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玄武門前夜:三次疑點重重的離奇事件,為秦王血腥奪嫡埋下了伏筆

中國曆史5天前5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太極宮的清晨格外寧靜,鳥語花香沁人心脾,微風拂過而海池波瀾不興——隻是正愜意遊湖的李淵怎會料到,這樣恬淡安詳的時光裏,竟還隱藏著巨大的殺機……

辰時,禦舟緩緩靠岸,不遠處突然傳來陣陣嘈雜而急促的腳步聲,片刻之後,滿身血汙、一臉殺氣的尉遲恭,徑直來到一臉錯愕的皇帝麵前。

在此之前,整個大唐帝國還從未有人敢以這種姿態出現在李淵麵前,盡管已隱隱覺察到異常,大唐天子仍強裝鎮定地問道:卿來所為何事?”

尉遲恭將手中長矛重重杵地,隨即甕聲甕氣地答道:“秦王以太子、齊王作亂,舉兵誅之,恐驚動陛下,遣臣宿衛。”

大唐宮室劇變、李氏兄弟鬩牆,如此消息,對李淵而言不啻晴天霹靂。而望著眼前舉止粗魯、已毫無人臣之禮的黑臉將軍,還有其身後那些全副武裝、同樣殺氣騰騰的侍衛,大唐天子瞬間明白了一切,隻能強壓下心頭的恐懼、震驚,然後違心地讚許道:“善!此吾之夙心也。”

在這段簡短的對話發生之後,李淵的時代徹底宣告結束,大唐曆史進入屬於李世民的全新紀元。

公元626年六月,秦王世民於玄武門內設伏誅殺太子建成、齊王元吉,隨即命心腹尉遲恭“擐甲執矛,直至上所”,以護駕為名,向其父 *** 逼宮。

兩個月後,高祖李淵匆匆宣布禪位,至此,大唐帝國的首次皇位傳承、太子與秦王間綿延近十年的儲位之爭,最終以手足相殘的血腥方式,落下了帷幕……

李氏父子:從鐵三角到致命死結

從公元617年九月晉陽(太原)起兵,到公元618年三月長安稱帝,李淵家族反隋建唐的過程,隻經曆了短短七個月的時間。

如此迅捷的速度,幾乎可以用摧枯拉朽來形容,這其中自然得益於當時政治、社會環境相對複雜的外部原因,然而李氏能崛起於其間並成功代隋,進而一統天下,其家族初代的三位優秀人物,可謂是功不可沒。

其中,李淵無疑是晉陽(太原)造反集團的旗幟人物和精神領袖,身為大隋唐國公,雄厚的財力物力,讓其具備了逐鹿天下的經濟基礎。

李氏與隋朝皇室的親緣關係,以及李家在關中世代積累的政治影響力,也使得李淵振臂一呼,便能有效的號召、吸納關隴貴族向其陣營靠攏。

而作為玄武門那場血腥政變的犧牲品,李家嫡長子雖然在此後的史料中被刻意醜化成貪婪殘暴、荒淫好色的存在,然而真實的大唐儲君絕非昏庸無能之輩。

晉陽起兵之前,便是李建成在河東地區成功拉攏、招攬了大批貴族豪強,從而為父親的反隋大業奠定了基礎。而其出眾的人格魅力和優秀的組織能力由此也可見一斑。

唐朝初創之際,在抵禦北方突厥和平定劉黑闥的過程中,李建成屢立戰功。同時作為東宮太子,其長期輔佐父親,負責朝廷的日常運轉,對於保障唐軍南征北戰,以及維持帝國的後方安全,李建成也同樣是居功至偉。

當然,李家陣營之中,更少不了李世民這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大唐軍神”,無論是劉武周、王世充這些盤踞一方的割據勢力,還是竇建德、劉黑闥這樣名噪一時的義軍領袖,最終都難逃飲恨於秦王之手的悲慘命運。

太子主內,坐鎮朝廷;秦王主外,征討四方;高祖居中,總領全局——創業之初的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各司其職又各盡其才,在外部紛繁複雜的環境之中,父子三人珠聯璧合、和衷共濟,以建立大唐的神聖使命為共同奮鬥目標,結成了牢不可破且勢不可擋的“改朝換代鐵三角”。

然而不幸的是,隨著時間推移,大唐江山逐漸穩固,曾經父子並肩、兄弟同心的勵誌場麵,漸漸不複存在,而在皇帝寶座的巨大誘惑麵前,血濃於水的親情紐帶,逐漸被扭曲成互相傷害又無法破開的死結。

