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18)94

還不知道:呂後為什麼要殺韓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韓信的命運除了與知己蕭何息息相關之外,還有兩個女人。

她們一個是救他性命的漂母,一個是結束他性命的呂後。

韓信和呂雉,一個是頂尖的戰神,一個是漢宮的女主人,本來應該沒什麼交集,但呂雉卻給韓信的人生打上了死結。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呂雉殺了韓信,後世人便很自然地把殺功臣的罪按到劉邦身上,認為是劉邦擔心韓信功高震主,所以讓呂後出麵背鍋,解決這個燙手山芋。

畢竟,呂雉一個後宮女人,竟然明目張膽地幹政,殺了屢建奇功的大將軍,漢高祖劉邦竟然還沒什麼反應。

這就不得不引人遐想,韓信究竟哪裏得罪了呂雉?又或者說,劉邦為何“默許”呂雉殺韓信呢?

韓信之死

公元前196年,呂後用計將韓信誘騙至未央宮,在未央宮內的鍾室內,她命人將韓信吊在一口大籠子中,並讓十幾個宮女,用削尖的竹竿活生生的將韓信刺死。

這個情節出自一部野史小說《西漢演義》,在《史記》裏對韓信遇害的說法是:呂後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韓信被呂雉“請君入甕“之前,正值西漢開國功臣陳豨反叛,劉邦為了早日解除逆賊的威脅,故禦駕親征平叛。

劉邦都親自率兵出擊了,另一邊的韓信卻裝病不去,他還私下派人密報陳豨:“隻管起兵,我在這裏協助。”

按照韓信的計劃,隻要等到陳豨的消息,他便讓家臣在夜裏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然後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

”千防萬防,家賊難防”,韓信的計劃被他的家臣給舉報,那位家臣跑到劉邦的老婆呂後麵前告密,揭發了韓信謀反的內幕。

呂雉是個聰明又狠辣的女人,此時劉邦出征不在家,她決定先發製人,鏟除韓信。

為了避免打草驚蛇,呂後沒有直接去找韓信,而是繞了一個圈子,先找來了蕭何,讓蕭何出麵去請韓信。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畢竟,蕭何對韓信有著知遇之恩,兩人又是鐵哥們。派蕭何去傳話,韓信肯定不會懷疑。

果不其然,蕭何一見到韓信,就對他說:劉邦打敗陳豨回來,請韓信去慶功。

韓信一聽,內心瞬間絕望,但臉上還是擠出了笑容。

蕭何的話傳達完畢,韓信也收拾衣著,準備進宮。

韓信進宮後,他沒有見到凱旋而歸的劉邦,而是看到笑得張牙舞爪的呂後。

呂後早已等候韓信多時,見韓信踏進宮門,呂後便開口道:“韓信,你可知罪,你忤逆犯上,犯下謀反罪,陛下念與你有恩,特讓我來殺你。”

韓信心裏雖然亂如麻,但好歹也是行兵打仗多年見慣了生死的,他絲毫不怵地高聲答道:“當年陛下允諾我五不死,你怎麼殺我?”

韓信這話並非忽悠。當年他立下大功,劉邦就給他賜下承諾,也就是“五不殺”: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見光不殺,見鐵不殺。

呂雉又是一聲冷笑:“陛下沒有辦法,本宮可有,你且看看你在什麼地方!”

韓信環顧四周,發現宮門已全部關閉,窗戶也被黑布覆蓋,黑漆漆的一片。

他又抬頭往上看,殿內的吊頂被黑綢蓋上,黑壓壓地不見天日(見天不死),往下看並沒有踩在地上而是厚厚的地毯(見地不死),此時劉邦也不在場(見君不死)。

韓信厲聲說道:“那又如何,天下沒有殺我韓信的刀!”

呂後仿佛早就猜到他會說這句話,立馬回擊道:“殺你自然是用不上這些,沒有十足的把握,我又怎麼會召你進來。”

說罷,宮內人啟動機關,用早已埋好的陷阱將韓信吊起,韓信被吊在長樂宮的大鍾內,不見天日,腳離地麵。

呂後又讓宮女拿著早已準備好削尖的竹子,對著韓信一頓擊殺,最後韓信被竹子刺死。

韓信臨死前說道:“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一切皆是天意啊!”

