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質疑範進,理解範進,成為範進

中國曆史6天前5

範進考舉人,嶽父胡屠戶是不看好的,說他“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可耐不住座師周學政一句“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發達”的話,範進又一次到城裏參加了鄉試。這一考,令原本貧困潦倒的家雪上加霜。截至放榜前,他家已無顆米下鍋,老母親早已餓得兩眼發昏,隻能讓範進把家中唯一下蛋的雞拿去賣了,換點米充饑。

誰知,範進剛走,一道捷報便傳入範宅,上麵寫著:“

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範母目不識丁,但看到外麵敲鑼打鼓、來人陣仗極大,隻好讓鄰居到集市上把兒子找回來。而範進直到踏入自家房門那一刻,都死活不願相信自己中舉的事實。

他拿起捷報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突然,雙手一拍,笑了一聲,說:“噫!好了!我中了!”說完,往後一倒,牙關緊咬,不省人事。範母慌了,趕緊給他灌了幾口開水。範進爬起來,又拍著雙手,放聲笑道:“噫!好!我中了!”然後不由分說,就往門外跑。走出大門沒多遠,掉進了泥潭子裏,弄得披頭散發,滿身髒兮兮的。

眾人見新晉的舉人老爺瘋了,一時間也束手無策。直到胡屠戶趕來範宅賀喜,看到女婿發瘋的樣子,忍著恐懼上前重重地呼了一巴掌,範進這才回轉過神來,接受了命運賜予他的福祉。

為什麼範進中舉後突然瘋了?這得從明清時期的科舉製度上去尋找根源。

01

範進中舉的故事,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凶鬧捷報”。每當讀到這段啼笑皆非的情節,不少人都認為,範進得了失心瘋,執念太重,抗壓能力太差。在考舉人以前,他好歹接受過秀才童生試的洗禮,也知道科舉考試大抵會如何,隻要稍為克製,斷不會中舉後在人前瘋瘋癲癲。

事實上,這真不能怪範進。明清時期,一名普通的讀書人無論如何“克己複禮”,隻有考中鄉試,成為舉人,才算正式踏進仕途,跨越了階層,成為與過去不同的人。

鄉試所獲之功名——舉人,並非是那個時代的新產物。明代以前,“舉人”之名已見諸各類記載中,如“漢取士尚無考試 *** ,皆令郡國首相薦舉,故謂之舉人”。唐宋時期在科舉考試中設有“進士科”,凡應此科目並獲得有司推薦的人,也通稱“舉人”或“舉進士”。不過,正如清代史學家趙翼所言:“

唐宋舉人謂之舉進士,並無另設舉人之科。前明則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會試中式者為進士,遂與進士分甲、乙科,而舉人並可入仕,是以舉人另成一名目也。

”至明清時期,舉人已經演變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代指那些通過了鄉試,但還未通過會試、殿試的科舉士子。

與秀才享受相應的免徭役政策類似,作為生員功名的更上一級,舉人享有更令人豔羨的優免特權。在明朝,隻要考中舉人,就有了做官的機會。即使最終沒有落得實職,得解舉人也擁有與地方主官平起平坐的待遇。他們不僅可針對地方民生及州縣政策提出個人意見,必要時還可利用個人影響力向州縣行政施壓。而在經濟上,舉人隻要下決心赴會試、殿試,開在京城裏的各省會館便會為他們提供最強的經濟保障,以助其金榜題名。

哪怕舉人無意再考進士或者會試落榜,其身份也與普通民眾和秀才拉開了距離。明製,平民不許存養奴婢。舉人不是平民,並不受此條約束。所以,像範進那樣家貧如洗的士子,若考中舉人,不但意味著即刻免除身上所有的徭役枷鎖,更意味著在可豢養奴婢的環境下,可以利用緩慢積累出來的財富,搖身成為鄉裏有名有望的地主老爺。

然而,在經曆了童生試後,秀才們要想進一步躍升社會階層變成舉人,卻絕非易事。

明朝承宋、元舊製,鄉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連考三場,並在當年開科取士。中式者,之一名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到了清朝,為提高舉人的錄取率,朝廷又在三年一度的鄉試中偶爾特恩加科,擴大舉人群體。但就應試士子而言,鄉試該有的四大流程——入闈、應試、譽錄和錄取,無論考試次數怎麼變,它們都將是每一位晉升為舉人階層的士子們所必須經曆的步驟。