完美的秦王,隻是晚生了十年

三人之中,李淵和李建成的關係相對要單純許多,“立嫡以長”是封建王朝在皇位傳承時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身為嫡長子,李建成的太子地位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撼動的——哪怕競爭者是天下無敵的秦王李世民。

而所謂“廢長立幼,取亂之道”,隋文帝的慘痛教訓還曆曆在目,後來者的李淵,斷然不會再去重蹈前人覆轍。更何況以任何標準去評判,李建成也完全符合大唐儲君的要求。

所以,至少在玄武門兵變爆發之前,對於帝國繼承者的人選問題,大唐天子的內心從未出現過絲毫的遲疑或者動搖。

但另一方麵,李淵需要英勇善戰的秦王去衝鋒陷陣、開疆拓土,而大唐王朝也需要一個無敵的統帥去維持來之不易的天下太平。

基於這樣的原因,李淵私下又曾多次暗示將傳位於次子,雖然皇帝的承諾最終都不了了之,但這樣的表態,無疑給了李世民爭儲的動力和希望。

這就是造化弄人!近乎完美的李世民,卻晚生了十年!由於法理身份上天然的劣勢,使得秦王必須用一次次戰功向父親證明自己,也為其日後可能的繼位,盡量去掙得更多的政治籌碼。

所以,每當敵情來臨,皇帝總是之一時間讓次子領兵出征,而秦王也總能不負眾望取得勝利,隻是一旦戰爭平息,功高蓋主、萬眾歸心的李世民,又愈發受到李淵的猜忌。

上每有寇盜,輒命世民討之,事平之後,猜嫌益甚。

李淵與次子的關係,就這樣在親情與權力的漩渦中掙紮,在信任與猜忌的矛盾中角力,更在彼此成就與相互利用的世俗怪圈中反複傾軋。

最後,李氏兄弟這兩大皇位競爭者之間,更是最難解開的死結!

一邊是戰功無與倫比、威望與日俱增的秦王李世民,一邊是勞苦功高且擁有合法繼承權的太子李建成,勢均力敵的背後,注定了雙方都絕不會輕易退出這場爭奪。

而李世民常年南征北戰,麾下逐漸聚攏起大批優秀的追隨者。李建成長期輔佐父親執政,憑借太子身份,麾下同樣也招攬了許多出色的文武幕僚。

隨著東宮和秦王兩大集團勢力日漸強盛,大唐皇位之爭,已不簡單是建成、世民兄弟間的角逐,更是雙方身後兩股龐大力量的對決與較量,而這種較量,不可能半途而廢,最後隻能是你死我活。

當然,作為大唐天子,李淵也許是唯一有能力去破解困局、阻止悲劇發生的人。然而,皇帝需要利用太子身份不斷去“誘惑”秦王,同時又借助於李世民的存在反複敲打李建成,使其不敢得意忘形。

帝王心術在於駕馭和製衡——如果太子和秦王的關係過於親密,始終不是皇帝願意看到的結果,相反若兄弟不睦,老父親倒是更加樂見其成。

唐高祖李淵

更關鍵的是,李淵性格之中還有個致命的缺陷——優柔寡斷。晉陽起兵之初,其便一再猶豫不決,而攻打長安途中,聽聞突厥偷襲太原,更是一度生出撤兵回援的打算。

而隨著時間推移,在兩個兒子愈演愈烈的奪位風波之中,李淵曖昧不明的態度,非但沒有緩和太子與秦王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反倒不斷加深著彼此的隔閡,甚至因為父親置之不理的態度,更是無形之中為兄弟二人的明爭暗鬥在不斷推波助瀾。

尤其是玄武門之變前,連續發生了三件頗為耐人尋味的重大事件,不僅令牽涉其中的李氏父子三人關係迅速惡化,也讓這場大唐曆史上最著名的同室操戈血案,失去了任何可以轉圜的餘地。

詭異的謀反事件

事情的原委還要追溯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夏天,此時天下大定,而李氏兄弟間的矛盾卻在日益加深。

當年六月某日,李淵正在長安以北的仁智宮避暑,突然接到奏報:留守京師的太子李建成正遣人將一批甲胄秘密送往慶州(甘肅慶陽)都督楊文幹。

慶州乃是西北重鎮,地理位置非常敏感,而楊文幹又是李建成一手提拔的官員——太子私運兵械鎧甲給邊關親信,又恰逢皇帝離京,如此舉動,處處透著可疑,莫非李建成要乘監國之機謀反?