韓信死後,呂後又誅殺了韓信三族。

韓信的死,看上去有點戲劇性,但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曆史必然。在韓信活著的時候,就發生了幾件可以說是十分“詭異”的事情。

公元前201年,有人告發韓信“謀反”,甚至還有人慫恿劉邦,幹脆把韓信坑殺了得了。

麵對這些建議,劉邦並未直接表態,而是沉默不語。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後來,劉邦架不住陳平的勸說,便以“偽遊雲夢”為理由,假裝去巡遊雲夢澤,他來到韓信的封國附近,將韓信給生擒了。

韓信好端端地被生擒,他自然是十分不爽,對著劉邦就是一頓嚷嚷,還說了“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等陰陽怪氣的話。

聽完韓信的一肚子牢騷,劉邦也並未生氣,隻是對他說了一句:“有人告發你謀反。”

之所以說這事“詭異”,主要在於劉邦的反應。如果劉邦真想殺韓信,自然不會跟他說這些個廢話。

而更“詭異”的是,就在韓信被五花大綁帶回洛陽後,劉邦又赦免了韓信的罪過,僅僅是將他的爵位降為了淮陰侯。

韓信被貶後,又發生了一連串匪夷所思的事兒。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他心情實在是鬱悶。尤其是當他得知周勃、灌嬰等人,當下的爵位級別和他是一樣的時候,他就更鬱悶了。

鬱悶之餘,韓信就決定出門溜溜彎,散散心。結果,他轉來轉去,跑去拜訪了舞陽侯樊噲。

樊噲是呂雉的妹夫,也就是劉邦的“連襟”。他得知韓信來訪,立刻恭敬地跪在家門口恭迎韓信。而且,樊噲還稱韓信為大王。

信嚐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史記。淮陰侯列傳》

樊噲這謙遜有禮的態度,可以說是非常尊重韓信了,但問題恰恰就出現在樊噲的謙遜態度上麵。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啊,以韓信當時淮陰侯的級別,並沒有樊噲高,樊噲如此跪地恭迎,屬實沒必要!

莫非樊噲是韓信的兵法小迷弟,崇拜韓信的帶兵本事?

那也不至於,要知道,樊噲可是敢跟項羽吹胡子瞪眼的“猛人”。

即便是拋開這些不談,樊噲喊韓信為“大王”,這也明顯不合適。

樊噲跟隨劉邦多年,不可能不了解“大王”的分量。更何況,韓信不久前剛被人告發“謀反”,這個時候稱呼韓信為“大王”,那不明擺著不把劉邦當回事嗎?

樊噲的種種反常,若是換一種思路的話,應該就很好理解了。

那就是,樊噲是得了呂後的授意,要替呂後籠絡韓信,好讓韓信加入呂後的集團。

如果韓信答應的話,那麼必然會裂土封侯,而地位自然就在樊噲之上,所以,樊噲才會這麼恭敬並稱呼韓信為大王了。

當然了,呂後籠絡的不隻有韓信,還有“漢初三傑”的另外兩位,以及英布和彭越這兩大諸侯王。

呂後這麼做,就是想把對劉邦起到重要作用的人才,統統拉到自己的麾下。

至於呂後為何要拆自家男人的台,那是因為她心裏積下了太多的怨恨了。

都是夫妻之間 “共患難易,同享福難 ”,呂雉當年下嫁給劉邦的時候,她是呂家的千金 *** ,而劉邦還是個身無長物的混小子。這也就罷了,關鍵婚後劉邦依舊不改懶散習性,經常在外呼朋喚友,三天兩頭不見人影。

