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明朝成化年間兵部尚書王竑:名垂華夏千秋史

    中國曆史7年前 (2016-12-11)2

    被青史譽為“世之偉人,國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鑒”的明朝成化年間兵部尚書王竑,是中華傑出的曆史文化名人,他在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置自身安危於度外,赤膽忠心,報國安民,做出一番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業,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領域繼承和弘揚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王竑,字公度,諡莊毅,號戇庵,晚又號休庵,甘肅河州(今臨夏市)人。明朝正統四年(1439)進士,名列二甲,觀政戶部。因連遭家喪,正統十一年始授戶科給事中。他從小樹立起很高的誌向,常以西漢名臣汲黯和朱雲為榜樣以自勵。

    明朝成化年間兵部尚書王竑:名垂華夏千秋史

    此時的大明王朝中,由於宦官王振專權,文武官員多方攀附,結黨營私成風,朝政黑暗。正統十四年七月,王振逼駕親征蒙古瓦剌部落,因倉促應戰,致使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數十位重臣陣亡。土木堡兵敗的消息很快傳到北京,朝廷上下人心浮動。八月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鈺於午門視朝。“竑率諸給事廷劾王振,曆數其蠱政誤國之罪”。讀彈文未起,王使出待命。眾皆伏地哭,請將王振滿門抄斬,以安天下民心。王振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厲聲喝叱言官,令群臣退朝。王竑想起王振及其死黨平日裏的所作所為,怒從心頭起,揪住馬順的頭發說:“你們平時助振作惡,今事已到此,竟然還敢這樣放肆!”邊罵邊咬他的麵頰。“諸給事爭起助竑”。曹凱等大臣蜂湧而上,一頓拳腳將馬順當場打死。朝堂秩序頓時大亂,“文武諸大臣皆驚避”。郕王恐,遽起入宮。“竑率群臣隨之”,又索振黨、內使毛貴和王長隨二人,“請置於法”。太監金英見事急,從門隙退出二人,頃刻間也被擊殺。曳三屍陳東安門,軍民猶爭擊不已。許臾,又捉來振侄王山跪於庭中。郕王怕將事情鬧大,又欲起身入宮,賴於謙出麵穩定住一度混亂的局麵。隨後縛王山至市淩遲處死,“振族屬無少長皆斬”。籍王振家,得金銀六十庫,玉盤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株,珍玩不計其數。

    這時明朝建立已七十多年,承平日久,忽逢土木之變,上下惘然不知所措,聞王竑廷擊權奸,“捐其身以為天下明大義”,皆振作其氣。“及事定人安,公之名由此以起”。“所至令行禁止,人望而畏之,曰‘此捶殺馬順者。’竑名自是滿天下”。於是,各地百姓才知道君王還存在,“朝綱始肅,法令始行”。郕王也因此特別看重王竑。“虜中聞之皆歎息,曰‘中國有人,未可輕也’。”

    不久,瓦剌部落太師也先以送英宗皇帝回京為名,與其可汗脫脫不花攻破紫荊關,率軍進犯京師,朝臣薦竑“諳軍事”,“命偕太監興安督守九門”,並提升他為右僉都禦史。“給文廟所製旗牌軍法,提督各軍”。“凡軍前一應調度,悉令便宜處置,不用命者斬”。王竑著戎服,“鞭馬赴軍,號令區畫,鹹適機宜。部伍行政,應時整肅,將帥協謀,士卒思奮”。“部伍壁壘,精采冠九門”。“公出次宣武門外老營。是日,高梁橋兵潰,夜調王敬等三營軍。而虜移營至彰義門”。竑具疏以進,“隨用旨留三營在彰義門防禦。專用公提督毛福壽、高禮軍,策應孫鏜”。“虜突入菜市口,舉火燒廬舍,京城大震。公將二營餘軍迎戰、撲火”,民眾皆升屋呼號,爭投磚石擊敵。遂坐計籌策,“潛出奇兵擊之”。“敵遙見旗幟,不敢複前”,遂敗去。王竑擐甲胄入朝上疏,言“虜去,不大挫,必再至。宜急為戰守計,勿遂為無事。”“及虜宵遁,朝命孫鏜、範廣統兵五萬追之”,命王竑與侍郎江淵提督其軍,追至涿州,與虜戰於祁溝,虜敗退,京城轉危為安。北京保衛戰後,“眾議虜恐複寇,推公守備居庸等關”。居庸關是京師之門戶,兩山巉絕,中若鐵峽,控扼南北。“時虜寇未退,邊兵訩訩”,人無固誌。“公以大義諭之,正色率之,靜以鎮之”。劾將帥不職者,“軍政一新”。奏“巡關禦史王璧數致軍妻與奸,命執鞠之獄具,充鐵冶衛軍”。“都指揮夏忠等獲運軍糧,中道聞炮聲,以為寇至輒奔還。

