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他娶太祖寵妃之女,支持朱棣被封侯,選擇漢王卻不得善終

    中國曆史1天前2

    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燕王朱棣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除了跟隨自己一起南征北戰的靖難功臣們、發妻仁孝徐皇後、三個兒子外,還跟兩個人有分不開的關係,這兩位雖然身在南京城,是建文帝的臣子。

    但實際上,這兩位早在靖難之役開始時,便已經背叛了建文帝,暗中給朱棣傳遞關於朝廷的消息。為朱棣靖難成功出了不少力,他們究竟是誰呢?

    一位是朱棣的小舅子—仁孝徐皇後的幼弟

    徐增壽

    ,洪武一朝時因為父親徐達的緣故徐增壽便已經做到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朱棣靖難後,徐增壽還是選擇支持朱棣,經常向朱棣傳遞消息。然而沒有不透風的牆,建文帝最終也得知了徐增壽之舉,將徐增壽抓了起來但並未處死。在朱棣率兵進入南京城後,建文帝心灰意冷之下直接親手殺了徐增壽。

    朱棣登基後,將小舅子徐增壽追封為定國公,子孫後代可以承襲定國公爵位;就這樣徐達家族,便出了兩個可以世襲的公爵爵位。不僅如此,朱棣還將徐增壽這一支帶到北京,極為器重,將徐輝祖(徐達長子,承襲魏國公爵位)後代留在了南京。

    其實向朱棣暗中傳遞消息的並非徐增壽一人,還有駙馬都尉王寧,王寧要比徐增壽幸運的多。雖然也被建文帝發現抓了起來;但是建文帝並未殺了王寧,朱棣進入南京城後便將王寧放了出來,並且將其封為永春侯。

    在建文帝與燕王朱棣之間,王寧選擇了燕王朱棣,這一次王寧確實選對了,為自己掙來了侯爵。然而朱棣登基後,王寧又做了一次選擇,卻因為自作聰明而選錯了,不僅自己丟了性命,而且還將侯爵之位弄丟了。

    說王寧幸運,確實幸運,但他同時又是不幸運的。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娶太祖寵妃之女

    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女下嫁駙馬都尉王寧。這是王寧在明史中之一次出現,也就是說王寧在成為駙馬都尉之前,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罷了,最起碼並非出自功臣之家。

    太祖第六女懷慶公主成穆貴妃孫氏所生

    ,孫貴妃非常值得一提:

    孫貴妃從小便十分聰慧,而且溫柔賢淑,言行舉止皆遵從禮法,是難得的賢女。1360年孫貴妃18歲時,朱元璋親自去跟孫貴妃的哥哥孫楧提親。

    孫貴妃嫁給朱元璋後非常得寵,先後為朱元璋生下四位公主,但隻有兩位公主長大成人:

    朱元璋長女臨安公主

    朱元璋第六女懷慶公主

    朱元璋登基後,將其封為僅次於馬皇後的貴妃,位居後宮諸妃嬪之首,在後宮的地位極高。不僅如此,孫貴妃還是馬皇後在世時唯一一位處理過六宮事務的妃嬪。孫貴妃在侍奉朱元璋時謹小慎微,也會在很多事情勸諫朱元璋,可以說,孫貴妃確實擔得起貴妃這個頭銜。

    隻可惜孫貴妃在洪武七年便病逝,去世時隻有32歲而已。

    懷慶公主在洪武元年出生,序齒排行第六。

    洪武十五年,懷慶公主16歲時下嫁駙馬都尉王寧。

    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洪武十三年是洪武一朝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在這一年發生了胡惟庸一案,並且此案持續10年之久,牽連三萬多人被殺。很多的開國功臣因胡惟庸一案被太祖皇帝下旨處死,而這些被處死的開國功臣中不乏已經與太祖聯姻者:

    孫貴妃所生臨安公主,也就是懷慶公主的同母胞姐,下嫁韓國公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最終李善長全家七十多口人被殺,駙馬李祺與臨安公主雖沒有被處死,但是被流放;

