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我國千萬百姓,今卻被很多人遺忘

中國曆史3天前3

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 詩句寫盡了大自然的壯闊與人世間的艱辛。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漫長歲月裏,自然災害和饑荒時有發生,無數百姓流離失所,生命遭受嚴峻考驗。然而,就在這危難之際,一個勇敢的福州商人不遠萬裏,冒著生命危險,從海外偷渡回來一根看似不起眼的藤蔓,卻為我國解決了根深蒂固的糧食危機,拯救了千萬生靈。這位可歌可泣的人物到底是誰?他是如何在重重困難中完成這項艱巨任務的?他的功績又為何被世人所遺忘?

紅薯在中國的傳播之路

紅薯原產於美洲中部的墨西哥和哥倫比亞一帶,是印第安人世世代代栽培的農作物。公元1492年,哥倫布航海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人將紅薯帶回歐洲,並在本土和殖民地大規模種植。

16世紀上半葉,西班牙人將紅薯引入菲律賓群島,在這片熱帶氣候的土地上,紅薯很快繁衍生息,成為當地重要的糧食作物。由於產量高、耐旱耐瘠,紅薯在菲律賓群島廣為流傳,並逐漸傳播至周邊地區。

就在這一時期,一位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在菲律賓經商時,偶然發現了這種神奇的塊根植物。陳振龍見識過家鄉福建的貧瘠環境和頻繁發生的旱災,深知引進高產的紅薯對解決糧食危機至關重要。於是,他暗暗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紅薯帶回中國。

然而,西班牙殖民者對紅薯嚴加看守,視之為寶貴財富,禁止外流。陳振龍曆經三番五次的嚐試,終於在1593年5月,將紅薯藤條絞入船上的一根繩索中,吊在船舷下,一路漂回福州。

就這樣,在陳振龍的不懈努力下,紅薯這株來自美洲的神奇植物,終於傳入中國。當時正值明朝萬曆年間,福建全省遭遇一場"旱魃為虐,野草無青"的大旱災。陳振龍的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彙報其父帶回紅薯藤的經過,並推薦這種產量高、易種植的農作物。經過試種,紅薯不僅可以充饑,而且四個月就能成熟,產量之高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有了紅薯這一救命稻草,福建當年的大旱災得以緩解。福建巡撫金學曾為此專門立碑紀念,並大力推廣紅薯在全省的種植。很快,紅薯就在福建各地遍地開花,成為解決糧食短缺的主力軍。

陳振龍的英勇壯舉

陳振龍出生於福建長樂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勤奮好學,年方二十便中了秀才。可惜後來鄉試運氣不佳,無緣進一步通過科舉。為了謀生,陳振龍隻得放棄做官的夢想,轉而從商。

當時正值明朝萬曆年間,海外貿易興盛,許多福建商人紛紛遠涉重洋,前往東南亞一帶做生意。陳振龍也加入了這股潮流,跟隨商隊來到呂宋島(今菲律賓)謀求發展。

初到呂宋,陳振龍見識到了一種神奇的農作物——朱薯,當地人俗稱"番薯"。這種植物塊根肥大,富含澱粉,可以生吃或熟食,營養豐富且易於種植。陳振龍立刻意識到,如果能將番薯引種到家鄉福建,將會極大緩解當地的糧食短缺問題。

然而,西班牙殖民者當時正嚴格控製番薯在呂宋的種植和流通,視之為寶貴財富,禁止外流。違者將受到嚴懲。麵對重重阻力,陳振龍並未氣餒,反而下定決心,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番薯帶回中國。

為此,陳振龍暗中留心學習番薯的種植技術,並向當地百姓打聽種植竅門。同時,他也在等待一個良機,伺機將番薯偷運出境。

終於,在1593年的5月,陳振龍看準時機,將一根番薯藤條絞入船上的纜繩中,悄悄帶上了船。經過幾日幾夜的航行,陳振龍終於將番薯種藤平安帶回福州老家。

回到家鄉後,陳振龍立即在自家宅院旁試種番薯。正值當年大旱,閩中地區糧食歉收,陳振龍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請求推廣種植這種高產又耐旱的農作物。

金學曾見番薯種植簡單、產量驚人,當即采納了陳經綸的建議,下令各地大力推廣種植。很快,番薯在福建各地遍地開花,有效緩解了當年的糧食危機。

陳振龍的這一英勇壯舉,不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更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後人為了紀念陳振龍的功績,專門在福州建立了"先薯亭",並將他尊稱為"番薯之父"。

紅薯在中國的獨特作用

紅薯自從被陳振龍從菲律賓引入中國後,很快就在福建各地遍地開花,成為解決糧食短缺的主力軍。隨著明朝 *** 的大力推廣,紅薯的種植範圍不斷擴大,對中國農業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紅薯產量之高實在是前所未有。根據記載,每畝地種植紅薯,產量可達2000斤以上,是同等麵積種植粟米的4倍多。這種高產特性,使紅薯成為有效緩解糧食危機的重要途徑。

