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古代、中世紀和現代早期世界的火攻戰簡史

中國曆史36秒前1

大衛-羅伯茨(David Roberts)(1850 年)所作的《羅馬人在提圖斯的指揮下圍困並摧毀耶路撒冷》(公元 70 年)顯示了耶路撒冷城被焚毀的景象。/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簡介

在古典和中世紀時期(約公元前 8 世紀至公元 16 世紀中葉),早期的熱武器用於戰爭,利用熱量或燃燒作用摧毀或破壞敵方人員、防禦工事或領土。在戰爭中,特別是在攻城戰和海戰中,燃燒裝置經常被用作射彈:一些物質被煮沸或加熱,通過燙傷或灼傷造成破壞;其他物質則依靠其化學特性造成灼傷或破壞。這些武器或裝置可以由個人使用,也可以由攻城車投擲,或作為軍隊戰略使用。燃燒混合物,如以石油為基礎的希臘火,可由投擲器發射或通過虹吸管施放。硫磺和石油浸泡的材料有時會被點燃並投擲到敵人身上,或附在長矛、箭和螺栓上,用手或機器發射。最簡單、最常見的熱能射彈是沸水和熱沙,可以澆在攻擊人員身上。其他殺傷武器包括使用熱瀝青、油、樹脂、動物脂肪和其他類似化合物。煙霧被用來迷惑或驅趕攻擊者。生石灰和硫磺等物質具有毒性和致盲性。火和燃燒武器也被用來攻擊敵方建築和領土,有時是大規模的。作為焦土戰略的一部分,大片土地、城鎮和村莊經常被點燃。一些攻城技術,如采礦和鑽探,依靠可燃物和火來完成城牆和建築的倒塌。在這一時期的後期,火藥被發明出來,從而提高了武器的先進性,從火槍開始,最終發展出大炮和其他火器。早期武器的發展一直持續至今。

“火與劍-穿刺者弗拉德的部隊與火把有關,尤其是在塔爾戈維斯特城外。/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從你的城牆上看,土地被火和劍燒毀,戰利品被趕走,房屋被四處點燃,冒著濃煙。 李維,《羅馬史》[1] 。摧毀敵人的財產和領土是戰爭的基本策略,具有懲罰和剝奪資源的雙重目的[2]。直到公元前 5 世紀,希臘人在攻城戰方麵都沒有什麼專長,他們依靠破壞策略來吸引敵人;他們摧毀莊稼、樹木和房屋。幾個世紀後,拜占庭人也推薦使用這種戰略,盡管他們已經開發出了攻城技術[3]。[4]蘇格蘭人在獨立戰爭期間很好地利用了這一戰略;他們多次突襲英格蘭北部,焚燒了大量鄉村,直到整個地區被改變。[2]1327 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循著村莊燃燒的火光追擊一支突襲隊。 沒有火的戰爭就像沒有芥末的香腸。 讓-於韋納爾-德-烏爾辛在 1421 年亨利五世燒毀莫城時的照片[5]。這種戰術在百年戰爭期間被英格蘭效仿;火成了他們的主要武器,他們在被稱為 “chevauchées ”的閃電襲擊中,以經濟戰的形式在法國農村大肆破壞。據估計,在 1339 年的一次襲擊中,有 2000 多個村莊和城堡被毀[6]。除了造成土地、食物和財物的破壞,火還可以用來轉移人力。13 世紀的蒙古軍隊經常從主力部隊中派出小分隊,放火燒草地和火燒定居點,以轉移注意力[7]。火燒不僅是一種進攻戰術,一些國家和軍隊還在自己的土地上實行 “焦土政策”,以剝奪入侵軍隊的所有食物和飼料。蘇格蘭的羅伯特一世對 1322 年英國的入侵做出了反應,他向英格蘭西北部發動了懲罰性和聲東擊西的 “切沃切 ”戰役,然後撤退到庫爾羅斯,在撤退途中燒毀了擋在英國軍隊前方的蘇格蘭土地。英格蘭人的糧食耗盡,不得不放棄這場戰役[8]。

這種侵略行為並不局限於對領土上的敵人發動戰爭,也可以成為征服、征服和懲罰叛亂戰略的一部分。公元前 335 年,亞曆山大大帝鎮壓了希臘底比斯的一場叛亂,之後他下令將該城付之一炬,使其成為廢墟。[9] 公元前 330 年,亞曆山大下令(或允許)在波斯波利斯實施類似的縱火行為。英格蘭的威廉一世在 11 世紀征服英格蘭後,通過在整個諾森布裏亞地區進行破壞活動來鞏固他對該地區的控製: “他下令將莊稼、牲畜、工具和食物燒成灰燼。