江南貢院。圖源:梁悅琛

入闈,簡單理解就是參考的秀才在考試前接受的資格審查及臨場搜檢,其步驟與童生試時基本無二。隻是在搜檢環節上,考慮到參加鄉試者皆是秀才中的佼佼者,因此明初鄉試搜檢多比照會試例,即“止就身搜檢,舉巾看視,不必屏脫衣服,剝露體膚”,給了鄉試考生最後的體麵。可是,鄉試畢竟決定著全天下秀才的出路。鑒於明初考場檢閱的鬆弛,部分考生生出舞弊之心,既然官方搜檢無需除去衣帽,那便在衣帽上做足手腳,穿戴各式各樣的“科技產品”入場作弊。結果可想而知,幾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鄉試考生有辱斯文,考官又怎會給他們體麵?於是,自明朝中期以後,為防止考題泄露及科場舞弊,凡參加鄉試者均需解巾脫衣、赤身露足、散發披頭進入考場,否則視為抵抗鄉試紀律,即行罰出場外。經過這一輪嚴格搜檢後,合格的秀才們方能進入考場。

考生盡數入場後,鄉試提調、監考等人會立即鎖院,規定“封鑰內外門戶,不許私自出入,如送試卷或供給物料,提調、監試官眼同開門,點檢送入,即便封鑰”。總之,考前環節嚴苛如斯,應試環節自然更不能有所馬虎。

明清時期,鄉試考生一般需要經曆三場考試,一場考經義,二場考試論,三場考經史時務策等。與童生試類似,在鄉試階段,考生們也必須遵守必要的考試規則。如考生答題需以八股文形式呈現,文中不允許有錯別字及塗塗改改的地方,更不允許直言不諱冒用皇帝聖名、廟號等等。

八股文稿。圖源:梁悅琛

除此之外,為防止有人使詐,自明代中後期起,從吏部聽選官中挑選品行優良者謄錄考生墨卷,成了鄉試考試定律。之後,在確保謄卷與原卷無誤後,吏部聽選官才會將考生的試卷遞交給上一級的主考及副考們,評出當年的舉人人選。

鄉試考場規矩的嚴格的確有助於防範考生作弊,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但製度中的人反而成了製度的唯一缺口。朝廷所派的考官說到底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人,由此而涉及權力濫用及腐敗問題,屢禁不止。因此,鄉試中如何與考官建立良好的關係,成了考生不得不注意的、十分重要的“潛規則”。

02

明末文學評論家艾南英就曾是一位頗想討好考官的士子。

艾南英出身官宦世家,師從戲劇大師湯顯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詩書教育。長大後,他又入國子監為諸生,全力備戰科舉。鄉試期間,他曾七入闈場,每次考試時,都先仔細琢磨考官出題的用意,再迎合考官的品味,用不同的文體進行答題,可即便如此揣摩考官心思,依然屢試屢敗。在他所撰的《自敘》中,記敘了早年頗為辛酸的鄉試經曆:“

予七試七挫,改弦易轍,智盡能索。始則為秦漢子、史之文,而闈中目之為野;改而從震澤、毗陵成弘先正之體,而闈中又目之為老;近則雖以公、穀、孝經、韓、歐、蘇、曾大家之句,而房司亦不知其為何語。

直到天啟四年(1624),42歲的艾南英才在第七次鄉闈考場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位擁有舉人功名的士子。

艾南英畫像。圖源: ***

然而,悲劇來得更快。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九千歲”魏忠賢恃明熹宗信任,把持朝政、結黨營私,而艾南英所在的那屆江西鄉試主考官丁乾學與郝士膏二人,向來與魏氏不睦。他們立場堅定,借典試之機,故意在鄉試試卷上留下譏諷魏忠賢的策論題目,以察考生的忠君愛國之心。艾南英本就是一位自帶風骨的文人,加之這次鄉試考官想要看到的也正是考生的正氣凜然,所以,他的答題非常順利,但也因此重重開罪了魏忠賢。後者向朝廷施壓,丁乾學、郝士膏二人的主考身份即被奪去,而在答題上過分討好考官的艾南英,成績作廢,並被罰停考三科(大約三年為一科),自此中斷了科場考試之路。

在鄉試這條路上,並不是所有考生都像艾南英一樣想通過文體來迎合考官。有些考生想一步到位,故不惜花重金賄賂主考。

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江南鄉試放榜。沒多久,江南貢院大門就被人貼上了一副對聯:“