呂雉一個人在家織布耕田,燒飯洗衣,孝順公婆,養育子女,還要時不時地給劉邦收拾爛攤子。

後來劉邦因遣散了服徭役者,沒有盡到押解之責,遂成為了通緝犯。呂雉又變身“間諜”,不時給外逃的劉邦傳送消息,還要不時地送衣送飯。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劉邦一逃,呂雉就成了“留守妻子”,她不僅一個人扛起照顧一家老小的重任,還要背負“罪犯”之妻的壓力。

再往後,劉邦起兵,與項羽你爭我奪,而呂後則在家提心吊膽,結果不僅沒盼來好消息,自己還被項羽抓了去扔進了大牢。

至於在牢中都經曆過什麼屈辱,這史書上沒說,但看官們也能想象得到,肯定是受了不少委屈的。

一直到公元前209年,劉邦在蕭何、曹參等人的響應下,殺死沛縣縣令,呂雉才被救出。

當她再次見到劉邦時,劉邦身邊已有了年輕貌美、能歌善舞的江蘇女子戚姬。他帶著她四處征戰,儼然已有取代她這個正室夫人的趨勢。

吃苦和失寵這些委屈對呂後來講,還不是最紮心的。

最讓她難受的是,劉邦被戚夫人吹了枕邊風,想廢了呂後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扶植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

婚姻帶給的呂雉的委屈,她都可以忍,但兒子是她的底線和軟肋,她必須要保住兒子的太子之位。

要想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是要拉攏人心,尤其是那些對劉邦起到大作用的人。

也正是在這段時間,漢初三傑的兩個,也就是張良和蕭何,成功地加入了呂後的陣營。張良更是給呂後獻計,幫助太子劉盈請出了“商山四皓”,使得劉邦對劉盈刮目相看,從而穩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

當然,呂後自然忘不了“漢初三傑”的另外一個人,也就是功勳卓著的韓信。

自然而然地,呂後就將拉攏韓信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妹夫樊噲。

樊噲借助韓信前來拜訪他的機會,將韓信一頓猛誇之後,必定把呂後的意思和盤托出,以便讓韓信“入夥”。

不過,呂雉的如意算盤在韓信麵前卻打錯了。

韓信從樊噲家裏出來後,他所說的一句話:“生乃與噲等為伍!”

意思是說,與樊噲為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韓信這句話,乍一聽是韓信狂妄自大,看不起對他恭敬客氣的樊噲。但實際上,他是看不起樊噲與呂後“同流合汙”,並且還想籠絡他的做派。

從韓信的結局來看,韓信自然是因此得罪了呂後,導致自己落了個慘死,家族被誅的結局。

韓信的死,也少不了蕭何的助力。

曆史也無數次地證明: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想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這是一件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事兒。而如今,親自將韓信追回來的蕭何,又要親自把他送上“路”,有點滑稽,又有點悲涼。

韓信之死將蕭何也推上了曆史的斷頭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成了一個永恒的笑話。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再來說下劉邦,韓信之死,劉邦也並非完全清白。

當年蕭何向劉邦大力舉薦韓信,劉邦便姑且一信,給韓信封壇拜將。

成為大將軍的韓信,將自己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給大漢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了和蕭何、張良齊名的漢初三傑。

後來,韓信又助劉邦滅掉了項羽,結束了楚漢之爭,一統天下。

平定了天下後,劉邦卻怎麼也開心不起來。

韓信的勢力過大,劉邦擔心養虎為患。再加上他之前給韓信承諾的“五不殺”,現在想來後悔不已。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但君無戲言,劉邦整日憂心忡忡,卻又無可奈何。他隻能不斷削弱韓信,韓信從齊王變楚王,後來又從楚王變淮陰侯,最終成為了侯爺。

韓信這個人心氣也高,他一路被貶,對劉邦也逐漸產生了抵觸情緒,變得不願意搭理劉邦,反而跟陳豨聯係日益密切,從而也釀成了之後的悲劇。

總而言之,呂後殺韓信的更大原因,並不是化身劉邦的“背鍋俠”替丈夫解決心患。而是為了她自己。因為韓信不願加入她的陣營,更不願和她“同流合汙”,導致了籠絡計劃失敗,所以呂後就必須想辦法把韓信“清除”掉。因此,韓信也就不得不死了。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13.html

“韓信和呂雉好像並沒有什麼交集 呂雉為什麼還要殺韓信” 的相關文章

漢末時期為何會出現三國亂世?真相是什麼

漢末時期為何會出現三國亂世?真相是什麼

三國是中國曆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曆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這是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從黃巾起義到董卓進京,再到諸侯混戰,最後到三國形成,東漢滅亡。東漢的滅亡不是因外敵入侵而亡,而是內部的一種自我調整...

