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專家揭秘珍妃之死:誰才是下令處死光緒寵妃的主謀?

中國曆史4年前 (2020-02-25)15

她與老太後政見不合,留下來終成禍患,一有機會,(老太後)非置之於死地不可。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預先砍去光緒皇帝的左右手,免得慈悲生禍患,老太後對這件事是預謀已久的。

珍妃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董建中,原題:珍妃“落井”之謎:誰是將她置於死地的主謀?

我們從門縫裏隻見到珍妃跪在慈禧麵前,哀求留她一條活命,口裏不斷呼叫:“皇爸爸,皇爸爸,饒恕奴才吧!以後不再作錯事了。”慈禧氣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在場很多的人,包括光緒帝和瑾妃都眼淚汪汪的。

紫禁城裏,有許多水井。在所有的井中,一口位於貞順門內的不甚起眼的井,名氣更大,成為今天故宮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這就是“珍妃井”。

珍妃,他他拉氏,鑲紅旗滿洲人,生於光緒二年(1876年),光緒十三年與同父異母的姐姐一齊由廣州北上,送選秀女,第二年被選封珍嬪,得到光緒的寵愛。光緒二十年正月,因慈禧六旬慶典,晉封為珍妃。

但就在同一年年末,這位不過十八歲的女子,命運開始逆轉,一步步“走向”那口後來以她為名的水井。

國法亦家法

那一年,甲午戰爭爆發,主戰的“帝黨”與主和的“後黨”僵持不下。珍妃的兄長禮部侍郎誌銳等彈劾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大臣。為打擊“帝黨”,慈禧以“近來習尚浮華,屢有乞請之事”為由,於十月二十九日(11月26日)將珍妃和她的姐姐瑾妃降為貴人。

十一月初一日,慈禧發布了一道措辭嚴厲的懿旨:

 專家揭秘珍妃之死:誰才是下令處死光緒寵妃的主謀?

*** 配圖

皇後有統轄六宮之責。俟後妃嬪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幹預國政,顛倒是非,著皇後嚴加訪查,據實陳奏,從重懲治,決不寬貸。

同日,慈禧又特地給瑾妃和珍妃下了一道懿旨,直接予以斥責:

瑾貴人、珍貴人著加恩準其上殿當差隨侍,謹言慎行,改過自新,平日裝飾衣服俱按宮內規矩穿戴,並一切使用物件不準違例。皇帝前遇年節照例準其呈遞食物,其餘新巧希奇物件及穿戴等項不準私自呈遞,如有不遵者,重責不貸。特諭。

從後一道旨意不難看出,後來人們常說的珍妃“喜作男子裝”,與光緒“時常互換裝束,以為遊戲”,並非向壁虛構。1948年出品的電影《清宮秘史》裏,就有此類的情節。

第二天,珍妃手下的太監高萬枝因“諸多不法”之罪名,未經審訊,即交“內務府撲殺”。殺奴震主,意向顯然。

約一年後,即光緒二十一年十月十五日(1895年12月1日),甲午戰事已塵埃落定,禁宮之內的“婆媳”關係略趨緩和,慈禧恢複了珍妃和瑾妃的位號。

光緒二十四年,變法運動興起,珍妃又是渴望獨立自主的光緒的積極支持者。

“戊戌政變”後,慈禧將光緒、珍妃囚禁。侍奉珍妃的太監不是被處死,就是遭杖責、枷號等處分。當時光緒被囚禁在瀛台,而珍妃先是被囚禁在建福宮,後移至寧壽全宮景祺閣北頭的東北三所,這是寧壽全宮最北邊的一個院落。

這裏就是所謂的“冷宮”。據清宮太監、宮女等說,東北三所和南三所,都是明朝奶母養老的地方。奶母有了功,老了,不忍打發出去,就在這些地方住。珍妃住北房三間最西頭的屋子,屋門由外倒鎖著。窗戶有一扇是活的,飯菜、洗臉水都由下人從窗戶遞進去。珍妃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飯,也不許與下人接談。一天倒兩次馬桶。屋外由兩個老太監輪流監視,他們無疑都是老太後的人。

最苦的是遇到節日、忌日及初一、十五,老太監還要“奉旨申斥”,即代表老太後列數珍妃的罪過,當麵指著鼻子訓斥,珍妃則跪在地下敬聽。申斥在午飯時分舉行,完事以後,珍妃必須向上叩首謝恩。這是最嚴厲的家法了。

自殺或他殺?