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

”原來,有眼尖的士子發現,在公布的中式舉人榜上,舉子大多出自揚州鹽商家庭,多是目不識丁之輩。而往年江南考試重鎮蘇州,該年僅有13人中舉,士子們自然覺得其中暗含貓膩。於是,有人給主考左必蕃、副主考趙晉送上了這副對聯,還將蘇州府學內的孔子塑像替換成財神菩薩,以此譏諷當局唯“財”是舉。

蘇州士子的暴動,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關注。經過調查,該科鄉試確實存在揚州鹽商子弟集體賄賂鄉試主、副考的現象。其中,賄賂金額最多的,是一個名叫吳泌的中式舉人。

吳泌是揚州大鹽商吳榮讚之子,家裏不差錢。為了考中舉人,其父吳榮讚特贈其8000兩銀子用於購買舉人功名。拿著錢,吳泌當即找來了前安徽巡撫葉九思的門生員炳和餘繼祖,請他們幫忙運作。但這兩人做 *** 考試還行,買“畢業證”還真沒門路。於是,他們將吳家要買舉人的訊息透露給了本案的關鍵人物李奇。此人是葉九思的家人,同時也是當時安徽布政使馬逸姿的書辦。

清朝皇帝屢下江南的背後,襯托出揚州徽商的財勢。圖源: ***

依照清廷慣例,一省布政使通常擔任鄉試提調,負責維護考場紀律和後勤事務。所以,李奇還真的能幫上忙。在他的運作下,當科考場很快給出了約定信息:“

其實有。

拿著準信,李奇又找吳泌要銀子,對方十分爽快地給了六壇銀子,外加15錠金子,一起算作是3000兩銀子。有了銀子打底,李奇給出承諾,“

薦得極高,若中在二十名外,銀子全不要

”。

另一邊,吳泌擔心自己文筆太爛,開考前又花5000兩銀子請了一個叫權相的人代考。如此一來,買舉人的錢花得多了點,但好處是連考場都不用進了,就可以穩賺一個功名。

如果沒有事後蘇州士子的揭發,或許根本不會有人注意到這一場隱秘的賄賂運作。可見,在鄉試之中,主考、副主考對於一場考試的決定因素有多大。

03

雖然自明朝以來,“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已成官場鐵律,但作為官員隊伍裏的“預備役”,舉人也並非長時間不如進士。明初,由於前朝長期不事科舉,導致人才斷層,舉人曾一度備受天下矚目。那時,一批心懷理想的士子脫穎而出,通過多年的仕進經驗及行政積累享譽政界。

這其中,舉人事功最顯赫者,當屬明初湖廣舉人、永樂朝戶部尚書夏原吉。

夏原吉畫像。圖源: ***

夏原吉早年因家貧,曾在鄉間私塾做過幾年教諭,取束脩養家糊口。後來,天下局勢趨穩,他才投身科舉,入場考試。當時,明朝的科舉製度尚不完善,夏原吉通過童生試後,即因精通《詩經》講義被當地官員以舉人的身份推薦入國子監深造,並在之後參加明朝的首場會試。可惜,這場會試他發揮得不好,落第未中。

此後,夏原吉一直保持著舉人功名,未有突破。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等五朝曆任要職,引領明朝經濟及供給結構改革。史載,“

永樂以來,雖建內閣,選儒臣預參機務,而軍國大計屬戶部尚書夏原吉裁決居多

”。可見,在明朝前期,以夏原吉為首的一批舉人對國家政治、經濟等方麵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事實上,有明一代,舉人任官的出路並沒有想象中狹窄。即使到了明朝中後期,舉人依舊有大把機會躋身中層官員群體。譬如,廣東籍(今屬海南)舉人海瑞。

嘉靖二十八年(1549),海瑞參加鄉試,寫了一篇《治黎策》分析海南黎患不絕的狀況。在該篇策論中,他首次提出開通“十字路”的主張,獲得主考的認可。這一年,36歲的他,考中了廣東鄉試舉人。之後,海瑞也像當年的夏原吉一樣入朝參加會試,並再次呈交《治黎策》,重申自己治理黎族民亂的決心。然而,不知是忙於剿倭還是忙於政鬥,朝廷未再有大員對此良策給予肯定意見,致使海瑞屢試會試而不利。