鍾琰:曹魏太傅鍾繇的曾孫女,聰慧弘雅,善於嘯詠

鍾琰:曹魏太傅鍾繇的曾孫女,聰慧弘雅,善於嘯詠

鍾琰,潁川人,王渾之妻。生卒年不詳,約魏末晉初間前後在世。魏太傅鍾繇的曾孫女,父親鍾徽。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王渾的妻子鍾琰,是潁川人,她平時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因此幾歲的時候就能撰寫文章。她聰慧弘雅,善於嘯詠,她的禮儀法度,為中表所推崇,她寫有文集五卷。人物...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 朱棣為何再也沒有生下孩子

朱棣當上皇帝之後 朱棣為何再也沒有生下孩子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朱棣當皇帝之後,為什麼再也沒有生下兒女?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朱棣是明朝的第3個皇帝,本來按照常理他是當不上皇帝的,他是搶了自己侄兒敬文帝朱允文的皇位,最終才登上皇位的。在當上皇帝之前他就已經和自己的原配,徐達的女兒生了4個兒子,5個女兒。不過在當...

長孫皇後去世之後 李世民為何13年都沒有立後

長孫皇後去世之後 李世民為何13年都沒有立後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長孫皇後去世後,李世民為何14年不立後?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她是中國曆史上聖母一般的人物, 她就是李世民的結發妻子, 高宗李治的親生母親, 文德皇後長孫氏 ,小字觀音婢, 隻是你知道, 長孫皇後協助李世民, 誅殺親兄弟及其家人, 為何還被稱為一代...

魏徵為何會被稱為功臣?一生有何貢獻?

魏徵為何會被稱為功臣?一生有何貢獻?

魏徵,為淩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魏徵是唐朝時的名臣,以直言敢諫出名,多次勸諫唐太宗李世民,促進了貞觀之治的形成。李世民對魏徵的建議大多予以采納,還稱讚其是貞觀年間第一功臣,更在魏徵死後親自為其撰寫碑文。但是...

郭鏦:郭曖和升平公主之子,謙虛謹慎,得到朝野稱讚

郭鏦:郭曖和升平公主之子,謙虛謹慎,得到朝野稱讚

郭鏦(cōng)(?-822年),字利用,華州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唐朝外戚大臣,太尉郭子儀之孫,太常卿、代國公郭曖和升平公主之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出身太原郭氏。初以門蔭入仕,娶唐順宗女漢陽公主,授駙馬都尉,曆衛尉卿、殿中監。唐穆宗即位,遷右金吾...

李惲:唐憲宗李純第二子,曾與李宥爭奪太子之位

李惲:唐憲宗李純第二子,曾與李宥爭奪太子之位

李惲,本名李寬,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唐朝宗室大臣,唐憲宗李純第二子,生母不詳。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唐順宗即位後,授熙州刺史,冊封同安郡王。唐憲宗即位,授澧州刺史,冊封澧王。元和七年(812年),改名李惲,在左軍中尉吐突承璀支持下,跟遂王李宥爭奪太子...

陶穀事是什麼人?陳橋驛兵變他扮演著什麼角色?

陶穀事是什麼人?陳橋驛兵變他扮演著什麼角色?

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他結束了五代十國那混亂不堪的局麵,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來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欣賞。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上演黃袍加身鬧劇、率部回京欣欣然登帝位時,才尷尬地發現,自己隻顧搶奪柴氏江山,卻把“禪位”儀式置之腦後。沒有後周皇帝的“禪位詔書”,登基便是貽笑後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