有關光緒和珍妃被囚禁的生活,曾在慈禧身邊生活過的德齡所著《瀛台泣血記》裏有一節是“幽囚中的一對情人”,其中說:足足有兩年工夫,光緒每晚從瀛台走往冷宮去探視珍妃,從沒有間斷過一天。

光緒、珍妃“幽會”,電影《清宮秘史》《李蓮英》等都特別再現了這一情節。在後一影片中,珍妃甚至親口對慈禧說出了“已經懷有龍子”的話,相當淒美感人。可惜這不是事實。

瀛台位於西苑,即今天的 *** ,而珍妃的囚禁之地是在紫禁城內。清代紫禁城與西苑,都有嚴格的警衛製度,著名清宮史專家朱家溍先生在《故宮退食錄》一書中,曾根據詳盡的材料證明說:紫禁城各門按時上鎖,鑰匙上交,即使奉旨開門,也要合符驗看,皇帝本人從西苑出來,要進紫禁城,若不事先傳旨,也是進不去的。

朱先生還說:如果光緒帝妃“幽會”屬實,清宮保衛係統應該知道這個秘密,長達兩年的時間早就保不住密了。朱先生問過寧壽宮的太監耿進喜,耿進喜說:“我當年就在寧壽宮當小太監,要真有這事,我怎麼一點影兒都不知道?那怎麼能做得到呢?”朱先生指出德齡既不是“公主”,也不是慈禧的“侍從女官”,“不過是陪太後解悶的”,德齡所述很多是“無中生有”。

慈禧與珍妃的緊張關係,不僅僅是與皇帝關係密切的兩位女人之間的爭鬥,更多地透視出深宮之內政治鬥爭的殘酷。但人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種不和諧的“婆媳”關係,最後會導致珍妃“落井”。

珍妃究竟是怎樣“落井”的,這是清宮的一大謎案。

關於珍妃之死,有兩種通行說法:一是跳井自殺,二是她並非自願跳井,而是慈禧威逼,由手下人強行將她投入井中。

之一種說法首見於羅惇曧的《庚子國變記》(發表於1912年)。書中說,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黎明,聯軍已攻入北京,慈禧、光緒兩宮倉皇“西狩”,當時扈從的人很少,許多妃子、宮女都被打發走了。珍妃最得光緒寵愛,但太後不喜歡她,不讓她跟光緒一起出奔,珍妃“乃投井死”。問題是,正被囚禁中的珍妃,何以能走出禁所並自行投井呢?該書未作交待。

長期以來,珍妃自行投井說的記載寥寥,也少有人相信。但近些年卻有兩種追憶文章說,珍妃確係自願而死的。1983年《文史資料選編》(第十八輯)刊登唐海炘(他他拉·海炘)的文章《回憶我的兩位姑母——珍妃、瑾妃》,其中這樣說:

 專家揭秘珍妃之死:誰才是下令處死光緒寵妃的主謀?

*** 配圖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不顧國難民危,帶著光緒皇帝、皇後西逃。事後聽給慈禧做過奶娘的趙媽說:臨行前慈禧命人將珍妃從冷宮裏帶了出來,當著光緒皇帝的麵,假意要帶珍妃西逃,珍妃表示“國難當頭,我不走,而且皇上也不該離開京師”,與慈禧爭吵起來。慈禧大怒,表示如果不走隻有死路一條,珍妃毅然選擇了後者。於是慈禧命李蓮英指揮,由太監崔玉貴、王某執行。光緒皇帝見此情景,心如刀絞,忙跪下求情,慈禧厲聲斥責光緒皇帝,轉身命崔玉貴趕快執行。珍妃不準太監靠近,自己跳入井中。崔玉貴馬上向井內投入兩塊大石頭。

這篇文章2001年經《書摘》雜誌轉載,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親見”與“聞說”