    明朝成化年間兵部尚書王竑:名垂華夏千秋史

    竑劾奏之,一軍震懾”。“由是眾誌帖然始定”。簡士馬,繕隘塞,修築關墩,高深城塹;增南轄口坌道小關及墩台隘口多處,“壁壘一新”。“虜憚竑名,不敢近居庸”,“北門屹然”。

    景泰元年八月,王竑以疾還朝。不久命同都督僉事徐恭督漕運,治通州至徐州運河。“督漕運而號令明肅”。“政先鋤奸墨,貪吏聞風多遁去,其逮問者,無所寬假,悉置諸法”。“閭閻豪右夙肆橫侵者必捕罪之。由是相戒,毋輒犯。一時吏民鹹畏其威如神明然”。“兩淮都轉運鹽使蘇肆假以朝靚為名,受各場賄賂”。竑奏“宜令巡按禦史執問,從之”。巡河禦史王瑉“數於濟寧等處奸淫,微服至所淫者之家,拜其父母,所索運糧軍官饋贈尤多”。竑奏劾。“瑉亦以貪淫汙竑,事下,巡按等官覆得實,法司特謫充開平衛軍”。竑又以官多擾民,上疏減少濟寧至徐州管河主事一員,奏請童善等四名僉事分督漕運,捕殺沿河盜賊,彈劾查辦各類違規的人和事。“霍山民趙玉山自稱宋裔,以妖術惑眾為亂,竑捕獲之”。奸貪畏憚,軍民慕戴。王竑“督理漕運,大得江淮之心”,成為明代文臣總督漕運的之一人。

    民本思想在王竑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一份奏疏中曾提出“散財以收民心,愛民以植邦本”的觀點。景泰二年(1451)冬,“敕竑兼巡撫淮、揚、廬三府,滁、和二州,又命兼理兩淮鹽課”。時徐淮大饑,死者相枕籍。竑上疏奏,未等到批文下,即開倉賑之。山東、河南饑民聞訊蜂湧而至,糧米所剩無幾。隻有徐州廣運倉尚有餘積,竑欲盡發之,但典守中官以“備京師”為托詞不同意。王竑說:“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百姓已窮困到這個地步,要是再不發糧米,眼前這麼多的災民隨時有可能因饑餓起來造反,‘且上擾朝廷,何論備京師’?如有不惻之事發生,我就要治你個招盜罪,先斬了你,然後向皇上請罪。”中官憚竑威名,不敢再加以阻攔。於是開倉。但用廣運倉的糧米救災也就支撐三個月時間,竑乃上疏自劾專擅罪,並建議釋放死囚之外的所有在押人犯,讓其納米贖罪;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勸富戶出米二十五萬石;向鄰郡借米十萬石;以官價易麥四千餘石。“公盡所有救荒之術,凡可以救一時之急者,莫不畢舉,共用米一百六十餘萬石”,“近者日飼以粥,遠者量發以粟,流徙者給予口糧,疾病者委醫調理,死亡者與棺以葬,鬻賣者贖還其人”,“全活二百二十九萬餘人”。“人忘其饑,頌聲大作。”民謠曰:‘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撫,凶年不荒,黎民安堵。’”“有人頌公詩雲:‘兩行憂國淚,一片活人心。’”“巡行無暇日,除夕到淮安;漫說經邦易,深嗟濟世難”;“有身當報國,無力可回天”;“為憐黎庶苦,夜夜不成眠”的詩句真實地反映出莊毅公巡行散賑時的憂國憂民情懷。遂“立生祠祀之”,或述公行事,為《救災錄》《恩濟記》,世傳焉。上聞而嘉之,喜曰:“賢哉都禦使,活我民矣。”於是,“尚書金濂、大學士陳循等皆稱竑功”,“特升左副都禦史”,仍治淮安。“時濟寧亦饑,帝遣尚書沈翼齎帑金三萬兩往賑。翼散給僅五千兩,餘以歸京庫。竑劾翼奉使無狀,仍請易米備賑。從之”。

