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龍虎山天師道祖師爺張道陵的生平簡介,張道陵人物事跡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12-08)23

張道陵,字輔漢,西漢開國大功臣張良的第十世孫《漢天師世家》記載:良生不疑、不疑生高、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裏仁、裏仁生皓、皓生綱、綱生大順、大順生道陵。漢光武建武十年生於豐縣阿房村,出生前,其母夢見魁星下降,感而有孕。張祖五月十八日生,出生時滿室異香,整月不散,黃雲罩頂,紫氣彌院。自幼聰慧過人,七歲便讀通《道德經》,天文地理、河洛讖緯之書無不通曉,為太學書生時,博通《五經》,後來歎息道:“這些書都無

龍虎山天師道祖師爺張道陵的生平簡介,張道陵人物事跡

祖天師張道陵法解決生死的問題啊!”於是棄儒改學長生之道。張祖二十五歲,曾官拜江州令。而他卻身在朝政,誌慕清虛,不久就隱居到洛陽北邙山中,精思學道,修煉三年,有白虎口銜玉符而至其所。永元(公元89年)初年,漢和帝賜為太傅,又封為冀縣侯,三次下詔,張祖都婉拒了,他對使者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妾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隻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要我何用?我誌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祖決心雲遊名山大川、訪道求仙去了。

張祖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此地山清水秀,景色清幽,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祖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三年而神丹成;龍虎出現,故此山又稱龍虎山。時年張祖六十歲,後又移居四川鶴鳴山,感石鶴長鳴。

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正月十五日,傳說太上老君降臨蜀地,傳授張祖《太平洞極經》、《正一盟威二十四品法籙》、三五都功玉印、雌雄斬邪劍等經書、法器,拜為天師,囑咐天師廣行正一盟威之道,掃除妖魔,救護生民。於是天師於漢安二年七月,登青城山,會八部鬼帥,大戰眾鬼,製伏外道惡魔,誅絕邪偽。天師道法通玄,諸魔所不能敵,各各降服,願意皈依正道,於是天師敕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在青城山黃帝壇下盟誓,人處陽間,鬼處幽冥,使六天鬼王囚禁於北陰酆都城,八部鬼帥流放於西域邊地。從此妖魔降服,人民安樂,至今青城山仍留有天師與眾鬼帥戰鬥的誓鬼台、鬼界碑等古跡。

天師降妖伏魔,救護眾生,蜀地的人民都非常感動,都願意聽受天師教化。於是天師設立二十四治,廣收門徒,教化於民。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玉帝派遣使者持玉冊,敕封天師為正一真人,天師世壽一百二十三歲,與蒼溪雲台山白日飛升。

張道陵,初名張陵,後改今名。本是太學書生,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創立了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漢順帝時永壽元年在鶴鳴山創建正一盟威道,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自稱“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纂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四川蒼溪縣境的靈台山(又名天柱山)飛升,傳說時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傳說第1代天師張道陵跟太上老君學道得老君親授,得天獨厚,道法高強。

祖天師所創道派,稱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但因奉其道者,須出五鬥米,當時又有稱五鬥米道(編者按:實際上多用是蔑稱,但是初中課本稱之為五鬥米道張道陵除書符治病、驅邪禳災以外,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道民定期赴治學道,祭禱。其孫子張魯在東漢末,三國時期,擁有一支軍隊,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並利用政權的力量,推行正一道的一些社會和宗派主張,比如,對犯有罪過的人,不是用嚴刑懲罰,而是原諒三次後再加以刑罰,那刑罰也比較輕,一般是讓他去修路。同時在路上設義舍,裏麵放米肉,路人可以量腹而食。這些措施對於天下大亂形勢下的民眾,營造了比較寬鬆的生活環境,因此得到了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群眾的擁護。後來,張魯投降了曹操,割據政權也就不得再存在。曹操將天師道的力量遷移到北方,但是讓正一盟威道教卻得到了保留,並向內地傳播。