    馬皇後所生皇次女寧國公主,下嫁開國功臣梅思祖的從子梅殷,梅思祖因胡惟庸一案牽連,洪武二十三年全家被殺。

    太祖皇帝第五女汝寧公主,下嫁開國功臣吉安侯陸中亨的兒子陸賢。然而受胡惟庸一案的牽連,陸中亨被處死,並被抄沒家產。

    所以自胡惟庸案發後,朱元璋在挑選兒女親家時,便改變了原先與功臣聯姻的策略,反而傾向於將女兒嫁給一些出身比較低的人家。比如:

    太祖皇三女崇寧公主(馬皇後所生),洪武十七年下嫁牛城

    太祖皇四女安慶公主(馬皇後所生),洪武十四年下嫁歐陽倫

    明太祖皇七女大名公主,洪武十五年下嫁指揮使李英的兒子李堅

    明太祖皇十四女含山公主(韓麗妃所生),洪武二十七年下嫁尹清

    不管是牛城、歐陽倫還是尹清在迎娶公主之前,都是默默無聞的人,若非娶了太祖朱元璋的女兒,或許他們都不會在曆史上留下名字。然而正因為娶了太祖朱元璋的女兒,而“飛上指頭”,得到了太祖的重用。

    而壽州人王寧,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迎娶太祖第六女懷慶公主,成為駙馬都尉,成為了太祖的女婿。

    既然太祖在挑選女婿時不再那麼注重出身,那麼便會注重其是否有才幹,人品是否端正。而王寧便是太祖挑選的一位賢婿,太祖自然會對其極其器重。

    掌管大明王朝五分之一的兵馬

    洪武二十五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發生了三件大事:

    皇太子朱標外出巡查回到京城後不久,便病逝了

    朱標次子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發動藍玉一案,不僅將藍玉除掉,而且除掉了一大批的開國功臣,而這次受藍玉案牽連的開國功臣中,也有很多是已經與太祖聯姻的親家,比如:

    晉王朱棢的嶽父大將傅友德,太祖認為傅友德存在對太孫有威脅,所以處死;

    藍玉的女兒嫁給了蜀王朱椿,藍玉被誅三族,蜀王妃藍氏則因為是朱元璋兒媳的緣故活了下來。

    而王寧因為並非功臣之後,又具有才幹,所以得到嶽父的賞識與器重,奉命掌管後軍都督府。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爆發後,太祖皇帝不僅將在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曆史的丞相製度廢除,而且還將大都督府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軍都督府,每軍都督府都會設置左右都督,官階為正一品。

    就這樣,王寧不僅僅是太祖的女婿,而且還奉命掌管後軍都督府事務,掌管大明王朝五分之一的兵馬,成為朝廷新貴。

    後軍都督府掌管北平都司、北平行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燕山三護衛與太原三護衛

    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晉王朱棢的封地便是在山西太原,太原三護衛便是晉王朱棢麾下的;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北平,燕山三護衛便是燕王朱棣麾下的。

    如此一來,王寧不僅與晉王朱棢之間有經常往來,而且還與燕王朱棣之間有交情。

    晉王朱棢於洪武三十一年病逝,那麼對於王寧而言,私交不錯的藩王便剩下燕王朱棣。

    正是因為如此,王寧在建文一朝全家遭難。

    建文一朝下獄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皇帝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在做皇太孫的時候,便對自己的叔叔們十分不放心。

    而且朱允炆的生母呂太後,原本就是出自文臣之家,父親是太常寺卿呂本;朱允炆的發妻馬皇後也是出自文臣之家,父親是光祿少卿馬全。也就是說,朱允炆並沒有外戚勢力可以依靠。其實之所以如此,太祖皇帝也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然而太祖此舉卻也有弊端,讓朱允炆登基後沒有可以依靠的勢力。

    再加上製衡燕王朱棣的晉王朱棢病逝,朱允炆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所以在兩位輔佐人才齊泰與黃子澄的建議下,開始削藩。

    太祖皇帝去世不過百日,朱允炆便先拿自己的五叔、朱棣的同母胞弟周王朱橚動手。下旨曹國公李景隆連夜趕往周王府,將朱橚以及家人全部押到了京城,貶為庶人。

    建文四月到六月,朱允炆接連削掉四位藩王:

