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01-20)31

齊相管仲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齊相,但曆史上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單在《論語》中,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就或褒或貶,褒貶抵捂,著實令人費解,從而引發出了對管仲“仁”與“不仁”的爭論。

一些人認為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輔助齊桓公首霸中原,成就了不朽的功業,是為“仁”,而管仲在私德上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並為仇敵之相,甚至在戰場上敗逃則具有“不仁之行”。

其實管仲的這些“不仁之行”是與其政治家的角色不可分割的,對於管仲的評價,也不能不考慮到他的這一身份以及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而是要對其進行立體的分析。

不過當我們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以這些“不仁之行”,質問管仲本人時,似乎聽到了管仲的內心的辯解:為定社稷,以利齊國,以不仁之行,行仁之實。

本篇筆者就從孔子對管仲的“仁”與“不仁”的評價說起,聊聊管仲的生死觀。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管仲的“仁”。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篇》

對於管仲“仁”的評價較早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正如上述孔子所說,他認為管仲的“仁”表現為輔佐齊桓公建立了霸業,也明確地表示,齊桓公不用武力就可以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這都是管仲的力量,是他仁德的表現。

而對於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的功績,曆來也有很多論述,不少人更是認為齊桓公開創了一個霸政的新時代,正如《齊文化通論》一書中所說:霸政是與夏、商、周三代時期的“王政”及秦漢以後的“專製”時代相對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特殊的政治體製。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其實並不是單單說的他稱霸的時間早,也說明了他創造的霸業最為顯赫,影響力也極為深遠,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管仲輔佐之功。

此外,《論語·憲問篇》亦記載了孔子對於管仲的另外一個評價,即: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意思是孔子認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了,如果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或許死在小山溝裏,也沒人知道。

這個評價則是說,管仲輔佐齊桓公見了的霸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原民眾免受了蠻夷入侵帶來的傷害,當然也保護了中原文明免受遊牧民族的破壞,更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利益,這點也是做到了“仁”。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孔子對於管仲“仁”的評價,也是被後世所認可的,那麼孔子為何還會認為管仲“不仁”,而他的不仁又表現在哪些方麵呢,我們接著說。

管仲的“不仁”。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篇》

上述記載是孔子在說管仲的“不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管仲這個人器量很小,還不節儉,此外還不懂的君臣之禮,畢竟管仲的所用的器具和國君那是一個級別,這明顯是違背儒家倡導的“禮”,自然也屬於“不仁之行”的範疇。

而對於管仲的“不仁之行”,管仲自己也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說到這點,我們就要先說說管鮑之交這則千古美談的故事了。

鮑叔牙是齊國的大夫,管仲發跡之前,異常貧困,但是鮑叔牙並沒有嫌棄管仲的貧窮,而是每次都盡心盡力的幫助管仲,而正是和鮑叔牙的交往,讓我們進一步地認識到了管仲的“不仁”,而在《史記·管晏列傳》中,也記載了管仲的“自我檢討:

1。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

意思是管仲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管仲總是多要一些。

2。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意思是管仲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結果卻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

3。吾嚐三仕三見逐於君

意思是管仲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

4。吾嚐三戰三走。

意思是管仲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5。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意思是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

這五點是管仲的自我檢討,不得不說,這也是後世人認為管仲“不仁之行”的五個方麵,總結起來就是貪心、不智、不忠、軟弱、不羞恥,這些夠了嗎,當然夠了,在古代僅憑其中的一個不能忠君,幾乎在仕途上判了“死刑”,更何況管仲一下有五條。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不過管仲的這些“不仁之行”,在鮑叔牙那裏根本都不是事,因為鮑叔牙“知其賢”,而這個“賢”並不是一般的“有才”,而是一種不拘小節,考慮國家大義的“大仁”,正如《史記·管晏列傳》中太史公司馬遷的評價一般: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意思是孔子小看了管仲,他是無可爭議的賢臣。

說完了管仲的“仁”和“不仁”,我們接著就重點從管仲的生死觀,來看管仲的“不仁”之仁。

管仲的生死觀。

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史記·管晏列傳》

上文我們已經說到了管鮑之交,而在後來兩人卻分別效忠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後來這兩人爭奪齊國的國君之位,公子糾失敗,而小白成功,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後,就以齊國的聲威讓魯國殺死了在魯國避難的公子糾,而管仲也被囚禁,當然和管仲一起被囚禁的還有召忽,而這兩人對於是否該從主死節上,卻有了明顯的分歧。