2修道降魔

張道陵先退隱北邙山修道,後得黃帝九鼎丹經,修煉於繁陽山,丹成服之,得分形散影之妙,通神變化,坐在立亡,每泛池中,誦經堂上,隱幾對客,杖藜行吟,一時並赴,人皆莫測其靈異也。後於萬山石室中,得隱書秘文及製命山嶽眾神之術,行之有驗。聞蜀民樸素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乃將弟子入蜀,於鶴鳴山隱居修道。既遇老君,遂於隱居之所備藥物,依法修煉,三年丹成,未敢服餌,謂弟子曰,神丹已成,然未有大功於世,須為國家除害興利,以濟民庶,然後服丹即輕舉,臣事三境,庶無愧焉。老君尋遣清和玉女,教以吐納清和之法,修行千日,能內見五髒,外集外神。六天妖魔,盡被降伏。先時蜀中魔鬼數萬,白晝為市,擅行疫癘,生民久蒙其害,自六天大魔被降之後,張道陵斥其鬼眾,散處西北不毛之地,與之為誓曰,人主於晝,鬼行於夜,陰陽分別,各有司存,違者正一有法,必加誅戳。於是幽冥異域,人鬼殊途,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一天師。

3成仙編輯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雲台治,以餘丹,及印,劍,都功符籙,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上與夫人雍氏白日飛升。是為正一道之一代張天師,而為天師道正一教祖。

永平二年赴“直言極諫科”而中之,漢明帝時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不久退隱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陽附近),修持煉形合氣,辟穀少寢長生之道。建初五年詔舉賢良方正不起,複征為博士,封冀縣侯,三詔不就。後入吳,又愛蜀中溪嶺深秀,遂入蜀隱於鶴鳴山,修神丹符咒之術。

張道陵有弟子王長、趙升隨其習黃老之道,助煉龍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還童,且去遊而參訪仙源。

一日,在北嶽嵩山遇繡衣使者告訴他說:“中峰石室內,藏有《三皇秘典》、《黃帝九鼎丹書》,得而修之,可以升天!”於是張道陵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經道書,遂赴雲錦山(即龍虎山),精思修煉,而得分形散影之術。

龍虎山天師道祖師爺張道陵的生平簡介,張道陵人物事跡

祖天師

一日夜半似醒似夢之間,忽見那太上老君下降,對張道陵說:“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平頂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為期,約會於閬苑。

張道陵拜領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萬六千神靈、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驅使。他隨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經,立十絕靈幡,鳴鍾叩磬,布龍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鬼帥同聲哀求,盡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張道陵乃收八部鬼神,降伏六天魔王,群妖乃滅表絕跡。他則遂與弟子王長、趙升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卜居其地繼續修煉。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來告道:“子之功業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滅鬼過多,未免殺氣穢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須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於上清八景宮中。”於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長、趙升複往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精修二十餘年。

永壽元年正月,據說太上老君與眾真複降,為張道陵說:“北鬥延生真經”及“三八謝罪法懺”。永壽二年春,會三界萬神於青城山黃帝壇下,盟五嶽四瀆,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獄。定三十會真壇與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各治設祭酒與男官、婦官,以讚玄化。其時,道教始有正規教團組織。 張道陵率弟子複遊各地,斬妖巷孽、奪鹽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據稱,功成後蒙太上老君冊封為正一天師。

永壽二年九月九日至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的靈台山,見絕岩下桃熟,命王、趙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傳其真道。後以餘餘丹及印、劍、都功符錄。授子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萬都功,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吾之位,非吾宗親子孫不得傳。”《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長、趙升,於今四川省蒼溪縣境的雲台山峰與夫人雍氏乘雲上升,在人間123歲,女兒文姬、文光、賢姬、芳芝皆得道上升。

