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一戰爆發的原因:分贓不均,利益衝突,曆史比你想象的還要複雜

中國曆史3天前3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張潤晨

編輯|t

引言

曆史書告訴我們,之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因為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的遇刺事件,這一事件導致了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而保證塞爾維亞獨立的俄羅斯帝國因此介入了戰爭,進而引發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造成這場戰爭的爆發。

但是這樣的解釋未免有些難以服眾,因為這種解釋中的“偶然性”實在是太大了。就好像之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一次“偶發事件”,但是事實上一戰背後的原因,其實遠比你想象中要複雜的多...

(普法戰爭)

一、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英德矛盾

一戰的爆發主要是由兩組大國矛盾所導致的,其中最為根本的一組就是英德矛盾。十九世紀末以來,英德兩個列強幾乎在世界範圍內陷入了一場全領域的競爭。在十九世紀初,英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工業之一強國”。

英國的工業產值占到了世界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占世界出口總值的五分之二。但是在二十世紀初,英國的工業地位已經被美國所超越,英國甚至都不算是第二,而是第三。德國當時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6%,而英國卻僅僅隻有12%。

而德國在贏得普法戰爭之後,獲得了法國最為重要的工業區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同時普魯士也完成了對德國的統一。統一後的德國自己就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德國又充分的利用了洛林和魯爾地區的工業以及礦產,使得自身的工業完成了跳躍式的發展。

(德皇威廉二世)

德國的路徑與英國不同,德國將主要的市場放在了歐洲大陸上。在一戰爆發前夕,德國的工業製成品已經在法國,比利時,荷蘭,奧地利,瑞士以及意大利站穩了腳跟。但是德國的經濟增長卻使得英國看到了危機,因為此時世界貿易的總體控製權依然在英國的手中。

畢竟此時的英國,依然有著世界上最為廣泛的殖民地,而且控製著各大洋上的航路。而對於德國而言,英國同樣也是德國在經濟霸權路上的更大絆腳石,在歐洲市場已經逐漸飽和的時候,德國也希望將自己的產品銷售到廣泛的殖民地市場中。

但是德國作為一個後發列強以及一個後發資本主義國家,其並沒有趕上殖民主義的大潮,德國在世界範圍內的殖民地非常少,以至於德國並沒有市場能夠消化自己過剩的產品。這也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德國對於世界殖民地“分配不平衡”的不滿。

(南非布爾人國家)

德國在統一之後,開始要求“與自身地位相匹配的殖民地”。但是德國卻突然發現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殖民地的阻礙。例如“非洲之心”的剛果地區,這裏是直到近代才開始被比利時所殖民的。

但是當時更有資格殖民剛果地區的國家其實是德國,但是剛果的周邊不是英國的殖民地,就是葡萄牙的殖民地,這兩個國家向來又是穿一條褲子的。因此德國殖民剛果的計劃最終告吹,英國寧可把剛果給比利時也不給德意誌。

作為回敬,德皇威廉二世在1896年英軍突襲德蘭士瓦失敗之後,公然支持南非的布爾人國家捍衛國家獨立。但是在英國人看來,威廉二世無疑是在挑釁英國。但是此時的德國已經具備了威脅英國的實力,所以英國隻能選擇安撫德國。

(一戰軍隊)

首先是對葡屬殖民地的犧牲,但是對葡屬殖民地的瓜分,卻並沒有換來德國的心滿意足,畢竟這些殖民地相對於英國的殖民地而言簡直小的可憐。因此德國後來又提出了瓜分薩摩亞群島,英國不願意交出薩摩亞群島,但是為了安撫德國隻能同意。

而這卻換來了德國的愈發囂張,1897年德國強租膠州灣,並且將整個山東半島置於德國的保護之下。1910年,德國又修建了巴格達鐵路,開通了從德國到巴爾幹半島-安卡托裏亞半島-“中間地帶”的連通鐵路,最終德國德勢力範圍,甚至可以直接輻射到波斯灣地區。

可以說德國在近東地區的影響力被進一步的提升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英德之間已經屬於必有一戰了,因為德國已經直接威脅到了英國龐大殖民帝國的根基。總得來說,英德兩國之間的矛盾還是源自於對世界市場以及殖民地的分配不平衡所導致的。

而在英德衝突的表麵之下,還暗藏著另外一條暗線,也就是俄奧衝突。

(俄羅斯帝國)

二、決定一戰陣營的劃分——俄奧衝突

俄羅斯帝國與德國一樣,同樣也是歐洲列強中的後發國家。但是俄羅斯帝國的崛起則要早於德國,如果說德國是一個反抗英國成功的案例,那麼俄羅斯帝國就是一個典型的被英國壓製的案例。當然,這麼說也不公平,因為俄羅斯帝國的巔峰期和英國的巔峰期是平行的。