先說召忽。

殺君(指公子糾)而用吾(指召忽)身,是再辱我也。——《管子·國君大匡》

公子糾死後,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建議下,打算啟用公子糾的手下管仲和召忽,對此,召忽也極其明白,他如果和管仲一樣轉投齊桓公,也一樣會受到重用,正如召忽自己所說:今既定矣,令子相齊之左,必令忽相齊之右。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但是召忽卻不願意這樣,他認為齊桓公殺了自己的主子公子糾,現在在重用他,是對他再一次的侮辱,所以他選擇做“死臣”,並且說出了“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兩立,行不虛至”的名言,之後他為自己的選擇義無反顧,從主死節,即:入齊境,自刎而死。

夷吾(指管仲)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管子·國君大匡》

麵對召忽的從主死節,管仲卻認為他作為人君的臣子,是受國君的命令為國家效力,這樣又豈能為公子糾一個人而犧牲呢,並且進一步說出了能讓自己從死節的三個方麵: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

此外,管仲認為自己死了是不利於齊國的,而自己活著才能讓齊國強大,即: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當然這並不是管仲的自誇,而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了,管仲確實做到了這點。

其實,說到這裏我們也能看出,管仲和召忽兩人在生死觀上是截然不同的,召忽願意從主死節,但是管仲卻不願從主而死,因為他心中裝的並不是國君個人,而是齊國,而是天下社稷。

召忽從主死節,贏得了後人忠義之士的讚美,但仔細想想,這種忠義似乎過於偏狹,是僅僅對一個國君的忠,這與管仲相比,隻能算是小忠小義,而管仲才是真正的“大仁大義”,以天下為己任,或許正是管仲的座右銘。

《淮南子·泰族訓》亦評價管仲曰:管子憂周室之卑,諸侯之力征,夷狄伐中國,民不得寧處,故蒙恥 辱而不死,將欲以憂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亂也,意思是說,管仲寧願蒙受囚禁的恥辱而不自殺,是因為擔憂夷狄異族的禍患和想要平定夷狄異族的暴亂,這也是對於管仲“大仁大義”的肯定。

管仲不為公子糾殉身,而改事齊桓公,這點與傳統的“一身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也是明顯相背離的,在當時也是很嚴重的失節行為,是不被世俗觀念所容忍的,管仲也說自己的這種行為是可恥的,隻有當時的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的這種行徑是 *** 。

不過也體現了管仲忍辱負重,重大義而不拘小節的個性,所以我們從管仲後來對於齊國的貢獻,也能看出,管仲是以天下為己任,他認為建功立業,造福於民,這才是他應該做的,也是他所認為的“大仁之行”。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而管仲在生死麵前的抉擇,也被後世很多人讚賞,《戰國策·齊策》有雲: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淮南子·說林訓》有雲:管子以小辱成大榮,此外,還有其他褒揚的評價,筆者暫不一一列舉。

不過上文我們已經說了管仲一身事二主,是不被當時世俗所認可的,這種不忠於君的行為,也讓很多國君所不齒,那麼管仲為何能被齊桓公重用,並且成就一番霸業呢,其實這還是因為鮑叔牙舉薦的功勞。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

上文我們已經數次說到管鮑之交,而管仲能夠從階下囚到齊相,這其中也少不了鮑叔牙的舉薦,如果沒有鮑叔牙的賞識,管仲諸多“不仁之行”,不僅不會受到重用,甚至還可能無立錐之地,正如管仲所說,鮑叔牙是他的知己。

齊桓公繼位之後,曾向鮑叔牙尋求怎樣才能定社稷,而鮑叔牙毫不含糊的就說“得管仲與召忽,則社稷定矣”,但是齊桓公卻認為“夷吾與召忽,吾賊也”而不願意重用,後來在鮑叔牙“夷吾之不死糾也,為欲定齊國之社稷也”的勸說下,管仲才得以回到齊國大展拳腳,並且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管仲與鮑叔牙是至交,但是在治理國家的層麵上,管仲卻不認私情,在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前去探視,讓管仲為自己推薦接替管仲為相的人選,當齊桓公提出要用鮑叔牙為相時,管仲極力發對,他認為鮑叔牙的性格不適宜為相,而是推舉了更為適合的隰(xí)朋為相。

不過齊桓公心目中的丞相並不是隰朋,而是豎刁、公子開方和易牙,並且認為他們是佞臣,管仲堅決反對齊桓公任用這三人為相,甚至還要求齊桓公立即驅逐這三人,《呂氏春秋·先知覽》記載:願君之遠易牙、豎刀、常之巫、衛公子開方。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不過在管仲和隰朋相繼去世之後,齊桓公就把管仲的話拋到了九霄雲外,把豎刁等三人召回複職,用為近臣,而這三人後來也專了齊國的政權,正如《國語·晉語》記載:管仲歿矣,多饞在側,由此可見,管仲死後,齊桓公身邊佞臣泛濫已經遠近聞名了。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而豎刁等人聯合作亂,把重病的齊桓公禁閉在受宮之中,最後卻被活活餓死,而他在臨死前,最終發出了“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麵目以見仲父(指管仲)衣乎?”(出自·《呂氏春秋·先知覽》),齊桓公如果聽從管仲的話,又何以至此呢?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可以得知管仲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其實他並不是怕死,而是為定社稷,以利齊國,管仲最終也做到了這點,成就了不世之功業。

