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01-20)29

齊相管仲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管仲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齊相,但曆史上對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

單在《論語》中,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就或褒或貶,褒貶抵捂,著實令人費解,從而引發出了對管仲“仁”與“不仁”的爭論。

一些人認為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輔助齊桓公首霸中原,成就了不朽的功業,是為“仁”,而管仲在私德上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並為仇敵之相,甚至在戰場上敗逃則具有“不仁之行”。

其實管仲的這些“不仁之行”是與其政治家的角色不可分割的,對於管仲的評價,也不能不考慮到他的這一身份以及脫離他所處的時代,而是要對其進行立體的分析。

不過當我們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以這些“不仁之行”,質問管仲本人時,似乎聽到了管仲的內心的辯解:為定社稷,以利齊國,以不仁之行,行仁之實。

本篇筆者就從孔子對管仲的“仁”與“不仁”的評價說起,聊聊管仲的生死觀。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管仲的“仁”。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篇》

對於管仲“仁”的評價較早的是春秋晚期的孔子,正如上述孔子所說,他認為管仲的“仁”表現為輔佐齊桓公建立了霸業,也明確地表示,齊桓公不用武力就可以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這都是管仲的力量,是他仁德的表現。

而對於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業的功績,曆來也有很多論述,不少人更是認為齊桓公開創了一個霸政的新時代,正如《齊文化通論》一書中所說:霸政是與夏、商、周三代時期的“王政”及秦漢以後的“專製”時代相對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特殊的政治體製。

齊桓公作為春秋五霸之首,其實並不是單單說的他稱霸的時間早,也說明了他創造的霸業最為顯赫,影響力也極為深遠,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管仲輔佐之功。

此外,《論語·憲問篇》亦記載了孔子對於管仲的另外一個評價,即: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意思是孔子認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了,如果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或許死在小山溝裏,也沒人知道。

這個評價則是說,管仲輔佐齊桓公見了的霸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原民眾免受了蠻夷入侵帶來的傷害,當然也保護了中原文明免受遊牧民族的破壞,更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利益,這點也是做到了“仁”。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孔子對於管仲“仁”的評價,也是被後世所認可的,那麼孔子為何還會認為管仲“不仁”,而他的不仁又表現在哪些方麵呢,我們接著說。

管仲的“不仁”。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篇》

上述記載是孔子在說管仲的“不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管仲這個人器量很小,還不節儉,此外還不懂的君臣之禮,畢竟管仲的所用的器具和國君那是一個級別,這明顯是違背儒家倡導的“禮”,自然也屬於“不仁之行”的範疇。

而對於管仲的“不仁之行”,管仲自己也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說到這點,我們就要先說說管鮑之交這則千古美談的故事了。

鮑叔牙是齊國的大夫,管仲發跡之前,異常貧困,但是鮑叔牙並沒有嫌棄管仲的貧窮,而是每次都盡心盡力的幫助管仲,而正是和鮑叔牙的交往,讓我們進一步地認識到了管仲的“不仁”,而在《史記·管晏列傳》中,也記載了管仲的“自我檢討:

1。嚐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

意思是管仲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管仲總是多要一些。

2。嚐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

意思是管仲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結果卻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於窘境。

3。吾嚐三仕三見逐於君

意思是管仲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

4。吾嚐三戰三走。

意思是管仲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5。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

意思是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

這五點是管仲的自我檢討,不得不說,這也是後世人認為管仲“不仁之行”的五個方麵,總結起來就是貪心、不智、不忠、軟弱、不羞恥,這些夠了嗎,當然夠了,在古代僅憑其中的一個不能忠君,幾乎在仕途上判了“死刑”,更何況管仲一下有五條。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不過管仲的這些“不仁之行”,在鮑叔牙那裏根本都不是事,因為鮑叔牙“知其賢”,而這個“賢”並不是一般的“有才”,而是一種不拘小節,考慮國家大義的“大仁”,正如《史記·管晏列傳》中太史公司馬遷的評價一般: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意思是孔子小看了管仲,他是無可爭議的賢臣。

說完了管仲的“仁”和“不仁”,我們接著就重點從管仲的生死觀,來看管仲的“不仁”之仁。

管仲的生死觀。

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史記·管晏列傳》

上文我們已經說到了管鮑之交,而在後來兩人卻分別效忠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後來這兩人爭奪齊國的國君之位,公子糾失敗,而小白成功,也就是後來的齊桓公。