南北朝以下克上的“優良傳統”,隋煬帝弑父篡位的前車之鑒,這些或遠或近的曆史,回想起來都不禁讓大唐皇帝心有餘悸,接到密報後的李淵連忙下旨,傳召太子及楊文幹速到仁智宮問話。

李建成先至,見到父親之後,立即伏地痛哭,隻求以死謝罪,李淵餘怒未消,將太子拘押於帳篷之中,隻等楊文幹趕到後,再當堂對質查明原委。

不料慶州的楊文幹在得知私運鎧甲之事外泄、太子已遭軟禁的消息後,唯恐解釋不清,連驚帶嚇竟真的擁兵造反了。

而楊文幹六月底起事,七月初叛軍便攻陷了長安西北的門戶寧州。

邊軍謀逆,太子更牽涉其中,若不能及時止息叛亂,到時恐怕四方響應以至天下大亂。有鑒於此,李淵當即下令由秦王親自出征平叛,並再次向次子鄭重承諾,待大軍凱旋之日,便是廢黜建成,改立其為太子之時。

七月初五,李世民大軍兵臨城下,寧州叛軍皆畏懼秦王威名不戰而降,楊文幹隨即兵敗被殺。

至此,太子夥同楊文幹謀反一事,基本已經塵埃落定,然而後續的處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太子府的王珪、韋挺,以及天策府兵曹參軍杜淹三人均以參與謀反罪,被一同發配到巂州。

主謀李建成卻仍以太子身份安然返回長安繼續監國,而事先許諾給秦王的太子之位,李淵事後卻隻字未提。

對於如此蹊蹺的“判決”,史家主流觀點普遍認為,李世民在謀反事件中推波助瀾,先是指使手下檢舉李建成私運盔甲,隨後又買通前往慶州宣旨的官員,在楊文幹麵前大肆渲染太子已束手就擒,最終導致慶州亂軍驚恐起兵。

因此,李淵在弄清原委之後,索性將太子、秦王兩黨成員一並處罰,同時廢立之事也再次對李世民食言。

但這一切都隻是基於猜測,而無論李建成的動機如何,私運鎧甲武器之事,形同謀逆且鐵證如山,這並非李世民所能操縱左右的。

謀逆之舉能被寬恕,最終僅僅隻是處罰幾名低級官員就草草結案,在大是大非麵前,李淵卻妄圖用“和稀泥”的方式解決問題,如此明目張膽地偏袒李建成,試問秦王在寒心之餘,是否又會感到巨大的威脅?

“楊文幹謀反”成為太子與秦王矛盾激化的一個重要標誌,而兩年之後的“東宮夜宴”事件,則讓李世民又一次看清了現實的險惡……

恐怖的東宮夜宴

武德九年六月,也許是為了彌合兄弟之間的分歧,李建成主動邀請李世民於東宮赴宴。

然而想象中冰釋前嫌、其樂融融的場景並未出現,酒過三巡,秦王突然心 *** 痛繼而嘔血不止,最終被淮安王李神通扶回西宮。

建成夜召世民,飲酒而酖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數升,淮安王神通扶之還西宮。

考慮到兄弟二人關係本就緊張,李建成以設宴款待為名,行毒害秦王之實,幾乎可以成為定論。

然而仔細分析,這場恐怖的投毒事件,很有可能出自李世民的苦肉計,因為從《資治通鑒》簡短的描述來看,實在是破綻百出。

首先,刺殺親王絕非兒戲,李建成的儲君地位並未受到嚴重威脅,既然能夠順理成章的成為皇帝,太子根本沒有冒險除掉李世民、從而公然激化矛盾的必要。

而且即使李建成要加害李世民以絕後患,也斷然不會愚蠢到選擇在自己府邸動手,從而留下殘害兄弟的口實。

其次,如果真是鴻門宴,太子起心要致秦王於死地,彼時已奄奄一息的李世民,又怎麼可能在當晚死裏逃生,然後平安回到西宮?

再來看李世民的“吐血數升”尤為可疑,正常成年人失血量達到“數升”這個標準,即使以現在的醫療條件,也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而“天賦異稟”的秦王,在吐血數升之後,還能被“扶之還西宮”,顯然當時神智清醒,也沒有喪失行動能力。

因為李世民突然地嘔血不止,令原本沒有太多名堂的尋常家宴,被渲染成一場有針對性的謀殺,目的當然是引起李淵的注意,讓李建成背上手足相殘的汙名。

然而從史料記載來看,李淵的反應相當平靜,隻是不鹹不淡地告誡太子道:“秦王素不能飲,自今無得複夜飲。”

“投毒謀殺”被定性為“飲酒過量”,而李世民“差點”丟掉性命,結果換來的竟是李淵如此漫不經心且極為低調的處理方式——太子、秦王在老父親心中的地位孰輕孰重,已經是一目了然。