張道陵因在蜀漢之境設二十四治,為布化行道的機構,凡入道者交五米為信,曆史上南北朝經常以前對中央朝廷有反叛性質因素,以及漢末張魯聚眾自立,故有史家因而稱其教為“五鬥米道”。因張陵為五鬥米教之一代天師,故教徒尊稱“祖天師”。人們又稱其教為“天師道”。張道陵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為更高經典,並自編《老子想爾注》發揮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為更高信仰,將“道”和老子相提並論,宣稱即是“一”,“二散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

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因老子之故冊贈張道陵為“太師”。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冊贈“正一靖應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靖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明崇禎皇帝加贈“六合無窮高明上帝”。正一派稱祖天師、泰玄上相、大聖降魔護道天尊。

因嗣第四代天師張盛將天師法裔由陝西漢中遷居江西省龍虎山中。從張盛以後道陵祖師曆代子孫皆住在龍虎山中,一直到63代天師張恩溥。1949年,張恩溥隨蔣介石退往台灣,攜帶長子張允賢和祖傳“玉印”及“法劍”一口。現貴溪縣上清鎮天師府即其遺脈。

4創立教派

正一道是張道陵創立並由其子孫世襲相傳,以老子為教主,為更高信仰,符錄齋醮為傳播方式,以追求長生不死和成仙為更高境界的一種宗教組織。由於張道陵開始煉丹修道於龍虎山,於是龍虎山可稱為中國道教之一山。張道陵是正一道創始人,他是祖天師,又稱之一代天師。

從東漢張道陵正式創立正一教派至今,天師道在中國已經有近2000年的曆史。正一道在自身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張道陵攜弟子王長遊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溯信江西貴溪雲錦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即江西鷹潭龍虎山,因“丹成而龍虎現”,故改甸為龍虎山)

張道陵在龍虎山用三年時間煉成九天神丹後,已六十餘矣,吃了神丹容貌益少,“返老還童”,像30歲左右的人。接著又在龍虎山東北邊的西仙源壁魯洞,得神虎秘文,並建立天師草堂,廣傳弟子,為人治病,到他經嵩山二人巴蜀時,已經90多歲了。由此可見,張道陵在龍虎山煉丹修道講課時間長達30餘年,這段不算短的日子,是他煉丹學道的主要時期。如今“煉丹池”、“濯鼎池”、“習升台”、“天師草堂”等遺址仍在,壁魯洞中的石灶石床石幾俱存,多種史籍均有記載,多處遺址曆曆可考。正如葛洪在《神仙傳》中所述:“陵初入龍虎山,合丹鬥劑,雖未衝舉,已成地仙。”可見他那時的道學功底已經相當深厚了。

張道陵第二次攜弟子王長嵩山人巴蜀已過九十高齡。為什麼耄耋之年還要入蜀,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於激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要繼續用符、丹為人治病,佐國佑民。入川後,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誌,著作道書24篇,足跡遍及巴蜀、陝西等地。他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凡入道者須出信米五鬥(漢時一鬥等於當代二升,五鬥即等於2014年一鬥),“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

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時張陵109歲),五月一日,“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命陵為“天師”,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其年七月七日,又授(陵)《正一盟威妙經》,重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太上以漢安二年正月七日申時二十四治,付天師張陵奉行布化。”按《正一經》雲:“太上親授天師《太玄經》有二百七十卷,推檢是漢安元年七月得是經。”自此功成道著分領二十四治,第子戶至數萬,道教遂大行於巴蜀一帶。東漢恒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張陵123歲,是年九月九日,將諸秘錄、斬邪二劍、玉冊、玉印授長子衡,乃與夫人雍氏登雲台峰,白日升化。

自“祖天師正一道”創立以來,曆為道教所尊,認為它是正一盟威之道,是伐誅邪偽、整理鬼氣、統承三天、佐國佑民、新出治世的真道,即真一無二的正道。時人尊張道陵為人天之師,又稱天師道。宋元以來,三山符錄統歸龍虎山,遂統稱為正一道,以區別金元之際在北方興起的全真道。 關於張陵創立道教的過程,《道藏》多處記載,葛洪在其所著《神仙傳》中說: “。。。。。。聞蜀人多純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與弟子入蜀,住鶴鳴山,著作道書二十四篇,乃精思煉誌。忽有天人下降,千乘馬騎,金車羽蓋,驂龍駕虎,不可勝數。或自稱柱下史,或稱東海小童,乃授陵以新出正一盟威之道。陵受之,能治病,於是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弟子戶至數萬,即立祭酒,分領其戶,有如長官。。。。。。”。