當代編年史家 Orderic Vitalis 報道說:“超過 100,000 人死於饑餓”[11] 這一幕在下個世紀英格蘭斯蒂芬統治時期的無 *** 狀態中重演。斯蒂芬的支持者和瑪蒂爾達皇後的支持者之間爆發了內戰,後者是王位的競爭者。斯蒂芬內戰史》描述了斯蒂芬的支持者之一格洛斯特的菲利普的所作所為,描述了他如何 “用火焰和刀劍、暴力和掠奪向四麵八方肆虐”,使領土淪為 “光禿禿的田野和可怕的沙漠”[12]。

使用技巧概述在最簡單的層麵上,火本身被用作一種武器,以造成大規模破壞,或針對特定的敵方陣地或機械。[13]燃燒武器可用於放火焚燒城鎮和防禦工事,各種熱武器可用於對付敵方人員。一些軍隊還發展了專門的 “火部隊”。到 837 年,許多 *** 軍隊都有了 “火弓箭手”(naffatin)[14],當馬穆魯克蘇丹國組建艦隊進攻塞浦路斯時,他們也有了 “火部隊”(nafata)[15]。簡單的舉火

1064 年,諾曼人用火把點燃迪南城堡的木製城堡,貝葉掛毯。/照片由 Myrabella 提供,維基共享資源

焚燒敵軍陣地和裝備並不一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很多火都是由個人使用普通材料點燃的。1063 年,諾曼底的威廉(William of Normandy)的軍隊圍攻馬耶訥(Mayenne)時,他們向城堡內開槍以引起守軍恐慌,而兩個男孩則偷入城堡內放火。守軍投降了[16]。被圍困的軍隊有時會出擊,試圖火燒攻擊者的營地或裝備。986-987 年,休-卡佩(Hugh Capet)圍攻拉昂,一天晚上他的部隊喝醉了,查爾斯公爵(Duke Charles)的部下衝出來放火燒了營地,迫使休放棄了圍攻。被圍困者並不是唯一可能發射攻城器械的人;當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於 1175 年放棄圍攻亞曆山德裏亞時,他燒毀了自己的營地和器械[18]。然而,與所有武器一樣,火攻也有其危險性。651 年,麥西亞的潘達(Penda of Mercia)試圖用木板、橫梁、荊條和茅草在班堡底部搭建一個火堆,以贏得班堡。風向改變了,火勢反吹到彭達的部下身上,他們不得不放棄進攻。這一偶然的風向變化被認為是聖艾丹的功勞,他看到了法恩群島上的濃煙,並為守軍祈禱[19]。投擲機器

1869 年的雕刻,展示了 13 世紀發射 *** 的高腳戰車。摘自《哈珀新月刊》第 2229 期,1869 年 6 月。/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在古典和中世紀時期,人們一直在使用各種投擲器。這些機器一般被稱為 “火炮”,可以投擲、發射或射出導彈,而且大多數都可用於或改裝為投擲熱武器,供進攻和防守部隊使用。 [20]可以投擲桶、火盆和其他裝有瀝青、希臘火和其他燃燒混合物的易碎容器;[21]其他機器可以發射箭矢和弩箭,這些箭矢和弩箭可以點燃,也可以改裝成攜帶易燃混合物。[22]從 12 世紀起,敘利亞的 *** 開始使用粘土和玻璃手榴彈作為火力武器,由機器投擲。投擲器的術語大多含糊不清,可以指代不同的引擎,所有這些引擎在這一時期都經曆了變化和發展。其中最常見的是弩炮、莽戈內爾(mangonel)和投石機(trebuchet)。弩機的外形與弩相似,但要大得多,它使用繞弦機製發射放置在凹槽中的導彈或弩箭。[24] 在整個時期還使用過其他巨型弩,13 世紀在弩機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 “espringal”,它可以投擲大型弩箭。 [22]曼戈內爾(mangonel)有一個木製的勺形臂,用來裝載石塊或其他彈丸,在扭繩的拉力作用下進行操控。[26]投石機是 12 或 13 世紀的高級發展產品,使用配重為投擲臂提供動力,在大炮普及之前一直是主要的攻城器械。采礦業攻擊城堡或其他堅固防禦工事的部隊有時會通過在城堡或其他防禦工事下麵挖掘 “地雷 ”或隧道來破壞地基。通常,這種采礦或挖掘機械由龜(也叫貓、母豬或貓頭鷹)保護:一種帶輪子的有蓋棚屋,可以保護采礦者免受導彈攻擊[27]。[28]一旦礦井完工,內部空間就會被填滿可燃物,如刷木、木柴、樹脂和其他燃燒物;一旦被點燃,這些可燃物就會燒毀支撐道具,導致礦井坍塌,並連帶上麵的建築一起倒塌。[29] 從 15 世紀開始,火藥也被使用,但目的仍然是燒毀道具。防禦者有時會挖掘反隧道,以便到達敵人的地雷處發動攻擊;通常使用熱武器將圍攻者趕出隧道[31]。有些圍攻者不是破壞建築物,而是用鑽孔機在外牆鑽孔,試圖摧毀外牆;這種 *** 比在磚牆上夯擊更有效(磚牆往往會吸收夯擊的衝擊力)。 [鑽孔機的大小和機構各不相同,但典型的機器是用木頭做成的,頂端裝有鐵片,由轆轤或繩索支撐和驅動。風箱可用於助燃[33]。火船