    由於王竑賑災措施得當,大大減輕了廣大災民所受的損失。

    明朝成化年間兵部尚書王竑:名垂華夏千秋史

    王竑為人剛正不阿,處理政事鐵麵無私,奏疏直言,“多指斥權貴,權貴遂中傷之。”景泰八年正月,正在南宮幽閉賦閑的太上皇朱祁鎮趁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等人的支持下,發動奪門之變,逮捕主戰派和擁立景帝的諸臣下獄,兵部尚書於謙以莫須有的“謀逆罪”,被詔令棄市。接著,石亨因不滿武臣受文臣節製,言於帝,罷巡撫提督軍務。正在巡撫江北的王竑首當其衝,改為浙江參政。江淮一代的百姓聞訊,趕來送行,“人心若失慈母”。不久,石亨等又追論擊殺馬順之事,將王竑除名,編管江夏。半年後,帝在宮中得竑疏,見“正倫理,篤恩義”語,感悟,“顧為左右曰:‘竑所奏多為朕也。’命還河州,敕有司善視之。”

    天順五年,王竑複出。六月,蒙古韃靼部落“孛來寇河西、涼州(今武威)、莊浪(今甘肅永登附近)一帶,圍困城堡,日久不退”,“副總兵仇廉禦之,敗績。敵渡河剽掠”,“入蘭州”。官軍莫敢與敵,關隴震動,河西羽書紛至。“以兵部尚書馬昂總督軍務,懷寧伯孫鏜為總兵官,率京營兵萬七千、山東兵六萬西征”。兵未發,會曹欽謀反,京都空虛。在“西師未解而京師有變,大軍未可輕出”的情況下,遣都督馮宗充總兵官代之。用李賢薦,起竑故官,與兵部侍郎白圭參讚軍務,分兵巡邊。王竑感激思奮,誓以死報國,先後上《論邊事疏》和《陝西用兵事宜疏》,其中大部被朝廷采納。第二年正月,“竑與宗擊退孛來於紅崖子川”。群寇遠遁,莫敢近塞,有功齎獎彩幣。“仍命提督蘭縣(今蘭州附近)以東一帶邊備”。

    第二年春,王竑再次踏上總督漕運的征程。回京“入見,英廟慰勞至再。言者謂‘漕運自公去後政多廢馳,今西陲無事, *** 公往起其廢’。從之。”“公奉命至徐淮,老稚迎拜道左如蟻,歡聲動野,數日不止”“人心若得慈母”。《明史》“王竑傳”所載當地百姓歡迎的場麵更大:“淮人聞竑再至,歡呼迎拜,數百裏不絕”。時逢大旱,“漕河涸,竑禱祀,輒大雨。即日江水漲溢,舟楫通行,人以為忠誠所感。”此次上任,整頓吏製,奏請罷黜老疾庸懦官員七十八人;薦直隸淮安府通判沈和等四人為知府;在江北沿海一帶,自山陽縣廟灣巡檢司至海州惠澤巡檢司之間,修築墩台二十二座,每墩窩鋪撥守了人夫,以備抵禦倭寇。在總督漕運的過程中還多措救災。“適歲大饑,即先發漕米數萬石賑”。徐州亦饑,“竑乃開倉賑濟”。後上疏劾罪。明人盛讚“有汲黯之風”。

