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諸葛亮臨死前點燃49盞燈,表麵上為了續命,實際上蘊含兩大毒計

中國曆史2天前3

諸葛亮臨死前點燃49盞燈,表麵上為了續命,實際上蘊含兩大毒計

建興十年,諸葛亮在黃沙休兵勸農, *** 木牛流馬,練兵講武,準備再次北伐。

經過兩年的準備,諸葛亮親率大軍兵出斜穀道,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紮營安寨,同時遣使去東吳尋求外援以共同攻打魏國。

魏明帝曹叡則派遣司馬懿背水駐紮以作防守,在司馬懿看來,隻要自己能堅持住,那麼諸葛亮隻是花架子,畢竟打仗需要糧食,諸葛亮前幾次北伐失敗,都栽在了糧草不足之上。

諸葛亮這次也長了記性,為了應對糧草問題,便在渭水附近屯田生產糧食,劍拔弩張的兩軍相隔渭水誰也不肯主動出擊。

就在兩軍對峙期間,孫權覺得有利可圖,便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打魏國,隻是卻被魏明帝曹叡親自率軍打敗,孫權著實走了一步偷雞不成蝕把米的臭棋。

失去了東吳策應,諸葛亮頓感壓力山大,為了速戰速決,諸葛亮決定主動出擊,可是司馬懿卻當起了老烏龜,無論蜀漢怎麼挑釁,他就堅守不出。

當魏明帝的使者前來督戰時,司馬懿直言:

諸葛孔明食少而事煩,其能久乎!

意思是說,我已經探明諸葛亮每天吃得少處理的事情繁瑣,他已經活不多久了,我們隻需守株待兔。

諸葛亮見司馬懿沒有決戰的意思,便分兵屯田,在魏國境內與魏國百姓共同種起了糧食,打算長期駐紮下去,隻是不出司馬懿所料,日夜操勞的諸葛亮病重了。

諸葛亮自知時日無多,便在臨死前點燃49盞明燈,此舉表麵上是為了給自己續命,實際上則蘊含兩大毒計,讓人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計謀之高。

點七星燈之術

在三國亂世之中,司馬懿是笑到最後的那個人,當然,這並不是說他運氣好,而是他的智謀確實出眾。

如果不是《三國演義》將諸葛亮神化,司馬懿根本不會在後世中留下不如諸葛亮的印象。

在諸葛亮大張旗鼓進行第五次北伐之時,司馬懿早已斷定年事已高的諸葛亮根本撐不了多久,所以他要做的就是等。

一切都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確實走到了人生的盡頭,臨死之前,諸葛亮做出了這樣的安排:

使人以竹為七星燈四十九盞,並列於床前。

這些燈按照北鬥七星的形狀擺放,每個星座放置七盞,諸葛亮更是對外宣稱,如果這些燈七天不滅,那麼他將可以延壽12年。

表麵上來看,是諸葛亮在告訴司馬懿,我要向天再借12年的壽命,就看老天賞不賞臉了。

此舉在我們看來,著實是無稽之談,但是在當時,諸葛亮的這般做法著實很玄妙,至少很多人都相信七星燈之術確實有這種奇效。

在古人看來,北鬥七星又稱天樞,是古代天文學家用來觀測天象和推算命理的重要參照物。

《周易》曾這般記載: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八卦中又蘊含著六十四卦,其中有四十九卦是變卦,也就是說這些卦象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隻要掌握關鍵點,卦象便能發生改變,人的命運軌跡也會扭轉。

而諸葛亮點燃的四十九盞燈便是對應這些變卦,所以在當時,諸葛亮的七星燈之術很能迷惑人,至少當燈點起來的時候,

蜀漢和曹魏之間相當平靜,大家都在等著看諸葛亮能夠續命成功,其中最為焦急的人不是司馬懿,而是魏延。

探魏延之心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陣營的一員虎將,甚至可以說是蜀漢新生代將領中本事更大的一位,他在劉備入川時戰功赫赫,深得劉備的信任。

可是諸葛亮卻始終對他有成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則將這種成見無限放大了。

在諸葛亮的數次北伐中,魏延一直要求諸葛亮能分數萬兵力給自己,與諸葛亮兵分兩路攻打漢中,最後兩軍會師潼關,以完成北伐大業。

可是諸葛亮根本不采納,甚至也根本不讓魏延做先鋒,這才有了馬謖失街亭的悲劇發生。

魏延並不懼怕諸葛亮,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訴說諸葛亮膽怯,使得自己的才能不能發揮。

魏延的所作所為自然都被諸葛亮看在眼裏,如此孤傲的將軍,諸葛亮自然不會任由魏延單幹,畢竟此舉很具養虎為患的危險性。

可是諸葛亮越是壓抑魏延,魏延的反叛心理就越大,以至於在諸葛亮病重之時,還在思考魏延在自己死後會不會掘了自己的墳。

諸葛亮點燈之事,自然成了試探魏延的契機,魏延見到諸葛亮說點的七星燈後,當即不屑一顧,對諸葛亮直言:

吾聞人死如燈滅,今公以燈為壽,何也?

