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明朝之亡,再議明朝為什麼那麼窮

中國曆史6天前5

明朝之亡,再議明朝為什麼那麼窮

明朝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財政窘迫導致朝廷無法募足能戰的軍隊去應對流民起義和女真的兩線夾擊。那麼明朝朝廷為什麼那麼窮呢?

這個問題的起源在太祖朱元璋身上。

朱元璋立國之初就將小農經濟和“重農抑商”定性為皇朝之根本和祖製,農稅也就成為明朝收入的主項。而農業產值受限於土地麵積的屬性,就決定了明朝疆域穩定後,農稅的上限也就被“劃定”了。

明初以實物征收農稅的方式又進一步固化了這個“上限”。受限運輸消耗,明廷無法對農稅施行統收統支,就將整個皇朝的農稅分成了三大塊“地方、衛所和朝廷”。

各布政事使司(類似現今的省)收到的糧稅不直接上繳朝廷而是留在地方自用,如官員宗室俸祿、日常行政開支、水利和防禦工事、賑災、囤積以備朝廷其它征用等等。

注:明朝宗室親王、郡王一般有分配的祿田,其他等級的宗親則由所在地的布政事使司負責發放宗祿。

明軍實行世襲軍戶製,日常以衛所為單位駐防於各地。除了個別特殊部隊(如錦衣衛)朝廷給每個軍戶分配30~50畝不等的田地,軍戶們戰時為兵,閑時則屯田自養。換句話說明廷基本不負責軍隊開銷。

運輸能力的限製,將朝廷農稅的征收對象限定在京師周邊,主要為南直隸地區的官田。被征田地數大致為366萬頃(洪武朝耕地總麵積在800萬頃以上),總稅額約為3000萬石。

注:由於明初朝廷不允許白銀流通,所以明朝各時期歲入的各類物產折算銀價眾說紛紜。不過銀價整體呈下跌趨勢,洪武朝時一兩白銀值4石米,明末一兩白銀大概值1石米。

為防日後子孫過於貪婪,突破這個安全征收的紅線。洪武十八年,太祖下旨令各府縣將稅賦刻於石板公示作為定額(祖製),這也正式標定了明廷農稅的上限。

農稅之外的另兩大稅源“鹽稅和商稅”,相對於農稅收入就很不起眼了。

由於北疆很多地區過於貧瘠,明軍屯田難以自養。明廷就向商戶渡讓了部分食鹽專營利益,以鹽引(食鹽銷售憑證)換取商戶向邊軍輸送糧食,即開中法。相當於將鹽業收入的一部分改為軍費,所以明廷鹽稅收入一直不高,折白銀大致120~200萬兩白銀的樣子。

商稅則更為寥寥,洪武朝確定的稅率隻有三十稅一,整個明季朝廷商稅從未超過歲入的一成(原因後文詳說)。

綜上可知農稅是明廷收入的絕對主力,其在歲入中的占比從洪武朝開始就一直在7成以上。所以農稅被劃定上限,就等同於明廷歲入被劃定上限,這是導致明廷貧窮的“

原罪

”。

一些朋友也許會疑惑,明初朝廷不缺錢呀,不然怎麼南征北討、疏通運河、營建新都 …… 這除了屯田製度還健康,軍事實力尚在的原因之外(軍戶是明朝徭役的主力),還因為朱元璋搞出了一個“吸血”項目 – “

寶鈔

”。

洪武、永樂兩朝,明廷以無金銀抵押的方式濫發寶鈔。為了方便朝廷使用這種“無本紙幣”,朝廷不僅禁止民間使用金銀和銅錢,還出台律令嚴懲違規者,如永樂二年詔“

自今有犯交易銀兩者,免死徙家興州屯戍

”……

寶鈔雖然“來錢”很快,但代價卻是對明朝民眾的 *** 掠奪和對明朝經濟的大肆摧殘。即便明廷不在意商業發展、也不關心小民生計,但經濟規律決定了這種“

無本買賣

”無法持久,永樂後期寶鈔的價值就已暴跌與廢紙無異。

寶鈔經濟的崩潰,讓明廷很快就感受到了財政窘迫。仁宗南北兩線同時收縮防禦、宣宗停辦下西洋的主因就源於此,而不是某些人所謂的“江南士大夫集團”把持了國政和皇帝。除此之外永樂遷都還帶來一個嚴重問題,南直隸地區的農戶繳不起農稅了。

