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清朝初期時期為何很少有人封爵?原因是什麼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3)118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在中國曆史上,皇帝的兒子除了某一位是以皇太子身份等著繼承皇位外,其餘的兒子都應該是王爵,或親王,或郡王(部分少數民族政權或稱呼不同)。

在漫長的曆史歲月中(除秦朝外),無論王朝如何更迭,都基本上是如此,區別隻是,各個朝代對待宗室王爺們的規矩不同,這些王爺們有權或沒權。

這是一個王朝的慣例,是皇帝的兒子天然具有的身份,是典型的子以父貴。

有沒有特殊情況?比如,皇帝的兒子不是依靠皇帝血脈,也需要靠真本事打拚,才能成為王?

這種情況也是有的,最典型的是清朝初期,清朝前二代皇帝的兒子,都需要用戰場上突出的表現,才能給自己掙回王爵。

這前二代主要是指清朝創業期間的二位皇帝,即清太祖(清朝建立後追贈)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朝開國皇帝)。

在清朝建立初期(包括後金時期),在宗室爵位的賜予上,是絕對的以武功為尊,沒有戰功,別說王爺了,就是想混個貝勒、貝子什麼的,都是難於登天。

清朝以王爵為宗室更高爵位始於皇太極正式改後金為清朝時,當時,以皇帝之子論,夠資格封王的有不少。

清朝初期時期為何很少有人封爵?原因是什麼

至皇太極稱帝時,有十二個兄弟(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已死掉三個)和三個兒子(還有八個兒子是稱帝後陸續出生)都應該在封王之列。

但他一共隻在努爾哈赤和自己的兒子中封了四個親王,一個郡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

另外有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一脈的代表濟爾哈朗為鄭親王,以及代善長子嶽托(皇太極的鐵杆支持者,軍功顯著)為成親王。

宗室之外,還有蒙古諸部的王爺及三個漢姓的異姓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這些非宗室王爵,是拉攏性質的,就不闡述了。

至於皇太極其餘的兄弟和兒子們,隻有努爾哈赤第七子阿巴泰混到個貝勒的頭銜,還有個侄子杜度(褚英之子)是貝勒。

這麼多都資格封王的宗室,卻隻出了幾個王爵,這不是皇太極吝嗇,而是清朝是以武立國,血脈論在當時行不通。

這也是清朝建國初期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重要原因,宗室也需要用戰功換取爵位,其餘的八旗子弟哪能不奮勇向前?

如努爾哈赤第四子湯古代,死的時候,爵位不過是個三等鎮國將軍,努爾哈赤第六子塔拜,死時才是個三等輔國將軍,死後的追贈不過是個輔國公。

他們的爵位如此低的原因,自然是戰功不夠,哪怕是太祖之子,也隻能低爵伺候。

反觀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兄弟三人,皇太極即使忌憚他們,也能混到王爵,因為他們在戰場上能打,能立軍功,能憑借軍功保住某一旗的旗主之位。

至少在清初,清朝基本是堅持以軍功換爵位的形式,這是八旗子弟的精神和奮鬥基礎,以此保證了八旗的戰鬥力。

皇太極死後,他剩餘的八個兒子(共十一個兒子,夭折三個)裏麵。除第九子福臨當了皇帝,長子豪格很早封王外,也隻有第五子碩塞和第十一子博穆博果爾被封了親王爵。

碩塞是憑借的戰功封王,博穆博果爾卻是憑借母親的身份封王,是唯一的例外。

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娜木鍾曾是蒙古最後的大汗林丹汗的正妃,還給林丹汗生下一個遺腹子阿布奈(康熙年間因叛亂被殺)。

阿布奈是林丹汗的後裔,黃金家族的直係血脈,在當時是清朝拉攏蒙古諸部的重要政治工具,順治時期成為察哈爾親王。

清朝初期時期為何很少有人封爵?原因是什麼

有曾是蒙古大汗正妃的生母,有蒙古黃金家族直係後裔的同母兄長,博穆博果爾因此得到了一個親王爵。

而皇太極的其餘四個兒子,貴為清朝開國皇帝之子,因為沒有戰功,也隻能獲得輔國公、鎮國公這樣的底等爵位。

清朝初期,皇子以軍功換爵的基本規則,到順治時期,就逐漸被打破了,這或許是因為清朝慢慢坐穩了江山,在規則上向中原王朝靠攏。

從順治的兒子開始,大部分皇子已經可以坐等封王爵了,不再需要軍功,順治長大成人的兒子,除康熙繼承皇位外,其餘的,全部都受封了親王爵。

此後的清朝皇帝之子,也大多如此,出生後保底或許就是個貝子,然後慢慢等著升上去,無非是參與了國政的升得快,沒參與或少參與的升得慢。

清朝八旗的戰鬥力,從順治朝後期開始,已經慢慢衰落。

康熙平三藩之時,起到主要作用的,基本上就已經是漢軍綠營了,不知道,八旗戰鬥力的衰落是否跟改變了皇子獲取爵位的方式有關?