中國火船,出自《武經總要》軍事手稿,宋代 1044 年。/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

火船在這一時期曾多次使用。公元前 332 年,亞曆山大大帝圍攻腓尼基人的沿海基地提爾城。為了使他的攻城器械處於射程之內,亞曆山大下令建造臼炮。提爾人的反應是用一艘大型火船攻擊之一艘鼴鼠船,將其摧毀。一艘大型運馬船裝滿了雪鬆火把、瀝青、幹刷子和其他可燃物;上麵懸掛著硫磺、瀝青和 “各種適於點燃和滋生火焰的材料”[34] 的大鍋。另一個例子發生在 886 年的巴黎圍城戰中,當時維京人在三艘戰船上裝滿了可燃物質,然後把它們拖到上遊,試圖摧毀法蘭克人的堅固橋梁,但以失敗告終[36]。其他 *** 在使用武器方麵,人們經常開發出一些巧妙的 *** 。據報道,10 世紀基輔的奧爾加曾把燃燒的煤球綁在鳥身上,這些鳥一旦被放飛,就會飛回敵方城鎮的巢穴並將其點燃。[38] 攻城塔和雲梯的頂端可以安裝一根狹長的傾斜梁,梁上挖有凹槽,這樣在攻城時就可以把熱油和水澆在敵方守軍身上。在進攻過程中,城堡或防禦工事的守軍可以將這些物質發射或傾瀉到下麵進攻者的頭上。印度的記錄顯示,堡壘內可以使用煙霧和火焰進行防禦,以迷惑進攻者並使其失去方向感;還可以加熱鐵柵欄,用來封鎖通道。[41] 在夜襲時,防禦者可以將點燃的燈束扔到城牆上,這樣敵人就能被看到;中國和 *** 的資料也描述了掛在城牆上的火把所帶來的光亮。

在夜襲時,守軍可以在城牆上投下點燃的燈束,這樣敵人就能被看到;中國和 *** 的資料也描述了掛在城牆上的火把所帶來的光亮[42]。1139 年,亨利-德-特雷西(Henry de Tracy)通過將點燃的火把扔進城堡的漏洞,迫使托靈頓城堡投降[44]。石頭也很容易受高溫影響,導致開裂和倒塌。拜占庭的資料中記載了在用醋或尿浸濕的牆基上放置燃燒木炭的陶罐而導致石頭建築倒塌的情況[38],6 世紀查士丁尼軍隊中一位工程師撰寫的論文也將在城牆下點火作為攻城的指示之一[45]。石堡有時也會成為其他煽動性目標。在十字軍東征期間, *** 守軍經常在城牆上懸掛稻草捆,作為抵禦石塊和公羊的緩衝物;反過來,十字軍弓箭手會用火箭點燃這些稻草捆[46]。防禦熱武器攻擊防禦熱武器和火攻的 *** 通常是用水或其他液體(如尿液);防衛者和攻擊者將浸濕的獸皮披在易受攻擊的木圍牆和攻城器上,並收集和儲存大桶和小桶的液體。 [羅馬人在他們的烏龜(移動攻城棚)上覆蓋用醋浸泡過的海藻或糠包裹的生皮,以抵禦普通導彈和 *** 。 [47] 十字軍的木製攻城器械很容易受到拜占庭和 *** 火器的攻擊,因此攻城塔內的部隊儲存了水和醋。在中世紀早期,波蘭的大部分城堡仍然是木製的,因此人們經常在城堡正麵添加未經切割的石塊,以提高城堡的防火能力。攻守雙方都需要為 *** 和熱攻擊做好準備。公元前 416 年,雅典人圍攻錫拉庫薩時,許多攻城器械都被燒毀。錫拉庫薩的統治者狄奧尼修斯一世肯定注意到了這一戰果,因為當他在公元前 398 年圍攻莫提亞時,他組織了專門的消防 “旅”,當他的攻城器械遭到轟炸時,他們成功地撲滅了大火。在之一次英國內戰期間,燃燒裝置被用來夷平城市中心。倫敦的保衛者被建議使用牛奶、沙子、泥土和尿液來撲滅火焰。在科爾切斯特,手榴彈引起的大火(戰鬥員稱這種武器為 “野火”)是用蘸有牛奶和醋的濕衣服撲滅的[53]。

武器類型火焰弩、箭、矛和火箭

兩支火箭(弩箭)。德國南部,約 15 世紀,箭杆上保存有硝石、木炭、硫磺和紡織品的燃燒混合物。/圖片來源:Bullenwächter,德意誌國家博物館,維基共享資源