尤其是在一些貧瘠的山區,由於土地貧瘠、氣候幹旱,傳統農作物很難獲得豐收。而紅薯恰恰適合在這種環境下生長,所以在這些地區推廣紅薯,可以大幅提高單位麵積的產量,有效解決了糧食短缺問題。

其次,紅薯的引入也為中國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由於紅薯高產,可以釋放出大量原先用於種植糧食作物的農田,這些農田可以用來種植經濟作物,如棉花、煙草等。

明朝時期,隨著紅薯在全國範圍內的推廣種植,大量農田被用於種植經濟作物,使得農村經濟出現了多元化發展的新局麵。農民既可以靠紅薯解決溫飽,又可以通過種植經濟作物增加收入,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改善。

再者,紅薯的引入還促進了人口的增長。由於紅薯營養豐富、易於種植,可以有效緩解糧食短缺,人們的生活得到保障,人口自然也就水漲船高。據統計,明朝萬曆年間人口首次突破1億大關,紅薯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人口的增長為國家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壯大了國力,也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可以說,紅薯的引入對中國曆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除此之外,紅薯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在紅薯傳入之前,中國人的主食以粟米、小米、高粱為主。紅薯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食物選擇。

陳振龍的英雄事跡遭到肯定

陳振龍將紅薯從菲律賓偷渡回國的英勇壯舉,很快就傳遍了福建一帶。當時的福建巡撫金學曾對陳振龍的功績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和肯定。

據史料記載,金學曾曾在福州城內為陳振龍專門立了一座"先薯亭",以紀念陳振龍將紅薯引入中國的不凡功勳。"先薯"二字出自金學曾之手,意為"先人引種紅薯"。

這座亭閣坐落在福州城內一處風景秀麗的所在,四周環山抱水,景色宜人。亭閣建築精巧別致,屋頂覆蓋著青瓦,四麵雕鏤精美,體現了明代建築的獨特風格。

亭內正中供奉著一尊陳振龍的半身塑像,塑像下方鐫刻著金學曾親筆所書的"先薯亭"三個大字,以彰顯陳振龍的不世功勳。

除了立亭紀念,金學曾還曾多次在朝中上奏,大力推崇陳振龍的功績,並將紅薯在福建的種植情況一並稟報於朝廷。有賴於金學曾的大力推動,紅薯在明朝後期得以迅速傳播開來,成為全國各地農民的重要糧食作物。

時至今日,先薯亭雖已不複存在,但陳振龍的事跡卻世代相傳,後人對他的崇敬之情絲毫未減。著名文化學者郭沫若就曾專門撰文,熱情讚頌陳振龍的卓越功績。

郭沫若在《滿江紅·紀念番薯傳入中國三百七十周年》一詩中寫道:"原產地,南北美。輸入者,華僑力。陳振龍,本是福建原籍。挾入藤籃試密航,歸來閩海勤耕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人誰識。"

詩中將陳振龍比作"神農",可見郭沫若對陳振龍功績的高度評價。詩中"挾入藤籃試密航"一句,更是生動再現了陳振龍偷渡紅薯的艱難過程。

除了郭沫若,不少文人學者也紛紛為陳振龍的事跡所折服,給予高度讚譽。有人將陳振龍譽為"番薯之父",有人則稱讚他是"福佑中華的英雄"。

陳振龍的功績應當銘記

陳振龍將紅薯從菲律賓引入中國的壯舉,不僅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更為中國農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偉大功績,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首先,陳振龍的事跡對中國曆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前文所述,紅薯的引入有效緩解了明朝時期的糧食危機,為農民提供了可靠的口糧來源。這為明朝後期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人口數量的攀升直接推動了國力的壯大。

可以說,如果沒有陳振龍的英勇行為,中國曆史的進程將會發生重大改變。明朝可能會因為長期的糧食短缺而陷入困境,無法集中力量應對日益增長的內憂外患。

其次,陳振龍堅韌不拔、勇於探索的精神,也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和傳承。麵對重重阻力,陳振龍並未氣餒,而是百折不撓、屢戰屢敗屢戰屢敗。他三番五次冒著生命危險,終於將紅薯種藤偷渡回國,可謂是孜孜不倦、勇往直前的楷模。

這種敢於挑戰權威、勇於創新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體現。隻有具備這種精神,我們才能在逆境中奮勇向前,不斷突破重重障礙。

再者,陳振龍的事跡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團結互助、同舟共濟的傳統美德。當年陳振龍之所以能夠成功將紅薯引入中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兒子陳經綸的鼎力相助。

