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李世民為什麼不立才能出眾的李恪為太子?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09-01)2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李世民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公元642年,太子李承乾被唐太宗廢黜,發配黔州。

而繼其太子之位的是他的同母弟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那麼李承乾之後,為什麼李世民會將太子之位給了軟弱平庸的李治,而不是更為優秀的李恪呢?

其實,原因主要有四點。

之一,嫡庶尊卑有別。

眾所周知,李治是長孫皇後所出,是中宮嫡子,而李恪是妃妾所生,算是庶出。

李世民為什麼不立才能出眾的李恪為太子?

嫡庶有別的觀念在封建社會可謂是根深蒂固,向來是主張立嫡不立賢。就拿晉武帝來說,其英明一世,可最後在選擇太子的問題上還不是犯了糊塗,立了 *** 兒子司馬衷為太子,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難道晉武帝不知道司馬衷是傻子嗎?當然知道,可是他也知道司馬衷是皇後所出,是中宮嫡子,所以就算知道司馬衷是傻子,他還是立了司馬衷為太子。

而現在看李治,他是堂堂嫡子,又不傻不癡的,所以李世民出於各種因素考慮自然會選擇他為太子,而不是庶出的李恪。

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原因!

當然了,並不是說嫡長子繼承製就完全必須得遵守!

太子無德,照樣可以換人,司馬炎當年也不僅僅是因為司馬昭是嫡子這一調。楊皇後那裏也給了他很大得壓力,再加上司馬衷有個好兒子,司馬炎有點想隔代傳。

除非是在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親自立下了規矩,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那就沒辦法了。如果不遵守那就是違背祖訓,是國本之爭。當年萬曆皇帝沒少為這事兒生氣,他想立小兒子福王,但無奈其非嫡非長,和大臣爭了許多年,最終還是放棄了。

然而李世民不一樣,他沒那麼大壓力,畢竟自己都不是長子!

那麼他為何還是堅定的選擇了李治呢?那就是後麵這三點了!

第二,李恪身上有前朝血脈。

大家都知道,李唐天下是從楊家手裏奪過來。

李世民為什麼不立才能出眾的李恪為太子?

所以,李楊兩家本就有著莫大的仇恨。前朝的餘孽向來是為當朝所不能容的,而李恪的母親恰恰是前朝公主,而他李恪就是前朝亡國之君隋煬帝的親外孫。有這層關係在,試想唐太宗李世民又怎麼可能會把皇位傳給李恪,立他為太子?

從李恪的名字“恪”字就可以看出來,李恪從生下來的那一刻起就與李家皇位無緣了,李世民給他取名“恪”就是在告訴他要恪守本分,安心做個皇子,不要非分妄想得到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李家天下,是不會傳給你這個流著楊氏血脈的人的。

所以,李世民寧願選擇軟弱的李治做太子,也不願選優秀但卻流著楊氏血脈的李恪。

第三,李世民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避免兒子們自相殘殺。

我們都知道李恪確實是很優秀,也是李世民眾多兒子中最像他的人,相比起軟弱平庸的李治來說,確實要優秀很多。按理廢了李承乾後,應該立他為太子才對。

然而正因為李恪的優秀,頗像李世民,才會讓李世民徹底斷了立他為太子的想法。別忘了李世民是怎麼坐上皇位的?

那可是經過了玄武門之變,弑兄殺弟而得來的。

因此,他深深明白皇位的誘惑力有多麼大,親情在權利麵前有多麼卑微,所以,身為父親的他,當然不希望兄弟相殘的戲碼發生在他的兒子們身上。

李恪雖然優秀卻過於狠,剛斷。而李治雖然軟弱平庸,卻生性仁厚。

李世民曾說過:“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由此可見,李世民非常認可李治的仁厚善良。

所以,李世民才會立他為太子,繼承大統。因為他知道這麼一個仁厚的人上位後,一定會厚待自己的兄弟。

而要是李恪上位,到時候會如何對待他自己的兄弟又有誰會知道呢?

第四,外戚

李治乃是長孫皇後所生,其背後乃是以長孫無忌為首的整個關隴集團,這是一股極大的勢力。特別是長孫無忌,淩煙閣之一功臣,大權在握,堪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肯定是要支持李治這個外甥的。李承乾被廢後,是長孫無忌堅持將李治推上了太子之位。

而期間李世民因李治過於軟弱,曾有心易儲,可是又被長孫無忌給阻止。

有這樣一個舅舅,李治基本上可以高枕無憂了!

以上四個原因就是李世民為什麼會把太子之位給了李治而不是更為優秀的李恪的原因。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09/81774.html

“李世民為什麼不立才能出眾的李恪為太子?”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