5主要事件編輯

鬥法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帥。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鍾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張道陵神閑氣定,不為所動,他隻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隻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隻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麵,動彈不得。於是魔王隻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羽化

東漢桓帝永壽元年九月九日,在四川雲台山(今蒼溪縣雲峰鎮境內)中,玉皇大帝派遣使者持玉冊,封張道陵為正一真人,他在逝世前授給長子衡斬邪二劍,叫他要驅邪誅妖,佐國安民,世世由一個子嗣來繼承他教主的地位。囑咐完畢,張道陵就和弟子王長、趙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而他所創立的天師道一直在民間傳到今天。

靈台山,位於四川彰明縣(今江油市)境內。東漢時期,張道陵在川西、川北和漢中地區設道場或教會,共二十四治(後來與二十八宿合並增加到二十八治)。漢安二年天師張道陵設立的二十四治,分上品八治、中品八治、下品八治。雲台山是下品八治的之一治(《雲笈七簽》卷廿八《廿四治》)。《道藏》中的《珠囊》引《二十四治圖》、《七簽·蜀中廣記》引《二十四治圖》、《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天師治儀》以及清人彭定求的《道藏精要》中,均說靈山治巴西彰明縣。《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三記載,“彰明縣……靈台山在縣北,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漢張道陵昇仙之所。又《郡國誌》雲:‘靈台山天柱岩下有一桃樹,高五丈,外皮似鬆,道陵與王長、趙昇試法於此。’四百餘年,桃迄今未朽,小碑記之。”

辭州令北邙修道張陵,道教稱張道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十年(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上。他的祖先為“漢初三傑”之一的留侯張良。張良輔佐劉邦打天下,建立了兩漢王朝,被封為“留侯”。而張良功成身退,飄然而去,隨赤鬆子學辟穀,導引輕身之術。

祖天師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也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所以,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張道陵自幼聰慧,七歲時,開始學習儒家“五經”,以後,不斷學習到社會上流傳的天文、地理一類的書。他刻苦學習,立誌做官,並想輔佐漢室,榮宗耀祖。誌向和毅力鼓舞著他,最後,他進入了全國的高等學府——洛陽太學,在這裏他博通五經,成了一名飽學之士。張道陵太學畢業後,他想跟他的老師一樣來授徒講經,一舉成名。他先後到南方天目山南的神仙觀和西北的通仙觀,設立講堂,教授五經。數年間,學生有千人之多,鄉人稱他為“大儒”,名傳一方。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張道陵二十五歲,被郡守以“賢良”推薦到朝廷,後來,到洛陽經過考核,一舉中了“賢良方正極言直諫科”,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在江州令任上,他看透了地方強權的橫行,為官的貪贓枉法,老百姓食不果腹怨聲載道。他又想到自己為一介書生、小小縣令,怎麼也改變不了這樣的世道,倒不如效法先祖張良,出離塵世,善保自身,以圖延年益壽罷了於是,張道陵約在明帝末年,謝絕了朝廷的一再挽留,辭去江州令職,便北上洛陽,隱居北邙山中,潛心修習黃老長生之道。他研讀了《道德經》、《河圖》、《洛書》以及讖緯之學。三年後,得《黃帝九鼎丹法》,相傳神獸白虎銜符而至其所,其道術日益完善。 漢光武帝由讖緯之說登上皇帝寶座,晚年,深信不疑,遂“宣布圖讖於天下”。漢明帝繼位後,秉承皇帝遺旨,宣揚圖讖,又派人西天求法,引佛教於中國。漢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在京城舉行了白虎觀會議,章帝主持以圖讖證五經,也就是以神學來講五經,聽說北邙山有個張道陵,便征召他為經學博士,張道陵無心輔佐漢室,便避而不見。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朝廷又下詔征張道陵為太傅,封兾縣侯,但張道陵卻視祿為糞土,所以三詔而不就。張道陵對來使說:“人生在世,不過百歲,光陰荏苒,轉瞬便逝。父母隆恩,妻不厚愛,也隨時而消失。君臣之恩,誰見長久?請轉告聖上,隻要清靜寡欲,無為而治,天下自然大定,我有何用?我誌在青山中!”為了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嘈雜和騷擾,張道陵決心離開雲遊名山大川、訪求仙術去了。鶴鳴山創派張道陵先是南遊淮河,居桐柏太平山,後與弟子王長一起,渡江

