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文房四寶"是怎麼來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由來介紹

中國曆史4年前 (2020-09-29)30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大家都知道,每個人都用過,那麼各位朋友知道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是怎麼來的嗎?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一起看看吧。

1、筆的由來

毛筆起源於公元前1600-1066左右。現代毛筆的原料主要是獸毛和竹管。在文具工廠裏,毛筆的 *** 要經過72道工序。例如選毛就很麻煩。一隻山羊身上的毛可分為19個等級,可以用來製筆的隻有5種。工人們要從千千萬萬根羊毛、兔毛、狼毛(黃鼠狼毛)中一根一根地挑選,然後進行搭配組合。可見生產一支毛筆是多麼的不容易。

毛筆的品種較多。就原料和特點來看,可以分為軟毫、硬毫、兼毫三大類。軟毫的原料是山羊和野黃羊的毛,統稱羊毫,寫起字來柔軟圓潤。硬毫的原料是狠毫和山兔毛——紫毫,它們彈性強,寫出的字銳利剛勁。兼豪是軟硬兩種毛按比例搭配。初學寫字,大多使用兼毫類毛筆。

"文房四寶"是怎麼來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由來介紹

毛筆又有大小之分。最小的叫圭筆,然後是小楷、中楷、大楷……更大的筆有幾十斤重,筆杆比碗口還粗,寫字的人好像拿大掃帚掃馬路似的。那末,品類如此繁雜的毛筆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判斷,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麵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 *** 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筆”就成了定名,一直沿用至今。傳說,我們現在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活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麵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髒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隻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裏沉沉的,一隻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裏。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裏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

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裏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來,山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最初的毛筆是用來塗描甲骨文的筆畫的,而真正用毛筆寫字,可能開始於簡牘和錦帛上文字的書寫。

2、墨的由來

是我國文化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之重要工具。墨是由碳素單質(煙、煤)與動物膠相調合,經和劑、蒸杵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墨具有色澤黑潤,曆久不退,舐筆不膠,入紙不暈,香味濃鬱,書畫自如的特點,特別是桐油、脂油、漆煙墨等高級產品,加入麝香、冰片、公丁香、豬膽汁等十幾種貴重原料製成,產品尤為稱著。

使用時,墨色能分濃淡層次,剛柔相濟,得心應手,因此成為曆代藝術家們抒發聰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在世界美術史上樹立了中國畫的獨特風格。墨還是中國印刷術發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之一,我國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著它流傳於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內容。墨的造型中彙集了中國繪畫、書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種很有特色的工藝品。

追溯墨的起源,可分為天然墨和人工墨兩類,天然墨始於新石器時代,如1980年陝西臨潼薑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繪畫工具,有石硯、研石、水盂和黑紅色氧化鐵礦石。使用時是用研石壓住礦石在硯上兌水研磨,這塊黑紅色氧化鐵礦石,就是天然墨。人工墨,從最早的文獻記載看,《尚書·伊訓》篇中說:“臣下不匡,其刑墨”。又《尚書·說命上》篇中說:“惟正從繩則正。”

《禮記·玉藻》篇中說:“史定墨……揚火以作龜,致其墨。”以上墨刑、墨繩、墨龜三種不同的用途,都是以墨為主體,有著不同的用途,說明人工墨的起源,始於甲骨文時期,即商代。對甲骨上書寫的紅字和黑字,美國人曾在1937年的《工業及工程化學》(分析版)上作了顏料的微量化學分析,結果證明,在甲骨上書寫文字的顏料,紅色是朱砂,黑色是碳素單質(現在製墨的原料)。經過化驗證實朱砂和墨創始於殷代,即公元前十二世紀以前,已用於書寫甲骨文字。

3、紙的由來

在上古時代,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以後漸漸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後來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導致了紙的發明。

據考證,我國西漢時已開始了紙的 ***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如竹簾紙、藤紙、魚卵紙……蔡倫造紙的原料廣泛,以爛魚網造的紙叫網紙,破布造的紙叫布紙。

