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曆史上李自成為何沒有東山再起?真相是什麼?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2)118

李自成原名鴻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你們知道嗎,接下來曆史網小編為您講解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兵敗山海關一片石,八天後,李自成率部正式撤離北京。

雖然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吳三桂和清軍聯手打得很狼狽,但這個時候,誰也想不到,僅僅一年之後,他就徹底走向了末路。

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十七日,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九宮山。

此前,李自成匆忙撤離北京讓人看到了他的頹勢,失去了大義,但卻是無奈之舉。

曆史上李自成為何沒有東山再起?真相是什麼?

一片石慘敗之後,李自成帶到北方去的精銳幾乎全部打光,在北京,他也沒有群眾基礎,“拷餉”的行為更是得罪了滿城士紳,沒辦法守住這座更具有政治意義的皇城。

可即使沒了北京及北直隸各地,他還依舊擁有數省之地,依舊傭兵數十萬,為何短短一年時間,就被逼得走投無路?

在這一年時間裏,李自成出了太多昏招,最主要的有主動放棄山西,主動進攻漢中,主動放棄陝西。

一:主動放棄山西

李自成從北京撤退,是一路逃回西安,清軍在後麵追趕,李自成從沒想過把山西當成自己跟清軍拉鋸的戰場。

山西是陝西的護翼,失去山西,陝西就需要直麵清軍,從戰略上來講,要守住陝西,或依據陝西繼續爭霸,山西這個跟北直隸之間的緩衝地帶是不能輕易放棄的。

即使萬一要放棄,也應該依靠山西盡可能地延緩清軍的前進速度,或盡可能的消耗清軍的有生力量。

當然,李自成當初從陝西出兵討伐明朝,進軍太快,也沒想到會這麼快往回撤,沒來得及在山西布置防線,或整合山西的前明軍事力量。

實際上,李自成在山西也沒有多少群眾基礎,他大概也擔心無法守住山西,可至少他應該留在山西做一些姿態或鼓動,然後再撤退。

清朝畢竟是異族政權,在當時,以華夷之爭做一些鼓動,應該還是有一些效果的,就算山西最終還是要丟,也可以利用山西拖住清軍一段時間,讓後方的陝西做好針對性部署。

李自成大踏步的後撤,絲毫不在乎山西,不在山西留下足夠的軍事力量,也讓在山西新歸附的前明士紳、官員、將領無所適從,他們隻能轉頭投降清朝,讓山西馬上成為清軍攻打陝西的大後方。

並且,李自成拋棄山西,還讓在河南投降李自成的前明將領和官員們看出了清軍的厲害,於是,河南的大部分地區很快也脫離了李自成政權。

這一片連鎖反應,讓李自成短短幾個月之內,就失去了兩個緩衝省,他隻能在本政權的核心地區跟清軍決戰了。

二:主動進攻漢中

在《明史·流賊傳》裏,有這麼一段記載:

自成歸西安,複遣賊陷漢中,降總兵趙光遠,進略保寧。時獻忠以兵拒之,乃還。

李自成逃回西安後,因為清軍接著就跟過來了,他擔心守不住陝西,就開始給自己找後路,他想到的是四川。

但四川當時是張獻忠的地盤,兩人都出自農民起義軍,怎麼說也有些香火之情,可李自成在情急之下,卻做出了攻擊四川的舉動。

曆史上李自成為何沒有東山再起?真相是什麼?

張獻忠雖然殘暴,和李自成也多有摩擦,但張獻忠是堅定的抗清派,這從他後來的行為和臨終遺言能判斷出來。

已經基本占領了四川的張獻忠所部,其實是李自成在當時最需要團結的力量,比南明可靠得多,李自成如以抗清的名義相邀,張獻忠十有八九也願意出兵相助。

李自成不管不顧的出兵漢中,圖謀四川,直接就把張獻忠這一支最有可能拉到同一陣營的強援給得罪了。

於是,他隻能單獨麵對即將到來的清軍的進攻,不能跟張獻忠結成抗清統一戰線,是李自成很快敗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主動放棄陝西

崇禎十七年十月,李自成奮起了一把,他主動在河南發起了“懷慶戰役”,當然,結果不怎麼好,引來了清軍多鐸部。

多鐸本來是準備率部南下,去打南明的,因為順軍發起的“懷慶戰役”,被緊急調派到河南方向。

多鐸救下懷慶後,直接出兵潼關,此時,李自成麵對的進攻是來自潼關方向的多鐸部和來自陝北方向的阿濟格部。

順治二年正月,李自成沒能守住潼關,撤回西安。

此時,清軍阿濟格部還被順軍李過、高一功部阻攔在陝北一線,兩人手下還有數萬兵力,即使打不贏阿濟格,阻攔二、三個月還是沒問題的。

李自成退回西安後,暫時還是隻需要麵對多鐸,但他被多鐸打怕了,回到西安的當天,就決定放棄西安,甚至放棄整個陝西,然後往湖廣跑。

西安是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的國都,陝西是李自成的老巢,也是大順政權最有群眾基礎的地方,這麼重要的地方,他完全不想著守上一守,天下人會怎麼看?

主動放棄北京還可以說是意外,主動放棄山西可以說是準備不足,可主動放棄陝西,就讓他失去了根基,他也從一個政權的君主重新回到了流寇頭子的地位。

西安好歹也是堅城一座,守不住潼關未必就守不住西安,在陝西作戰,李自成屬於內線作戰,調派兵力,獲取百姓幫助,糧食儲備等,都超過清軍。

守上兩個月,沒準局勢就變了,清軍勞師遠征,需要的是速戰速決,時間一長,形勢對他們不利。

比如,李自成在堅守西安的同時,抽調在湖廣的白旺部北上攻打河南(把湖廣占領的地盤讓給張獻忠),偷襲多鐸的後路,清朝如何應對?