好在考慮到兄弟二人劍拔弩張的關係已經到了完全無法調和的地步,李淵建議次子離開長安,到洛陽就藩。

裂土分茅,當然正中李世民下懷,而如果真能如此,也許太子、秦王的所有矛盾都將迎刃而解,之後那場悲劇大概率也不會上演。

然而李建成等人擔心李世民去往洛陽後,如同放虎歸山,將更加難以製約,“不如留之長安,則一匹夫耳,取之易矣。”便拚命向父親上疏,暗指秦王府上下,聽聞移藩東都,歡欣雀躍,實在是居心叵測,請求皇帝務必要將秦王留在京師。

結果毫無主見的李淵,經不起太子與齊王的反複慫恿蠱惑,再次收回成命。隻是對 *** 而言,雖然如願將李世民困在長安,卻為其日後覆亡埋下了伏筆……

致命的“太白經天”

“東宮夜宴”發生不久,又出現了一件對李世民極為不利的偶然事件——從六月開始,太白金星連續兩次在白晝出現,而這種被稱為“太白經天”的天文異象,通常便預示著即將發生戰爭、變故或重大的政治動蕩。

李淵憂心忡忡之際,負責觀察天象的太史令傅奕進一步向皇帝解釋:“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

傅奕和李建成集團是否存在關聯,史料中並無明確記載,然而“秦王當有天下”的致命指控,不僅觸及天子底線,也將無辜的李世民推向了風口浪尖。

六月初三,李淵召秦王入宮,當麵質問次子是否動了取而代之的心思,否則為何長安上空會屢屢出現“太白經天”的異象?

隻是天象本就虛無縹緲,這要李世民如何自證清白?而一旦解釋稍有差池,可能李淵當場便會“大義滅親”。

好在李世民並未刻意去解釋太白經天之事的原委,而是將話題巧妙引向父親的“禁臠”——直指建成、元吉兄弟與父親最寵幸的尹德妃、張婕妤有染,穢亂宮闈。

轉移話題果然有效,李淵不再糾結“太白經天”之事,但為了進一步弄清後宮醜聞的真相,震怒中的皇帝下令三位皇子次日(即六月初四)一同入宮,當麵對質。

李世民雖暫時死裏逃生,然而“宮闈秘聞”不過是其急於脫身而憑空捏造的謠言,一旦次日君前對質拿不出真憑實據,再加上此前懸而未決的“太白經天”事件在旁推波助瀾,秦王的下場可想而知。

更關鍵的是,回顧這幾次詭異事件的前因後果,加上李淵頗具爭議的處理 *** ,秦王應該也能感受到了不僅繼位毫無希望,連自身的安危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首先:太子李建成幾乎已成定論的謀反案,最後不了了之,東宮夜宴“鐵證如山”的謀殺案,李淵也隻是輕描淡寫地告誡長子“自今無得複夜飲”,而且對許諾的分封洛陽之事隻字不提。

而僅僅是因為虛無縹緲的天地異象,李淵就能興師動眾向李世民問罪,甚至擺出一副要置其於死地的模樣。

也許直到這一刻,李世民才真正意識到,真正可怕的敵人,並非與自己鬥得你死我活的兄長李建成,而是一直不動聲色、冷眼旁觀的父親。

在高祖的眼中,大唐王朝的繼承人,始終隻會也隻能是太子李建成,而天下日漸太平,秦王早已失去了利用價值。

“太白經天”不僅讓李世民徹底醒悟,更成為壓倒秦王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不盡快先下手為強,最終隻能是死路一條。

六月初四清晨,李世民及尉遲敬德等心腹,率百餘名死士提前埋伏於玄武門之內,靜候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到來,待太子、齊王奉旨入宮之時,伏兵突然暴起,將毫無防備的二人一舉擊殺。

六月初七,即玄武門之變發生三日後,李淵改立次子李世民為太子,兩月之後,高祖下詔禪位……

父子的宿命,也是大唐的悲劇

李世民的終極反撲成功了,大唐王朝也即將迎來其289曆史中,最偉大的聖明君主和最璀璨的“貞觀之治”。

隻是設計殺害太子,又逼迫父親禪位,如此手足相殘、以下克上之舉,畢竟是太宗皇帝遭後人詬病且難以洗脫的政治汙點。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由封建倫理綱常構建的傳統語境中,“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確是無可辯駁的真理,隻是任何人換做是當日的李世民,可能都會做出玄武門兵變的選擇。

