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楊六郎是什麼人?他最後鬱鬱而終的真相是什麼?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1)106

楊六郎不僅是個小說角色,也是真實存在的曆史人物。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楊家將是國人喜愛的曆史英雄,楊家將的故事家喻戶曉,而給楊家將故事撐起主要骨架的是楊六郎抗遼的經曆。

楊六郎是什麼人?他最後鬱鬱而終的真相是什麼?

楊六郎,本名楊延朗,後改名楊延昭,他是北宋名將楊繼業七個兒子中的長子。

至於大家廣為熟知的楊六郎的稱呼,有說是因他在楊氏族中同輩排行第六,也有說是遼國把他看成是代表將星的北鬥第六星,故稱為楊六郎。

楊延昭長期在宋、遼邊界擔任軍職,對遼作戰英勇無比,多次參與宋軍擊敗遼軍的戰役,是遼軍最害怕的宋軍邊關將領之一。

但戰功赫赫、知名度極高的楊家將頭麵人物楊延昭,晚年過得並不好,他人生的最後九年,是在苦悶中度過的,也算是鬱鬱而終。

《宋史·楊延昭列傳》中,是這樣記載他晚年經曆的:

(景德)二年,追敘守禦之勞,進本州(指保州)防禦使,俄徙高陽關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達吏事,軍中牒訴,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頗為正所罔,因緣為奸。帝知之,斥正還營而戒延昭焉。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從上述記載可知,《澶淵之盟》的議和剛結束,楊延昭就因功升官了,升任保州防禦使。

按照當時楊延昭的職責,他是可以統管保州的民政、治安及軍事大權的。

但轉頭,宋真宗就把他調任高陽關副都部署(根據曆史記載,楊延昭是當年正月升任保州防禦使,五月,原高陽關副都部署張凝卒,楊延昭在這之後調任),從正職變成了副職。

如果用現代通俗一點的語言來表述,就是楊延昭從一地的實權市長兼駐軍師長,上調或平調到某軍成為了副軍長(師、軍不契合防禦使和副都部署的官職,主要為了看得明白)。

也就是說,楊延昭從有實權變成了沒有實權,他沒有了調兵出征的權力,也沒有了直轄的軍隊,隻能在正職都部署的領導下幹些雜活。

而楊延昭的表現也很奇怪,他不再主動管事了,隻是讓手下的軍士出麵幫助他管理軍中劃撥給他管的事務,還因此,被宋真宗斥責。

這就是楊延昭人生最後九年的生活,長達九年的時間沒有再調任或升官,他的權力被剝奪了,隻能得過且過,直到病死。

顯然,這是宋朝和宋真宗有意為之,不希望楊延昭到一線掌兵。

楊六郎是什麼人?他最後鬱鬱而終的真相是什麼?

那麼,宋朝和宋真宗為何要如此對待一位在對遼作戰中功勳卓著,且讓遼軍無比忌憚的大將?

首先,當然是簽訂了《澶淵之盟》後,宋真宗和文官集團開始打壓武將。

把楊延昭這樣能征善戰的宿將調離一線,除了剝奪兵權外,也是為了讓遼國放心。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楊延昭有過前科,他在《澶淵之盟》簽訂前,曾擅自出兵遼國境內,雖然打了勝仗,但卻被宋真宗和文官集團猜忌。

在《澶淵之盟》簽訂前,宋真宗曾主動給時任寧邊軍部署的楊延昭增兵至萬人。

而要楊延昭擔任的主要職責是防禦遼軍入寇和牽製可能入寇的遼軍,但沒有給他主動向遼軍攻擊的權力,《宋史·楊延昭列傳》中記載:

景德元年,詔益延昭兵滿萬人,如契丹騎入寇,則屯靜安軍之東。

從宋真宗允許楊延昭統帥更多的兵馬來看,當時的宋真宗對楊延昭還是相當信任的。

但偏偏楊延昭的進攻屬性爆發,手下又有了足夠的兵馬,在沒有獲得宋真宗的允許下,就擅自出兵遼國境內,攻陷遼國城池一座,得勝而歸。

《宋史·楊延昭列傳》中記載:

時王超為都部署,聽不隸屬。延昭上言:“契丹頓澶淵,去北境千裏,人馬俱乏,雖眾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飭諸軍,扼其要路,眾可殲焉,即幽、易數州,可襲而取。”奏入,不報,乃率兵抵遼境,破古城,俘馘甚眾。

當時,楊延昭看到遼軍主力都跑到澶州去了,想趁機進攻遼境,

他的心很大,還想讓其餘宋軍配合他,一戰奪取半個燕雲,為獲得支持,他直接上奏書給宋真宗,要進攻。

可宋真宗哪會敢主動向遼國發起進攻?他禦駕親征到澶州都被寇準逼迫的。

而且,在禦駕親征至澶州之前,宋真宗和群臣商量策略時,就製定了不給邊關諸將臨機而動,不可主動進攻的策略。《續資治通鑒·卷第二十四》中記載:

寇準曰:“大兵在外,須勞聖駕暫幸澶淵,進發期不可緩。”王繼英(宋真宗寵臣,後曾擔任樞密使)等曰:“禁衛重兵,多在河北,宜順動以壯兵威,仍督諸道進軍,臨事得以裁製。然不可更越澶州,庶合機宜,不虧慎重。”詔士安等各述所見,具狀以聞。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宋真宗當然不會同意楊延昭的進攻戰術,不僅僅是楊延昭,所有宋軍都不被允許主動向遼國進攻。

可楊延昭就是無詔進兵了,這讓警惕武將做大的文官集團不滿,也讓一度對楊延昭無比信任的宋真宗不滿,即使他打了個勝仗回來。

另外,楊家將可是降將,不是宋朝的功勳元老,地位上本就很尷尬,出了這種事,讓宋真宗警惕性大增。

於是,就有了前麵講的,楊延昭在短暫的升任保州防禦使後,沒過多久就被調任成高陽關副都部署。

楊六郎是什麼人?他最後鬱鬱而終的真相是什麼?

