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萬曆皇帝親政後,有沒有想過解決宗室問題?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2)92

很多人都覺得“明實亡於萬曆”,那麼萬曆皇帝親政後都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想過解決宗室人太多,耗費太大的問題呢?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萬曆七年(1579年)正月,明朝600多名宗室子弟因為未經朝廷批準擅自結婚,被告到朝廷。萬曆皇帝朱翊鈞對此很重視,為此召見了內閣首輔張居正,問張居正處理意見。張居正的回答顯示了他成熟老練的政治水平,他說:

之一,按照祖製,宗室子弟擅自結婚的,所生子女,朝廷隻給名字,不給爵位。早年許多宗室子弟並沒有嚴格執行這項規定,朝廷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生出來的孩子照樣給名字給爵位。但是,嘉靖二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朱厚熜重申了祖上的規定,朝廷又開始認真執行這項規定。

第二,此事涉及600多宗室子弟,上千宗室人口,如果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將他們削奪爵位,著實有點可憐。為此,建議對於擅自結婚發生在嘉靖二十八年之前的,就算了,不必再追究;對於發生在嘉靖二十八年之後的,還是應該追究,削奪爵位。

萬曆皇帝親政後,有沒有想過解決宗室問題?

張居正說的非常有道理,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

聽了張居正的回答後,萬曆皇帝說:這個規矩是皇祖(萬曆皇帝的爺爺--嘉靖皇帝朱厚熜)明確的,先生說的是,具體處置辦法請先生與禮部商定。

事情到這裏本來就告一段落了,但是借此機會,張居正又把宗室存在的重大問題、重大隱患向萬曆皇帝提了出來,張居正說:

1。無法足額發放宗室俸祿。

當今國家最難辦的事情就是就是宗室問題,國家的財政收入有限,而宗室子孫繁衍無限,現今宗室子弟總計至少1.5萬人,就算把全國的財政收入都拿出來支付宗室俸祿,也不夠。國家的財政收入還要養官員、養軍隊,雖然有關部門四方籌措,但還是沒有辦法保障經費開支。

居正又言:今國家難處之事,無如宗室。蓋國家財賦有限,宗室生齒無窮。今玉牒見存者不下萬五千餘位,即揭天下之賦以供之,尚不能給,況又有朝廷之經費、九邊之軍餉乎,是以有司極力措置,常若不支;宗室張口待哺,常苦不贍;。。。。。。自今宜斟酌變通,稍為限製。五服之外,皆封爵有數,祿糧自省。。。。。。高皇帝初製親王歲祿,皆以民貧賦,少有止給二千石及千石者,則知聖祖法意,原有變通。但茲事體重大,未可輕議,待數年之後,皇上益明習政體,灼見弊源,乃時頒明詔,告諭宗室,定為經久可行之製。。。。。。若失今不圖,歲複一歲,將來大患必起於此,惟皇上深思而審處之。(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八十三)

2。宗室製度需要改革。

如果不給宗室發俸祿,他們將窮困潦倒。當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雖然規定親王年俸祿萬石,但是,在實際執行上經常也沒有給那麼多,每年都是根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確定下撥給親王俸祿的數量,常常隻是給兩千石,甚至一千石,太祖對這項工作一開始就有變通。如今,我們給宗室發放的俸祿數量也需要變通。而且,對爵位的承襲,也要控製,比如限製“五服”之外的宗室子孫襲爵。

3。時機成熟再推進宗室改革。

這項工作關係重大,不可輕易處置,等過幾年,皇上年齡更大、更加熟悉政務的時候,再對這項工作的利弊進行認真分析,慎重研究,通盤考慮,提出切實可行、可持續的解決辦法,屆時昭告天下執行。這項工作必須妥善處置,如果處理不當,將來必定出大事。

萬曆皇帝親政後,有沒有想過解決宗室問題?

從張居正說的這幾點看,張居正的確是忠臣。張居正如實向萬曆皇帝報告了宗室存在的重大問題和隱患。宗室人口這麼多,如果盲目套用親王年俸祿萬石類似這樣標準,財政肯定無法滿足開支。張居正希望萬曆皇帝年長後再統籌考慮這個事情,而且必須拿出可行方案,不然年複一年拖下去,將來必然出大事。

作為一個臣子,張居正能說的都說了,而且說的都是真話,作出的判斷非常正確、也非常尖銳。有人或許會問,既然當時宗室的形勢已經如此嚴峻,為什麼作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不聯手萬曆皇帝馬上開展整頓?

話說的輕巧,明朝宗室的待遇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早年因為宗室人口較少,對財政沒有什麼壓力,所以前幾任皇帝都沒當回事。

到明英宗朱祁鎮時代,問題慢慢開始出現了;到明孝宗朱祐樘(1487-1505年在位)時代,問題比較大了,朱祐樘開始限製親王、郡王以下的宗室娶老婆的數量,但是效果甚微;到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年在位)時,實在沒辦法足額支付宗室俸祿了,為此於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台了《宗藩條例》,對宗室子孫承襲爵位、娶老婆的數量等等做了一些具體限製。但這些都是皇室內部的自我革命,不痛不癢,治標不治本。明穆宗朱載垕(1566-1572年在位)在位僅僅6年,無論大臣怎樣勸說,他幹脆不理會這件事,能拖就拖。矛盾積累到萬曆皇帝在位的時候,問題已經相當大了。

