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詩詞文獻 > 正文內容

《終南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詩詞文獻3年前 (2021-04-17)2

終南山

王維 〔唐代〕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接 一作:到)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譯文

巍巍的終南山高入雲霄,與天帝的住所臨近。綿亙不絕的山巒,延伸到遙遠的大海之濱。

回望山下白雲滾滾連成一片,青靄迷茫進入山中都不見。

終南山連綿延伸,占地極廣,中峰兩側的分野都變了,眾山穀的天氣也陰晴變化,各自不同。

想在山中找個人家去投宿,隔水詢問那樵夫可否方便?

賞析

《終南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王維之詩自古有“詩如畫”之說。品其詩如賞中國畫。清新淡雅;讀其詩似遊神州萬裏江山,恢弘壯闊。詩中一句一詞,點點滴滴,盡是詩人豪情萬丈。《終南山》就是這樣一首王維山水詩的亮點之作。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首聯是說,巍巍的終南山高入雲霄,與天帝的都城臨近。綿亙不絕的山巒,延伸到遙遠的大海之濱。

首聯寫終南山的遠景,借用誇張的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隻能得知於遠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一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遠,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 *** 實。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至河南陝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嚐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次聯是說,我在深山前行,繚繞的雲霧分向兩邊,回頭望去,白雲又在身後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靄走去,一到麵前卻杳然不見。

次聯寫近景,“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彙成茫茫的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曆的人並不陌生。

“青靄入看無”一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麵又是濛濛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一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岩萬壑,蒼鬆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那些值得觀賞的景物,一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濛濛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麵,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剛才呈現於眉睫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一切詩人並不明說,為我們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

《終南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頸聯是說,終南山是這樣的遼闊,中央主峰把終南東西隔開,陽光照耀群山,千岩萬壑或明或暗,深深淺淺。

頸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山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一句來表現。遊山而有這樣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經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的綿遠,南北的遼闊,隻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這全景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岩萬壑的的千形萬態。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尾聯是說,我想在山裏找一個人家投宿,隔著澗流,詢問林中的樵夫。

對於尾聯,曆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對此,清沈德潛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集》)然而通過玩其語意,我們似乎可以領會更多的東西。之一,“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語“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山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麼他是怎樣發現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響動,使人循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餘於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深懂此中奧秘,因而能用隻有四十個字的一首五言律詩,為偌大一座終南山傳神寫照,“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餘於象”的藝術效果。

詩旨在詠歎終南山的宏偉壯大。首聯寫遠景,以藝術的誇張,極言山之高遠。頷聯寫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見,鋪敘雲氣變幻,移步變形,極富含蘊。頸聯進一步寫山之南北遼闊和千岩萬壑的千形萬態。末聯寫為了入山窮勝,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點出了作者“遠望”的位置。全詩寫景、寫人、寫物,動如脫兔,靜若淑女,有聲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畫。

創作背景

公元741年(開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寶三年)之間,王維曾隱居於長安附近的終南山,這首詩大概是詩人隱居終南期間的作品。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104/373585.html

“《終南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的相關文章

曆史上《辯亡論》是誰創作的?陸機是什麼人?

曆史上《辯亡論》是誰創作的?陸機是什麼人?

陸機:江東豪門走出來的青年才俊,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各位讀者就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了解吧!賈誼有《過秦論》,回顧了秦國崛起至滅亡的過程,指出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四百多年後陸遜之孫陸機,也做了一篇《辯亡論》,回顧了吳國的崛起和滅亡,今天我們來賞析一下。回顧吳國立...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什麼內容?李煜為何會做這首詞?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什麼內容?李煜為何會做這首詞?

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對五代與十國的合稱。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甚至可以掌控他人的生死,因此很多人都對皇位覬覦不已。但是凡事也有例外,在中國曆史上就曾經出現過很多不喜歡當皇帝,但是卻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坐上皇...

王定六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四位

王定六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第一百零四位

王定六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活閃婆,建康府人氏,在揚子江邊開酒店為生。他非常傾慕梁山,後因結識張順,便投梁山入夥。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一百零四位,上應地劣星,擔任北山酒店掌店頭領。征方臘時戰死於宣州,追封義節郎。活閃,也叫霍閃,在江淮一代是閃電的意思,(在陝西北部內蒙河套一帶也有類似叫法,意為閃過...

李立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六位

李立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六位

李立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催命判官,江州人氏,在揭陽嶺開黑店為生,與李俊同為當地一霸。後參與營救宋江,大鬧江州,一百零八將之一,是白龍廟二十九英雄之一。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九十六位,上應地奴星,擔任北山酒店掌店頭領。征方臘時戰死於清溪縣,追封義節郎。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李立的詳細介紹...

朱富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三位

朱富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三位

朱富是小說《水滸傳》中朱貴的弟弟,綽號笑麵虎,李逵的同鄉。最善使暗器。朱富在梁山負責監造、供應酒醋。一百零八將之一,排梁山第九十三條好漢,征討方臘時病死在路途中。朱富的主要事跡是營救李逵,迫使李雲上梁山。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朱富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人物生平簡介朱富是朱貴的弟弟,沂...

鮑旭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位

鮑旭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位

《水滸傳》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章回體小說。作者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東人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鮑旭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鮑旭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喪門神,寇州人氏,原是枯樹山寨主,後與李逵結交,率部投靠梁山。梁山大聚義時,排第...

魏定國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魏定國簡介:《水滸傳》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四十五位

《水滸傳》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章回體小說。作者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東人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那麼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魏定國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魏定國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神火將軍,淩州人氏,原為淩州團練使,善用火攻。他與單廷珪一同奉詔征討梁山,尚...

王晙簡介:唐朝眾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將傳》中

王晙簡介:唐朝眾多宰相之一,位列宋《十七史百將傳》中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後便締造了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王晙(653年-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