退而言之,即使秦王願意坐以待斃,天策府的文臣武將,又怎會甘願束手就擒?一旦李世民上位,所有官員便是從龍之臣,而秦王若是爭儲失敗,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成為這場政治鬥爭的殉葬品。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雖然也曾一度矛盾、猶豫、掙紮,然而其麾下如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尉遲敬德等絕對擁躉,“舉事”之心卻遠比秦王更加堅定決絕,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甚至以脫離天策府相逼,促使李世民最終下定了反戈一擊的決心。

所以,無論陰謀陽謀,無論文鬥武鬥,唐初的這場帝位之爭,最終都會走向手足相殘、兄弟鬩牆的道路。

而這場勢在必行的血腥政變,不在暗藏殺機的玄武門,也會在暗流湧動的太極宮;不在公元626年六月那個平靜的清晨,也終究會發生在李淵駕崩之前的某個黃昏或者深夜……

這是大唐開國的悲劇,也是李氏父子無法逃避的宿命……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3627.html

“玄武門前夜:三次疑點重重的離奇事件,為秦王血腥奪嫡埋下了伏筆” 的相關文章

秦朝滅亡之後,後宮的妃嬪都去了哪裏?

秦朝滅亡之後,後宮的妃嬪都去了哪裏?

秦朝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今天曆史網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秦始皇的後宮,一直是一個謎。後宮裏有多少嬪妃,分別都是些什麼人,這些後妃叫什麼名字,《史記》中一概沒有記載下來。別說後妃的名字,就是秦始皇的皇後是誰,都不清楚。很多人說,秦始皇沒有立皇後。就算...

曆史上項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曆史上項羽的一生都做出了哪些貢獻?

項羽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心中的英雄人物,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時勢造英雄。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伴隨著朝代的歲月更迭,很多英雄人物陸續粉墨登場。秦朝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在我國的發展曆程中占據非常特殊的地位。不過,由於秦始皇的殘暴專治,秦...

張九齡是誰?曆史上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張九齡是誰?曆史上的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眾多詩人當中,張九齡可謂是官場情商比較高的一位。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張九齡是嶺南(今廣東韶關)人,自幼聰明伶俐,才智過人,在現代社會剛進學前班的五六歲年齡時,就能夠出口成詩,被當地人引為驕傲。當地迄今還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7歲那年他隨家人去遊覽寶林寺,此時恰逢韶州府太守率領本府的官...

王達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王達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明朝,中國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帶來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王達,江蘇無錫人,生於公元1350年,是明成祖時期有名的書法家、畫家,還是優秀的詩詞達人。他與浦源、王紱合稱";錫山三傑";,與解縉、王璲、王洪、王偁並稱大明";東南五才子";。然,...

蜀漢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不派魏延與張郃正麵交鋒是為何?

蜀漢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不派魏延與張郃正麵交鋒是為何?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出師北伐。今天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文章,歡迎閱讀哦~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參軍馬謖去守街亭,派高翔去街亭東北的列柳城駐紮,抵擋魏國大將張郃,因為擔心高翔不是張郃對手,又讓魏延去街亭之後駐紮,以防不測。魏延作為猛將,是這時蜀漢武將中的一哥,諸葛亮為什麼要把魏延放在街亭之後...

麵對莒和即墨兩座城池時,樂毅采取的是什麼樣的辦法?

麵對莒和即墨兩座城池時,樂毅采取的是什麼樣的辦法?

樂毅伐齊是戰國中後期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打敗齊國的一次軍事行動。今天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樂毅率軍伐齊,摧枯拉朽地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包括打下齊國的都城臨淄,中間沒有任何停頓。可是,當齊國最終隻剩下莒和即墨的時候,樂毅卻采用了圍而不攻的方式,停頓下來,這樣一停頓就是三年...

曹丕殺了幾個兄弟 曹丕真的對自己的兄弟下手了嗎

曹丕殺了幾個兄弟 曹丕真的對自己的兄弟下手了嗎

還不知道:曹丕真的殺了親兄弟嗎?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曹丕字子桓,是魏晉時期三曹代表之一,建安文學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曹魏開國皇帝,他也是曹操和卞夫人的嫡長子。曹丕自幼聰明好學,博覽群書,又能通曉諸子百家學說,對待部下謙遜和藹。善於和百官打交道,又宅心仁...

漢武帝和衛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兩人關係很深嗎

漢武帝和衛青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兩人關係很深嗎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漢武帝和衛青的關係到底有多深?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衛青在時,武帝安撫太子,都不會親自去說,是通過衛青告訴太子爹很看好,衛青死後再也沒有這樣的中間人了。武帝這樣剛愎自用的皇帝怎麼也不像是會和兒子聊家常的人。漢武帝剛開始還是為了聯合大月氏打擊匈奴。當然,漢武帝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