無奈的海瑞隻能以舉人的身份,被分配到福建南平縣充當教諭,開啟了宦海沉浮的仕途生涯。

海瑞為官時,嚴嵩一黨尚在朝中主政,地方上也時常出現“富豪享三四百畝之產,而戶無分厘之稅,貧者戶無一粒之收,虛出百十畝稅差”等不平事。為官一方的海瑞,堅持明斷疑難案件、教化轄下百姓,冒死進諫。及至嚴嵩倒台,吏部有意革除官場弊政,海瑞也因其清奇的官風得到了朝廷的宣傳。在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他於短短十數年間,便得到數次職位提升,從福建南平教諭一路晉升到正四品的右僉都禦史,外放應天巡撫,成為明朝中後期的封疆大吏。

大清官海瑞。圖源:影視劇照

海瑞之後,崇禎年間官至兵部尚書的陳新甲也是明朝少見的舉人大員。隻不過,他生不逢時,成為兵部尚書時已是明朝末年。在明清對抗的鬆錦大戰中,陳新甲又因指揮失誤遭致大敗,被崇禎皇帝處死。自此,亡國在即,舉人階層也徹底絕跡於大明中樞。

及至清初,舉人依舊擁有仕進為地方大員的機會。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明朝中期以來對科舉考試的資源投入,各年參加鄉試的舉人大幅增長,官場職位呈現“僧多粥少”的趨勢,舉人也日漸貶值,越來越不值錢了。不過,這是進入官場的情況,如果舉人們不執著於進入官場,依然是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首先,作為民間士紳一級的代表,自中舉起,舉人的衣食住行就會與過去呈現兩種不同的狀態。在明代,隻要士子考中舉人,報喜之人在宣讀完捷報後,左鄰右舍便會自發將新晉舉人家拆毀,並奉上銀子、糧食,請工匠將舉人家修葺一新,謂之“改換門庭”,意味著中舉之人不再是平民百姓。

隨後,成為舉人的士子在穿著上會展現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風貌。葉夢珠的《閱世編》對擁有各級功名的士子服飾做過詳細的記載:“

其舉人、貢監、生員則俱服黑鑲藍袍,其後舉貢服黑花緞袍,監生服黑鄧絹袍,皆不鑲,惟生員照舊式。然進士殿試後猶服鑲藍袍,入謝畢始易冠帶,則知花素緞袍乃後人假借,未必皆命服矣。聞舉人前輩俱帶圓帽如笠而小,亦以烏紗添裏為之,予所見舉人與貢監、生員同帶儒巾,儒巾與紗帽俱以黑縐紗為表,漆藤絲或麻布為裏,質堅而輕,取其端重也。

出行方麵,舉人也可以倚仗當前身份講些“排場”。《閱世編》記載,明朝萬曆年間,鬆江(今上海)貢生何良俊出行,曾偶遇舉人招搖過市:“

一日偶出去,見一舉人轎邊隨從約有二十餘人,皆穿新青布衣,甚是顯赫。餘惟帶村仆三四人,豈敢與之爭道,隻得避在路旁以俟其過。

”何良俊的貢生功名離舉人也就一步之遙,但排場已有天淵之別。他見到舉人大隊從身邊路過,僅有噤聲避讓。

與講究排場的輕浮相比,更多的舉人還是踏踏實實地在地方文化發展上作出了貢獻。

據記載,明清時期徽州籍的舉人統共有3481名。除了考中進士入朝為官的一小部分外,大部分舉人或出任教職,或另尋出路。可無論身份變化幾何,這些舉人基本都沒有忘記一個讀書人報效國家、鄉裏的理想。隨著舉人層級的貶值,出任地方教職成為明清許多舉人的明確出路,於是,在出任教職的徽州舉人群體中,曾有人在轄地內“前後授徒數百”“造就諸生過千”,愣是將一個士風不振的地方,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科舉工廠”。這在科舉至上的時代,對地方發展確實功德無量。

04

科舉時代,舉人並非終極功名。因此,舉人們還需繼續不懈努力,曆經會試、殿試,最終成為進士,才能摘取科舉製度皇冠上的明珠。一般而言,通過鄉試選拔後,新科舉人可在第二年開春赴京城參加會試。

會試的參與者來自全國。對於出身邊陲或是貧瘠縣府的舉子而言,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又或是入不敷出的經濟狀況,就足以阻斷其仕進奮戰之路。為此,自明代起,從地方到朝廷,各方均有針對性地為入京趕考的舉子們解決食宿問題。