正是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才使紅薯這一神奇農作物得以在福建大範圍推廣種植。可以說,陳振龍和陳經綸就像一個整體,相互協作、相得益彰,方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這種家國情懷、血濃於水的傳統美德,正是中華民族能夠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隻有全體人民萬眾一心、同舟共濟,我們才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不斷向前邁進。

最後,為了永遠銘記陳振龍的功績,我們有必要在其家鄉福建設立紀念館或遺址公園,讓後人了解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同時,也應該在中小學課本中介紹陳振龍的事跡,讓年輕一代從小就樹立遠大理想和報效祖國的思想意識。

隻有這樣,陳振龍的精神才能代代相傳,他的功績才能永世流芳。讓我們共同努力,將這段可歌可泣的曆史銘記於心,發揚光大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傳統美德。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3871.html

“他冒死從海外偷回一根藤蔓,救了我國千萬百姓,今卻被很多人遺忘” 的相關文章

李靖和侯君集都是唐朝名將,他們二人的結局有何不同?

李靖和侯君集都是唐朝名將,他們二人的結局有何不同?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李靖和侯君集都是唐朝貞觀時期的名帥,兩人都在淩煙閣功臣榜單中榜上有名,並且,他們都在貞觀時期的對外戰爭中有過滅國之功。巧合的是,他們在立下滅國之功後,都遭遇到同樣理由的政治攻擊,但兩人對待磨...

司馬懿既然已經看穿了空城計 司馬懿為什麼還要撤軍

司馬懿既然已經看穿了空城計 司馬懿為什麼還要撤軍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司馬懿早已看出了空城計,為何還要撤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唐詩《蜀相》中,大詩人杜甫用這兩句詩表達自己對三國名相諸葛亮的讚美和敬佩之情。諸葛亮曾是一介布衣,在窮鄉僻壤避世隱居。後...

陶侃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陶侃是誰?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陶侃是東晉為數不多的名將,也是為人正直的官員之一,每當一提起這個,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陶侃年幼而孤貧,最初任縣中小吏。家裏很窮,父親去世的早,和我們一樣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時值冰雪積日,倉促間陶侃無以待客。他母親於是剪下自己的長發賣給別人做假發,...

朱棣稱帝後梅殷是什麼下場?為何會被殺?

朱棣稱帝後梅殷是什麼下場?為何會被殺?

梅殷是朱元璋女婿,並且被安排輔佐建文帝朱允炆。不知道沒關係,曆史網小編告訴你。朱元璋去世前,為了鞏固孫子朱允炆的皇位,曾下令讓自己的女婿梅殷暗中幫助朱允炆。朱允炆上台,“靖難之役”打響後,朱允炆命令梅殷率大軍鎮守淮安。不過,梅殷鎮守淮安的時候,卻並沒有積極地幫朱允炆打仗。雖然朱棣南下進攻南京前,梅殷...

蜀漢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團 他們為何如此糟糕

蜀漢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團 他們為何如此糟糕

還不知道:蜀漢的“官二代”為什麼比不了曹魏集團?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三國後期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名聲遠不如三國前期。可相比較而言,曹魏和東吳的官二代還是比較出色的。他們當中也有很多人成了三國後期舉足輕重的將領。相比較而言,蜀漢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非常糟糕了,基本上...

孫桓:三國時期吳國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孫桓:三國時期吳國將領,他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曆?

孫桓(198年-223年),字叔武,吳郡富春人,三國時期吳國建武將軍。孫河第三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儀容端正,器懷聰明,博學強記,能論議應對,孫權常稱為“宗室顏淵”。初擢為武衛都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參與由呂蒙指揮的襲擊荊州行動,從討關羽於華容,招攬...

崇禎皇帝如果選擇南遷的話 明朝最後還會延續下去嗎

崇禎皇帝如果選擇南遷的話 明朝最後還會延續下去嗎

對如果崇禎皇帝遷都南京,明朝能延續下來嗎?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不太可能,畢竟南遷的皇帝沒啥好下場。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後,絕望之際的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而亡,享年三十四歲。崇禎皇帝死亡消息傳到南方後,明朝各位宗室成員相繼建立了不少政權,因而我們統一...

孫尚香和寡婦吳氏相比 劉備為何會吳氏做皇後

孫尚香和寡婦吳氏相比 劉備為何會吳氏做皇後

還不知道:劉備為何離棄孫尚香,迎娶死了丈夫的吳氏,還把她立為皇後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在孫權的安排下,劉備這個糟老頭子迎娶了年輕貌美的孫尚香,做了孫權的妹夫。說起來,孫尚香可是孫權嫡親的妹妹,皇親貴族。但是劉備卻對她一點兒也沒興趣,反而迎娶了一個寡婦吳氏。這是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