齊桓公繼位後,就以齊國的聲威讓魯國殺死了在魯國避難的公子糾,而管仲也被囚禁,當然和管仲一起被囚禁的還有召忽,而這兩人對於是否該從主死節上,卻有了明顯的分歧。

先說召忽。

殺君(指公子糾)而用吾(指召忽)身,是再辱我也。——《管子·國君大匡》

公子糾死後,齊桓公在鮑叔牙的建議下,打算啟用公子糾的手下管仲和召忽,對此,召忽也極其明白,他如果和管仲一樣轉投齊桓公,也一樣會受到重用,正如召忽自己所說:今既定矣,令子相齊之左,必令忽相齊之右。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但是召忽卻不願意這樣,他認為齊桓公殺了自己的主子公子糾,現在在重用他,是對他再一次的侮辱,所以他選擇做“死臣”,並且說出了“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兩立,行不虛至”的名言,之後他為自己的選擇義無反顧,從主死節,即:入齊境,自刎而死。

夷吾(指管仲)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管子·國君大匡》

麵對召忽的從主死節,管仲卻認為他作為人君的臣子,是受國君的命令為國家效力,這樣又豈能為公子糾一個人而犧牲呢,並且進一步說出了能讓自己從死節的三個方麵: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

此外,管仲認為自己死了是不利於齊國的,而自己活著才能讓齊國強大,即:夷吾生,則齊國利;夷吾死,則齊國不利,當然這並不是管仲的自誇,而後來的曆史也證明了,管仲確實做到了這點。

其實,說到這裏我們也能看出,管仲和召忽兩人在生死觀上是截然不同的,召忽願意從主死節,但是管仲卻不願從主而死,因為他心中裝的並不是國君個人,而是齊國,而是天下社稷。

召忽從主死節,贏得了後人忠義之士的讚美,但仔細想想,這種忠義似乎過於偏狹,是僅僅對一個國君的忠,這與管仲相比,隻能算是小忠小義,而管仲才是真正的“大仁大義”,以天下為己任,或許正是管仲的座右銘。

《淮南子·泰族訓》亦評價管仲曰:管子憂周室之卑,諸侯之力征,夷狄伐中國,民不得寧處,故蒙恥 辱而不死,將欲以憂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亂也,意思是說,管仲寧願蒙受囚禁的恥辱而不自殺,是因為擔憂夷狄異族的禍患和想要平定夷狄異族的暴亂,這也是對於管仲“大仁大義”的肯定。

管仲不為公子糾殉身,而改事齊桓公,這點與傳統的“一身不事二主”的忠君思想也是明顯相背離的,在當時也是很嚴重的失節行為,是不被世俗觀念所容忍的,管仲也說自己的這種行為是可恥的,隻有當時的鮑叔牙不認為管仲的這種行徑是 *** 。

不過也體現了管仲忍辱負重,重大義而不拘小節的個性,所以我們從管仲後來對於齊國的貢獻,也能看出,管仲是以天下為己任,他認為建功立業,造福於民,這才是他應該做的,也是他所認為的“大仁之行”。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而管仲在生死麵前的抉擇,也被後世很多人讚賞,《戰國策·齊策》有雲: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淮南子·說林訓》有雲:管子以小辱成大榮,此外,還有其他褒揚的評價,筆者暫不一一列舉。

不過上文我們已經說了管仲一身事二主,是不被當時世俗所認可的,這種不忠於君的行為,也讓很多國君所不齒,那麼管仲為何能被齊桓公重用,並且成就一番霸業呢,其實這還是因為鮑叔牙舉薦的功勞。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史記·管晏列傳》

上文我們已經數次說到管鮑之交,而管仲能夠從階下囚到齊相,這其中也少不了鮑叔牙的舉薦,如果沒有鮑叔牙的賞識,管仲諸多“不仁之行”,不僅不會受到重用,甚至還可能無立錐之地,正如管仲所說,鮑叔牙是他的知己。

齊桓公繼位之後,曾向鮑叔牙尋求怎樣才能定社稷,而鮑叔牙毫不含糊的就說“得管仲與召忽,則社稷定矣”,但是齊桓公卻認為“夷吾與召忽,吾賊也”而不願意重用,後來在鮑叔牙“夷吾之不死糾也,為欲定齊國之社稷也”的勸說下,管仲才得以回到齊國大展拳腳,並且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管仲與鮑叔牙是至交,但是在治理國家的層麵上,管仲卻不認私情,在管仲病重時,齊桓公前去探視,讓管仲為自己推薦接替管仲為相的人選,當齊桓公提出要用鮑叔牙為相時,管仲極力發對,他認為鮑叔牙的性格不適宜為相,而是推舉了更為適合的隰(xí)朋為相。