前麵幾任皇帝都沒有解決的事情,張居正作為一個外人能解決嗎?當然不能。就我對張居正的分析,張居正不是唯唯諾諾的小人,更不是不敢當的人,他隻是頭腦相對清醒罷了。這種事情隻有皇帝自己來處置才合適,一個外人鼓搗這事,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扣上“藐視親藩”“離間皇室”的罪名,到時候命都可能保不住。其實,張居正對這個問題已經盡到了作為臣子的責任,該說的都說了,該提的建議都提了。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因為張居正在擔任內閣首輔期間推行改革,得罪了不少大臣,他們在張居正去世後紛紛上書萬曆皇帝,要求清算張居正。糊塗的萬曆皇帝竟然聽信小人之言,剝奪了張居正的一切官職和榮譽,並抄了張居正的家,餓死了張居正的大兒子。當年沒有對宗室動手,張居正屍骨未寒就遭到如此惡毒的清算,若是當年張居正主導了宗室改革,可能等不到去世就被人搞得身敗名裂了。

萬曆皇帝親政後,對宗室問題頗為頭疼,雖然也進行了多次研究,但是一直拿不出比較可行的辦法,宗室人口越來越多,萬曆三十三年(1603年),玉牒(皇室族譜-)上的名字已經有15.7萬人,除了已經死去的,活著的應該還有好幾萬人。為了養活這些人,萬曆皇帝不得不違法征收礦稅,拖欠軍費,弄得民怨沸騰,軍心不穩。萬曆皇帝去世24年後,即1644年,明朝滅亡,這一切都被張居正當年說中了。《明史》說明朝亡於萬曆,不是沒有道理的。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726.html

“萬曆皇帝親政後,有沒有想過解決宗室問題?” 的相關文章

宕渠之戰張郃鬥不過張飛的原因是什麼?

宕渠之戰張郃鬥不過張飛的原因是什麼?

在奪得漢中後,得勝方曹操並未趁機拿下蜀地,而是自行北撤。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帶你詳細了解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張飛和張郃都是三國名將,張飛的武藝明顯要高於張郃,在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二年),張郃率軍下巴西,進軍宕渠、蒙頭、蕩石,張飛率軍擊敗張郃,張郃因為山道狹窄,前後不得相救,張郃被張飛打的非常狼狽,...

王審琦是什麼人?從滴酒不沾到酒量驚人發生了什麼?

王審琦是什麼人?從滴酒不沾到酒量驚人發生了什麼?

王審琦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陳橋兵變的內應之一,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王審琦雖是武將但滴酒不沾,為何在趙匡胤向天祈禱後他就變得酒量驚人呢一,投靠郭威王審琦早年投軍,在後漢大將郭威手下效力,因為性格敦厚樸實,為人穩重有謀略,還驍勇善戰,所以很得郭威信任。乾祐元年(948年),河中節度使...

南宋學者黃震留下了哪些著作?他還有哪些成就?

南宋學者黃震留下了哪些著作?他還有哪些成就?

黃震,字東發,號文潔,慈溪(今屬浙江)人。南宋學者。寶祐四年進士,曆仕史館檢閱、廣德軍通判,有文集。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主要成就創東發學派黃震為學宗朱熹,兼綜葉適“功利之學”,主張經世致用,反對空談義理,批判“心即天”和道器為二物觀點,認為天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

朱元璋準備奪走武將兵權的時候,樂韶鳳是怎麼做的?

朱元璋準備奪走武將兵權的時候,樂韶鳳是怎麼做的?

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兵部尚書樂韶鳳就是這樣一個人,當朱元璋準備大釋武將兵權的時候,他看出朱元璋的心思並搶先一步交出兵權,順利躲過了朱元璋的屠刀。樂韶鳳是明代初年的一個兵部尚書,出生在直隸滁州全椒縣,關於其早年的經曆,史書上記載不多,所以我們後人也無從知曉,隻知道她在元朝末年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一個...

明末時期有哪些農民起義軍領袖投降了明朝?

明末時期有哪些農民起義軍領袖投降了明朝?

明朝,中國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還不知道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明末崇禎年間,明朝軍隊和關內的農民起義軍鏖戰十數年。期間,有明軍將領投降農民起義軍,轉身成為推翻明朝的急先鋒。同樣,也有農民起義軍將領被明朝招安,轉身拿起刀槍,砍向曾經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為何沒有汙名化項羽

俗話說成王敗寇 劉邦奪得天下後為何沒有汙名化項羽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劉邦得了江山後,為何項羽沒被汙名化?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劉邦和項羽之間,有著一種奇妙的聯係,劉邦是一位得道之士,而項羽是一位失道者,論實力,劉邦不如項羽,但是論起心性,項羽比劉邦差了十萬八千裏,項羽失去了烏江,這似乎是他的宿命,但是在這場鴻門宴上...

和珅知道嘉慶上位之後 和珅為何沒有巴結嘉慶

和珅知道嘉慶上位之後 和珅為何沒有巴結嘉慶

對和珅那麼聰明,為何不提前巴結嘉慶以避免嘉慶上台處死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和珅不是沒有巴結過嘉慶。《清史稿。和珅傳》載:“(嘉慶)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遞如意,以擁戴自居”,就是說在乾隆六十年,乾隆還沒宣布要冊...

後世對晏殊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後世對晏殊的評價如何?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晏殊(別名晏元獻,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其第七子晏幾道被稱為“大晏”和“小晏”,又與歐陽修並稱“晏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晏殊14歲以神童入試,賜同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其以詞著於文壇,尤擅小令,風格含蓄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