    在總督漕運、巡撫江南時,王竑每到一地,重視倡導中華民族的孝文化並加以具體實施,以達到“教不肅而成,政不嚴而治”的目的,體現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淮南有個楊孝子,名旻,“事親而能適”。“自幼事父母孝,事兄恭。父早世,哀毀特甚,母陸慰解之,即強顏以悅母心而哀不衰。事母之道備至。家無厚資,而甘脆無不如誌”。“門戶有憂戚,不以告母,常愉色左右,以安其心”。“母嚐病,醫禱備至,晝夜未嚐寢食。母歿,哀號頓仆,水漿不入口者數日。及葬,廬於墓側,衰絰不解。晨奉櫛頮,夕奉浣濯,如生時不廢。哀號之聲,聞者感動”。王竑在督憲鎮淮期間,“聞孝子名,遂上奏,旌其門。自後以其子理貴封刑科給事中”。明進士、南安知府張弼評論說:“蒙莊有言,事親而能適,不問所養矣。然世之立異為高,而未必能悅親者,非真孝也。”揚州有所“養濟院”,建於洪武十三年,座落“在清江浦河南岸,敖八十座,共八百間”。天順七年,王竑巡查時“首以‘養濟院’詢於有司”。見“其所舍宇歲久,寖用圮壞,且狹隘,弗可容眾”,乃設法修複,不勞於民。“輦石陶甓,鳩材僦工木斫而不加雕,牆汙而不加飾。前此屋止十三間,今悉撤其舊而新之。凡增若幹楹,廣儲布帛、粟米實其中。郡之鰥寡孤獨、疲癃殘疾、不能自全者兼收而並納之。複以大門外書‘養濟院’三字於坊,以示來者。告成之日,歡聲四徹,民用以康,道路之間無複餓殍。”時人讚曰:“夫古之聖君、賢相以天下為心,則必均平天下以為愛。皇上能體文王發政施仁之心,君能體皇上愛民之心。且斯舉也,舉於明詔未下之前,可謂不待啟之激之,而仁政自行矣。噫!安得今內而任事公卿、外而郡邑小臣,皆以仁民為心如君者也。”“至以忠義自許,以蒼生為念,侃侃焉,特立不阿,不待啟之而仁以行,不俟激之而仁以著,陝右王君公度一人而已。”

    對於有擔當精神的人,往往有更大的重任正在等待著他。天順八年正月,憲宗即位。八月,朝廷“收用名賢”,都給事中張寧、給事中簫斌、禦史呂洪等“共薦竑及宣府巡撫李秉堪大用”。下廷議,十三道禦史也附言。“尚書王翱、大學士李賢請從其言”。“上曰:‘古之人君夢卜求賢,今獨不能因輿論所與者而用之乎?王竑、李秉廷議,皆以為可大用,朕因而用之,何必夢卜耶?’”當即命李秉任左都禦史,兵部尚書馬昂調戶部,召王竑為兵部尚書。“命下,朝野歡傳,天下想望其風采”“公亦矢心思報,條疏時政,令天下邊將,各陳戰守方略。簡京兵、複武學,一且庶務,以次修舉。時兩廣峒瑤大肆劫掠;北虜在黃河套,時出侵寧夏延綏境,民不聊生。四川德陽人趙鐸又作亂。邊報日至。竑居中調度,允合機宜,而兩廣功尤偉。”

