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明朝10萬太監,但故宮隻有9千個房間,太監們住哪裏?

中國曆史2天前2

明朝有宮女九千、內監十萬,飯食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通俗地去講,明朝的太監數量在10萬餘人。有人認為這有些誇大事實,但清朝的太監是出了名得多。

從先秦宦官製度確立後,周王朝及各諸侯國大都設置了宦官。隻要提到這兩個字,很多人腦海中則會浮現出另一個詞“卑微”,他們大多從民間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選。

隨著時代的發展,宦官慢慢演變成為一種特殊政治勢力。記得《大秦賦》劇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宦官嫪毐受太後寵幸,權勢顯赫封為長信侯,這算不算是一種逆轉?

秦朝建立後,宦官正式由少府接任,對朝廷的政局產生了重大影響。劉邦建立漢朝後,意識到了這一製度的弊端,特意召了部分文士,抑製他們手中的權力。

此後宦官的權力一直處於被壓製的狀態,到了漢元帝時期才有所複萌。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宦官專政再次成為朝代之痛。

到了明朝時期,太監的權力擴大,擁有出使、監軍、鎮守、偵察臣民等大權,特別是我們前麵提到的數量,堪稱整個“曆史之最”。

回到問題最初,明朝如果按10萬太監算的話,居住的地方不過9000個房間。如此龐大的數量群體,他們每天晚上住在哪裏?

數量之多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要理解一點:明朝的太監數量為何如此之多?

明武宗朱厚照繼位後,很多宦官都仗著他年齡小,在他眼皮子底下“瘋狂跳舞”。劉瑾、張永、穀大用、馬永成、丘聚、羅祥、魏彬、高鳳等人利用這個機會,開始了崛起之路。

這八個人都是名正言順的太監,在朱厚照麵前投其所好贏得信任。朝廷正派大臣看到後,認為這對一個國家不利,但一方麵忌憚皇帝的顏麵,同時還不敢得罪這幾位太監。

在張太後等人的策劃下,他們準備逼迫朱厚照退位。誰曾想太監們的眼線滲透到了朝廷各個環節,計劃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就被朱厚照先下手為強。

這些正派大臣是為國家好,看到這樣的慘狀,他們決定集體辭職,以此喚醒皇帝朱厚照。

按理來說,這些事情都要由宰相處理,明朝怕權力集中,特意廢除了宰相製度,那就隻能由朱厚照個人打理。他年齡小根本不懂輕重,六部的人則集體上書,希望可以留住這些人。

堂堂一個皇帝,你讓 *** 這樣如此有損顏麵的事情?臉往哪兒放?何況我是皇帝,什麼事都由你做決定,我來幹什麼?

這次辭職和上書不但沒有喚醒朱厚照,反而讓他個人覺得自己受到了針對,有些被“架空”的意思,他開始拉攏朝廷上的宦官。有了這樣的先決條件,數量變多豈不是意料之中?

十萬人馬

說是十萬宦官,倒不如說是十萬人馬。

隨著太監地位的不斷提高,他們開始拉攏家奴為自己當差,從“服務者”變成了“被服務者”。這其中真正是太監的,並沒有幾個人。

即便如此,明英宗還將大量的資源傾斜,目的隻有一個,必然是維護自己的統治。看似龐大的群體,大部分人並沒有資格居住在故宮。

他們將自己的人手發配到各個角落,稍微獲得有價值的信息,立馬反饋給自己的主子。這樣一來,自己則有可能回到京城,在這裏享受著榮華富貴,不用在地方擔驚受怕。

對於他們的身份和職責,我們無非都是從影視劇中了解,卑微的同時,他們對朝廷政局也有著很大影響。

不說正史,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看到這樣的情節:侍奉皇帝的太監也會住在宮外,並且宮裏的宮女大多數也是住在宮外,隻有到值班日才會進入到皇宮裏。

既然如此,又何來故宮居住不下的說法?

溯古君說

至於有些人說的故宮有可能容納下10萬人,還請開動一下小腦筋。高峰期的時候故宮接待遊客人數為5萬人左右,都是人山人海,還指望在這裏住?別開玩笑了……

“不是我在懷疑你,令人懷疑的是你自己”,答案就是這樣簡單,我們又在質疑著什麼?長期以來,人們在麵對曆史問題時總喜歡以訛傳訛,這其實是更大的錯誤。

不管在什麼時候,一旦碰到矛盾之處,之一時間就要提高警惕,對接受到資料進行辨析,追求真相才是正確選擇。當你經過嚴格思考後,獲得的結論將會是任何虛言也動搖不了的。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5272.html

“明朝10萬太監,但故宮隻有9千個房間,太監們住哪裏?”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