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韓琦:北宋宰相、詞人,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22)126

韓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人,北宋政治家、詞人。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宋人歐陽修讚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其文“詞氣典重”,“有垂紳正笏之風” ;為詩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工於書法,尤善正。家中聚書上萬卷,在安陽築有“萬籍堂”。今有《安陽集》《諫垣存稿》等傳世。

韓琦:北宋宰相、詞人,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韓琦於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出身於世宦之家。據韓琦墓誌、行狀記載,自五世祖以上,韓氏多葬於博野縣蠡吾鄉(高祖改葬趙州讚皇縣),至曾祖韓璆以來,則改葬於相州安陽縣(今河南安陽)的豐安村,故而韓琦認為自己是相州安陽人。據《泉州府誌》記載:“韓琦出生於泉州北樓生韓處。”為其父韓國華知泉州府時與婢女胡氏連理所生。

韓琦四歲時父親去世,此後由幾位兄長撫養成人。長大以後,已能自立,有遠大的誌向。為人“端重寡言”,不喜嬉戲,學問過人。

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韓琦在弱冠之年考中進士,名列第二,授將作監丞、通判淄州(今屬山東),並攜母胡氏就職 。天聖八年(1030年),胡氏逝世,韓琦去職丁憂,至明道元年(1032年)服喪期滿,起複為太子中允,改授太常丞、直集賢院。明道二年(1033年)六月,監左藏庫。

景祐元年(1034年)九月,韓琦被調為開封府推官,獲賜五品官服。次年(1035年)十二月,遷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

直言敢諫

景祐三年(1036年),韓琦自請外任地方,獲知舒州,因故未能成行,於八月留拜右司諫。

在擔任諫官的三年時間內,韓琦敢於直諫,諍言讜議。他抨擊權貴,舉薦當時名臣杜衍、範仲淹等,“凡事有不便,未嚐不言……前後七十餘疏”,其建議多被朝廷采納 。尤其以寶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為知名。當時災異頻發,流民大批出現,而當朝宰相王隨、陳堯佐及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卻束手無策。韓琦連疏四人庸碌,痛陳宋朝八十年太平基業,絕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毀壞”,使四人同日罷職,即所謂“片紙落去四宰執”。他自此名聞京師。

韓琦還嚴厲抨擊當時“貨賂公行”“因緣請托”的社會風氣和“僥幸日滋,賞罰倒置”的官場腐敗作風,建議仁宗先從朝廷內部裁撤虛職、減省冗費。名相王曾對他人少有稱許,此時卻稱韓琦的建言“切而不迂”。韓琦聞言,愈加自信。

寶元元年(1038年),韓琦以假太常卿、昭文館直學士的職銜充任接伴使。此後奉命發解開封府舉人,並與三司共同商定茶法。同年,韓琦被授為契丹(遼朝)正旦國信使,出使遼朝。還朝之後,任“同三司省國用”,轉官起居舍人、知諫院。

寶元二年(1039年),韓琦被升授為知製誥、知審刑院。因四川旱災嚴重,饑民大增,又於同年被任命為益、利兩路體量安撫使,獲賜三品服 。他到四川後,首先減免賦稅,“逐貪殘不職吏,汰冗役數百”,然後將當地官府常平倉中的糧食全部發放給貧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設稠粥,史稱其“活饑民(一)百九十萬”人。蜀民無不感激地說:“使者(指韓琦)之來,更生我也。”

西北禦夏

自景祐五年(1038年)起,原臣服宋朝的西平王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公開與宋朝對抗,使得與夏鄰界的陝西形勢非常吃緊。寶元二年(1039年),韓琦剛從四川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詳細剖析了陝西邊備形勢,隨即被任命為陝西安撫使 [19] 。到了陝西,他看到苛捐雜稅很重,百姓非常窮苦,便一律予以免除。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李元昊大舉圍攻延州(今陝西延安),守將劉平、石元孫在三川口(今陝西安塞東)兵敗被俘,鎮守延州的範雍降職他調,韓琦大膽推薦因“薦引朋黨”罪名而被貶至越州(今浙江紹興)的範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說:“若涉朋比,誤國家事,當族。”又為被誣陷的劉平的宗族子弟申辯。五月,韓琦以樞密直學士與範仲淹一同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充當安撫使夏竦的副手。韓琦主持涇原路,範仲淹主持鄜延路。