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永樂十九年(1421),京城中出現了之一家地方性會館——北京蕪湖會館,為在京各界人士提供歇腳服務及政治、文化娛樂。此後,會館這種帶有“同鄉會”性質的機構在京城遍地開花。考慮到進京人士中有較大一部分為趕赴會試的舉子,截至清末,在京八成以上會館均對會試考生提供免費的後勤保障。比較知名的有北京徽州會館、北京江西會館、北京廣東會館、北京湖南會館等。

隨著科舉考試的全麵大興,為應試舉子提供優良的備考環境,是在京會館首要考量的日常業務。明末清初的安徽歙縣會館,要求“

初授京官與未帶眷屬或暫居者,每月計房一間輸銀三錢,以充館費,科場數月前,務即遷移,不得久居

”。之後,效仿歙縣會館,在京的其他會館相繼出台了多項間接惠及舉子的備考政策,如“

非鄉會試之年,謁選官及來京陛見者,均聽於會館作寓,每間月出銀一錢,按季送司年處

”。

而相較於會館對同鄉舉子的優惠扶持,朝廷對天下舉人的幫扶則更加不計成本。清初,朝廷規定,舉人會試,由布政司給予盤費,安徽二十兩,江西、湖北皆十七兩,福建十五兩,湖南十四兩,廣西十二兩,浙江、河南皆十兩,山西七兩,陝西六兩,甘肅、江蘇皆五兩,直隸、四川皆四兩,山東一兩,廣東二十兩,惟瓊州府增十兩,每名三十兩。

順治年間,朝廷又規定,雲貴二省舉子,雖隻頒發路費銀三兩,但由兵部頒給火牌(馳驛憑證)及馬一匹,通過驛站換馬赴京,自可免去車馬費用。隻要雲貴舉子中進士,回程時亦給“火牌”,相當於包了這名舉子的來回路費。

清代舉人的公車模型。圖源:梁悅琛

可即便官方把來回行程及路費全包了,也不見得舉人就能在趕考路上一帆風順。

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舉人、晉寧州(今雲南昆明市晉寧區)金砂村的李承祜、李承祐兄弟倆乘坐“公車”赴京會試。途中,李承祐不幸染上風寒,還未及參加會試,便病故於當地會館,導致其兄李承祜原先參加會試的計劃被徹底打亂。此後,李承祜再戰科舉,卻始終名落孫山,以舉人之名告別考場。比他更慘的,還有道光年間的昆明舉人尹尚廉。此人曾以詩書聞名鄉間,卻在進京趕考會試時,偶遇邪風吹翻行船落水,溺斃於京城之外,無緣會試。

不光有倒黴人,也有好運氣的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徐州舉人李蟠進京參加會試。李蟠身材魁梧,近似武人,食量很大。他趕赴北京時,並沒有像他的同窗、同鄉們那樣接受會館的起居安排,而是懷揣了36枚饅頭應考。

李蟠不是那種才思敏捷的選手,在會試場打響終止 *** 時,他的策文才剛剛動筆。他從懷中掏出早已準備好的饅頭,一邊啃一邊作答,死乞白賴地阻止考官收卷。或許是被他誠意答卷的行為所感動,該場考官竟讓其延時答題到第二天的四更時分。此時,李蟠的饅頭啃完了,卷子也寫好了。

毫無疑問,以李蟠的行為,放在任何一場考試麵前,都可被判作拒不交卷,考試成績無效。但,他就是這麼走運。

會試結束後,李蟠已經被判定落第,但他的試卷居然陰差陽錯地被遞到了康熙麵前。康熙看完李蟠的答卷,竟被他的文筆所折服,而不去追究其會考延時交卷的罪過。最終,經過一番商議,李蟠後來居上,獲得殿試資格,並在殿試中擠掉了眾考官都看好的“江南三布衣”之一的薑宸英,成為當年的狀元。

事後,薑宸英半帶惱恨半帶欣賞地作了首“打油詩”調侃李蟠:

望重彭城郡,名高進士科。

儀容好絳勃,刀筆似蕭何。

木下還生子,蟲邊還著番。

一般難學處,三十六餑餑。

“餑餑狀元”之名,由此不脛而走。

所以,舉人赴考,哪怕萬事俱備,你也永遠不知道驚喜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

現在,我們回頭再看範進的發瘋,也許就能多一分同情之理解吧。

參考文獻: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中華書局,2009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年

郭培貴:《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明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李世愉等:《中國科舉製度通史清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王日根:《會館史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年

丁修真:《明代舉人科考與事功初探》,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徐毛敏:《明清徽州舉人研究》,安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4/593517.html

“質疑範進,理解範進,成為範進” 的相關文章

趙飛燕是什麼出身?她與漢成帝是如何相識的?