2005年,金城出城社推出了一本由那根正與人合撰的書《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後——慈禧曾孫口述實錄》。作者自稱他的爺爺是隆裕皇太後之弟,書中有關珍妃死時的詳情,是從爺爺那兒聽說的,而爺爺又是得自姐姐隆裕太後親口所言:

與八國聯軍戰敗後,洋人軍隊打到了北京。在完全沒有取勝希望的情況下,老太後西行。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因為誰也不清楚這幫洋人最後會幹什麼?會不會像燒圓明園那樣,把紫禁城也燒了。當然西行帶不了那麼多人,因為人多了就會成為負擔。但是因為光緒是皇帝,而我是皇後,同時又是老太後的親侄女,要帶也隻能帶我和皇上走。其他的一些親屬就地回娘家躲避,妃子們也不例外。可是珍妃非常氣盛,不服從老太後的指揮,並當場頂撞了老太後。

書中繼續引用隆裕太後的“口述”說:

本來老太後就對珍妃平日的作為有點不高興,再加上這些緊急時刻的頂撞,老太後氣得臉色發白,直打哆嗦。在皇宮裏,大清朝幾百年來從來沒有人這麼敢於頂撞太後,即便是皇上都從來沒有過,何況一個珍妃。老太後也是非常要臉麵的人,氣得抬腳就走,珍妃一直跟著老太後說自己的理由,來到了距離珍妃住所不遠處。珍妃這時候還不死心,對太後說:“我是光緒的妻子,就要跟皇上在一起,不在一起,寧願死。活著是皇家人,死了是皇家鬼。”老太後一聽,就更加生氣,本來火燒眉毛的事情,哪還有時間吵架啊,就對珍妃說:“你願意死就死去吧。”說話的地方不遠處就有一眼井,珍妃緊走兩步,說:“那既然這樣,我就死給你看。”直接就奔井口去了。老太後一看情況不對,這孩子跟我頂撞兩句,怎麼還真的去死啊。於是對崔玉貴說:“趕緊去拉住她。”但是這個時候已經晚了,當崔玉貴跑過去,珍妃早跳下去了。老太後一看沒辦法了,內憂外患啊,沒來得及管她,就走了。

前述的第二種說法,即珍妃被強行“投井”說,較早見於李希聖所寫的《庚子國變記》(1902年刊行)。書中記載很簡單,隻寫道:七月二十一日天未明,慈禧“臨行推墮井死”,是慈禧親手所為,還是命人所為,都未有明說。且從其後麵的記述可以知道,光緒不在“落井”現場。

惲毓鼎著有《崇陵傳信錄》(寫於1911年,後也稱《光緒皇帝外傳》),其中說:七月二十一日黎明,兩宮倉皇出走,“瀕行,太後命崔閹自三所出珍妃,推墮井中”。明確指出了是由崔姓太監將珍妃推入井中。

八國聯軍入侵時,時任刑部主事的李希聖與翰林院侍讀惲毓鼎,都在北京,特別是惲毓鼎長期在清廷國史館供職,作為“聞說者”,言之鑿鑿,必當有據。而“親見者”隆裕太後,描述得更是繪聲繪色。到底珍妃“落井”的真相何在呢?

清朝滅亡後,有關珍妃“落井”經過的記述多了起來。《滿清野史初編》收入王旡生所撰《述庵秘錄》,其“珍妃墮井”條目內稱,慈禧威逼珍妃的時間,是在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1900年8月14日)晚間,距兩宮出走還早,“當時宮中擾攘,內監崔某遽牽珍妃,氈裹而推墮井”。

蔡東藩的《西太後演義》(又名《慈禧太後演義》)成書於1916年,裏麵有了進一步的描寫:在慈禧通知帝後等準備出逃之時,命崔玉貴將珍妃帶來見她,後崔玉貴竟將珍妃拉走,推入了寧壽宮外井中。照蔡東藩書中所述,光緒帝也在現場,時間也是七月二十日夜。

以上說法的更大問題是,作者都沒有在事發現場,所記述的無疑都是二手材料,甚至還加上自己的想象,成了小說家言。

 專家揭秘珍妃之死:誰才是下令處死光緒寵妃的主謀?