明朝農戶繳納農稅,不是按比例拿出糧食就行了,還需自行運往朝廷的倉庫。都城在南京時,南直隸地區農戶還負擔的起運費。當京師遷往北京後雖然有大運河,暴漲的運費也不是普通農戶負擔的起的(平均一石糧食需要兩石作為運費)。

京畿地區的糧食產出遠不足以替代江南,朝廷也沒解決運費的措施。所以南直隸地區從永樂後期不僅大麵積出現農稅拖欠,而且難以征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應的朝廷財政也就一下子變得窘迫了。

(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財賦多不理,而江南為甚,蘇州一郡,積逋至八百萬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學士楊榮薦,遷忱工部右侍郎,巡撫江南諸府,總督稅糧。《明史·卷一百五十三》

首任南直隸巡撫周忱雖然通過稅製改革讓南直隸地區農稅恢複正常繳納,但代價是拉低了朝廷歲入的上限,南直隸地區一共減稅300萬石(除此之外還通過設立中轉倉和委托漕運軍統一運輸等方式降低稅糧北上的運費)。

這次財政危機將實物稅的弊端暴露無遺,而周忱也相應的做出了一些改革。例如明廷官員的俸祿也是發實物,周忱為了降低相應稅糧的運輸損耗,將官員的俸祿以市價折算為白銀發運北京。

官員們如果同意折算白銀,俸祿每石可多算一鬥,相應的稅農每石也省五鬥運費(改製後一石米運費六鬥),可謂是皆大歡喜。但這種變革沒被推廣不說(直到張居正時代實物稅才告終結),朝廷還挺不待見。

太子太師郭資和戶部尚書胡濙彈劾周忱“

變亂成法,沽名要譽

”,宣宗本人也有此意。要不是沒別的辦法來填補財政窟窿,他也不會部分同意周忱的改製減稅計劃(周忱原本的減稅方案不止300萬石)。

再加上之前搞的“寶鈔法”,不僅僅說明朝缺乏經濟類人才,還暗示著明廷高層的經濟意識非常淡漠。這才是明廷一直走不出財政困境的主因,明朝也是各大皇朝唯一沒搞過經濟類革新的皇朝。

明廷財政更好的年代,這個歲入上限也依舊存在。“張居正改革”如火如荼的萬曆六年,明廷總歲入折白銀也就2652.7萬兩,因為難以突破上限的農稅占了78.4%(折白銀2080.2萬兩)。

而在此基礎上明廷很早就多了一項重大開銷 – 軍費。

從宣德朝開始由於皇族、勳貴和豪強們大量侵占屯田,難以為生的軍戶們紛紛逃亡淪為流民,衛所製也迅速隨之崩潰。例如滿編十萬人的京營主力“五軍營”,宣德元年清查時,實有人數五萬七千人。

土木之變前夕,兵部對京畿明軍做過幾次勘合,相關數據為:五軍都督府並錦衣衛等衛官旗軍人應有3258173名,實有1624509名;錦衣衛等三十五衛應有294117名兵員,實有159871名(數據來源為明朝葉盛的《水東日記》)

衛所可以崩潰、可以沒有軍士,但朝廷不能沒有軍隊,不然誰來保衛朱明皇朝?然而明廷的歲入不僅被劃定了上限,原本也沒有軍費預算。再加上各皇朝的通病宗室、官僚隊伍膨脹導致的宗祿、行政成本上漲以及皇室的愈發奢靡 …… 所以明朝能不窮麼?