在對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見分歧。韓琦持強硬立場,力主攻策,與夏軍決戰。他認為拖延時日,財政日絀,難以支撐,況且分兵諸路,容易被各自擊破,不如“並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賊驕惰,破之必矣”。範仲淹則主張持久防禦,在加強軍備的前提下,乘便擊討,不讚成深入敵境的進攻戰。

夏竦難以定奪,即派韓琦、尹洙到開封以攻守二策進呈朝廷,請仁宗自己決定。仁宗幻想一舉解決問題,於是決定采用韓琦攻策,並下詔鄜延、涇原兩路會師,定期於慶曆元年(1041年)正月進攻。後根據範仲淹請求,改為春暖出師。

慶曆元年(1041年)春,李元昊在伺機攻宋前,向宋軍詐和,被韓琦識破。他命令諸將嚴加防守。

二月,李元昊率十萬大軍進攻渭州(今甘肅平涼),直逼懷遠城(今寧夏固原西)。韓琦聞訊,急派大將任福領兵一萬八千人,以桑懌為先鋒,前往抵禦,進行阻擊。行前,韓琦向任福麵授機宜,命令他們繞到夏軍背後,可戰則戰,不可戰則據險設伏,截其歸路,並再三叮囑:“如果違命,即使有功,也將定罪處斬。”

任福在張家堡南小捷,於是貪功輕進。夏軍佯敗退走,沿途遺棄不少物資,宋軍不知是計,輕裝猛追至渭州以北的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當時,夏軍在好水川裏邊放了幾個木盒子,宋軍隻聽盒子裏有鳥叫聲,不敢輕動。任福到時,命令打開,隻見一百多隻鴿子飛躍而出,盤旋在宋軍上空。這正是西夏軍隊發出的合擊信號。宋軍正在驚疑之時,夏軍已從四麵合圍。宋軍人馬三日乏食,疲憊不堪,奮戰後仍遭遇大敗,包括任福在內的將卒六千餘人陣亡(將校軍官死亡數百人)。

韓琦聞訊後,立即下令退軍,在半路中,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數千人,號泣在他的馬首前,拿著舊衣、紙錢招魂,哭道:“你從前跟隨招討(指韓琦)出征,如今招討回來而你死了,你的魂識也能跟著招討回來嗎?”當時哀慟之聲響徹天地,韓琦掩泣駐馬,不能行進。宋軍兵敗好水川,雖不是韓琦親自指揮,但貿然出兵,用人不當,也難辭其咎。

戰後,宋廷追究敗軍之責,撤去了夏竦的職務,韓琦、範仲淹也被調職他用。韓琦降為右司諫、知秦州,範仲淹降為戶部員外郎、知耀州(今陝西耀縣) 。十月,宋廷分陝西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各自設置帥臣,其中韓琦兼任本路馬步軍都部署、經略安撫緣邊招討使。

慶曆二年(1042年)四月,朝廷為四路帥臣換職為觀察使,範仲淹等三人均不肯接受,隻有韓琦同意受任秦州觀察使。閏九月,宋軍又大敗於定川寨(今寧夏固原西北),大將葛懷敏戰死,主持涇原路軍務的王沿被降職他調。十一月,朝廷命韓琦恢複舊職,任陝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與範仲淹屯駐涇州(今甘肅涇川),共守西陲。

當時在陝西的東兵自禁軍宿衛而來,不耐勞苦,韓琦奏請增添土兵代其戍守,又築德順軍,以作為蕭關、嗚沙道路的屏障。

自好水川敗後,韓琦始信服範仲淹守議,兩人同心協力,互相聲援。由於兩人守邊疆時間最長,又名重一時,人心歸服,深為朝廷倚信,故天下人稱為“韓、範”。

韓琦:北宋宰相、詞人,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慶曆新政

西夏在戰爭中雖多次獲勝,但損失也很大,人心厭戰,民怨沸騰,於是宋夏開始轉入曠日持久的“慶曆議和”。在邊界形勢稍趨緩和的情況下,慶曆三年(1043年)四月,正在“謀取橫山,規河南”的韓琦與範仲淹一同奉調回京,同任樞密副使。