*** 配圖

疑案現端倪

早在1930年,故宮博物院發行的《故宮周刊》第三十期推出《珍妃專號》,編輯走訪了兩位宮女和一名太監。宮女對此案雖有所涉及,但事發時都不在宮中,太監唐冠卿的憶述則值得特別關注:

庚子七月十九日八國聯軍進京,宮中亂成一團。總管太監崔玉貴率四十人守蹈和門,唐冠卿率四十人守樂壽堂。剛過正午,唐正在後門休息,突然看見慈禧從內出來,身後並無任何人隨侍,唐揣測慈禧將去頤和軒,就趕忙向前攙扶。到了樂善堂的右邊,這時慈禧竟然沿著西廊走去,唐很是吃驚,就問了一句:“老佛爺何處去?”慈禧說:“汝勿須問,隨餘行可也。”等到了角門轉彎的地方,慈禧突然說:“汝可在頤和軒廊上守候,如有人窺視,槍擊勿恤。”當唐驚駭之時,崔玉貴來到跟前,扶慈禧出角門西去。唐心想,慈禧將要殉難而死?但他不敢多問。

不一會,唐聽見珍妃的聲音,珍妃向慈禧請安。慈禧說:“現在還成話嗎?義和團搗亂,洋人進京,怎麼辦呢?”接著慈禧聲音漸弱,嘟嘟囔囔聽不清說了些什麼。突然,唐聽到慈禧大聲說:“我們娘倆跳井吧!”珍妃求慈禧饒命,說自己並未犯大的過錯。慈禧說:“不管有無罪名,難道留我們遭洋人毒手嗎?你先下去,我也下去。”珍妃叩頭哀求,這時,唐聽到慈禧呼崔玉貴。崔玉貴對珍妃說:“請主兒遵旨吧。”珍妃說:“汝何亦逼迫我耶?”崔玉貴說:“主兒下去,我還下去呢。”珍妃怒道:“汝不配。”

唐冠卿聽到此,感覺自己木立神癡,不知所措。忽然聽見慈禧大聲說:“把她扔下去吧。”接著聽到扭扯、掙紮的聲音,再往就聽見“撲通”一聲。想來是珍妃已墮入井中了。唐冠卿還說,那會兒光緒帝在養心殿住,對發生的事並不知曉。

根據唐的說法,珍妃墮井時,在場的隻有慈禧、崔玉貴,而唐本人則留在頤和軒廊上。他並未親眼看到墮井的一幕,但他離事發現場不遠,可以算得上半個當事人。無疑,他的記述是極具價值的。

那麼,唐冠卿所說,是不是珍妃“落井”的真相呢?

熟諳明清掌故的台灣學者莊練先生對唐太監的回憶產生了疑問:一、當珍妃被慈禧所逼之時,唐冠卿究竟是否確實受命把風,並因此得以耳聞事件經過,仍需有人證明;二、更重要的是,從那期《珍妃專號》附載的《珍妃最後幽禁處及投井經過路線圖》上,莊先生發現了一個大大的問題,慈禧與珍妃最後對話的地點,與唐自稱把風之處相距甚遠,唐冠卿怎麼可能清楚聽到慈禧、珍妃及崔玉貴三人的言語?

白頭宮女在

1982年出版的《晚清宮廷生活見聞》收錄有一篇《清宮太監回憶錄》,是1949年後對一些太監的采訪。內有一處轉述太監王祥的說法,他自稱親眼看見珍妃被投入井:

庚子年七月二十日,宮中亂七八糟的,太後和光緒帝都已換了裝束,準備出逃。這時,慈禧親自率領瑾妃和禦前首領太監崔玉貴、王德環到寧壽宮,把珍妃提了出來。我們從門縫裏看到了珍妃戰戰兢兢憔悴的樣子。……慈禧與珍妃說了些什麼,沒有聽見。……從門縫裏隻見到珍妃跪在慈禧麵前,哀求留她一條活命,口裏不斷呼叫:“皇爸爸,皇爸爸,饒恕奴才吧!以後不再作錯事了。”慈禧氣狠狠地呼喝:“你死去吧。”在場很多的人,包括光緒帝和瑾妃都眼淚汪汪的。