隋唐時期,著名的宣紙誕生。(在宣紙的主要產地安徽宣州有這麼一個傳說:蔡倫的徒弟 *** ,在皖南以造紙為業,他一直想製造一種特別理想的白紙,用來替師傅來畫像修譜。但經過許多次的試驗都不能如願以償。一次,他在山裏偶然看到有些檀樹倒在山澗旁邊,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蝕得腐爛發白。後來他用這種樹皮造紙,終於獲得成功。由此可以斷定:利用樹皮製造宣紙,在唐朝時候就比較盛行了。)

唐代在前代染黃紙的基礎上,又在紙上均勻塗蠟,使紙具有光澤瑩潤,豔美的優點,人稱硬黃紙。五代造紙業仍繼續發展,歙州製造的澄心堂紙,直到北宋,一直被公認為是的紙。到了明清,造紙業又興旺和創新。各種箋紙再次盛行起來,在質地上推崇白紙地和淡雅的色紙地,色以鮮明靜穆為主,如康熙、乾隆時期的粉蠟紙,印花圖繪染色花紙等,紙的 *** ,到了清代,已到了完美絕倫的地步。造紙的過程)

一般印刷紙的生產分為紙漿和造紙兩個基本過程。製漿就是用機械的 *** 、化學的 *** 或者兩者相結合的 *** 把植物纖維原料離解變成本色紙漿或漂白紙漿。造紙則是把懸浮在水中的紙漿纖維,經過各種加工結合成合乎各種要求的紙頁。

"文房四寶"是怎麼來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由來介紹

灞橋紙:

1957年,在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古紙。出土時,這是一疊紙片,有大有小,更大的有10×10厘米,最小的有3×4厘米,米黃色。經過反複科學檢驗,發現它主要是由 *** 和少量苧麻的纖維製成的,也就是說,這是“植物纖維紙”。這座古墓最遲不晚於漢武帝時,即前140年至前87年,因此可以斷定,在二千多年前,即公元前2世紀,我國已經生產並使用植物纖維紙了。這種灞橋紙,是考古發掘出來的世界上最早的紙。

蔡倫紙:

蔡倫,漢代造紙術發明家,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市)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東漢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他總結前人經驗,始有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原料經過挫、搗、抄、烘等工藝造紙,稱“蔡侯紙”,對改革和推廣造紙術有很大貢獻,後世傳為造紙術的發明者。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左伯紙: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 *** 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曆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 *** 記載下來。

藤紙:

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廣泛流傳,普遍為人們所使用,造紙技術進一步提高,造紙區域也由晉以前集中在河南洛陽一帶而逐漸擴散到越,蜀,韶,揚及皖,贛等地,產量,質量與日俱增。造紙原料也多樣化,紙的名目繁多。剡溪有以藤皮為原料的藤紙,紙質勻細光滑,潔白如玉,不留墨。

4、硯的由來

中國最早的硯台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台有何區別呢?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薑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發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麵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製。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係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製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製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硯雖然在“筆墨紙硯”的排次中位居殿軍,但從某一方麵來說,卻居領銜地位,所謂“四寶”硯為首,這是由於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所以,現今社會上“四寶”中以硯最為多見,受人喜愛的範圍也最為廣泛。

中國最早的硯台是什久時候產生的?它和我們現在使用的硯台有何區別呢?考古學家曾在陝西省臨潼縣薑寨一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硯,硯有蓋,硯麵微凹,凹處並有一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製。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係氏族時期的仰韶義化,故這方硯台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

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製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現在的硯呢?目前所知,要直到兩漢時期。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製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009/338985.html

“"文房四寶"是怎麼來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由來介紹” 的相關文章

李自成的三個妻子兩個出軌 她們的結局是什麼

李自成的三個妻子兩個出軌 她們的結局是什麼

後院常起火的李自成,為何三任妻子兩個都出軌,她們結局又是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提到明末曆史,李自成可以說是個繞不開的人物,然而一直以來更多集中於李自成和他的大順政權,而對於其妻妾的討論卻相對較少。之所以如此,主要源於官方史料對於這些女子的記...