點燃的火把(燃燒的木棍)可能是最早的燃燒裝置。隨後是燃燒箭,在古代和中世紀一直使用。公元前 701 年,亞述人和猶大人在圍攻拉奇什時都使用了燃燒箭。[54] 羅馬人開發出了更複雜的裝置,這些裝置有鐵盒和鐵管,裏麵裝滿了燃燒物質,並連接到箭或矛上。這些箭需要用散弓射出,因為迅速的飛行會熄滅火焰;矛可以用手或投擲器發射[55]。火焰箭要求射手離目標相當近,大多數箭在到達目標之前就已熄滅。為此,人們開發了另一種形式的火焰箭,它由彎曲的金屬棒組成,連接箭尖和中空的箭杆。由此產生的籠子裏裝滿了熾熱的煤炭或其他固體物體,可以用更強力的弓或弩發射,而不用擔心熄滅,並可用於在更安全的距離點燃稻草或茅草屋頂。整個時期都在使用火焰箭和弩箭。十五世紀作家古鐵雷-迪亞斯-德-加梅斯(Gutierre Diaz de Gamez)目睹了西班牙人在 1404 年對摩爾人城鎮奧蘭的進攻,他後來描述道:在夜晚的大部分時間裏,大帆船不停地向靠近大海的城鎮發射蘸有焦油的弩箭和箭筒。由於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從城裏傳來的喧鬧聲和哭喊聲非常大[56]。Anna Komnene 記載,在 1091 年的列武尼翁戰役中,點燃的火把被固定在長矛上。中國宋朝創造了火箭--連接在箭上並通過平台集體發射的火箭,後來又創造了火箭,如用於海戰的多級火箭 “火龍弩”。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人曾使用過用竹子和皮革製成的原始火箭,但並不準確[58]。不過,法蒂瑪王朝從 11 世紀起就使用 “中國箭”,其中可能含有硝石[14]。在俄羅斯弗拉基米爾一座 13-14 世紀的城堡中發現了一個 2 米長(2.2 碼)的鐵弩栓,其設計可能是為了攜帶火藥。蒙古人使用 “牛弓 ”機器投擲蘸有瀝青的弩箭,射程可達 2500 步[61]。據曆史學家斯蒂芬-波特(Stephen Porter)在《英國內戰中的破壞》(Destruction in the English Civil Wars)一書中所述,在英國內戰期間(17 世紀中葉,英國),議會軍和保皇黨軍都使用了各種燃燒裝置來攻擊敵人和破壞可能用於軍事目的的財產。用弓箭或短嘴火槍射出的箭,箭杆靠近箭尖處附有易燃物。這種從火槍中射出的箭被去掉了羽毛,以便裝入槍口,被稱為火鏢。這些裝置 *** 成本低,易於準備。雖然在戰爭中很少使用,但事實證明火焰箭和飛鏢具有毀滅性。保皇黨人將火焰箭射入切斯特郊區的茅草房,造成了廣泛的破壞。萊姆裏吉斯(Lyme Regis)的部分房屋被火焰箭夷為平地。希臘火

11 世紀晚期馬德裏 Skylitzes 手稿中對希臘火的描繪。/ 圖片來源:馬德裏國家圖書館,維基共享資源

希臘火是最有效的熱能設備之一,盡管它對使用者來說非常危險[63]。它是一種可燃液體,可以從虹吸管或彈射器中發射,並在撞擊時燃燒[引文需要]。拜占庭人在 6 世紀的早期實驗中使用了硫磺和油的混合物,這種混合物即使不具有破壞性,也會非常可怕。 [65] 它可能有地區差異; *** 教的衍生物被稱為 “naft”,以石油為基礎,加入硫磺;[66] 波斯語中的 “石油 ”一詞是نفت(naft)。這種可燃液體可以從彈射器中發射,在撞擊時會爆發出火焰。[64] 虹吸器也得到了發展,通常是銅製的,最早出現在 10 世紀和 11 世紀。[14] 虹吸器可以噴射出熾熱的氣流,10 世紀美索不達米亞的一份資料稱這種氣流可以吞噬 12 個人。 [66] 12 世紀為薩拉丁編寫軍事手冊的馬爾迪-本-阿裏-塔爾蘇西(Mardi bin Ali al-Tarsusi)建議將 “naft ”放在吹好的蛋殼內,然後從馬背上扔出去。類似的以石油和瀝青為基礎的燃燒混合物在希臘火發明之前的幾個世紀就已為人所知,但這種新配方所產生的火焰卻極難撲滅。[45] 它在水麵上燃燒,在海戰中被有效地使用,[40] 盡管它主要是一種殺傷性武器,而不是船隻燃燒器。