慈禧怕時間耽擱久了,接連喊叫快點動手。崔玉貴走向前去,把珍妃連挾帶提地扔到井裏去了。珍妃臨危前,呼喚:“李安達!李安達!”求李蓮英搭救性命。

這一“求救”情節,後被電影《李蓮英》采用,有很好的展現。

王祥、唐冠卿兩人的記述之間有不小出入,但也有一些共同點,如除了慈禧和珍妃外,現場至少還有一個人——崔玉貴,而且都說將珍妃推入井中的正是此人。

珍妃已死,而慈禧是將珍妃置於死地的主謀,她當然不會說出事情的經過。那崔玉貴本人是否留下過相關的記述呢?很長時間裏人們都沒發現這方麵的資料。

1985~1988年間,故宮博物院主辦的《紫禁城》雜誌連續20期刊載了由金易、沈義羚合著的《宮女談往錄》,後由紫禁城出版社於1992年結集出版。這位“談往”的宮女,姓赫舍裏氏,先後在慈禧身邊服侍八年,是負責給慈禧點煙的貼身使女,在宮內慈禧叫她“榮兒”。民國年間,本書作者之一金易先生曾雇傭她照料自己的小孩。期間,榮宮女將宮中所見所聞告訴了金易,數十年後,有了這本《宮女談往錄》的問世。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有一篇《崔玉貴談珍妃之死》,說的是崔玉貴離開清宮後,有一次來榮宮女家串門時提起了那段往事。而榮宮女本人恰恰在珍妃“落井”那天當值,侍候慈禧:

我記得,逃跑的頭一天,那是七月二十日的下午,老太後在屋子裏睡午覺,宮裏靜悄悄的。象往常一樣,沒有任何出逃的跡象。……

那天下午,我和往常一樣,陪侍在寢宮裏,背靠著西牆坐在金磚的地上,麵對著門口。這是侍寢的規矩。老太後頭朝西睡,我離老太後的龍床也隻有二尺遠。……突然,老太後坐起來了,撩開帳子。平常撩帳子的事是侍女開的,今天很意外,嚇了我一跳。我趕緊拍暗號,招呼其他的人。老太後匆匆洗完臉,煙也沒有吸,一杯奉上的水鎮菠蘿也沒吃,一聲沒吩咐,逕自走出了樂壽堂,就往北走。我匆忙地跟著。我心裏有點發毛,急忙暗地裏通知小娟子。小娟子也跑來了。我們跟隨著太後走到西廊子中間,老太後說:你們不用伺候。這是老太後午睡醒來的之一句話。我們眼看著老太後自個往北走,快下台階的時候,見有個太監請跪安,和老太後說話。這個太監也沒陪著老太後走,他背著我們,瞧著老太後單身進了頤和軒。

這個請跪安的太監,應該就是唐冠卿。後麵發生了什麼,榮宮女當日並不知曉,隻記得事後的情形:“農曆七月的天氣,午後悶熱悶熱的,大約有半個多時辰,老太後由頤和軒出來了,鐵青著臉,一句話也不說。”

臨危大衝撞

當事人崔玉貴的說法尤為珍貴,值得詳盡征引:

七月二十日那天中午傳完膳後,老太後有片刻的漱口吸煙的時間,……就在這時候,老太後吩咐我,說是要在未刻召見珍妃,讓她在頤和軒候駕,派我去傳旨。

我就犯嘀咕了,召見妃子例來是兩個人的差事,單獨一個人不能領妃子出宮,這是宮內的規矩。我想找一個人陪著,免得出錯。

未刻,指下午一點至三點鍾。崔玉貴雖奉了懿旨,還是找到管派差事的陳全福商量,陳全福讓他帶上在頤和軒管事的王德環。然後:

我們去的時候,景祺閣北頭的東北三所正門關著,我們敲了門,告訴管門的一個太監,請珍小主接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願意蓬頭垢麵見我們的,必須給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東北三所出來,經過一段路才能到頤和軒。我在前邊引路,王德環在後麵伺候,我們伺候主子,向例不許走甬路中間,一前一後在甬路兩邊走。小主一個人走在甬路中間,一張清水臉兒,頭上兩把頭摘去了兩邊的絡子,淡青色的綢子長旗袍,腳底下是普通的墨綠色的緞鞋(不許穿蓮花底),這是一幅戴罪的妃嬪的裝束。她始終一言不發,大概也很清楚,等候她的不會是甚麼幸運的事。