成化之後明朝基本就是不打仗小窮,打仗就大窮。窮得皇帝都不指望戶部了,開始自己搞錢。如大開皇莊、改革鹽製直接售賣鹽引、開征礦稅等等。這種源於製度的窮,也讓內閣大學士申時行覺得漢唐的大軍遠征是吹牛灌水。

漢武唐高征討四夷,發兵動數十萬,不知糧餉軍裝若為供需?今方隅有警,遣一大將將數千人往,猶以樵蘇為慮。萬曆倭夷之警,東援朝鮮,至征天下兵不能四萬,古今物力何以相懸若此?

製度性的窮,解決辦法就必須是更改製度。首先不說明朝君王和朝廷經濟方麵的實際能力(例如神宗覺得增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挖銀礦),拿不拿得出有效的財稅改革方案。光是明朝為了穩固統治而刻意營造崇古、祖製為天的價值觀,就讓修改製度難上加難。與其說是官員們通過祖製圈限皇帝,不如說是明朝皇室作繭自縛。

例如神宗為了立儲之事能跟整個朝廷對抗十幾年之久,可以搞垮幾任內閣、罷黜充軍上百名官員,但他從來都不敢說他不願意冊立皇長子(他的理由是等待皇後誕下嫡子),他更不敢悖逆自己的生母李太後去廢立皇後。

對於明朝的財政窘狀,一些文章的解釋很厚黑。隱於幕後的“江南士紳集團”(也有說四大商團)以東林之類的官員團隊為工具,把持國政、戲弄甚至決定皇帝生死 …… 一句話他們阻止明廷增收(如商稅),以便自己吸食大明血肉。

這類觀點很難反駁,因為它顛覆了一些曆史常識。

首先,兩千多年來的皇朝史,實際是皇帝集權史,而且皇權在一步步的擴大。結果到了明朝,商紳反而能欺壓皇權了?他們為何不恢複魏晉世家的榮光,為何不出來直接統禦皇朝,是因為躲於幕後更易增收麼?

其次,士紳這個階層的地位和待遇在明朝是史上更低。

哪個朝代的皇帝能像洪武、永樂那樣對士紳官員們大肆屠戮?能像宣宗那樣親審並鞭死自己的老師?士紳官員們又在哪個朝代能享受到上百人一起“扒光褲子打 *** ”乃至直接打死的待遇。

除此之外,明朝之前士紳官員也不是任意場合都有“資格”跪拜皇帝的(宋朝時隨便跪拜皇帝會被彈劾“諛上”而罰俸)。越是有錢有權有勢,越是不在乎自己的臉麵,越是想被羞辱麼?

上述論點還伴生另一個說法,大順軍攻克京師後僅“拷餉”一項就得銀數千萬甚至數億兩。崇禎和明廷如果能像李自成那樣“打土豪”,早就不窮了。不需要討論這個數據有多大的水分,我們的曆史中有個很直接的“反證”。

有那麼個時代我們沒收了列強全部在華資產並在全國範圍內消滅了資本家、地主和富農。那個時代富裕了麼,國家財政寬裕了麼?

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類觀點。至高無上的皇權它就可以無所不能麼?想讓朝廷富,朝廷就能在不破壞社會穩定的情況下,持續地大把收取稅金麼?

最後討論明朝經濟需要先清晰一個前提,明廷對於“商”是什麼態度。

太祖立下的祖製是歧視並限製“商”,洪武時期不僅禁絕民間海貿、不允許商戶身著綢緞,甚至可以說誰敢富就等著抄家滅門。

太祖之後,明廷以及後任皇帝雖然對“商”不像太祖那麼嚴苛,但仍然持限製政策(如依舊禁海、禁礦等等)。例如宣德五年,宣宗作的《耕夫記》裏也記錄他路遇的一個貧困農夫對“商”的憐憫和鄙視。

整個明季,明廷非但不扶持商業,還各種禁商限商歧商,明朝的商業憑啥蓬勃發展?

