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1)124

對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還能存續一百多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大唐在經曆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後,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方麵都達到了頂峰。

在唐玄宗當政的天寶年間,甚至出現了萬國來朝的鼎盛場麵。

然而物極必反,安祿山卻借機發動了政變,史稱安史之亂。這次政變從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共持續了8年時間,從這之後,大唐就盛世不再,感覺就要熄火了。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又繼續存續了144年。而唐朝整段曆史也不過289年,也就是說安史之亂後半段占了大唐的一半時間。

安史之亂無疑是一記重拳,然而在這之後,為什麼唐朝還能存續一百多年呢?

這要從經濟、政治局勢以及軍事等方麵進行分析。

經濟未曾受到影響

在經濟方麵,唐朝皇帝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使得經濟能夠如常運轉。

公元758年,唐肅宗在產鹽地設置了監察院,這地方是由中央管轄,統一購買當地的鹽,再由鹽官賣出。鹽官高價賣給各地的商人,這些商人再到全國各地販賣鹽。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通過這種舉措,國家就掌握了對鹽的買賣的主動權,利潤就由國家獲得。這項措施可以有效地緩解當時的財政危機。

另一方麵,他還在各地設置知院官,主要就是負責對當地的物價以及市場進行調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國家對地方經濟的控製。

同時,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讓北方的很多人倉皇逃到南方。這就導致南方的人口突然暴增,而當地的生產就要根據人口而變動。

原來的莊稼是一年一熟,而隨著勞動力的增加,變成了一年兩熟甚至兩年三熟,這使得南方也快速地富了起來。而其賦稅也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提升,賦稅成了朝廷收入的重要來源。

總得來說,雖然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大受打擊,但錢袋子始終不曾虧空,這也是唐朝能夠繼續維係一百多年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政治局麵保持平衡

而唐朝之所以能夠繼續維係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官僚之間、官宦集團之間爭鬥不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他們的爭鬥恰恰增加了皇權。

比較典型的就是代表朝官的南衙和代表宦官的北司之間的爭鬥。

從安史之亂之後,宦官的權利就日漸增大,如李輔國擁立唐肅宗有功,權力更大。不僅掌握著禁軍大權,還控製著各地方的主將。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唐代宗時期,宦官又被任命為樞密使,權力更大,不僅左右著中央和地方的人事任命,甚至還決定著皇帝的廢立。

宦官專權,就引發了宦官和皇族以及朝廷官員之間的尖銳矛盾。

而皇帝也正是利用了這種爭鬥,或者是利用官僚打擊宦官,或者用宦官打擊官僚,達到了一種微妙的政治平衡的局麵。

唐代宗在位時期,他先是利用宦官集團的內鬥,殺掉了宰相李輔國,後來他又殺掉了權力很大的宦官魚朝恩。在公元805年,唐順宗即位之後,又在柳宗元等人的幫助下又進一步對宦官的權力進行了打擊。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同時,宦官也一直在反擊,比如“王二八司馬事件”。

公元805年,俱文珍發動政變,迫使順宗退位,憲宗即位,接著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劉禹錫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貶斥。

再就是835年的甘露之變,唐文宗在位時期,和宰相李訓、鄭注等密謀準備捕殺宦黨,結果被宦官發現,派出了大量禁兵誅殺了許多朝官,包括李訓、鄭注等人在內的十餘家全部被殺。

在這種爭鬥下,兩派勢力都各自有損,無暇他顧,從側麵增加了皇權。雖然處在混亂的鬥爭中,但確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

軍事力量相互挾製

當然,唐朝能夠繼續存續的最後一個因素,就是軍事力量的相互挾製,其實就是軍事上的一種平衡狀態。

首先表現在大唐周邊的少數民族,如回鶻、吐蕃等,這些小族雖然時不時地來犯,但他們本質上是依賴唐朝而生存的,可以不定期地要點錢要點地啥的。

如果唐朝就此滅亡,他們再找誰要錢呢?所以,本質上來講,這些外族勢力反而不想讓唐朝滅亡。

另一方麵就是唐朝散落在各地的節度使了,所謂的節度使,就是地方上的軍事集團。

當初在唐朝初期的時候,在各地設立了很多節度使,本意是讓他們各自管轄一個小小的城鎮,然而隨著大唐疆域的開闊,各地節度使就越來越擴張,權力也越來越大。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有了財政權、兵權和政權,儼然是個小朝廷的樣子。所以後期也會有一些節度使發動叛變,唐朝就得派人鎮壓他們。

而安史之亂,隻是名義上鎮壓了,但這些藩鎮的節度使實際上還是繼續存續的,他們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就越不把朝廷放在眼裏。