在 *** 世界,硝石(又稱 “中國鹽”)被添加到混合物中,中國在 12 世紀開發出一種幹燥的硝石混合物,並最終成為火藥。[66][69] 在英國內戰期間,議會黨和保皇黨軍隊都使用了類似希臘火的基於石油的燃燒裝置,即 “野火”。杜阿爾特-巴爾博薩(Duarte Barbosa,約 1514 年)列舉了爪哇人製造的武器,其中包括希臘火。[70]:224 張燮在《東西洋考》(1618 年)中提到,爪哇人征服的巴倫邦城出產怒火油(ming huo yu),據《華夷考》記載,怒火油是一種樹分泌物(shu chin),也被稱為泥油(ni yu)。張燮寫道:[71]:88 它很像樟腦,能腐蝕人的肉體。點燃後潑灑在水上,光焰更盛。蠻族用它作為火器,製造大火,船帆、船舷、上層建築和船槳都會著火,無法抵擋。魚類和龜類接觸到它也難逃被燒焦的命運。由於沒有提到投射泵,這種武器可能是裝有引信的易碎瓶子。熱油各種油都可以加熱到高溫並澆在敵人身上,[72] 不過,由於油極為昂貴,其使用頻率和數量都很有限。由於油的發煙點低於其沸點,因此隻能加熱而不能煮沸。曆史上的戰鬥中曾使用過澆油,約瑟夫曾描述過公元 67 年在約塔帕塔使用澆油的情況,他說:

“油很容易從頭到腳流遍全身,流到他們的整個盔甲下麵,像火焰一樣侵蝕他們的肉體”[73]。”油通常用於製造燃燒裝置。6 世紀羅馬-拜占庭軍隊製造了 “火盆”,這是一種以油為基礎的燃燒武器,可以用手或彈弓發射[74]。1147 年,在圍攻蒙特勒伊-恩-貝萊(Montreuil-en-Bellay)期間,一種由堅果、 *** 和亞麻油製成的混合物在鐵製容器中加熱,由芒硝發射,並在撞擊時迸發出火焰[75]。中國人早期用浸過油的麻和棉花製成手榴彈,由芒硝點燃並投擲[76]。油的另一種用途可見於百年戰爭期間的拉羅謝爾海戰;卡斯蒂利亞人將油噴灑在英國船隻的甲板上,然後向下射出火焰箭將其點燃[77]。水、沙和其他加熱火箭

帶木屋頂支撐的礦井廊道示例。/Daniel Mayer攝,維基共享

與沸水或加熱的沙子相比,熱油的使用要少得多,但它們既便宜又非常有效;甚至 “街上的灰塵 ”也可以使用。公元前 332 年,腓尼基人在圍攻提爾城時,將燃燒的沙子撒向進攻的希臘人,沙子從盔甲後麵鑽進去,灼傷了他們的皮肉。 他們建造了銅盾和鐵盾,將沙子放入其中,然後用熱火加熱,使沙子變得通紅。他們用某種裝置把沙子扔向那些最勇敢的人,讓他們的受害者遭受最嚴重的痛苦。沙子穿透鎧甲進入衣服,灼燒身體,無法救治[......]他們在可怕的痛苦中發瘋而死,痛苦不堪,難以平息。 狄奧多魯斯-西庫羅斯,關於公元前 4 世紀的提爾城之圍[73]。公元前 1 世紀的羅馬作家維特魯威(Vitruvius)描述了在圍攻阿波羅尼亞時,守軍在進攻方長廊上方挖掘的反地雷。918 年,切斯特的守軍在銅盆中煮沸了水和麥酒的混合物,然後倒在維京圍攻者身上,導致他們的皮膚脫落。12 世紀,當腓特烈一世-巴巴羅薩圍攻意大利克雷馬時,守軍將燒紅的鐵器扔向進攻者[80]。瀝青、焦油和樹脂

燃燒瀝青有時也會被使用;眾所周知,蒙古人在攻城時會使用彈射器和高射炮發射燃燒焦油的容器;車輪可以覆蓋瀝青,點燃後滾動前進;這種技術在十字軍東征時很常用。

公元前 398 年,被圍困在莫提亞的迦太基人通過投放燒焦的圓木和浸過樹脂的橡木,點燃了狄奧尼修斯一世率領的錫拉庫紮軍隊的攻城器械;不過,錫拉庫紮人還是撲滅了大火。