就如同貧瘠的土地收不到多少農稅,一個商業發展萎靡的社會商稅又能征收多少呢?現今世界的近兩百個國家 *** 也用它們的財政收入證明著這一點。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4777.html

“明朝之亡,再議明朝為什麼那麼窮” 的相關文章

雍正隻是賜死一個妃子 和珅為何能在二十年後平步青雲

雍正隻是賜死一個妃子 和珅為何能在二十年後平步青雲

對雍正賜死一妃子,為什麼卻讓和珅二十年後平步青雲?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清朝野史大觀·和珅獲寵原因》中講述了一個尤為神奇的故事,其內容雖說荒誕多半不可信,但不妨寫出來權當故事來看。說的是雍正皇帝有一個妃子,相貌長得極為好看,乾隆到了快要成年的年紀時,雍正常常召乾隆...

三藩之亂被平定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三藩之亂被平定的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真相?

三藩之亂是清朝初期三個藩鎮王發起的反清事件。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1644年4月15日,清攝政王多爾袞接到了這樣一封書信:……流寇逆天犯闕……先帝不幸,九廟灰燼……三桂受國厚恩,憫斯民之罹難,拒守之邊門,欲興師問罪,以慰人心,奈京東地上,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我國與北朝通好,二百餘年,...

劉備如果統一三國 劉備最後會殺功臣嗎

劉備如果統一三國 劉備最後會殺功臣嗎

假如劉備打贏了天下,他會殺功臣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所謂鳥盡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在我國曆史上這樣的例子著實不少。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在開國之後,對立下大功的臣子開刀。漢高祖在建立漢朝後,封了多位異姓王,他是靠農民起義起家的,深知手握重...

曆史上鉤弋夫人是怎麼死的?與漢武帝有何關係?

曆史上鉤弋夫人是怎麼死的?與漢武帝有何關係?

對西漢武帝時期的曆史較為熟悉的人,應該都知道鉤戈夫人的事情。下麵就一起來看看曆史網小編帶來的文章。漢武帝立小兒子劉弗陵為皇位繼承人,為什麼一定要殺他的母親鉤弋夫人?西漢史學家褚少孫在《史記》補記中講過,當時就有人問漢武帝,為什麼要這樣做?漢武帝回答說:“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

薛綜:三國時期東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勸諫孫權的?

薛綜:三國時期東名臣、大儒,他是如何勸諫孫權的?

薛綜(176~243年),字敬文,沛郡竹邑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儒、名臣。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少時避亂交州,師從南安太守劉熙。跟隨士燮歸附孫權,出任五官中郎將,出任合浦交阯二郡太守。從征九真郡,授謁者仆射、半州長史、賊曹尚書、尚書仆射、選曹尚書、太子少傅,兼任選部職責。赤...

救援徐州時,劉備向公孫瓚借來趙雲是為了什麼?

救援徐州時,劉備向公孫瓚借來趙雲是為了什麼?

趙雲是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曆史網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從鎮壓黃巾起義起家,要兵沒兵,要地盤沒地盤,將不過關羽、張飛。劉備雖然沒有多少兵馬,但是,很將義氣,能救人危難,有很好的名聲。當時,北海太守孔融被黃巾賊圍困,太史...

曆史上奇皇後是什麼出身?她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曆史上奇皇後是什麼出身?她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奇皇後是元惠宗)第三任正宮皇後,名完者忽都。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解答。奇氏出身於高麗大貴族家庭,她的父親奇子敖在朝中擔任總部散郎。奇氏早在高麗時便豔名遠揚,一些兩班貴族都曾向奇子敖求娶她。但奇子敖認為她奇貨可居,所以一心想把她獻給高麗王,以謀得政治上的利益。自元朝建立後,弱小的高麗國便主動...

曆史上朱溫一共有幾個兒子?選擇傳位給養子的原因是什麼?

曆史上朱溫一共有幾個兒子?選擇傳位給養子的原因是什麼?

後梁太祖朱溫,後梁開國皇帝。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我們知道,血緣在人類社會中是非常重要的,皇帝一般都不會把皇位傳給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哪怕是養子,如果本身有親兒子,傳位給養子的可能性也是極小的。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劉備因為劉封不救關羽,殺掉他。但是後世普遍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