節度使一般都分散在各地,他們權力都很大,誰也看不起誰。

即便是開打,也沒法消滅對方,消滅了一個,又出來一個新的。這些節度使雖然時不時地鬧一鬧,但其實還是要聽中央的。

朝廷雖然拿他們沒辦法,但這些藩鎮也不會貿然起兵,這其實也是一種很微妙的軍事平衡的關係。大家的意思都很明確,就是咱們就這樣待著,誰也別打誰。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也就是在軍事上,其實安史之亂後麵沒出什麼大亂子,各地的節度使割據一方,安守一隅。

而朝廷更不會去捅這些馬蜂窩,並且他們之間還有一點相互製衡的意思,這也就保了唐朝下半段的平安。

總起來說,雖然自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再也沒有回到巔峰時期。但細水長流,各方勢力在互相爭鬥中達到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才使得皇權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但內鬥消耗的終究是這個國家的國運,尤其是後期的宦官專權更是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自黃巢起義開始,它破壞了東南財賦運往關中政治中心的道路,唐朝的氣數就盡了。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649.html

“安史之亂唐朝盛世不再 唐朝為何還能持續一百多年” 的相關文章

李旦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都經曆了什麼?

李旦是什麼出身?他的一生都經曆了什麼?

李旦,唐朝第五位皇帝,武則天第四子。下麵由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著往下看說起唐睿宗李旦,誰敢說他不牛逼,包括他自己,上兩輩,下兩輩,再加上他哥哥,六位親人個個是皇帝,你說牛氣不牛氣。曆史上古代帝王,因皇位能世襲,爺爺和爹、兒子、孫子做皇帝的比比皆是。然而,娘、哥哥做皇帝,...

鄧綏是什麼出身?她對漢朝都有哪些作為?

鄧綏是什麼出身?她對漢朝都有哪些作為?

鄧綏絕對是值得我們後人銘記的傑出女政治家, 這是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元興元年(105年),漢和帝去世,年僅24歲的皇後鄧綏成為太後,開始了臨朝稱製16年的生涯。那鄧綏是如何治理漢朝的呢,為何她死後鄧家慘遭打壓呢。一,出身名門鄧綏出身南陽鄧氏,是東漢開國第一功臣鄧禹...

劉備取益州龐統有上中下三計 劉備為何會選擇中計

劉備取益州龐統有上中下三計 劉備為何會選擇中計

還不知道:劉備取益州時,龐統提供了上中下三計,為何劉備隻選用中計?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事實上,龐統提供了上中下三計後,劉備之所以隻選擇中計,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上中下三計劉備前半生,一直顛沛流離,雖然他有關羽張飛這種絕世猛將相助,但苦於沒有長遠的規劃,所以他...

乾隆皇五子永琪一共有多少子女?他的獨女是什麼結局?

乾隆皇五子永琪一共有多少子女?他的獨女是什麼結局?

永琪,生於公元1741年,活了不到30歲,是乾隆皇帝的第五個兒子。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清朝在我國古代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個朝代是我國曆史中最後一個封建製度的王朝。清朝共創立了二百七十餘年傳位了十二位皇帝,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了,他們在位的...

曆史上司馬昭是真的想奪取皇位嗎?他最後為何沒有這麼做?

曆史上司馬昭是真的想奪取皇位嗎?他最後為何沒有這麼做?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典故源自三國時期, 曆史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已經成為民間俗語。就算是沒上過幾天學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並非常嫻熟地運用。也就是說,這句話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大家都知道。而作為本義,所所的是司馬昭想篡奪皇位,自...

王淩當初騎兵反抗司馬懿 最後為什麼不戰而降

王淩當初騎兵反抗司馬懿 最後為什麼不戰而降

還不知道:王淩起兵反抗司馬懿,為何不戰而降?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淮南三叛,事情發生於曹魏後期,由於司馬懿父子篡奪大權,使得重鎮壽春的將領先後發生三次反抗司馬氏的兵變。這三次分別為王淩之叛(251年四月)、毌丘儉文欽之叛(255年正月)及諸葛誕之叛(257年五月—...

裴寂是什麼人?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裴寂是什麼人?他最後是怎麼死的?

裴寂唐朝開國功臣、也是唐朝第一位宰相。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著往下看吧~裴寂是唐高祖李淵最寵幸的大臣。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掉兄弟李建成、李元吉,並逼迫李淵退位以後,他是怎麼對待李淵這位最寵幸的老部下的呢?先來說說裴寂為什麼是李淵最寵幸的大臣。李淵在起兵以前,裴寂就是他最好的朋友,...

襄樊之戰關羽要是將女兒嫁給孫權 最後能夠消滅曹魏嗎

襄樊之戰關羽要是將女兒嫁給孫權 最後能夠消滅曹魏嗎

對如果襄樊之戰時,關羽將虎女嫁給孫權犬子,他能滅掉曹魏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襄樊之戰是蜀漢命運的轉折點,當時劉備拿下漢中,以及劉封和孟達拿下東三郡後,劉備的實力達到了巔峰時期,但是隨後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在這場大戰之後,孫劉聯盟破滅,關羽兵敗被殺,荊州落入東吳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