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乾隆南巡為什麼總是要喊著減稅的口號呢 這麼做是有目的的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08-23)2

還不知道:乾隆南巡為什麼總是要喊著減稅的口號呢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乾隆十六年,浩大的隊伍從北京出發。這是乾隆之一次南巡。乾隆南巡隊伍有兩千餘人,除了皇帝、官員和後宮,還有許多隨行人員保護隊伍,滿足皇帝吃穿辦公。乾隆南巡,一定程度上受了康熙影響。

年幼時,乾隆曾被康熙帶入皇宮親自撫養,祖孫關係極好。乾隆繼位後,處處效仿康熙。康熙在位六十年,乾隆也選擇在位六十年後主動禪讓皇位。康熙六下江南,乾隆也六次南巡。

乾隆南巡為什麼總是要喊著減稅的口號呢 這麼做是有目的的

江南作為明、清時期最富裕的地區,除了每年繳納大量賦稅外,同時也牢牢占據科舉榜單的名額。對乾隆來說,江南確實美色風景,但不能隻是為了遊玩。在清朝曆史上,看似柔弱的江南,也是反抗對厲害的地區。這種強悍的風骨,讓許多人感到意外。

清朝為了防止江南抵抗,除了在當地駐紮大量精銳部隊外,還經常安撫江南士人,期望獲得他們長期支持。順治年間,天下未定,就已經開科舉,讓江南讀書人可以繼續當官。

乾隆南巡為什麼總是要喊著減稅的口號呢 這麼做是有目的的

康熙南巡時,也經常免除大量賦稅。康熙為了減輕沿途民眾的負擔,常常免除他們的地丁錢糧、屯糧蘆課、米麥豆雜稅等賦稅。乾隆南巡時減免江南賦稅,既是效仿祖父康熙,也是為了安撫江南百姓。

跟康熙相比,乾隆更為頻繁的減免賦稅。在乾隆六次南巡中,每次都有減免賦稅的舉動,前後累計超過一千萬兩白銀。這種變化,源於清朝賦稅收入項目和國庫實力的變化。

清朝下令,從康熙五十年開始,新增加的人口不再繳納銀稅和徭役。到雍正時期,又推行攤丁入畝和官紳一體化當差納糧政策,也就是清朝賦稅從人口轉向土地。過去有土地的人,未必要繳稅。而那些擁有官員身份的人,往往有大片土地卻不用繳稅。

長期以往,平民負擔重,國庫收入少。通過種種變革,乾隆時,清朝從土地征收的賦稅不僅份額穩定足夠,還可以讓人心思定,不用擔心多生孩子多繳稅的問題。清朝社會很快從戰後恢複過來。

乾隆時,國庫收入來源也有很多。除了除了土地稅,清朝還有鹽稅、礦稅、海關稅等收入。到乾隆時期,清朝早已扭轉國庫虧空的局麵,且有極大的富餘。

當時就連內務府的收入都跟著水漲船高。過去清朝內務府都是由戶部撥款,到了乾隆時期,內務府的多餘款項已經可以用來支持戶部開銷。

乾隆南巡為什麼總是要喊著減稅的口號呢 這麼做是有目的的

正是這種底氣,才讓乾隆敢於多次免除江南賦稅。但是,乾隆每次減免賦稅時,都抱有特殊目的。乾隆第五次南巡時,曾豁免兩淮鹽商未交川餉銀一百二十萬,緩征銀二十七萬餘兩白銀。

對於鹽商來說,能減免賦稅自然是好事。乾隆皇帝還曾多次到鹽商家裏居住,表示恩寵。但是,在這種優待背後,則是更深的考量。

清朝時,鹽由官府專營壟斷銷售。一般來說,都是指定固定鹽商售鹽。而江南不僅有產鹽地,更是商貿中心。乾隆時期又是兩淮鹽業的興盛期,史載:”時綱鹽暢行,正課充溢,揚州富庶甲天下。“

乾隆時期,江南兩淮鹽稅占國庫收入比重極大。順治年間,兩淮鹽稅每年隻有九十多萬兩白銀,到了乾隆初期,每年已經可以征收超過400萬兩白銀的鹽稅。兩淮鹽課收入最多可占國庫賦稅的一半,就連內務府的收入,也大多仰仗兩淮鹽課。

乾隆南巡為什麼總是要喊著減稅的口號呢 這麼做是有目的的

跟鹽商需要承擔的賦稅相比,乾隆所免除的賦稅極少。鹽商在乾隆南巡時,也是盤剝對象。跟一般商人不同,鹽商雖然富庶,生活也極為奢靡,可是他們的身家性命全都捏在朝廷手中。從 *** 到銷售,鹽商如果沒有拿到官府憑證,即便有鹽也不能銷售,否則會被視為私鹽販,列為欽犯處理。

所以,鹽商對一貫官府極為巴結。乾隆南巡時,就是給他們極力表忠心的機會。而地方鹽政官員為了讓乾隆看到自己的政績,也會拚命揮霍鹽商財力,力求比前任做得更好。

在《兩淮鹽法誌》中記載,從乾隆九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兩淮鹽商報效給朝廷的銀兩高達927萬兩白銀。其餘開支,又不可詳記。這個款項跟乾隆減免的賦稅,相差極大。

不僅對鹽商如此,實際上,在乾隆減免諸多賦稅後,很多又重新施加到江南百姓身上。乾隆南巡時,雖然處處效仿康熙,實際卻有很多不同。康熙力行簡約,不好鋪張,官員為他捐4萬兩白銀修建行宮,被認為浪費。

而乾隆出行講究排場,奢靡無度,為保證皇帝出行順暢,需要有人提前一年去安排行程。所以,乾隆晚年時才會說:”朕臨禦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08/80177.html

“乾隆南巡為什麼總是要喊著減稅的口號呢 這麼做是有目的的”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