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張良妙計安天下,劉邦論功行賞,蕭何卻排第

中國曆史5年前 (2019-08-08)17

眾所周知,幫助劉邦打天下的功臣不少,尤其是張良,由於擅長謀略,被人們稱道“張良妙計安天下”。

作為開國皇帝,當然對功臣要論功行賞,然而劉邦分封的功臣中,蕭何排之一,曹參排第二,張良卻隻分到了一個小小的留縣。難道張良的功勞不夠大?還是劉邦另有想法?

1。蕭何的事跡

蕭何是沛豐人,秦朝時期他就擔任沛縣縣吏。蕭何為人隨和,好結交朋友,而當時劉邦是泗水亭長,年齡也與蕭何差不多,兩人因工作經常見麵,不久就成為了朋友。

秦二世時期,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沛縣縣令害怕被殺,就找蕭何,曹參等人商量起兵的事,蕭何就順勢推薦了劉邦。

於是縣令找到劉邦一起起義,跟隨劉邦的人特別多,這令縣令擔心控製不了劉邦,就把劉邦攔在了城外,還抓了推薦他的蕭何、曹參。

劉邦發現城內情況有變,就包圍了城池,蕭何和曹參也逃出了城,投奔了劉邦。三人見麵後,決定拿下沛縣。劉邦寫了一封告沛縣百姓書,百姓非常信任劉邦,於是攻入縣衙,殺了縣令,開了城門迎接劉邦。

隨後,大家推舉劉邦為縣令,但劉邦不願意,蕭何就提議用抓鬮的辦法決定縣令。當然,這是蕭何想讓劉邦做縣令的計謀,最終還是劉邦做了縣令。

秦二世二年,同作為推翻秦朝的起義軍,項羽和劉邦約定誰先攻入鹹陽,誰當關中王。

 張良妙計安天下,劉邦論功行賞,蕭何卻排第

當時,蕭何坐鎮後方,督辦軍需糧草,由於蕭何供應及時,大大提高了劉邦軍隊前進速度。劉邦先項羽一步進入了鹹陽,秦王子嬰獻城投降。

進入鹹陽後,蕭何沒有去收集財物,而是首先去清查秦朝的戶籍、地形、法令等檔案,把它們收藏起來,留到以後查看。不久,項羽也進入鹹陽,而項羽的手下韓信由於不受重用,改投了劉邦。

誰知,韓信投奔劉邦後也不受重用,失望的韓信就策馬而去。蕭何覺得韓信是個人才,於是騎馬追趕,直到天黑才追上。在蕭何的苦勸下,韓信終於留了下來,跟著蕭何回到了漢營。

蕭何力薦韓信,劉邦聽取了他的建議拜韓信為將。再後來楚漢戰爭中,蕭何一直是坐鎮關中,安撫百姓,恢複生產,負責兵員和糧食的補給,這穩固了漢軍的後方,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楚漢戰爭初期,劉邦多次戰敗,棄軍逃跑,而蕭何不斷幫助劉邦征發軍隊,重振旗鼓,使得漢軍屢次轉危為安。劉邦能夠最後戰勝項羽,建立西漢,蕭何功不可沒。

劉邦稱帝後,論功行賞,蕭何為首功,但群臣卻不同意。這時關內侯鄂千秋說,楚漢戰爭期間,蕭何不斷向前線補充軍力和糧食,而且保全了關中,應當記首功。群臣無可反駁,這樣劉邦就定了蕭何為首功,並允許他帶劍穿鞋上殿。

2。張良的事跡

張良是戰國時期韓國貴族後裔。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張良為了報秦始皇滅韓國的仇,暗殺秦始皇,但沒有成功。秦二世時期,張良受到陳勝吳廣起義的影響,也招攬了100人起義。

但張良的隊伍人太少,難以成事,就想投靠景駒(自立為楚王的農民起義領袖),結果在路上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如故,促膝長談,張良的主張都得到劉邦的讚同,張良感覺找到了明主,從此跟隨了劉邦。

隨後,張良跟隨劉邦向鹹陽進發,一路上張良不斷向劉邦出謀劃策,給劉邦進鹹陽助了一臂之力。進入鹹陽後,張良又力勸劉邦節儉,不要貪圖享樂。

接著張良還建議召集當地的豪傑,給他們約法三章,劉邦都一一采納,使得秦國百姓都十分擁戴劉邦。後來項羽設鴻門宴想殺劉邦,又是張良事先拉攏了項伯,使得劉邦在鴻門宴化險為夷,逃脫一難。

之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原本張良打算此時離開劉邦回韓國,可是項羽殺了韓王,張良隻能又回到劉邦的軍中。於是劉邦封張良為成信侯,帶他一起攻打項羽。

楚漢戰爭爆發後,張良多次出謀劃策,最終幫劉邦戰勝項羽,建立了西漢。劉邦統一天下後,想重賞張良,讓他在齊國選擇三萬戶做封邑,而張良推辭了,隻要了一個小小的留縣,於是劉邦封他為留侯。

 張良妙計安天下,劉邦論功行賞,蕭何卻排第

蕭何和張良都為劉邦打天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沒有他們劉邦是得不到天下的。為什麼他倆在功勞簿的排位差距如此之大呢?主要原因有3點:

1。兩人對劉邦的支持程度不同

蕭何是最早和劉邦共事的。在沛縣時,他就舉薦劉邦為起義軍首領,之後一直跟隨劉邦。而張良是在半道遇到劉邦,由於相知相惜,走到了一起。

2。兩人在戰爭中的作用不同

蕭何跟隨劉邦後,一直坐鎮後方,解決了軍隊的用人和糧草的需求,起到了給軍隊輸送血液的作用,使劉邦在前方作戰沒有了後顧之憂。這樣劉邦才能專心作戰,也穩定了軍心。

張良隻是劉邦打仗時軍隊中的一個謀士,雖然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多次化險為夷,也提高了使劉邦軍隊的作戰能力,但張良的謀略並不起最主要的作用。

