋見素簡介:唐朝眾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錄其文一篇

韋見素簡介:唐朝眾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錄其文一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後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韋見素(697年-7...

戴胄簡介:唐朝眾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錄奏疏兩篇

戴胄簡介:唐朝眾多宰相之一,《全唐文》收錄奏疏兩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後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戴胄(?-633年)...

《夏日山中》

《夏日山中》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鬆風。《夏日山中》譯文及注釋譯文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鬆樹間的涼風吹過頭頂。注釋裸袒(tǎn):指詩人在青林裏脫去頭巾,不拘禮法的形態。青林:指山中樹木蒼翠、遮天蔽日。脫巾:摘下帽子。露頂:露出頭頂。鬆風:鬆...

《韓熙載夜宴圖》是誰的作品?韓熙載又是誰?

《韓熙載夜宴圖》是誰的作品?韓熙載又是誰?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曆史在不停的發展,讓曆史網小編帶大家撥開曆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韓熙載夜宴圖》的故事。《韓熙載夜宴圖》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繪畫作品,現存宋摹本,絹本設色,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韓熙載夜宴圖中有四十多位角色,每位麵部表情不盡相同,極其耐人尋味。認真觀察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