或者說正是因為英國將主要的著力點用於壓製俄羅斯帝國,才使得德國有了崛起的機會。但是俄羅斯帝國和德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都是英國秩序下的反抗者,或者說雙方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在普法戰爭之後,德法矛盾被進一步深化了,而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對抗德國就能夠在之一時間得到法國的支持。為了製衡法國,俾斯麥著手組建了“三皇同盟”以及“三國同盟”,將俄羅斯帝國,意大利王國以及奧匈帝國拉上了自己的戰車。

(三皇同盟)

但是無論是“三國同盟”還是“三皇同盟”都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意大利王國,俄羅斯帝國以及奧匈帝國對於巴爾幹地區,全部都有著自己的利益訴求,但是德國卻試圖通過控製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而保證自己在波斯灣的利益。

德國的端水不僅沒有平衡巴爾幹矛盾,反而進一步的激化了巴爾幹矛盾,其中最為主要的矛盾就是俄奧矛盾。俄羅斯帝國對巴爾幹地區的訴求是肢解奧斯曼帝國,並且控製整個巴爾幹地區,但是德國和奧匈帝國卻希望保證奧斯曼帝國的存在,這就是雙方的根本矛盾。

而俄羅斯帝國對於巴爾幹地區的訴求,則主要集中於對地中海出海口的訴求,本質上還是後發國家對於先發國家製定的世界殖民地格局的不滿所導致。但是諷刺的是,德國和俄羅斯帝國兩個後發列強,在根本利益相同的情況下卻因為各種現實原因走向了對立。

(意大利王國)

同為後發國家的意大利王國也麵臨著相同的局麵,意大利從獨立之前就麵臨著奧匈帝國的圍追堵截,在意大利完成獨立之後其自身的發展方向,更是完全被奧匈帝國所隔斷。這使得意大利這一後發國家同樣不得不站在德奧同盟的對立麵,並且在一戰中倒向英國。

可以這麼說,德國所有的盟友都是因為奧匈帝國的存在,而站在了德國的對立麵。那麼德國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堅定的站在奧匈帝國的一邊呢?這一點很大程度上還是源自於德國對於兩國的巨大威脅,作為俄羅斯帝國在歐陸的兩個直接鄰國,雙方麵臨著共同的威脅。

而奧匈帝國對於巴爾幹地區並不存在過大的訴求,德國對於巴爾幹地區亦是如此,這也使得雙方並沒有戰略上的矛盾,這也促成了德奧聯盟的堅固性。同時,德奧聯盟這一先決條件,也決定了最終一戰的陣營劃分。

(奧匈帝國)

三、德國對於世界形勢的誤判

而由於世界殖民地體係的分贓不均,最終使得德國在經濟壓力之下提出了所謂的“世界政策”。簡而言之,該政策便是宣誓德國開始對外擴張的開始。隻不過德國的“世界政策”並沒有明確的針對某一個國家,而是一種大方向。

但是伴隨著“世界政策”的提出,德國隨之開始了海軍擴張,具體的“施特皮茨海軍計劃”更是進一步的 *** 到了英國本就非常敏感的神經。因為英國對於世界的控製,本質上源自於海權。

但是問題在於德國錯誤的預估了英國對於德國海軍計劃的反應,在德國看來其並沒有明確的針對英國,事實上德國更多是在針對法國。在俄法同盟建立之後,威廉二世一度尋求與英國的聯盟,但是卻遭到了英國的拒絕。

(斐迪南大公)

因為英國敏銳的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法國是英國維護“世界現有秩序”的潛在盟友,因為英法兩國是世界殖民體係中少有的兩個受益者。而俄羅斯帝國和德國才是根本威脅,隻不過英法不應該同時對抗兩個大國,相對更弱的俄國則是可以被拉攏的對象。

在摩洛哥危機之中,德國徹底將法國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麵。而在波斯尼亞危機中,德國又通過武力威脅,強迫俄羅斯帝國承認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的吞並。這進一步將俄羅斯推向了英國一邊,哪怕日俄戰爭中俄羅斯被英國惡心的夠嗆,但是還得捏著鼻子和英國結盟。

1914年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之後,俄羅斯帝國與德國之一時間便卷入戰爭,而法國出於與俄羅斯帝國的盟約也卷入了戰爭。此時英國依舊還在觀望,但是德國卻試圖通過入侵比利時來攻擊法國,這使得對比利時有承諾的英國也卷入了戰爭。

(一戰)

最終,一戰就是以這樣滑稽的形式真正的爆發了,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正式入場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而德意奧土俄日美的參戰,全部都是出於對現有殖民體係的不滿所導致的,而英法則是出於維護現有利益的目的而參戰。

但是此時他們還不知道的是,這場戰爭的真正受益者隻有兩個,那就是環太平洋的日本和美國,至於其他的參戰者,則全部都是犧牲品罷了。

參考資料

陳欣怡.之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J].社科縱橫, 2006(3):3.

張洋.之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其啟示[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S01):3.

許盛恒.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和之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J].

樂恒.安全困境理論視角下一戰爆發原因探析[J].學術評論, 2011(6):25-26.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5088.html

“一戰爆發的原因:分贓不均,利益衝突,曆史比你想象的還要複雜”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