宋夏轉入和議後,韓琦、範仲淹等入朝為執政大臣。一時名士雲集,士大夫交口稱譽。當時國子監直講石介聽說韓、範二人來朝中供職,特意寫了一首《慶曆聖德詩》來稱讚韓琦等人。仁宗也想勵精圖治,有所作為,因而特別禮遇韓琦、範仲淹、富弼等人,並催促他們盡快拿出救世方案。

當時,李元昊以契丹為後援,在宋夏和議中態度強硬,向宋朝要挾“歲賜、割地、不稱臣、弛鹽禁、至京市易、自立年號、更兀卒為吾祖,巨細凡十一事”。宰相晏殊及兩府大臣大多厭戰,“將一切從之”,韓琦堅決反對。此年七月,他上《論備禦七事奏》,認為當務之急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邊計,三曰擢材賢,四曰備河北,五曰固河東,六曰收民心,七曰營洛邑”。接著又陳述救弊八事,即“選將帥,明按察,豐財利,遏僥幸,進能吏,退不才,謹入官,去冗食”。麵對北宋中期積貧積弱的國勢,韓琦提出以整頓吏治,選拔人才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措施,與是年九月範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項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時弊。這次由範仲淹主持,韓琦、富弼等人積極參與的政治改革,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慶曆新政”。

八月,範仲淹任參知政事,富弼為樞密副使,積極推行各項新政措施。是年,陝南大旱,饑民紛紛加入張海、郭邈山等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仁宗命韓琦宣撫陝西。韓琦調集西北善於山地作戰的官軍,迅速鎮壓了起義,同時鑒於災情嚴重,還采取了一些果斷措施,如:選派官吏分赴各州縣,發放官糧賑濟饑民;蠲免各種苛雜的賦役;考察官吏,選賢任能,罷黜庸陋之人;將軍隊中老弱不堪征戰者淘汰一萬餘人,以減少用度。他不但大舉修繕鄜延路的城寨,還認為應該等到西夏同意歸還侵占宋朝的土地後再同意議和。

慶曆四年(1044年)春,韓琦宣撫陝西回到開封。五月,上陳西北邊防攻守四策,認為“今當以和好為權宜,戰守為實務。請繕甲厲兵,營修都城,密定討伐大計”。

慶曆新政的實施,遭到了一些守舊派官僚的激烈反對。他們誣告新政官僚結成朋黨,欺罔專權。範仲淹不自安,遂於同年六月以“防秋”為名,宣撫陝西、河東。八月,富弼宣撫河北。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執行新政的杜衍、範仲淹、富弼全都被貶職出朝。韓琦為人爽直,對於軍政大事,向來是“必盡言”,他雖為樞密副使,主管軍事,但事關中書的事,也要“指陳其實”,有的同僚不高興,仁宗卻了解他,說“韓琦性直”。對於範仲淹、富弼的貶謫,韓琦挺身而出,據理辨析,但沒有結果。隨後,韓琦陳述十三條理由,支持涇原路帥臣尹洙反對渭州宿將劉滬修建水洛城(今甘肅莊浪)的舉動,但朝論“不謂然”,他心灰意冷,遂自請出外,於三月被罷去樞密副使之職,以資政殿學士出知揚州。至此,主持慶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暫的“新政”以失敗告終。

撫治北疆

韓琦在地方時,治軍有方,理民得法,“所至設條教,葺帑廩,治武庫,勸農興學,人人樂其愷悌”。慶曆七年(1047年)五月,韓琦為京西路安撫使,自資政殿學士、知揚州遷為知鄆州(今山東東平)。十二月,轉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

慶曆八年(1048年)四月,又移知定州(今河北定州),並兼安撫使,進位資政殿大學士,又加觀文殿學士。 定州久為武將鎮守,士兵驕橫,軍紀鬆弛。韓琦到任後,首先大力整頓軍隊,采取恩威並行的 *** ,對品行極其惡劣的士兵果斷誅殺,而對以死攻戰的則予以重賞。後來他又研究唐朝名將李靖兵法,仿作方圓銳三陣法,命令將士日月操練,結果定州軍“精勁冠河朔”。

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韓琦以武康軍節度使徙知並州(今山西太原)。當時在河東路擔任走馬承受的宦官廖浩然,為人貪恣,仗勢不法。韓琦上奏,請朝廷將其召回,仁宗隻好令廖浩然回京,並施以鞭刑。