龍虎山天師道祖師爺張道陵的生平簡介,張道陵人物事跡

龍虎山

南下,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住了下來。這裏山清水秀,景色清幽,傳說為古仙人棲息之所,張道陵就在山上結廬而居,並築壇煉丹,經過三年而九天神丹煉成;而龍虎出現,所以,此山又稱龍虎山。六十多歲的張道陵,服下神丹,身體健如青壯年,後又得秘書以及驅鬼之術。為了廣傳道術,他離開龍虎山,又到蜀郡的鶴鳴山去了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為了嚴密組織紀律,加強對教眾的信仰宣傳。規定教眾要信仰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除每年五月、臘月的吉日祭祀祖先,二月八日祭灶神外,不準祭其它的神,更不準胡亂行祭。另外,規定教民內要慈孝,外要敬讓,不準興訟好鬥,不準欺詐世人。張道陵規定:天師為全教區更高領導;初入道的稱為道民;能為道徒和病人作祈禱儀式的稱為道士;信仰確立並能講授《道德經》的稱為祭酒。祭酒負責主持一治教區的各項教務工作,直屬天師領導,對天師負責。每年三會日(上會:正月初七;中會:七月七日;下會:十月十五日。三會又叫三元),教民齊集治所,聽侯祭酒訓導檢查,聆聽教區科律。由於傳道紀律嚴密,教風正派,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據傳,張道陵有弟子三千人,真正得其傳的隻

龍虎山天師道祖師爺張道陵的生平簡介,張道陵人物事跡

祖天師張道陵有三人:一為王長,一為趙升,一為其子張衡。王長長期跟隨師傅,擅長天文之學,精通黃老之術,深得張道陵賞識。而趙升能得師傅道法,卻有一段來曆:張天師在鶴鳴山煉丹己成,並服了半劑丹藥,成為“地仙”之後,他看到身邊弟子,多為俗態未除,不足以附托宣教任務,將九鼎大要,留得奇人。後來,有一年上令之日,從東方來了一位冰胎玉質、道貌安然的青年,名叫趙升,天師一眼看出定是奇人,欲收為弟子。為了考查趙升的道心程度,張道陵曾七度驗試,結果,發現他拒絕財色,忍辱負重,憐憫天下窮人,恪守正一道規,稱得上滿意。七試之後的一天,張道陵帶領眾弟子,登上雲台峰絕崖,崖下一棵桃樹,紅色果實累累。大家見了,莫不心動,但要想獲取,卻又退縮三分,天師見此情狀,二話沒說,欲縱躍崖下采摘大桃,眾弟子一擁而上,攔住師傅,隻有王長、趙升二弟子,木然不動,黙然不語。誰知眾弟子未阻攔住,張天師分開眾人,朝桃樹方向一躍而下,眾弟子齊站崖邊,俯身下瞰,卻不見師傅蹤影,一時驚駭悲啼,麵麵相覷,無奈之下,失望而歸。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12/98638.html

“龍虎山天師道祖師爺張道陵的生平簡介,張道陵人物事跡” 的相關文章

楊阜: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德才兼備、剛正不阿

楊阜:三國時期曹魏名臣,德才兼備、剛正不阿

楊阜,字義山,天水冀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名臣。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獻帝建安初年,任涼州從事,旋拜安定長史,韋康任刺史後辟為別駕,改任州參軍。因討馬超有功,賜爵關內侯。曹操征漢中時,楊阜擔任益州刺史,回來後又擔任武都太守。魏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時,在朝廷任職,德...