不過齊桓公心目中的丞相並不是隰朋,而是豎刁、公子開方和易牙,並且認為他們是佞臣,管仲堅決反對齊桓公任用這三人為相,甚至還要求齊桓公立即驅逐這三人,《呂氏春秋·先知覽》記載:願君之遠易牙、豎刀、常之巫、衛公子開方。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不過在管仲和隰朋相繼去世之後,齊桓公就把管仲的話拋到了九霄雲外,把豎刁等三人召回複職,用為近臣,而這三人後來也專了齊國的政權,正如《國語·晉語》記載:管仲歿矣,多饞在側,由此可見,管仲死後,齊桓公身邊佞臣泛濫已經遠近聞名了。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而豎刁等人聯合作亂,把重病的齊桓公禁閉在受宮之中,最後卻被活活餓死,而他在臨死前,最終發出了“若死者有知,我將何麵目以見仲父(指管仲)衣乎?”(出自·《呂氏春秋·先知覽》),齊桓公如果聽從管仲的話,又何以至此呢?

綜上所述,我們已經可以得知管仲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其實他並不是怕死,而是為定社稷,以利齊國,管仲最終也做到了這點,成就了不世之功業。

管仲作為春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改革家,他傾畢生精力,內行富國強兵之道,外建尊王攘夷之偉業,這正是管仲的“不仁之行”背後的“大仁大義”。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1601/42775.html

“齊相管仲,為何甘願被囚受辱也不願從主死節?” 的相關文章

武則天和李治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兩人是真愛嗎

武則天和李治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兩人是真愛嗎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武則天與李治是真愛嗎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傳統曆史形成了一個固有觀念,普通人談情說愛天經地義,帝王之家便是一種虛無或浪費。所以,普通人生活的超然,帝王家的生活庸俗,以致於人們寧肯相信潘金蓮曾經愛過武大郎,也不願相信唐玄宗愛過楊玉環。而當聖潔的愛情擺...

正史中怒鞭督郵的人真的是張飛嗎?

正史中怒鞭督郵的人真的是張飛嗎?

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讀過《三國演義》的都大約記得第二回裏邊有個情節——張翼德怒鞭督郵。劉備因為討黃巾有功,被任命為安喜縣尉。但是,有個督郵看不起劉備且索要賄賂無果,按照朝廷命令要把劉備的縣尉官職免去,劉備處處忍讓...

曆史上漢文帝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有哪些作為?

曆史上漢文帝是個什麼樣的皇帝?有哪些作為?

漢文帝名叫劉恒,是漢太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為薄太後。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漢文帝,劉恒,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和兒子劉啟統治時期被稱為“文景之治”外,也有很多人說漢文帝是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自公元前22...

有哪些與蔣琬相關的軼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與蔣琬相關的軼事典故?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蔣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鄉縣人。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蔣琬最初隨劉備入蜀,為廣都縣長。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才免於一死。後重獲啟用,受到諸葛亮的悉心培...

裴子野是個怎樣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為與成就?

裴子野是個怎樣的人?他的一生有哪些作為與成就?

裴子野(469年~530年),字幾原,河東聞喜人。南朝大臣、史學家、文學家,太中大夫裴鬆之曾孫,“史學三裴”之一。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勤奮好學,善於屬文。初仕南齊,起家武陵左常侍、右軍參軍,以父喪去職。梁朝建立後,除右軍參軍、廷尉正,出任冠軍錄事參軍,遷國子博士,轉比...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為何完全不同

商鞅和張儀都是秦國的功臣 兩人結局為何完全不同

還不知道:都是秦國功臣,為何商鞅被車裂,張儀卻善終?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秦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最終吞並六國,統一中原,其發展進程可謂波瀾壯闊。當然,它的發展曆程中,曆代秦王君主和大臣都付出了巨大努力和艱辛。在曆任秦國宰相中,有兩個從魏國來的大臣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漢獻帝在被曹操借時 其他諸侯在做什麼

漢獻帝在被曹操借時 其他諸侯在做什麼

曹操迎漢獻帝時,其他諸侯為何無動於衷,都在幹什麼?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三國中的曹操的勢力之所以能夠發展壯大的這麼迅速,其中一個原因便是他的手中控製著漢獻帝劉協,這讓他能夠名正言順的去擴大自己的地盤。曹操的實力也正是在他迎奉漢獻帝之後,才逐漸發展...

曹操到死都沒有對司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還是另有打算

曹操到死都沒有對司馬懿 曹操是下不了手還是另有打算

曹操臨死前為何不除掉司馬懿?曹操是怎麼想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說到三國時期曹魏大老板,也就是曹操,或許讓無數人一下子便想到了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負我”,此話乃是曹操所講。曹操這句話雖然已經說了將近2000年了,但是從他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