並州轄境與契丹接壤,鄰邊的天池廟(今山西寧武西南)、陽武寨(今山西原平西北陽武村)等地,被契丹冒占,韓琦派人與契丹“酋豪”交涉,收回了這些地方,並立石為界。

宋初大將潘美鎮守河東時,為了防止契丹南下劫掠,命令沿邊百姓遷徙內地,致使邊塞大片耕地荒廢不耕。慶曆四年(1044年)歐陽修奉使河東時,就曾建議解除代州(今山西代縣)、寧化軍(今山西寧武西南寧化堡)、岢嵐軍(今山西岢嵐)、火山軍(今山西河曲南)沿邊之地禁耕令,以增產糧食,供應邊防軍需,卻為軍帥明鎬所阻。至和二年(1055年)春,韓琦再次建議,才得以實行,開墾田地九千六百頃。

至和二年(1055年)二月,韓琦以疾自請改知相州(今河南安陽市)。在家鄉,他建造晝錦堂於州署後園。

韓琦:北宋宰相、詞人,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中樞十載

嘉祐元年(1056年)七月,韓琦被召還為三司使。八月,拜樞密使。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韓琦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成為宰相。嘉祐六年(1061年)閏八月,以原職進拜刑部尚書、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封爵儀國公。

韓琦就職朝廷樞要位置,首先遇到的一大難題就是仁宗的建嗣問題。仁宗三個兒子早亡,皇嗣遲遲未定,而從至和三年(1056年)開始,仁宗就時常犯病,一時人心恐慌,議論紛紛。大臣們接連上疏,極力勸說仁宗早立皇嗣以固根本,但仁宗並不放在心上。韓琦拜相後,再提建儲之事,認為“皇嗣者,天下安危之所係。自昔禍亂之起,皆由策不早定”,並與參知政事歐陽修等人再三苦勸,仁宗終於同意立堂兄濮安懿王趙允讓之子趙宗實(賜名趙曙)為皇太子。

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仁宗病逝。趙曙即帝位,是為宋英宗。韓琦出任仁宗山陵使,並加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平章事,進封衛國公。

英宗即位之初,突患暴病,由慈聖太後曹氏垂簾聽政。一些宦官不斷向曹太後說英宗壞話,致使兩宮嫌隙萌生,關係頗為緊張。為了調解兩宮矛盾,韓琦和歐陽修費了不少精力。韓琦、歐陽修進見曹太後時,曹太後嗚咽流淚,訴說自己的委屈,並說:“老身殆無所容,須相公作主!”韓琦說:“此病故耳,病已,必不然。子疾,母可不容之乎?”歐陽修也一道委婉勸說。見到英宗,英宗又對韓琦說:“太後待我無恩。”韓琦勸慰道:“自古聖帝明王,不為少矣。然獨稱舜為大孝,豈其餘盡不孝耶?父母慈愛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惟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為可稱。但恐陛下事之未至爾,父母豈有不慈者哉。”從此以後,兩宮關係漸漸緩和。

治平元年(1064年)二月,韓琦提舉修《仁宗實錄》。五月,英宗病愈,在韓琦的勸說催促下,曹太後撤簾,降手書還政。閏五月,英宗特授韓琦為尚書右仆射。他多次請辭相位,英宗均不許。次年十一月,充任南郊大禮使,進封魏國公。

英宗親政僅半月,韓琦等人就提議討論關於英宗生父、濮王趙允讓的名分問題,而英宗為了減少追封阻力,批示等過了仁宗大祥(滿二十四個月)再議。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韓琦等再次提出這一議題,於是,英宗出詔將議案送至太常禮院,交兩製以上官員討論。爭論持續了十八個月,其中以韓琦為代表的中樞宰執等順應英宗之意,建議尊趙允讓為皇考,但遭到了翰林學士王珪、侍禦史呂誨等人的反對,他們力主稱仁宗為皇考,趙允讓為皇伯。曹太後聞訊,一度草詔嚴責韓琦等,英宗預感到形勢的發展於己不利,不得不暫緩討論此事。最後,韓琦等勸說曹太後簽押,同意稱趙允讓稱“皇”,其三位夫人並稱為“後”,並貶呂誨、呂大防、範純仁三人出外。此事才告終。

韓琦身為宰相,卻始終以邊事為念,他曾多次就邊防問題向英宗陳說方略,建議在河北、河東、陝西等路“籍民為兵”,以為“義勇”,三丁選一,於手背刺字,農閑時練兵,戰時防禦,既可增強軍事力量,也能減少冗兵軍費。