    “瑤酋侯大狗自景泰以來作亂,嘯聚至萬人,墮城殺吏,而修仁、荔浦、平樂、力山諸瑤應之,其勢益張。天順中,詔能捕大狗者予千金、爵一級,卒莫能得。鬱林、博白、新會、信宜、興安、馬平、來賓亦煽動,所至丘墟”。天順末,“廣西瑤峒流剽廣東”,“諸將怯不敢戰,殺平民冒功,民相率從賊”,“兩廣蠻寇複大起”,“雷、廉、高、肇、韶州諸府地方皆被殘破”,“又越湖廣江右,日益蔓延”。為穩定邊疆局勢,他抓住年底萬壽聖節時各地官員到京朝賀的機會,問計於兩廣三司官員,從當地道路地貌到民情風俗再到軍旅等諸項事務,都作了詳細的了解,一個解決問題的總思路逐漸形成。

    成化元年正月,朝議大發兵。“拜都督趙輔為總兵官,以太監盧永、陳瑄監其軍”。王竑薦前侍郎韓雍有文武才,“宜令帥師討蠻”。而此時,韓雍因朝中人事任免方麵有關敏感流言的影響,由兵部侍郎貶為浙江參政。因此“眾難之”。王竑“排群議,斥眾沮”,說“峽賊稱亂久矣。其始皆由守臣以招撫為功,譬之驕子愈惜愈啼,非流血撻之不止也。”“韓雍才氣無雙,盜事非雍莫可”。“若以討賊之計屬之,可逭南顧之憂”。“天子方棄瑕錄用,雍有罪不當用,竑非罪廢者也?”“雍舊有過,請置無計”。“議始定”。於是朝廷乃召韓雍為僉都禦史,讚理軍務;命趙輔為征夷將軍,和勇為遊擊將軍,率師討之。凡軍中一切事宜,竑皆預為經略,諸將奉之而行。接著,竑上《兩廣剿賊安民疏》,主張采用剿撫結合、武文並用、軍事和非軍事手段兼施的思路,平息這場民變。“會趙輔亦知雍才,軍事一聽雍。”於是,率十六萬大兵分道進擊,直抵大藤峽,“生擒大狗及其黨七百八十人,斬首三千二百有奇”,“墜溺死者不可勝計”。又“分兵擊餘黨,鬱林、陽江、洛容、博白次第皆定”。捷上,“封趙輔武靖伯,子孫世襲;擢韓雍左副都禦史,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李贄推崇王竑的治邊策略,稱“公剛勇,練於邊政”。

    憲宗皇帝和明朝諸帝一樣寵信宦官,任命他們擔任各項重要職務,以期達到某種平衡。“時有言密雲‘古北之邊事者’”,說軍事重鎮古北口的軍隊指揮權被宦官掌握,提出須改變這種局麵。“命下兵部議之。竑以其言有理,遂如其言以聞。有忤上意。越兩日,猶未報,竑具疏以待。上不加罪。或有為竑慮者,私為竑曰:‘自今凡事宜慎重,事有大利害,何苦而不計耶?’竑曰:‘自今不遇此等事則已,脫遇此等事,吾亦如此處之,使利害有大於此者,吾亦不之計也。”“既而,上疏‘複在京團營軍士舊額,革除諸將私役宿弊’”,不報。“兵部清理帖黃缺官,竑諧諸大臣舉薦修撰嶽正、都給事中張寧,為李賢所沮”。吏部尚書王翱附和。明代貼黃是文武官員得以任用、升遷的依據,因此在填寫時,常有弄虛作假、營私舞弊之事發生。因此,一心致力於清理積弊的王竑刻意推薦素有清名,且敢於任事的兩位大臣主持兵部所轄帖黃事宜。“朝廷覺其朋比,怒,不允”。“內批:會官推舉多徇私情,不從公道,止。今侍郎王複不妨部事,同都禦史林聰清黃,自今內外確官,不必會保”。“於是,賢乃假曆練之說條旨,竟出二人以外,並罷會舉例。時論嘩然,為之不平。公憤然曰:‘吾尚可居此耶?’”“所為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吾可以行矣”。遂於成化元年六月上疏,引疾求退。“上不允,命醫療之”。接著,王竑又連章懇乞休致,“且曰:‘臣自誓守正不阿,盡心報國’”,“未效涓埃,苦嬰舊疾,心遂圖報,力已衰疲”。憲宗不許,“命醫日往視之”。九月,“三上章,乞放免。上曰:“竑既久病不痊屢陳請,懇準其還家調攝,病愈複起用。”於是,回到河州。兩年後“上章請得休致”。這年,他才53歲。國亂思良將,朝昏念賢臣。政聲人去後,民意閑談中。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丘濬不無惋惜地說:“計公平生為朝廷所用者,首尾僅十有四年。公之用雖不久,而公之功在國家,澤在生民,名在天下。”進士、四川按察使馬應龍說:“其在位也,海內想見其風采,縉紳傾仰其朝著,而惟恐非竟其用。其去位也,士林慕之,蒼生望之,如麟鳳止郊藪,而翹首其複起。《明史》“王竑傳”載,竑“既去,中外薦章百十上,並報寢”。“竑去名益重,然帝頗不悅。”