並且,一直讓楊延昭待在這個副職上不動,讓他待到病死。

如果要優待楊延昭,或防止他擅自出兵,完全可以把他調回京城。

景德二年調任時的楊延昭47歲,年近五旬了,哪怕回京城擔任個閑散職務,那也是讓他享福的。

可偏偏在對遼基本無戰事的情況下,不但剝奪了楊延昭的兵權和職權,還讓他繼續在邊關以副職的身份,繼續風餐露宿。

這是一種懲罰,也是一種看管行為,算是長達九年的發配。

而根源,就在楊延昭無詔向遼國進攻這件事上。

宋真宗和文官集團,用這樣一種方式懲罰楊延昭,也警告其餘統兵武將,不聽朝廷指揮,就不給你好下場。

曆史上,楊家將的衰落,也是始於楊延昭死後,這是宋朝重文輕武國策的需要,也是楊延昭那一次擅自出兵遼境的後遺症。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548.html

“楊六郎是什麼人?他最後鬱鬱而終的真相是什麼?” 的相關文章

王昶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王昶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王昶(2世紀-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晉陽縣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東漢代郡太守王澤之子。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氣,進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學。曹丕即位後,拜散騎侍郎,遷兗州刺史,撰寫《治論》、《兵書》,作為朝廷提供施政參考。魏明帝曹叡即位...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而歸 劉備怎麼做才能打贏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而歸 劉備怎麼做才能打贏

劉備怎麼才能打贏夷陵之戰?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給蜀漢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在這場毀滅性的敗仗中,劉備率領的蜀軍幾乎全軍覆沒。不過雖然事實證明劉備攻打東吳是錯誤的決定,可是在劉備出征的時候,蜀漢上下沒有人認為蜀軍會失敗。這說明劉...

司馬懿在奪權時曹魏忠臣在做什麼 他們為何沒有站出來反對

司馬懿在奪權時曹魏忠臣在做什麼 他們為何沒有站出來反對

曹操打仗打了十幾年,可以說江山都是自己打下來的,曹操還活著的時候,提拔了無數的忠臣,他們對曹操基本沒有什麼異心,在司馬懿奪權的時候,受過曹魏恩惠的人,為什麼就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反對呢?司馬氏一族一開始也隻是曹家的殿下之臣,他是如何奪取政權,又是如何避免了一場因奪權而引起的動亂呢?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

南朝梁的名將陳慶之北伐戰績有多牛?千軍萬馬避白袍

南朝梁的名將陳慶之北伐戰績有多牛?千軍萬馬避白袍

正所謂“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說的就是陳慶之,那麼這位南朝梁的名將陳慶之北伐戰績有多牛?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陳慶之(484年~539年),字子雲,南朝梁名將,主要戰績為征戰渦陽,北伐北魏。陳慶之自幼為梁武帝蕭衍的隨從,初時仕途不順,任了20多年六品官。直到受命...

漢文帝和漢景帝開創出了文景之治 兩人壽命為何那麼短

漢文帝和漢景帝開創出了文景之治 兩人壽命為何那麼短

還不知道:漢文帝和漢景帝為什麼那麼短命?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漢孝文帝(簡稱漢文帝,以下全部用簡稱)、漢景帝40來歲就駕崩了,這就會讓您強烈的認為,他倆怎麼這麼短壽?其實並非如此。短不短壽要看跟誰比。1、跟曆史上的盛名顯赫的明君令比,他們的確短壽。開創“文景之治”...

蘇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為什麼還要寵愛這個人

蘇麻喇姑常年不洗澡 康熙為什麼還要寵愛這個人

還不知道:蘇麻喇姑終年不洗澡,為什麼康熙還極度寵愛她?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在史料記載和各種影視作品中能夠很明顯的看出康熙皇帝是一個不太在意兒女情長的人,在位的時候也沒有對哪個妃子特別迷戀寵愛。但是有這樣一個女人,她不是康熙的親人,也不是他的妃子,還有著終年不洗澡...

諸葛亮為何說張郃有萬夫不當之勇?原因是什麼

諸葛亮為何說張郃有萬夫不當之勇?原因是什麼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蜀漢建興七年四月,諸葛亮率兵駐紮在祁山,分作三寨,等待魏兵。司馬懿率兵到長安,命令郃為先鋒,戴陵為副將,率十萬大軍到祁山,於渭水之南下寨。兩軍對陣,戰事激烈,諸葛亮雖然取得勝利,但是張苞在這期間因追魏將跌入山穀,受了重傷。諸葛亮將...

明末時期武之望與孫元化兩位大臣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明末時期武之望與孫元化兩位大臣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明朝是中國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遙望曆史的河流,感受曆史的滄桑,下麵和曆史網小編一起走進了解。明末,天下大亂,很多明朝官員因為剿匪或抗清不利,結局悲慘。不過,既然做官,為國捐軀也好,因罪自盡也好,這是他們應該承擔的因果,無可厚非。但其中,也有部分比較可惜的官員,比如,科學家式的技術型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