曆史上李自成為何沒有東山再起?真相是什麼?

清朝的全部主力都被拖在陝西方向,李自成稍微有點韌勁,把多鐸死死拖在西安城下,李過、高一功再攔住阿濟格部,隻需要堅持一、二個月,清軍就受不了,糧食、後勤等需求,都不是殘破的北方能長期供應的。

四:田見秀的補刀

李自成放棄西安時,曾安排心腹大將田見秀把留在西安的存糧全部燒掉,但田見秀以“秦人饑,留此米活百姓”的理由,把這些糧食全部留給了清軍。

田見秀或許是心腸軟,擔心清軍剝削陝西老家的百姓,但他沒有燒糧,卻促成了李自成更快的敗亡。

清軍連續數月攻打李自成,雖然戰果輝煌,可糧食儲備也基本快消耗一空,本來無力繼續作戰。

以往,清軍入關,糧食的獲取都是通過劫掠,但占據北京後的清朝,是想要在關內坐江山的,因此,不但不能搶老百姓,還要給予免稅。

這些,在清朝的順治皇帝進北京後,是馬上明文昭告天下的,廢除了明朝尚在時的各種苛捐雜稅,部分殘破的省份免征錢糧等等。

因此,清朝要在陝西湊集到足夠繼續作戰的糧食和物資,本來是很困難的,田見秀因心軟,給清軍留下了足夠多的糧食,讓他們能不停步的追擊李自成。

田見秀的本意不是背叛李自成,可實際上,卻給了李自成狠狠的一記背刺,還是比較致命的,讓李自成在清軍的不間斷追殺下,沒有調整的時間。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505/850.html

“曆史上李自成為何沒有東山再起?真相是什麼?” 的相關文章

伊尹是如何從社會底層的奴隸一躍成為賢相的?

伊尹是如何從社會底層的奴隸一躍成為賢相的?

伊尹(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己姓,伊氏,名摯,夏末商初傑出政治家、思想家,商朝開國元勳、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中華廚祖。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伊尹出生後,被有莘國庖人收養。父親是個既能屠宰又善烹調的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居於伊水(今洛陽伊河)之上采桑...

陳濟:明朝時期史學家,他為何被稱為兩腳書櫥?

陳濟:明朝時期史學家,他為何被稱為兩腳書櫥?

陳濟,明朝史學家,今屬江蘇常州人,陳洽兄。以布衣召為《永樂大典》的都總裁。書成,授右春坊右讚善,為皇太子所重,五皇孫皆從受經。曆史網小編知道讀者都對此很感興趣,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人物生平陳濟自幼博學強記,讀書過目能誦。口誦手鈔,經史百家無不貫通,時稱“兩腳書櫥”。洪武十八...

雍正時期李衛的地位如何?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雍正時期李衛的地位如何?他最後是什麼結局?

李衛作為清朝重要的大臣,我們總是能在一些曆史正劇之中看到他的身影。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雍正時期的李衛,可以算得上一個傳奇人物。他在沒有任何勢力背景的情況下入朝為官,最終坐到了總督的位置。並且李衛一生作風清正,鮮有黑料,這在當時的清朝,是頗為難得的。有人說,李衛是雍正的...

劉璋紮根益州又坐擁十萬人 劉璋為什麼還引狼入室請劉備入川

劉璋紮根益州又坐擁十萬人 劉璋為什麼還引狼入室請劉備入川

還不知道:劉璋坐擁蜀地十萬兵馬,為什麼要引狼入室,請劉備入川?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東漢末年的天下可以用精彩紛呈來形容,諸侯們在同一舞台上明爭暗鬥,你方唱罷我登場,這也導致古今中外無數人對那段曆史喜愛有加。在漢末諸侯中,割據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十分特殊。他們早在天...

有哪些與陸機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有哪些與陸機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

陸機(261年-303年),字士衡,吳郡吳縣人,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出身吳郡陸氏,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第四子,與其弟陸雲合稱“二陸”,又與顧榮、陸雲並稱“洛陽三俊”。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陸機在孫吳時曾任牙門將,吳亡後出仕西晉,太康十年(289年)...

曆史上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李善長?

曆史上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李善長?

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李善長就是朱元璋故意要殺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其一,李善長當時已經77歲了,而且已經辭職退休回家了。這樣一來,他在朝廷中不可能再有發言權。沒有發言權,自然不會影響到朱元璋的統治,朱元璋根本沒有必要除掉他。其二,李善長退休以後,就一心一意地栽花養草,不問...

華覈:三國時期東吳官員,他是如何勸諫孫皓的?

華覈:三國時期東吳官員,他是如何勸諫孫皓的?

華覈(hé)(219年—278年五月),字永先(唐代《建康實錄》誤記為永光),吳郡武進人,三國時期東吳官員。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華覈先後擔任上虞尉、典農都尉,後因文學而遷任秘府郎,後升任中書丞。孫亮即位後開始與太史令韋昭、薛瑩等,編寫《吳書》。孫皓即位後,封徐陵亭侯。...

劉惔:東晉大臣、清談家,是當時清談的主力幹將

劉惔:東晉大臣、清談家,是當時清談的主力幹將

劉惔(生卒年不詳),一作劉恢,字真長,沛國相縣人,東晉大臣、清談家,晉陵太守劉耽之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出身世族家庭,清明遠達,風度才氣。得到丞相王導所識,時人比為荀粲。迎娶廬陵公主司馬南弟,成為永和名士的風流之宗,當時清談的主力幹將。曆任司徒左長史、侍中、丹陽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