    太祖第七子、齊王朱榑

    太祖第十二子湘王朱柏

    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

    太祖第十八子岷王朱楩

    其中湘王朱柏為了不受辱,一把火將湘王府燒了,而自己則是騎著馬一躍跳進火海。

    此舉讓燕王朱棣意識到自己想要不重蹈弟弟們的覆轍,就必須要先發製人,這年七月朱棣起兵靖難。

    史料中對建文帝朱允炆的評價是“天資仁厚”,但看朱允炆對叔叔們削藩的舉動上看,確實很難看出他的仁厚。朱允炆削藩在朝中自然有支持者,但必然也有反對者。其中最為突出的兩位便是開國功臣徐達幼子徐增壽、懷慶公主駙馬王寧,這兩位雖表麵上是建文帝的臣子,但實際上卻一直在暗中給朱棣傳遞消息。

    徐增壽是到了建文四年左右,才被建文帝發現並下獄的。

    而王寧則要早許多,建文帝得知姑父背叛自己後,不僅直接讓錦衣衛將其下獄,而且還抄沒了姑姑懷慶公主所有的家產。懷慶公主身為皇家公主,從小便錦衣玉食,全部家產被抄沒,一家老小該如何過活呢?

    好在靖難之役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建文四年,燕王朱棣便帶兵打到了南京城下。並且在穀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的幫助下,不費一兵一卒進入南京城。建文帝心灰意冷之下,便親手處死了徐增壽。而駙馬王寧,得以活了下來。

    朱棣進入南京城後,便將王寧放了出來。

    而且王寧是因為幫助自己而被下獄,朱棣自然會厚待妹夫。

    朱棣登基後不僅恢複了王寧駙馬都尉的身份,而且還將其封為永春侯,侯爵可以世襲。

    成祖即位,稱寧孝於太祖,忠於國家,正直不阿,橫遭誣構,封永春侯,予世券。

    在建文帝與燕王朱棣之間,王寧選擇了朱棣;而這一次王寧確實也選擇對了,朱棣稱帝,自然不會虧待王寧這位功臣。永樂一朝,王寧開始位極人臣的好日子。然而就在王寧應該享受榮華富貴的時候,卻因為在朱棣嫡長子朱高熾與次子朱高煦之間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不僅將自己再次折騰到了獄中,而且還將自己世襲的侯爵弄丟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錯誤的選擇

    永樂一朝初期,王寧確實極其得寵,頗受成祖皇帝朱棣的信任,與永樂二年前往北平將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接來南京城。他的長子王貞亮於永樂元年(1403年),便已經被授予禦林前衛指揮僉事,官居正四品。

    然而王寧的一個決定,讓自己的仕途盡毀:

    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成祖朱棣三個長大成人的兒子都是徐皇後所生,也就是說三個兒子都是嫡子。不過按照太祖皇帝留下的祖訓,朱棣毋庸置疑要將嫡長子朱高熾立為皇太子,畢竟在洪武一朝時朱高熾便已經被封為燕王世子,而次子朱高煦與三子朱高燧隻是被封為郡王。

    然而朱高熾從小便喜靜不喜動,再加上身材有些胖,所以騎射功夫並不好。反觀朱棣的次子朱高煦,驍勇善戰,騎射功夫俱佳,是朱棣最喜歡的兒子。

    再加上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煦衝鋒陷陣,多次立下戰功,更重要的是多次救了父親朱棣的命。若是沒有次子朱高煦的話,朱棣可能連登基的可能都沒有,早早便去見自己的父皇太祖皇帝了。正因為如此,朱棣曾對朱高煦說:

    多努力,世子的身體不好!