瀝青是整個時期許多燃燒裝置的基本成分。公元前 424 年,波歐提亞人發明了一種火機,他們在德利烏姆戰役中用這種火機對付雅典人的木製防禦工事。1700 年後,蘇格蘭人也使用了類似的混合物,他們在 1319 年圍攻特威德河畔伯威克時,用起重機將一捆捆木頭、焦油和硫磺投放到英國的 “母豬”(一種覆蓋在攻城錘上的大型保護罩)上[43]。動物渲染和部件在 1215 年圍攻羅切斯特城堡時,約翰國王下令用 40 頭豬的脂肪點燃城堡下方的礦井,導致城堡坍塌;這是一種廉價而有效的 *** ,可以代替前一年他在法國使用的硫磺、牛油、樹膠、瀝青和流銀的複雜混合物。 [83] 動物脂肪作為助燃劑並不罕見;在 13 世紀,法國的小分隊經常配備動物脂肪、稻草和亞麻,作為在敵方攻城器械中點火的燃料。公元 886 年圍攻巴黎期間,法蘭克人向進攻的維京人投擲了一桶桶瀝青(或油)、蠟和魚的熱混合物;混合物滲入盔甲下並粘在皮膚上[85]。Konrad Kyeser 在 1405 年的《Bellifortis》中描述了硫磺、焦油和馬蹄的有毒混合物[81]。一些記錄在案的動物用途並非熱能或燃燒。活昆蟲也被用來蜇敵人。公元前 4 世紀的作家埃涅阿斯-塔基庫斯(Aeneas Tacticus)建議守軍讓黃蜂和蜜蜂進入敵方的地雷中,在海戰的早期轟炸中有時會發射裝有蠍子的罐子[87]。守軍用雞毛填滿一個陶罐,然後點燃,用風箱將刺鼻的煙霧吹入隧道;由於防禦性長矛無法接近陶罐,羅馬人被迫放棄了他們的工程。生石灰、硫磺和煙霧15 世紀的工程師塔科拉(Taccola)推薦使用生石灰,[72] 盡管生石灰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且很可能是希臘火的一種成分。[88] 生石灰與水發生劇烈反應,可導致失明和灼傷。[88] 雖然生石灰在一些海戰中使用過,[87] 但似乎並不是船上的標準配置,因為生石灰有被吹回並灼傷使用者的危險。其他物質是冒煙而不是燃燒。任何煙霧都可以在小範圍內使用;希臘軍事作家埃涅阿斯-塔基庫斯(Aeneas Tacticus)建議燃燒木頭和稻草,用煙霧驅趕敵人的工兵。

火藥和大炮

約 1300 年《火龍經》中描繪的被稱為 “威風凜凜的猛火藥槍 ”的火槍。/ 圖片由 Yprpyqp 提供,維基共享資源

公元 1 世紀中葉,中國人就已經知道硝石,而且有確鑿證據表明,硝石和硫磺在很大程度上被用於各種藥用組合。[90] 中國發展火藥武器的動力來自於邊境部落日益嚴重的蠶食。

[在發明火器之前,中國人幾乎沒有浪費時間就將火藥應用於戰爭,並製造出了各種火藥武器,包括噴火器、火箭、炸彈和地雷。 [92] 歐洲人對火藥的描述首次出現在英國哲學家羅傑-培根(Roger Bacon)於 13 世紀中葉撰寫的《Opus Maius》和《Opus Tertium》中,不過當時的火藥混合物效果並不好。

Needham(1986 年)認為,中國於 919 年首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藥,作為引信點燃另一種燃燒物--希臘火。最初,火藥混合物是通過傳統的發動機和投擲裝置來使用的;容器和手榴彈是通過芒機和高射炮投擲的,後來又發展出了爆炸性火箭和箭,以及火藥噴火器。與火器一樣,加農炮也是火槍的後代,火槍是一種裝滿火藥的管子,用作噴火器;有時會在槍管中放入類似彈片的材料,使其與火焰一起飛出。後來,發射藥中硝石的比例不斷增加,以提高其爆炸力。為了更好地承受爆炸力,火槍槍管最初是用紙和竹子製成的,後來逐漸被金屬所取代。 這樣,火槍就有了三個基本特征:金屬製造的槍管、高硝酸鹽火藥和完全封閉槍口的彈丸,這樣火藥就能充分發揮其發射效果。在隨後的幾個世紀中,中國一直在使用火器。與此同時,火藥和火器也迅速傳播到了其他地方。13 世紀時,火藥似乎已廣為人知。歐洲人、 *** 人和朝鮮人都在 14 世紀獲得了火器。土耳其人、伊朗人和印度人都在不晚於 15 世紀的時候獲得了火器,他們都直接或間接地從歐洲人那裏獲得了火器。

日本人直到 16 世紀才獲得火器,而且是從葡萄牙人而不是中國人那裏獲得的。

1428 年奧爾良圍城戰(《查理七世的守夜人》,15 世紀)。/圖片來源:法國國家圖書館,維基共享資源

1326 年,歐洲已知最早的槍支圖片出現在一篇題為 “國王的威嚴、智慧和審慎 ”的論文中。同年 2 月 11 日,佛羅倫薩元首任命兩名官員為城市防禦獲取火炮和彈藥。1331 年的一份參考文獻描述了兩名日耳曼騎士使用某種火藥武器對 Cividale del Friuli 發起的進攻。1331 年, *** 在阿利坎特首次使用了大炮,1343 年在阿爾赫西拉斯也首次使用了大炮。1338 年,洗劫並燒毀南安普頓的法國突擊隊帶來了一門ribaudequin 和 48 枚螺栓(但隻有 3 磅火藥)。然而,早期的大炮並不十分有效,主要的好處是心理上的,能嚇唬人和馬。短管大口徑 “擲彈筒 ”在歐洲一直使用到 15 世紀末,在此期間,“擲彈筒 ”的體積越來越大。 還有各種較小的武器,包括蛇形炮、ribaudequin 和 cropaudin。火藥質量差,使用量小,以防止炮管爆炸,因此這些大炮的有效射程很少超過 200-250 米。早期的火藥像糊狀物,燃燒速度較慢。不同地區的火藥成分不同,歐洲的火藥與 *** 世界使用的火藥大不相同。較小口徑的大炮使用鍛造的鐵球,並塗上鉛使其光滑。從 15 世紀起,開始使用鑄鐵球,這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由於鐵球的密度比石頭大,即使是小鐵球也會造成破壞。因此,大炮的口徑越來越小,炮管越來越長,射程也越來越遠。