很顯然,這句話充滿了對諸葛亮的挑釁,而也正是這句話讓諸葛亮拿定了除掉魏延的決心,他暗中授意一連串的人來擊殺魏延,而魏延最終也死於馬岱之手。

詐司馬懿之謀

如果說諸葛亮點燈探明魏延之心是其中一計,那麼詐耍司馬懿則是第二計。

諸葛亮病重之後,他切實感覺到了有心無力,對岸還有司馬懿的大軍駐紮,一旦他死於非命,那麼迎接蜀漢軍隊的將是滅頂之災。

主動出擊,司馬懿不接招,被動防守,諸葛亮又時日無多,果斷撤退的話,司馬懿一定會趁勝追擊。

隨著諸葛亮病重,蜀漢軍隊已經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該怎麼破局,諸葛亮能想到的辦法就是一個字:

詐。

司馬懿為人老謀深算,但又過於謹慎,諸葛亮明白對付這樣的人,就要真真假假、虛虛實實。

所以他高調宣稱自己要向天借12年的壽命,可司馬懿一時半會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借到沒借到,趁著司馬懿猶豫之時,便是蜀漢大局撤退之際。

點燃七星燈後沒多久,諸葛亮便去世了,而在他臨死前已經為蜀漢設定了退路,即:

秘不發喪,從容撤退,待司馬懿追擊之時,搬出雕刻成自己模樣的木雕,嚇退司馬懿。

薑維等人按照諸葛亮的交代逐步實施,司馬懿看到諸葛亮的木雕以為諸葛亮身死的消息不準確,害怕中了諸葛亮圈套的司馬懿,立即下令撤軍。

等到蜀軍進入斜穀,料定司馬懿再也無法追擊之時,薑維才將諸葛亮身死的消息公布與眾,司馬懿則懊悔不已,可是已經為時過晚。

當我們回頭來諸葛亮點燈之術,其實確實夠毒的,尤其是對魏延來說更是如此,因為他怎麼也想不到,在那時候起諸葛亮已經動了除掉自己的念頭。

當然,

魏延也著實很悲催,因為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打算反叛蜀漢,諸葛亮也好,楊儀也罷,他們都在逼魏延造反。

參考文獻:《三國誌》等。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3586.html

“諸葛亮臨死前點燃49盞燈,表麵上為了續命,實際上蘊含兩大毒計” 的相關文章

曆史上朱元璋與康熙對太子采取的是什麼樣的態度?

曆史上朱元璋與康熙對太子采取的是什麼樣的態度?

太子,是中國古代帝王的繼任者的稱謂,被定為王位、皇位繼位者的人。這是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朱元璋和康熙皇帝都是很早就確立了太子。而且,他們都非常愛自己的太子。但是,讓人不解的是,兩人此後在對太子的培養,以及處理太子的問題上,卻是截然相反的。朱元璋幾乎把滿朝文武大...

高柔:三國時期曹魏大臣,以善於治法聞名

高柔:三國時期曹魏大臣,以善於治法聞名

高柔(174年-263年),字文惠。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大臣,並州刺史高幹從弟,以善於治法聞名。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從小吏任起,二十年後官至九卿。任廷尉二十三年後,升任太常。七十二歲時出任司空,隨後仕途高升,在高平陵之變時支持司馬懿,...

項羽死後屍體被漢軍肢解 項羽的親族又是什麼結局

項羽死後屍體被漢軍肢解 項羽的親族又是什麼結局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西楚霸王項羽死後,被漢軍亂刃分屍,他的親族結局如何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在垓下進行決戰,結果項羽戰敗,率領八百騎兵突圍而出。麵對漢軍的追擊,最後項羽在烏江邊自刎。由於劉邦曾頒布賞格,能得到項羽者賞千金、封...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來,誰更厲害?

明朝的16位皇帝和清朝12位皇帝比起來,誰更厲害?

曆史上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到滅亡一共有276年時間,共計16位君主在位,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大清到滅亡一共經曆了296年時間,共計12位君主在位,那麼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到底誰更勝一籌呢?一、開國之君,朱元璋要勝過努爾哈赤。朱元璋完勝努爾哈赤,這是肯定的了。明朝創業者的艱辛,翻遍整個史書,你都很難找到第二個,...

呂後作為一介女流,有多會治理國家?老百姓感謝她

呂後作為一介女流,有多會治理國家?老百姓感謝她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曆史上的呂後是個狠毒的女人,但其實她統治下的漢朝百姓安居樂業,作為一介女流,她的治國能力絲毫不遜於男子。今天曆史網小編列舉幾項呂雉的功績,就能知道這位女性有多強了。說實話,在君主集權的年代,每個老百姓都隻是長城上的一塊磚,哪裏需要就往哪裏搬,完全沒有自由可言。尤其是秦始皇時代,老百姓...

東漢末年名將樂進戰績如何?在襄陽兩敗關羽

東漢末年名將樂進戰績如何?在襄陽兩敗關羽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曆史在不停的發展,讓曆史網小編帶大家撥開曆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東漢末年名將樂進的故事。樂進,字文謙,陽平衛國人,東漢末年名將。他雖然身材短小,其貌不揚,但膽色過人,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玩命衝在最前麵,因此深受曹操的欣賞與重用。由於曹操在軍事行動中,進攻時習慣用樂進...

朱標死後朱元璋明明還有別的選擇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朱標死後朱元璋明明還有別的選擇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對朱元璋為何不把皇位傳給朱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作為白手起家的帝王,朱元璋的兒子朱標,一路見證了朱元璋的一無所有的輝煌,而且兩父子的感情也非常深厚,所以在垂老之際,朱元璋立儲君的目的也非常清晰,而且隻要不出意外,皇位一定會交到朱標手中,當然天不遂人願,朱標早死,...

作為清朝開國宰輔,範文程做了哪些事?

作為清朝開國宰輔,範文程做了哪些事?

作為清朝開國宰輔,範文程做了哪些事?他創造性地提出:“官來歸,複其職;民來歸,複其業”,安定了士心、穩住了民心,填平了滿漢之間的民族鴻溝,使清朝得以在中原站住腳跟。政治完善官製雖然文館至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為內三院正式設立大學士,但在此之前,範文程實際上已被皇太極當作類似此職之親信內臣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