    朱棣此言無疑是在告訴次子:你長兄的身體不好,我可能會將皇位傳給你。

    朱高煦本就不是安分之人,有父親此言,便對自己的兄長越來越不尊重。

    而且因為朱高煦在靖難之役過程中,此次跟隨朱棣出征在外,在武將中的威望極高。

    所以在朱棣登基後,便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朝中文臣支持嫡長子朱高熾,而武將大多支持嫡次子朱高煦。而支持朱高煦的除了靖難功臣之一功臣、淇國公丘福外,便還有駙馬王寧。

    這兩位是朝中支持將次子朱高煦封為皇太子、舉足輕重的人物,地位極高。

    雖然朱棣一開始在兩個兒子之間徘徊不定,也更加傾向於次子朱高煦,但是最終還是遵從太祖皇帝留下的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將嫡長子朱高熾立為皇太子,將嫡次子朱高煦封為漢王,第三子朱高燧封為趙王。

    雖然大局已定,但是漢王朱高煦並不私心,懇請自己的父親朱棣不去封地就藩,仍舊留在南京,明裏暗裏地陷害太子朱高熾,想要取而代之。

    然而事實證明,並不擅長謀算的漢王朱高煦終究不是皇太子朱高熾的對手,畢竟朱高熾的背後是朝中的整個文臣集團。而永樂七年,王寧便下獄。而在王寧下獄之前,丘福全家被流放了海南,也就是說朝中支持漢王朱高煦的兩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全部落難。

    永樂七年,大明使臣郭驥被韃靼可汗本雅失裏所殺,朱棣非常生氣,七月下旨淇國公丘福為大將,率領十萬大軍北上征伐韃靼。同丘福一同前去的還有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武城侯王聰等人。丘福有一個弱點便是輕敵,畢竟他是身經百戰的靖難功臣,自然不會將韃靼放在眼裏;所以朱棣特地派了幾位性格沉穩的侯爵跟隨一起出征。

    然而此戰,丘福不僅沒有獲勝,反而全軍覆沒。

    不僅丘福死在了戰場上,同丘福一同出征的幾位侯爵全部戰死。

    之所以明軍如此慘敗,是因為丘福輕敵、不聽安平侯李遠等人的勸告,中了敵人的計。

    朱棣得知消息,大怒,直接下旨將丘福全部流放海南。

    就這樣支持漢王朱高煦的淇國公丘福戰死,朱棣決定禦駕親征。

    對於朱高熾以及支持朱高熾的文臣集團而言,這是一個絕好的機會,除掉支持漢王朱高煦的勁敵們。緊隨其後,駙馬王寧下獄,罪名是:

    外盈中險,恃寵縱恣

    當然朱棣並不會單純因為一件事而將王寧下獄,據說這跟朱棣信奉道教,而駙馬王寧信奉佛教也有關係:

    王寧崇尚的佛老之道,有一次王寧看到朱棣在緬懷先帝太祖皇帝,所以便趁機提出:

    世人竭誠誦經,飯僧奉佛,可以福利先親

    王寧的意思是:世人皆誠心向佛,可以給佛家多謝支持。

    太祖皇帝朱元璋在投奔滁陽王郭子興之前便做了幾年的和尚,而朱棣的軍師“黑衣宰相”道衍也是和尚,王寧便斷定朱棣會同意自己的建議。

    然而朱棣卻直接反駁王寧:

    何必能事佛乃為孝乎

    王寧聽到朱棣的話,慚愧地退下了。

    很顯然此時,朱棣已經對王寧不滿。

    而朱棣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信奉道教,他認為自己之所以能夠靖難成功,是因為有真武大帝對自己的庇護。所以從永樂十一年開始便大修武當,耗時12年之久才修建完成。

    不管究竟是何種原因,王寧最終的結局是:入獄。

    在獄中待了兩年後,朱棣將其放了出來,但是重歸自由沒多久王寧便去世了。

    結語

    懷慶公主與駙馬王寧的感情還是不錯的,為駙馬生下三個兒子,其中長子王貞亮早逝,幼子王貞慶則是在日後成為名垂青史的“景泰十大才子”。

    在長子王貞亮與駙馬王寧先後去世後,懷慶公主含辛茹苦將嫡長孫王彝撫養長大。

    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將姑母懷慶公主晉封大長公主,這一年懷慶公主病逝。

    因為王寧獲罪的緣故,他的永春侯爵位也沒有得到承襲。宣德十年,宣德皇帝朱瞻基(朱棣的孫兒)病逝,英宗朱祁鎮繼位。因英宗年幼,朝中之事都是張太皇太後、孫太後與“三楊”說了算。王寧的嫡長孫王彝打算為自己爭取一下永春侯爵位,然而張太皇太後(仁宗朱高熾發妻)並不同意,畢竟王彝的祖父王寧曾支持漢王朱高煦爭奪皇太子之位。

    張太皇太後又怎麼會不介懷呢?