後期發展

概述到 14 世紀,燃燒裝置的使用已經減少,這可能是由於戰爭的經濟現實,即不損壞被攻占的城堡和城鎮變得越來越重要[21]。此外,13 世紀晚期以後,戰場上使用的木製引擎和結構越來越少,這可能是因為之前的燃燒武器成功地摧毀了它們。雖然使用的次數減少了,但到了中世紀後期,燃燒裝置變得更加精密,而以火攻劍的原理在整個近代早期和近代時期依然存在;技術的改進隻是使這一過程變得更加有效。

火與劍的原理

1943 年盟軍 *** 襲擊後漢堡被燒毀的建築。/圖片來源:帝國戰爭博物館,維基共享資源

火本身仍然是戰爭的一部分。一名英國士兵在他的半島戰爭(1807-1814 年)回憶錄中寫道,法國士兵 經常把他們經過的每個地方都燒成灰燼。之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比利時的魯汶遭到了 “中世紀式的洗劫和焚燒”,德國士兵放火焚燒了該鎮的大部分地區,燒毀了圖書館和其他文化建築,引起了全世界的憤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在閃電戰期間對英國實施了 *** 轟炸,盟軍也對德國和日本實施了 *** 轟炸。

在 1945 年 3 月對東京的一次猛烈空襲後,所造成的大火摧毀了四分之一以木質結構為主的建築。在戰爭中,火一直被用作一種破壞性措施。1991-1992 年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放火燒毀了科威特四分之三的油井。火仍然是一種極為成功的武器。在拿破侖戰爭的海戰中,“最有可能摧毀船隻的東西就是火”。早期的火器在使用過程中被證明具有燃燒性,可以引發火災。在半島戰爭期間,塔拉韋拉和薩拉曼卡戰場上都曾發生過由火炮引發的大火。在 1805 年的特拉法加海戰中,法國戰艦 “阿奇爾 ”號(Achille)因艦上士兵的火槍火光引燃了帆索上的焦油和油脂而起火;該艦最終爆炸。煙幕一直被攻守雙方用作製造混亂和隱藏行蹤的手段。在 18-19 世紀的海戰中,有時會提前開炮,因此要在船隻彙合之前架設防禦煙幕,以破壞敵人的目標。武器的發展和繼續使用近代早期和近代武器的主要發展是火器,火器的效率逐漸提高。17 世紀,火藥逐漸形成了標準比例,一般彈道技術也得到了改進。胴體是一種空心彈丸,通常由連接兩個小環的鐵筋籠或帶孔的鑄鐵球組成。胴體之所以被命名為胴體,是因為人們認為鐵籠與人體的肋骨相似。胴體內裝有高度易燃的混合物。1672 年,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人首次使用了胴體。在 19 世紀,針對近距離人員使用的霰彈和較小的海軍霰彈非常流行;霰彈由較小的鐵丸或鉛丸組成,裝在一個盒子或袋子裏,爆炸時會四散飛濺。[124] 1784 年,亨利-榴霰彈中尉發明了一種球形霰彈,這種霰彈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彈殼是一個空心鐵球,裏麵裝滿了火 *** ,由火藥引爆。

第二次世界大戰硫磺島上的火焰坦克。/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古代和中世紀的燃燒液體也得到了發展,並在現代有了相應的產品。噴火器是拜占庭虹吸管的現代版,它使用加壓氣體噴射由燃燒錐點燃的易燃油和汽油混合物。[127] 同樣,胴體投射器在利文斯投射器中找到了新用途,這是一種原始的迫擊炮,可以投擲一大罐易燃液體(但很快就被用於投擲毒氣)。

在人工照明發展起來之前,火焰一直被用於防禦照明。在 1812 年的巴達霍斯圍城戰中,法國守軍扔下燃燒的稻草 “屍體”,以便讓進攻的英國人看見。與以前的圍城戰一樣,英國人也遭到了燃燒武器的襲擊,但現在這些武器的形式是爆炸手榴彈、地雷、火藥桶以及敵人的火炮。古代和中世紀的特定武器在繼續發展,其中許多在現代也有對應的武器。火箭技術最初是由蒙古人、印度人和中國人等試用的,到 19 世紀得到了改進;其中一個例子是燃燒式康格裏夫火箭,它有一個尾翼、一個引信和一個裝在空殼內的火藥(硝石、硫磺和碳)。