    盡管朝臣薦章一次次“並報寢”,但人們思念王竑的功績,舉薦其複出者一批接一批,而且人數越來越多。據目前所見到的史料,王竑休致後有20多位朝臣先後上疏,請求其複出,為國效力。其中有名有姓的十八人。成化二年五月,監察禦史楊琅之一個舉薦。弘治元年,夏崇文最後一次舉薦。這在明朝曆史上特別是成化年間到弘治初的政壇上是罕見的。然而大部分朝臣因薦王竑複起而受到責罰、廷杖、論罪下獄、貶謫,甚至有些朝臣如進士李文祥、庶吉士鄒智等受到傷害,英年早逝。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三十五中評論明朝政風時,用“禦史薑洪、曹(湯)鼐等劾大學士萬安、劉吉,而薦王恕、王竑、李秉等可大用”為例證,說“自洪武以至成化、弘治間,朝廷風氣淳實,建言者多出好惡之公,辨是非之正,不盡以矯激相尚也”。“故其言雖有當否,而其心則公,上者愛國,次亦愛民”。該書卷三十三中評論洪、宣以來“大臣薦舉”之風時又說:“其時薦賢者,皆采人望,核才品而後上。”

    弘治元年王竑去世,年七十五。正德間,贈太子少保。“淮人立祠祀之”。王竑在中國曆史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他不僅活著時被很多大臣視為楷模,在去世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仍然是一麵旗幟,影響著一大批朝臣的思維模式。嘉靖初年,圍繞帝父興獻王的封號而發生“大禮儀”之爭,修撰楊慎、編修王元正、給事中張翀、吏部侍郎何孟春等眾臣在上疏無果的情況下“遮留群臣”,率領二百二十多位大臣跪伏左順門不起,進行哭諫,以勸帝收回成命,效法對象就是當年的王竑。此時,王竑去世已近四十年。《明史》卷一百九十一“何孟春傳”載,“修撰楊慎曰:‘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謂今日有不力爭者,必共擊之”。《明史》卷一百九十六“桂萼傳”載,“萼、璁(即違背古禮,上疏尊封興獻王為皇考的朝臣桂萼和張璁)赴召,廷臣欲效先朝馬順故事,於左順門捶殺之”,被其發覺,“走武定侯郭勳家以免”。“大禮儀”之爭,引發朝中一場曠日持久的黨爭,改變了明朝後期的曆史發展軌跡。這充分說明,王竑在朝臣和各地民眾及史學家心目中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後來,其事績不僅載入《明實錄》《名臣錄》《皇明通紀》《皇明經史文編》《國朝典彙》《楊升庵詩話》《漕運通誌》《古今圖書集成》《明史》《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禦批曆代通鑒輯覽》《明通鑒》《續藏書》等諸多明、清史書和一係列傳記文學及大量的民間野史中,成為河州籍曆史人物單獨進入《二十四史·列傳》的唯一一個人,而且以圖文形式收進《三才圖繪》和《古聖賢像傳略》,乃至成為陝西秦腔戲劇《二進宮》中主角人物楊侍郎的創作原型。近年來,又入編範文瀾和蔡美彪合著的《中國通史》、“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人誌》、北京紅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監察人物誌》、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的《清官鑒——中國曆代清官》等書籍,廣為傳頌。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12/99132.html