王鎔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為何會被殺?

王鎔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最後為何會被殺?

王鎔又名王矪,是五代十國初期趙國的君主。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唐末五代是中華曆史上的一個混亂時期,各路梟雄則你方唱罷我登場,互相混戰二百多年。成德節度使王鎔不懂軍事,也不會領兵打仗,為何能在唐末五代的亂世割據近四十年而沒有被吞並一。年少襲鎮王鎔出身武將世家,為成德軍節度使王景崇之...

雍正將嶽鍾琪關了兩年,是因為什麼?

雍正將嶽鍾琪關了兩年,是因為什麼?

在封建王朝,皇帝貴為九五之尊,總攬大權,是站在權力頂峰的存在。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滿清定都北京後,一直實行著“崇滿抑漢”的政策。雖說漢人在清廷中可以當官,但那些手握重權的官職,一般都是由滿人出任。尤其到乾隆皇帝即位後,還專門命人編撰了一部《貳臣傳》。那些...

何進手裏握著兵權為何除不掉十常侍 何進引董卓進京的原因是什麼

何進手裏握著兵權為何除不掉十常侍 何進引董卓進京的原因是什麼

還不知道:何進兵權在握,為何不直接殺了十常侍,卻要引董卓進京?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如果說曹操、劉備和孫權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新格局,那麼何進就是這場政治洗牌的荷官。為了能在漢靈帝死後的東漢政局中大權獨攬,掌握著天下所有兵權的大將軍何進,決心鏟除敵對勢力宦官集團。有人...

劉秀作為一個開國皇帝 劉秀為什麼延續漢作為國號

劉秀作為一個開國皇帝 劉秀為什麼延續漢作為國號

劉秀作為開國皇帝,為何要繼續沿用“漢”這個國號?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劉邦從微末之中起義,推翻大秦,打敗項羽,最後立下大漢朝,漢朝分為東漢和西漢,東漢的創立者是劉秀,也是劉邦的血脈子孫。其實按照我們一些人的想法,當時劉秀是推翻了王莽的新朝,自己足...

九子奪嫡允禩為何會敗給四阿哥?原因是什麼

九子奪嫡允禩為何會敗給四阿哥?原因是什麼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曆史事件。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老八生在那個時代隻能說是他的悲哀。老八允禩人稱“八賢王”,正史記載老八允禩在雍正四年就被以“阿其那”“塞思黑”就是豬狗不如的稱號,就被雍正搞垮了,而並非像《雍正王朝》電視劇中描述的那樣,在雍正臨死前才擺平老...

曆史上年羹堯真的是個囂張跋扈之人嗎?

曆史上年羹堯真的是個囂張跋扈之人嗎?

年羹堯是中國清朝名將,妹妹年世蘭是雍正的華貴妃。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當年羹堯居功自傲、目空一切,沒有把雍正皇帝放在眼裏的時候,就注定了他悲慘的結局。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爬得多高,摔得就有多慘。”康熙精心栽培年羹堯,最後還是被雍正殺了。那麼年羹堯從封疆大吏到康熙麵前...

靖難之役南軍名將平安差點弄死朱棣,最後結局如何?

靖難之役南軍名將平安差點弄死朱棣,最後結局如何?

曆史朝代的興衰與更替,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帶您走進靖難之役南軍名將平安的故事。平安是明朝靖難之役期間,南軍的一大名將,出生在今天的安徽滁州,他的父親平定是濟寧衛的指揮僉事,在洪武元年的時候也跟著常遇春將軍,在攻克元大都是不幸戰死沙場。平安被朱元璋認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