趙飛燕是什麼出身?她與漢成帝是如何相識的?

從古至今,最不乏才子美女。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趙飛燕,絕世美女,舞姿縹緲,身輕如燕,能做掌上舞。漢成帝劉驁的第二任皇後,可謂榮寵一時,羨煞六宮。然而根據《漢書》記載,其實趙飛燕在被封為皇後之後,就已經不再那麼受寵了,更受寵的是自己的親生妹妹趙合德,最終正值壯年無病無災的漢成帝劉驁,就...

管輅:三國時期曹魏術士,少年奇才,算術入神

管輅:三國時期曹魏術士,少年奇才,算術入神

管輅(210年-256年),字公明,平原郡平原縣人。三國時期曹魏術士,古代卜卦觀相行業祖師。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八九歲,喜仰觀星辰。成年之後,精通《周易》,善於卜筮、相術、算學,學習鳥語。相傳每言輒中,出神入化。體性寬大,以德報怨。正元初年,擔任少府丞。正元三...

李世民為何要將楊氏納入自己後宮,原因是什麼

李世民為何要將楊氏納入自己後宮,原因是什麼

李世民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下麵由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李世民通過“玄武門政變”,殺死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又逼迫他的父親李淵退位,從而登上皇位。李世民當了皇帝以後,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就是他娶了被自己殺死的弟弟李元吉的老婆楊氏。要知道,李世...

曹丕即位後曹植穿喪服為漢朝痛哭 曹植後麵的結局是什麼

曹丕即位後曹植穿喪服為漢朝痛哭 曹植後麵的結局是什麼

曹丕即位,兄弟曹植穿上喪服為漢朝痛哭,後來結局如何?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公元222年,31歲的曹植被哥哥曹丕封為鄄城王,封地遠離京城,食邑隻有2500戶。之前,曹植和曹丕爭儲失敗,所以他很受曹丕的忌憚和打擊。昔日很受曹操寵愛的王子,如今成為被曹...

陳濟:明朝時期史學家,他為何被稱為兩腳書櫥?

陳濟:明朝時期史學家,他為何被稱為兩腳書櫥?

陳濟,明朝史學家,今屬江蘇常州人,陳洽兄。以布衣召為《永樂大典》的都總裁。書成,授右春坊右讚善,為皇太子所重,五皇孫皆從受經。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人物生平陳濟自幼博學強記,讀書過目能誦。口誦手鈔,經史百家無不貫通,時稱“兩腳書櫥”。洪武十八...

三國時期孫權基本熬死了所有勁敵 孫權為何沒有能統一天下

三國時期孫權基本熬死了所有勁敵 孫權為何沒有能統一天下

還不知道:三國的此人幾乎耗死所有勁敵,為何沒有一統天下?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攪動了天下風雲,其中曹操的軍事能力最強,劉備次之,孫權最差。也就是說,單純看軍事能力,其實孫權是毫無機會一統天下的,真正有機會一統天下之人隻有曹操,然...

李世民在處理李承乾的時候 李世民為什麼要選擇上策而不是其他選擇

李世民在處理李承乾的時候 李世民為什麼要選擇上策而不是其他選擇

李世民如何處置李承乾方為上策?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作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雖然其因為並非長子而無緣太子之位,但由於其在唐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手下人才濟濟。所以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用武力奪取了本應是兄長...

司馬瑋是什麼出身?他為何會死於賈南風之手?

司馬瑋是什麼出身?他為何會死於賈南風之手?

司馬瑋,西晉宗室大臣、晉武帝司馬炎第五子。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永平元年(291年),西晉楚王司馬瑋帶兵進入洛陽,聯合皇後賈南風誅殺輔政大臣楊駿,拉開了八王之亂的序幕。但是不久司馬瑋就被賈南風處死,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為何司馬瑋會被自己的嫂子賈南風出賣,而被迅速除掉呢一,出身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