劉昉是什麼出身?楊堅能建立隋朝他扮演著什麼角色?

劉昉是什麼出身?楊堅能建立隋朝他扮演著什麼角色?

公元581年,楊堅以“受禪”為名,廢北周靜帝而自立,改年號為“開皇”,建立了“隋朝”。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為您講解開皇六年(586年),隋文帝以謀反罪誅殺大臣劉昉。劉昉曾在六年前力助隋文帝掌控北周,為他以後篡周建隋立了大功。那為何隋文帝會逐漸疏遠劉昉,還誅殺這個有功之臣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慶貴妃陸氏出身不高,為何能一生享盡殊榮?

慶貴妃陸氏出身不高,為何能一生享盡殊榮?

慶貴妃陸氏是乾隆後宮裏非常特殊的一個妃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帶來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慶貴妃陸氏的出身,在《清史稿》中並沒有記載,隻是說她是陸士隆之女。陸士隆是漢人,也並不是權高位重的官員,因此,陸氏坐定了是漢女出身。根據滿清後宮祖製,皇帝的嬪妃必須從滿洲八旗顯貴中擇選。因此漢女想在後宮占一席之地,...

諸葛亮真的不會打仗嗎 劉備打仗的時候為何沒有帶諸葛亮

諸葛亮真的不會打仗嗎 劉備打仗的時候為何沒有帶諸葛亮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真不會打仗嗎?為何劉備打仗從不帶他?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公元207年的南陽一間茅草屋裏,顛沛流離半生的劉備經人指點從在隆中請出了諸葛亮,而曆史上著名的”隆中對“也從這裏誕生。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諸葛亮被評價為”近乎妖“,說明了諸葛亮的厲害之...

諸葛亮發動北伐之後司馬懿的表現怎麼樣?

諸葛亮發動北伐之後司馬懿的表現怎麼樣?

諸葛亮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三國人物之一,他為了劉備的事業出謀劃策,鞠躬盡瘁。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諸葛亮北伐中原,五次對魏國用兵,雖然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但是,卻以弱小的力量將強大的魏國打的幾乎沒有招架之力,比如,斬王雙,殺張郃等。在北伐中,魏國統帥司馬懿...

吳三桂當初為什麼要清兵入關 吳三桂有反叛之心嗎

吳三桂當初為什麼要清兵入關 吳三桂有反叛之心嗎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吳三桂為什麼要放清兵入關?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說起吳三桂這個人,很多人都會想起他起兵反清的事,特別是他的口號,興明討虜,這句話放在電視劇裏麵或許有些人能信,但是你看看吳三桂的一生,這個人,從他生下來開始,就是個反複橫跳的二五仔。吳三桂生於萬曆四十年的遼東,他的父親...

磨盤山之戰吳三桂最後的結局如何?如何逃出生天?

磨盤山之戰吳三桂最後的結局如何?如何逃出生天?

磨盤山之戰,是南明與清朝發生的最後一次決戰。 下麵由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著往下看眾所周知,磨盤山之戰,吳三桂死裏逃生,主要是由於南明內部出現叛徒,導致吳三桂在磨盤山死裏逃生。一、南明的“劫數”隨著清軍入關,明朝氣數消失殆盡。明朝共傳16帝,曆時276年。曆經洪武之治、仁...

朱元璋臨死前安排好了一切 朱允炆為何沒有能安享天下

朱元璋臨死前安排好了一切 朱允炆為何沒有能安享天下

兒孫自有兒孫福,朱元璋安排得那麼好,為何朱允炆卻不能安享天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朱元璋真是個稱職的家長,為了讓兒孫們安享天下,他幾乎殺光了所有開國功臣,製定了一整套完美的製度。他安排好了一切,為什麼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卻無法安享天下?朱元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