到了頤和軒,老太後已經端坐在那裏了。我進前請跪安複旨。說,珍小主奉旨到。我用眼一瞧,頤和軒裏一個侍女也沒有,空落落的隻有老太後一個人坐在那裏,我很奇怪。

珍小主進前叩頭,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頭聽訓。這時屋子靜得掉地下一根針錢都能聽得清楚。

老太後直截了當地說,洋人打進城裏來了。外頭亂槽槽,誰也保不定怎麼樣,萬一受到汙辱,那就丟盡了皇家的臉,也對不起列祖列宗,你應當明白,話說得很堅決。老太後下巴揚著,眼連瞧也不瞧珍妃,靜等回話。

珍妃愣了一下說,我明白,不曾給祖宗丟人。

太後說,你年輕,容易惹事!我們要避一避,帶你走不方便。

珍妃說,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鎮京師,維持大局。就這幾句話戳了老太後的心窩子了,老太後馬上把臉一翻,大聲嗬斥說,你死在臨頭,還敢胡說。

珍妃說,我沒有應死的罪!

 專家揭秘珍妃之死:誰才是下令處死光緒寵妃的主謀?

*** 配圖

老太後說,不管你有罪沒罪,也得死!

珍妃說,我要見皇上一麵。皇上沒讓我死!

太後說,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裏頭去,來人哪!

就這樣,我和王德環一起連揪帶推,把珍妃推到貞順門內的井裏。珍妃自始至終嚷著要見皇上!最後大聲喊,皇上,來世再報恩啦!

盡管以上都是金易先生聽榮宮女所述,他又是多年後憑追憶寫成文字,但我們結合太監唐冠卿、王祥等人的說法,基本能夠確定,這應該就是珍妃“落井”的最終真相。而且可以得知,光緒帝、隆裕皇後等人肯定不在現場;“落井”的時間,不是慈禧離京出走的當天,而是前一天即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下午。

謀殺非誤殺

還有一個關鍵問題:慈禧將珍妃置於死地,是否隻是一時起念、事出偶然呢?因為日後慈禧曾說過,起初並沒有存這個心,隻在氣頭上講,不聽話就把她扔到井裏去,是崔玉貴逞能蠻幹,所以每次看見崔就生氣、傷心。故“西狩”回來後不久,崔玉貴即被攆出了紫禁城。

但崔玉貴本人可不這麼想:

我敢說,這是老太後深思熟慮要除掉珍妃,並不是在逃跑前,心慌意亂,匆匆忙忙,一生氣,下令把她推下井的。

我不會忘掉那一段事,那是我一生經曆的最慘的一段往事。回想過去,很佩服二十五歲的珍妃,說出話來比刀子都鋒利,死在臨頭,一點也不打顫。“我罪不該死!皇上沒讓我死!你們愛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應該逃!”這三句話說得多在理,噎得老太後一句話也回答不上來,隻能耍蠻。在冷宮裏待了三年之久的人,能說出這樣的話,真是了不起。

……把珍妃推到井裏的事,洋人是都知道的,為了轉轉麵子,就將罪扣在我的頭上了。這就是老太後虧心的地方。說她虧心並沒有說她對我狠心,到底還留我一條小命,如果要拿我抵償,我又有甚麼辦法呢?想起來,我也後怕。

榮宮女對此的看法則是:

我們對清代宮廷的事,不可能十分了解,但大致可以推想得出來。當時宮裏後妃論聰明才智,有政治頭腦的,可以說非珍妃莫屬了,將來寵擅六宮,是絕對無疑的。但她與老太後政見不合,留下來終成禍患,一有機會,(老太後)非置之於死地不可。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預先砍去光緒皇帝的左右手,免得慈悲生禍患,老太後對這件事是預謀已久的。我讚成崔玉貴的話,絕不是臨跑前倉促之間的舉動。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與光緒帝返回北京,追封珍妃為珍貴妃,並將屍體從井中撈出,葬在北京西直門外的田村。1915年3月,珍妃棺槨移至梁各莊行宮暫安。同年11月,以貴妃葬儀,安葬於離光緒崇陵僅一公裏的崇妃園寢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2002/301629.html

“ 專家揭秘珍妃之死:誰才是下令處死光緒寵妃的主謀?” 的相關文章

韓林兒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都經曆了什麼?