18 世紀末和 19 世紀初,英國皇家海軍艦艇上攜帶的手榴彈由空心鑄鐵製成,內裝火藥;引信是一根空心木管,內裝可燃材料。一些武器的使用幾乎沒有變化。1592 年,朝鮮人在韓山島戰役中使用火箭對付日本人。1805 年,在特拉法加,英國船 “通南特 ”號(Tonnant)發射了覆蓋硫磺的彈丸,引燃了阿爾及爾號。1588 年,英國人派出裝滿火藥、瀝青和焦油的火船向停泊在岸邊的西班牙艦隊駛去;西班牙艦隊打破了隊形,為後來的戰鬥埋下了伏筆。化學戰早期曾使用硫磺、生石灰(氧化鈣)和其他物質進行試驗,並不斷發展。之一次世界大戰中使用了多種毒氣,其中包括效果極佳的硫芥子氣(芥子氣)。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4386.html

“古代、中世紀和現代早期世界的火攻戰簡史” 的相關文章

諸葛亮臨死前真的喊龐德公救命嗎 此人到底是誰

諸葛亮臨死前真的喊龐德公救命嗎 此人到底是誰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臨死前大喊龐德公救我,是真的嗎?龐德公又何許人也?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直是大家最關注的人,喜歡諸葛亮的人很多,關於他的傳說也很多,魯迅曾說:關羽之義近乎偽,諸葛之智近乎妖,民間也有諺語說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可見諸葛亮的智慧...

曹操當初實力比劉備還要強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而是劉備

曹操當初實力比劉備還要強 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而是劉備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而非曹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諸葛亮選擇劉備而非曹操,我認為因素有三,分別是地域,感情和理想。一是南陽的位置關係。三顧茅廬大約在公元207年,當時劉備沒有自己的勢力範圍,依附荊州劉表,駐紮在新野。對當時南陽是屬於曹操的勢力範圍...

趙匡胤後宋皇後為什麼要擁護小叔子趙光義 皇後不扶持兒子的原因是什麼

趙匡胤後宋皇後為什麼要擁護小叔子趙光義 皇後不扶持兒子的原因是什麼

還不知道:50歲趙匡胤去世,24歲宋皇後為啥不扶持兒子登基,卻擁護小叔子?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趙匡胤在部下的幫助下黃袍加身成為皇帝,因此被認為是曆代開國皇帝當中相對較為容易。不過他能終結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局麵,就足以證明他依舊還是有著非凡的能力。但是在趙匡胤去世...

諸葛亮料到自己死後蜀國會亂,他是如何保全自己兒子的?

諸葛亮料到自己死後蜀國會亂,他是如何保全自己兒子的?

所謂:“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諸葛亮料到自己死後蜀國會亂,他是如何保全自己兒子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諸葛亮隻是想要兒子以後能夠平安地活下去,他的兒子諸葛瞻確實非常平庸,與他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哪怕他默默無聞也無所謂...

龐德公:東漢末年名士、隱士,與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士交往密切

龐德公:東漢末年名士、隱士,與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士交往密切

龐德公是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

三國時期關羽與黃忠二人的關係怎麼樣?

三國時期關羽與黃忠二人的關係怎麼樣?

關羽、馬超、張飛、趙雲和黃忠,被劉備封為了自己帳下的五虎上將。感興趣的讀者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正史為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封魏延為漢中太守,當關羽知道五虎上將中有黃忠時,非常不高興,當即撂下狠話,說大丈夫不與老兵為伍,這明顯是公開看不起黃忠。既然公開了,黃忠肯定知道,那麼,黃忠服關羽嗎?關羽死後,...

漢水之戰,趙雲說曹兵八十三萬如草芥是什麼意思?

漢水之戰,趙雲說曹兵八十三萬如草芥是什麼意思?

趙雲,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探尋。劉備五虎上將中,趙雲一向以沉穩著稱,和關羽的傲、張飛的猛,有明顯不同。漢水之戰,趙雲勇救黃忠,以少勝多,曹操都敗在趙雲手下。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和張郃甚至都不敢和趙雲交手。趙雲救回黃忠之後,曹操率兵追來,趙雲說了一句很霸氣...

康熙兒子那麼多雍正又不是嫡子和長子 雍正是怎麼繼承皇位的

康熙兒子那麼多雍正又不是嫡子和長子 雍正是怎麼繼承皇位的

還不知道:康熙有35個兒子,雍正非嫡非長玩物喪誌,為何由他繼承皇位?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1722年千古一帝康熙駕崩,皇帝去世自然是儲君即位,可問題的關鍵是這個儲君雍正非嫡妃長,母家也不顯赫。地位普通不說更有資料顯示,他玩物喪誌,沉迷佛法,根本就不是做皇帝的料。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