管仲作為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改革家,他傾畢生精力,內行富國強兵之道,外建尊王攘夷之偉業,這正是管仲的“不仁之行”背後的“大仁大義”。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01/42775.html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的相關文章

徐敬業:唐朝時期官員,曾擁兵十萬,發動叛亂

徐敬業:唐朝時期官員,曾擁兵十萬,發動叛亂

李敬業(636—684年),本名徐敬業,曹州離狐人,唐朝大臣,司空李勣的孫子,梓州刺史李震的兒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李敬業善於騎射,頗有才智。總章二年(669),承襲英國公,授太仆少卿,出任眉州刺史,遷柳州司馬。光宅元年(684年),麵對武太後廢除唐中宗李顯...

潼關之戰中哥舒翰最後為何會輸?原因是什麼?

潼關之戰中哥舒翰最後為何會輸?原因是什麼?

潼關之戰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爆發的安史之亂中的一場戰爭。感興趣的讀者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是唐朝時期,北境民間對名將哥舒翰的頌歌。意思是說,隻要有哥舒翰鎮守邊將,北方的那些入侵者,連往唐朝的疆域看一眼都不敢。哥舒翰簡直就是戰神!甚至連大名鼎...

劉邦死後呂雉開始報複後宮 呂雉為何會厚待薄姬

劉邦死後呂雉開始報複後宮 呂雉為何會厚待薄姬

對劉邦死後,呂雉報複後宮,為何偏偏厚待薄姬?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聰明的人在一些事情上看似不懂,實際上已經做好相關部署,為的就是完成最終目標。薄姬是個聰明的女人,深知自己作為妾很難鬥得過正妻呂雉,因而表麵上不和呂雉對抗,實際上步步為營,而且手段都很高,就連呂雉也對她...

安祿山有何實力敢發動安史之亂?

安祿山有何實力敢發動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的分水嶺,始於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背叛唐朝起兵謀反。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我們知道,古代是中央集權社會。這樣的集權社會,因為是用高壓的辦法控製地方,因此,隻要朝廷的統治力變弱,地方上就容易造反。中央集權的統治力變弱,一般都是朝廷進入了衰敗時期,對地方上無法控製,地方上的諸侯...

劉昉是什麼出身?楊堅能建立隋朝他扮演著什麼角色?

劉昉是什麼出身?楊堅能建立隋朝他扮演著什麼角色?

公元581年,楊堅以“受禪”為名,廢北周靜帝而自立,改年號為“開皇”,建立了“隋朝”。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為您講解開皇六年(586年),隋文帝以謀反罪誅殺大臣劉昉。劉昉曾在六年前力助隋文帝掌控北周,為他以後篡周建隋立了大功。那為何隋文帝會逐漸疏遠劉昉,還誅殺這個有功之臣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空印案朱元璋對此大開殺戒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空印案朱元璋對此大開殺戒 這一切究竟是怎麼回事

明朝時期讓朱元璋大開殺戒的“空印案”,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按明朝當時的法律規定,每年地方的各部政司、府、縣都要向戶部呈送錢糧及財政收支、稅款賬目。通俗一點講,每年地方要送賬本到中央,並且有個特別嚴苛的地方是必須分文不差,差了一分...

何進不死董卓還有稱霸的機會嗎 漢獻帝會不會上位

何進不死董卓還有稱霸的機會嗎 漢獻帝會不會上位

還不知道:何進如果不死,董卓會有機會稱霸天下麼?漢獻帝是否就不會登基了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何進是外戚集團領袖,董卓是外放的封疆大吏。按等級上來說,何進是董卓的上司。都說漢朝是被外戚搞殘的一個朝代,的確是這樣。從漢高帝劉邦死後,呂後外戚就已經成為了漢朝朝廷內的毒瘤...

春秋時期的驪姬是如何反抗命運,一步步讓自己兒子當太子的?

春秋時期的驪姬是如何反抗命運,一步步讓自己兒子當太子的?

春秋時期,晉獻公即位之後大肆屠殺公族,驪姬作為一名戰俘來到晉國,雖然受到寵愛,但是一旦獻公死亡,她也必死無疑,所以驪姬決心反抗命運,一步步讓自己兒子當太子,可惜命運不曾垂愛她,最後兒子和她還是死於非命。驪姬入晉,她孱弱的肩膀背負著國恨與家仇驪姬本是驪戎首領的女兒,自小也是父母的掌中寶,她天資聰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