韓林兒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都經曆了什麼?

韓林兒,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韓山童之子,曾被推為大明王。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探尋。小明王韓林兒的身份可是非同一般。準確地說起來,他算得上是紅巾軍的開國君王。為什麼說他是開國君王呢?紅巾軍起義能夠發展起來,韓山童是功不可沒的。韓山童在元末的時候發動農民起義,他的做法,和曆史上的那些農民起義領袖的做法,都是...

朱元璋推行藩王製度到底是因為什麼?

朱元璋推行藩王製度到底是因為什麼?

朱元璋,中國明朝開國皇帝,俗稱洪武帝, 曆史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明王朝建立的時候,藩王製度在曆史上已經多次被證明是一個腐朽落後的製度,是對國家非常有害的。漢朝初年,由於迫不得已的原因,建立了藩王製度。但最後為了消除這個藩王製度所帶來的惡劣後果,漢朝可以說費盡周折。先是...

西漢經濟的發展桑弘羊付出了多大的貢獻?

西漢經濟的發展桑弘羊付出了多大的貢獻?

西漢,是中國曆史上的朝代,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為您講解桑弘羊(前152年-前80年),洛陽人,其祖輩世代經商,家境殷實。桑弘羊年輕時經選拔成為漢武帝劉徹的侍中(貼身護衛),他的才智在追隨漢武帝時逐漸顯露,得到漢武帝的重視和信任。在他對西漢經濟所提出的一係列改革措施,對西漢經濟增長貢獻很大,其...

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評價元朝的?

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評價元朝的?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明太祖朱元璋在《明太祖寶訓》中說過“元以寬失天下,朕救之以猛,小人但喜寬”這樣一句話。這句話是有些讓人費解的。有哪些讓人費解的地方呢?其一,我們知道,古代統治者都追求“德政”。堯舜時期的德政,是後期曆代統治者的樣板,是曆代統治者...

有哪些與鄧芝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有哪些與鄧芝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鄧芝(178年-251年),字伯苗。義陽郡新野縣人。東漢名將鄧禹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重臣,將領。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鄧芝早年曾被預言能位至大將,後被劉備任為郫令,升遷為廣漢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績,被征入朝為尚書。劉備逝世後,奉命出使吳國,成功修複兩國關係,並深...

孫輔:東漢末年將領,他為何被孫權流放?

孫輔:東漢末年將領,他為何被孫權流放?

孫輔,字國儀,吳郡富春人,東漢末年將領,孫堅長兄孫羌次子,豫章太守、都亭侯孫賁之弟,孫策和孫權的堂兄。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孫輔繈褓中父母雙亡,由兄長孫賁撫養長大。初以揚武校尉之職輔助孫策平三郡。建安二年(197年),孫策征討丹楊等七縣,派孫輔駐守曆陽抵禦袁術,...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下場是怎麼造成的?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下場是怎麼造成的?

楚成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在位時間是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楚成王是位強國富民的國君,他在位時,不僅勵精圖治,還開疆拓土,並敢於叫板春秋霸主齊桓公,還打死了另一個霸主宋襄公。楚國因為他的緣故,愈發強盛。然而,他最終卻上吊自殺了。這是怎麼...

施績:東吳中後期名將,主要負責荊州重地的軍事

施績:東吳中後期名將,主要負責荊州重地的軍事

施績(?—270年),字公緒,丹陽故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原名朱績。左大司馬、當陽侯朱然之子,吳少帝孫亮登基後恢複本姓“施”。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施績有將領之才,轉戰四處,是孫吳中後期的大將,主要負責荊州重地的軍事,官至上大將軍、左大司馬(當時東吳最高武職)。人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