    “明朝成化年間兵部尚書王竑:名垂華夏千秋史” 的相關文章

    清朝時期的軍機大臣與直隸總督相比 誰的地位和權力更大

    清朝時期的軍機大臣與直隸總督相比 誰的地位和權力更大

    還不知道:軍機大臣與直隸總督,哪一個地位更高、權力更大?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直隸總督為清代疆臣之首,手握重兵有拱衛京畿之責。那麼直隸總督與軍機大臣比起來,到底哪個地位更高,權力更大呢?這是一位讀者提出的問題,禦史在此予以回複。雍正至道光時期軍機大臣地位顯赫軍機處...

    馬騰:東漢末年割據軍閥,他的一生有著怎樣的經曆?

    馬騰:東漢末年割據軍閥,他的一生有著怎樣的經曆?

    馬騰(?-212年),字壽成。扶風茂陵人,東漢末年割據涼州一帶的軍閥,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馬騰身長八尺有餘,身體洪大,麵鼻雄異,為人賢良忠厚,受眾人尊敬。漢靈帝末年,被州郡署為軍從事,掌領部眾。累遷至偏將軍。涼州刺史耿鄙...

    乾隆死後為什麼選擇和令妃合葬 兩人是真愛嗎

    乾隆死後為什麼選擇和令妃合葬 兩人是真愛嗎

    對乾隆皇帝死後,為何要選令妃合葬?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乾隆三十年,乾隆要第四次南巡,所謂“南巡”就是去江南遊玩,順便找個民間美女調劑一下口味。那拉皇後太了解乾隆了,知道他出去,一定粘花惹草。於是死活不同意,並以“斷發”為威脅。在清朝,滿人女子斷發,是很嚴重的一種行...

    黃忠:東漢末年蜀漢名將,是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黃忠:東漢末年蜀漢名將,是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破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軍山之戰中,黃忠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拜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後,加封後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

    三國時期關羽與黃忠二人的關係怎麼樣?

    三國時期關羽與黃忠二人的關係怎麼樣?

    關羽、馬超、張飛、趙雲和黃忠,被劉備封為了自己帳下的五虎上將。感興趣的讀者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正史為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封魏延為漢中太守,當關羽知道五虎上將中有黃忠時,非常不高興,當即撂下狠話,說大丈夫不與老兵為伍,這明顯是公開看不起黃忠。既然公開了,黃忠肯定知道,那麼,黃忠服關羽嗎?關羽死後,...

    清朝時期的道台是什麼官職 比知府官職還要大嗎

    清朝時期的道台是什麼官職 比知府官職還要大嗎

    對清朝的道台是個什麼樣的官?和一州的知府相比,它們哪個更大些?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在許多以清朝為背景的電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一種官職,那就是道台,像是一方總督,這個意思大家都懂,某一片都歸此官管,巡撫,簡單講就是省級最高領導人,而再往下就是知府,知府是各地區的最高...

    王翦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王翦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在古代,功高震主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令大臣們忌諱的話題。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翻開曆史,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潛在的規律,曆史上那些皇帝們與開國功臣們之間的微妙關係,在悄悄地發生著質變,是什麼呢?依靠著出生入死的功臣們幫忙上位的那些皇帝,當登上寶座的那一刻,就開始懷疑起自己身邊的臣子們,並且疑...

    魏忠賢不死明朝名將就不死嗎 明朝最後還會滅亡嗎

    魏忠賢不死明朝名將就不死嗎 明朝最後還會滅亡嗎

    如果魏忠賢不死,明末名將就不會死是真的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別太想當然了魏忠賢不死明朝依舊要亡。魏忠賢是明朝末年閹黨的風雲人物,但是魏忠賢自上位後就沒有幹過有利於明朝的好事,魏忠賢此人是南直隸河北滄州人,他早年並不叫魏忠賢,魏忠賢這個名字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