治平三年(1066年)九月,西夏大舉進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縣西北白馬鄉),韓琦建議“停歲賜,絕和市”,遣使向西夏問罪。樞密使文彥博反對,部分朝臣亦舉仁宗時對夏戰爭的舊事。韓琦判斷:“李諒祚(即夏毅宗)不過是個狂童,並沒有李元昊的智謀計略,而如今的邊防遠過當年。馬上派人詰問,夏人一定服罪。”英宗按其意見行事,李諒祚果然上表謝罪。英宗得到消息後,看著韓琦說:“一如你所料。”同年冬,英宗病重,建嗣問題表麵化。韓琦進言說:“陛下久不視朝,願早建儲,以安社稷。”英宗點頭同意,於是確立潁王趙頊為皇太子。

押班事件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英宗病逝,趙頊即位,是為宋神宗。韓琦拜司空兼侍中,並任英宗山陵使。

神宗即位不久,禦史中丞王陶彈劾韓琦,說他自嘉祐以來,專執國柄,君弱臣強,且“不赴文德殿押班”,專權跋扈。神宗知道王陶實為誣告,將其罷職,但韓琦在英宗的永厚陵複土後,不再入中書門下辦公,堅決辭位。神宗挽留不住,任命他為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及司徒兼侍中、判相州,並在韓琦入宮奏對時泣道:“侍中(指韓琦)一定要離開,今天已經降製了。”又在東京興道坊賜他一座宅第,擢升其子韓忠彥為秘閣校理。韓琦辭退所授兩鎮,僅兼領淮南節度使。

正在這時,守邊大將種諤擅自對西夏發起突襲,一舉攻占綏州(今陝西綏德),邊界氣氛驟然緊張,朝廷憂慮。韓琦在尚未赴任的情況下,又奉旨改判永興軍(今西安)兼陝西四路經略使。朝中一些大臣認為綏州孤絕難守,主張放棄。韓琦最初同意放棄,但在陝西宣撫使郭逵的勸說下,反對焚棄綏州。一個月後,西夏國主李諒詐去世,戰事暫告平息。

熙寧元年(1068年)七月,韓琦複判相州。在相州任上還未滿三個月,河北地震,黃河決口,大批災民流離失所。神宗賜手詔給韓琦,讓他遷判重災區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兼北京(亦指大名府)留守、河北四路安撫使 ,並被準許便宜從事。

韓琦:北宋宰相、詞人,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新法之爭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進行變法。九月,頒行“青苗法”。次年(1070年)二月,韓琦上疏反對青苗法,認為青苗法不論貧富,一律按戶等配借青苗錢,上三等戶及坊郭大戶本是兼並之家,也可貸給青苗錢,這種做法根本不能“抑兼並、濟困乏”。神宗看了韓琦的奏疏,一度動搖了變法決心。王安石將韓琦的奏疏拿到“製置三司條例司”,逐條批駁,公布於天下。後來韓琦又上疏,申辨愈切。此後,韓琦還對“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對意見。同年,韓琦解除了河北四路安撫使之官,仍判大名府。

在對外關係上,韓琦被認為“一改從前的強硬立場而日趨軟弱妥協”。當時宋和契丹在“劃界”河東問題上爭得不可開交,韓琦上疏神宗,認為宋在邊防策略上主動進攻,積極防禦,有七事致“契丹之疑”,籲請神宗去掉各項新法,並將契丹所疑之事,“如將官(法)之類,因而罷去”,以換取邊境安寧。

病逝相州

熙寧四年(1071年)二月,韓琦被改授為永興軍節度使,被他推辭,仍判大名府 。判大名府期滿後,朝廷根據韓琦的要求,命他再判相州,並拒絕解除他淮南節度使的加官。

自熙寧七年(1074年)秋起,韓琦屢次上表請求致仕,均未獲準。直至熙寧八年(1075年)五月,方才被再度授為永興軍節度使,因韓琦病重,已不能就職 。六月二十四日(8月8日),韓琦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八歲。神宗在禁苑為他慟哭舉哀,又輟朝三日,即日賜其家銀三千兩、絹三千匹,並下詔允許韓琦配享英宗廟庭,特贈尚書令,賜諡號“忠獻”;隨後發兵為其築墓,親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勳”。