3。兩人的遠見卓識不同

蕭何有識人的能力,首先他覺得劉邦能成事,就支持了劉邦,果然後來劉邦稱帝建西漢。其次他看中了韓信,並不辭辛勞月下追韓信,為後來劉邦打敗項羽儲備了軍事人才。

第三,劉邦的軍隊進入鹹陽後,蕭何收集圖書,地圖,戶籍等文化類的物品,為後來西漢製定政策法律提供了依據,鞏固西漢的政權,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張良本是為了向秦始皇報仇,才揭竿起義,後來遇到了劉邦,才跟隨劉邦東征西討,為的是借用劉邦的實力恢複韓國。如果不是項羽後來殺了韓王,張良也不會繼續留下幫助劉邦。

從以上三點來看,蕭何對劉邦的幫助是全方位的,也是更大、最多的,他對劉邦的忠心無人可比、無人能替代,所以劉邦當然要封他為之一功臣。

雖然張良對劉邦的幫助也很大,他的謀劃也堪稱當世之一,但他對劉邦的支持和忠心是比不了蕭何的,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張良更多地是為了給自己報私仇。

張良有自知之明,所以在劉邦要封賞他時,隻要了留縣做食邑。這個封賞是張良自己的意願,與功勞大小無關。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908/266718.html

“ 張良妙計安天下,劉邦論功行賞,蕭何卻排第” 的相關文章

鬆錦大戰後,皇太極提出議和,崇禎帝是什麼表現?

鬆錦大戰後,皇太極提出議和,崇禎帝是什麼表現?

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年-1644年在位。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帶來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皇太極和明朝議和的事情,發生在1642年。這一年,皇太極和明朝之間發生的,曆時兩年的鬆錦大戰終於結束了。鬆錦大戰之後,明朝最重要的將領祖大壽、洪承疇都相繼投降了清軍。明朝精心打造的九邊軍鎮的精銳力量,幾...

公孫策不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嗎 包拯為什麼還要殺他

公孫策不是包拯的得力助手嗎 包拯為什麼還要殺他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包拯為何含淚斬公孫策?不是他的得力助手麼?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自古以來最讓皇帝頭疼的就是那些貪官汙吏們,雖然有不少的人都被皇帝給收拾了,但是有的也是讓他們特別為難,因為有可能一抓就能牽涉出一堆人,其中不少還是自己特別得力的官員,因此這到底是除掉還...

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是什麼樣的 此計謀是不是鋌而走險

魏延的子午穀奇謀是什麼樣的 此計謀是不是鋌而走險

還不知道:子午穀奇謀到底是妙計還是鋌而走險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蜀國第一次北伐時,名將魏延曾經提出過一個可能改變三國曆史的軍事建議:子午穀奇謀。大致意思就是,希望丞相大人你能效仿韓信的暗度陳倉之策,領隊人馬出斜穀與曹軍郭淮正麵對峙,我魏延率領一萬人馬,其中五千為作...

楊侗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楊侗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隋朝是中國曆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統一朝代,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皇泰元年(618年),隋煬帝遭宇文化及殺害,王世充於是擁立越王楊侗為帝,延續隋朝。但還不到一年,楊侗就遭王世充殺害,結束了一生悲慘的命運,臨死祈禱“不要再生在帝王家”。那楊侗死前為何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呢...

曹丕逼漢獻帝退位之後 曹丕為何沒有對他下手

曹丕逼漢獻帝退位之後 曹丕為何沒有對他下手

對曹丕登基,為何沒有除掉漢獻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曹老板去世後,世子曹丕繼承王位還沒過幾年,就將目光轉移到了九五之尊的皇位上,對權力的渴望,就如同一隻看見了肥肉的貪狼,用垂涎三尺來形容可謂是再恰當不過了。要知道,一般臣子想要謀取皇位,都要經過一係列精密的計劃,但...

麋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臣,被劉備待以上賓之禮

麋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臣,被劉備待以上賓之禮

麋竺(又作糜竺)(?~約221年),字子仲。東海郡朐縣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臣。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麋竺原為徐州富商,後被徐州牧陶謙辟為別駕從事。陶謙病死後,奉其遺命迎接劉備,成為其幕客。更與其弟麋芳拒絕曹操的任命,跟隨劉備周旋。在劉備潦倒時,麋竺給予他很大...

如果曆史上沒有多爾袞,清朝還會存在嗎?

如果曆史上沒有多爾袞,清朝還會存在嗎?

中華曆史源遠流長,仔細觀察曆史我們會發現,往往最大的變動就是由幾個最關鍵的人推動的,那麼如果沒有多爾袞,大一統的清朝還會存在嗎?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一、多爾袞退出皇位競爭,保證了集團的團結。皇太極死得比較突然,壓根就沒留下遺囑。他的兒子們和弟弟們,都是奪位熱門。尤其是他的長子豪格,和...

李紳的早年生活怎麼樣?坐上高位的他有何變化?

李紳的早年生活怎麼樣?坐上高位的他有何變化?

李紳,出生於官宦之家,中晚唐時期著名的詩人和政治家。曆史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一、出身單親家庭,李紳年輕時期在溫飽邊緣掙紮小學語文課本裏有一篇唐詩《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的名字叫李紳。這首詩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要節約糧食,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