皇子不怎麼像創業時期的前輩,如代善、皇太極、阿敏、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豪格那樣上戰場了,開始享受勝利果實,八旗子弟們,也同樣如此。

沒有皇子以身作則,八旗子弟的戰鬥力,肉眼可見地下降,到清末時,他們就拿不起刀了。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867.html

“清朝初期時期為何很少有人封爵?原因是什麼” 的相關文章

廢掉胡皇後之後,明宣宗朱瞻基為何會後悔

廢掉胡皇後之後,明宣宗朱瞻基為何會後悔

胡皇後在朱瞻基登基後被立為皇後,後來因無子被廢後。 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明朝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位皇後胡善祥,她被明宣宗朱瞻基廢黜後,就受到了張太後的同情。此後宮中但凡要舉行宴會活動,張太後就會把胡善祥引到孫皇後的上首去坐。這也是對明宣宗無聲的抗議。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上...

曆史上東方朔的品性如何?漢武帝為何不重用他?

曆史上東方朔的品性如何?漢武帝為何不重用他?

在中國曆史上,東方朔是一位奇人,今天曆史網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東方朔(公元前154年-公元前93年),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人。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

劉備在要攻打東吳的時候 諸葛亮的態度是什麼樣的

劉備在要攻打東吳的時候 諸葛亮的態度是什麼樣的

還不知道:諸葛亮對於劉備伐吳,到底是什麼態度?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夷陵之戰,是劉備人生最後一戰,也是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一場戰役。此戰過後,魏蜀吳三國進入了一個較為平穩的對峙時期。曆來人們對於劉備伐吳,多是批評的,認為劉備不該以怒興師,招致慘敗,把蜀漢精銳喪失殆盡...

曹休對曹魏做出了哪些貢獻?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曹休對曹魏做出了哪些貢獻?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太和二年(228年),曹魏與東吳爆發石亭之戰。大司馬曹休率領十萬魏軍討伐東吳,結果被陸遜率領的三萬吳軍打敗,損失慘重。曹休年少時被曹操譽為曹家“千裏駒”,在抗擊蜀漢與東吳的戰鬥中表現突出,有很好的軍事能力,那他為何會在石亭之戰...

陳脩: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陳脩:三國時期東吳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陳脩(?-229年),字號不詳,廬江鬆滋人,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偏將軍陳武之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十九歲時,受到孫權召見,並加以獎勵,治軍有方,曆任別部司馬、校尉。追錄功臣的後裔,受封都亭侯。東吳黃龍元年(229年),逝世。人物生平陳脩(?-229年),廬江鬆滋(今安徽...

魏延子午穀奇謀獲勝成果那麼大 諸葛亮為何沒有采納建議

魏延子午穀奇謀獲勝成果那麼大 諸葛亮為何沒有采納建議

對魏延子午穀奇謀如果成功,蜀國必然大獲全勝,諸葛亮為何沒有采納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子午穀奇謀一直都是關注三國曆史的焦點之一,裴鬆在給《三國誌》做引注中是這樣說的,魏延與諸葛亮建議,“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薛居正:五代至北宋時期大臣,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薛居正:五代至北宋時期大臣,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 五代至北宋初年大臣、史學家。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薛居正為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進士。曆仕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四朝,曆官諫議大夫、刑部郎中、戶部侍郎、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門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館大學士、司空等職...

呂夷簡:北宋名相、傑出政治家,保證了北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呂夷簡:北宋名相、傑出政治家,保證了北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

呂夷簡(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淮南壽州人,北宋傑出政治家,名相呂蒙正之侄、光祿寺丞呂蒙亨之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呂夷簡在宋真宗年間中進士,先後官至通判、刑部員外郎、參知政事、同平章事等。他輔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後臨朝聽政的情況下,正確處理北宋社會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