宋徽宗時,“追論琦定策勳”,加贈韓琦為魏郡王。

寶慶二年(1226年),宋理宗圖畫二十四功臣神像於昭勳閣,韓琦位列其中。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1505/735.html

“韓琦:北宋宰相、詞人,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貢獻” 的相關文章

朱高熾在位十個月就駕崩了 朱高熾是死於朱瞻基之手嗎

朱高熾在位十個月就駕崩了 朱高熾是死於朱瞻基之手嗎

還不知道:朱高熾在位十個月突然駕崩,到底他是不是死於朱瞻基之手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有時候想想吧,曆史真的挺有意思的,如果朱棣再活一年,朱高熾薨世,朱棣麵對當年老爹朱元璋同樣的局麵會如何選擇,是太孫繼位還是讓漢王繼位。同樣不得不說的是,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

曹操盜墓養活了軍隊好幾年 曹操對誰的墓下手了

曹操盜墓養活了軍隊好幾年 曹操對誰的墓下手了

還不知道:曹操究竟盜取了誰的墓,為何隨隨便便就能養活軍隊好幾年?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無論是在什麼時候盜墓,一般都被看作是十惡不赦的罪行。而封建社會為了防止盜墓的現象發生,統治者通常會製定嚴格的法律來限製盜墓者的行為。但是中國曆史上從來不缺少的就是鋌而走險的人。總...

張昭是什麼出身?他在東吳的地位怎麼樣?

張昭是什麼出身?他在東吳的地位怎麼樣?

三國時代,在東吳的職業人團隊之中,張昭應該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但同時也是一個悲情人物。“遙望曆史的河流,感受曆史的滄桑,下麵和曆史網小編一起走進了解。“內事不決問張昭”、“帶投大哥”這些都是網絡上調侃東吳重臣張昭的段子,在眾多網友心目中,張昭似乎成了個沒什麼骨氣的老頭子。然而,真實曆史上的張昭,遠沒...

吳三桂當初為什麼要清兵入關 吳三桂有反叛之心嗎

吳三桂當初為什麼要清兵入關 吳三桂有反叛之心嗎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吳三桂為什麼要放清兵入關?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說起吳三桂這個人,很多人都會想起他起兵反清的事,特別是他的口號,興明討虜,這句話放在電視劇裏麵或許有些人能信,但是你看看吳三桂的一生,這個人,從他生下來開始,就是個反複橫跳的二五仔。吳三桂生於萬曆四十年的遼東,他的父親...

司馬穎是什麼出身?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司馬穎是什麼出身?他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司馬穎西晉宗室大臣,晉武帝司馬炎第十六子,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永安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馬穎部將石超在蕩陰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晉軍,俘獲晉惠帝北歸鄴城。自此司馬穎牢牢控製西晉朝廷,但不到一年,司馬穎就兵敗逃往洛陽,被堂叔司馬顒抓獲。那司馬穎為何會迅速走向敗亡呢,一,...

劉備三顧茅廬隻為了一個諸葛亮嗎 背後還有什麼目的存在

劉備三顧茅廬隻為了一個諸葛亮嗎 背後還有什麼目的存在

還不知道:劉備不惜三顧茅廬,隻為得到一個諸葛亮嗎?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一、荊州名士集團三顧茅廬,是世人津津樂道,傳頌已久的佳話,劉備禮賢下士,孔明玄德君臣知遇,但也有人從現代視角出發,將其解讀為諸葛亮自我炒作的產物。其實諸葛亮的脫穎而出,自然是由於他不世出的才能...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下場是怎麼造成的?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下場是怎麼造成的?

楚成王,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在位時間是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楚成王是位強國富民的國君,他在位時,不僅勵精圖治,還開疆拓土,並敢於叫板春秋霸主齊桓公,還打死了另一個霸主宋襄公。楚國因為他的緣故,愈發強盛。然而,他最終卻上吊自殺了。這是怎麼...

魏延如果代替馬謖鎮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嗎

魏延如果代替馬謖鎮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嗎

對魏延替代馬謖守街亭能不能守住?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街亭既好守有不好守,說好守是因為諸葛亮足夠重視,給的兵力還算充裕,而且主要任務不是攻城也不是消滅魏軍,阻擋魏軍不要過境就行;說不好守是因為街亭無險可守。馬謖是蜀漢陣營中青代的佼佼者。滿腦子兵書,一肚子經典戰例,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