    因此,直接拒絕了王彝。

    就這樣,永春侯爵位一代而斷。

    之所以會落得如此,也是因為王寧沒有認識到:朱棣雖然更加喜歡次子,但是祖製便是祖製,更何況朱高熾作為嫡長子,謹言慎行,從不逾矩,朱棣怎麼會將其廢掉,將次子封為太子呢?

    王寧一生中,先後兩次入獄,也可以說是先後兩次做選擇。之一次的選擇毋庸置疑是正確的,為自己掙來了侯爵;而第二次卻選擇錯誤,讓自己再次入獄,還將爵位弄丟了,實在是可惜。

    參考資料:

    《明史》(卷121)

    《明太祖實錄》

    《懷慶大長公主壙誌》

    《明宣宗實錄》

    《明史丘福傳》

    《明史卷八仁宗本紀第八》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5375.html

    “他娶太祖寵妃之女,支持朱棣被封侯,選擇漢王卻不得善終” 的相關文章

    孫權死後東吳爆發了七年戰爭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孫權死後東吳爆發了七年戰爭 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孫權去世後,為什麼東吳接連爆發了7年戰爭,這得怪孫權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我們都知道孫權在去世之後,東吳這個國家接連7年爆發了好幾場戰爭,這到底是因為什麼才爆發了這麼多場戰爭呢?為什麼在他去世之後很多的人都說這場戰爭的爆發是跟他有關係,所有的責任都...

    黃君漢:隋末唐初名將,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黃君漢:隋末唐初名將,在唐初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黃君漢(581年~632年),字景雲,東郡胙城縣人,隋末唐初名將,汴州刺史黃察之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出身江夏黃氏,英勇善戰。大業八年(612年),應召從征高句麗,頗有功勳。起家立信縣尉,遷越騎校尉、東郡司馬。參加瓦崗起義,授河內總管。兵敗歸順唐朝,授懷州刺...

    王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善於軍事,曾參與平定淮南三叛

    王基:三國時期曹魏將領,善於軍事,曾參與平定淮南三叛

    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輿,東萊郡曲城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將領,追封北海太守王豹的兒子。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王基文武兼備,才德過人。東漢末年,起家東萊郡吏。魏文帝時,舉孝廉出身,授郎中、青州(王淩)別駕,遷秘書郎。得到尚書仆射司馬懿推薦,遷中書侍郎。...

    劉牢之是什麼人?淝水大戰中他的表現怎麼樣?

    劉牢之是什麼人?淝水大戰中他的表現怎麼樣?

    劉牢之是漢高祖劉邦之弟劉交的後裔,東晉末年戰將。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在五胡十六國這個中國曆史上的特別時期,出了一個威震四方的豪傑劉牢之。他起初是東晉北府軍的一個將領,在著名的淝水大戰中一戰成名。由於他指揮有方勇猛無比,率領先鋒部隊首先就旗開得勝,然後趁勢...

    對於秦始皇來說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

    對於秦始皇來說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

    對秦始皇到底是明君還是暴君?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秦始皇既是明君也是暴君,但他不是昏君。何謂昏君?荒淫無道曰昏君,昏聵不明曰昏君。昏君並無誤國害民之心,昏君隻是要滿足他們自己的荒唐欲望。比如陳朝後主陳叔寶,寫得一手好辭賦,聰敏又伶俐,會玩懂生活,隻是不願意去好好地治...

    薑維投降之後被人剖腹取膽 薑維到底做錯了什麼

    薑維投降之後被人剖腹取膽 薑維到底做錯了什麼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薑維聽從命令投降魏國後,為何被人剖腹取膽?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薑維是蜀漢最後的大將軍,深受諸葛亮的喜歡,是諸葛亮欽點的接班人,可他為何結局那麼淒慘?這還是要從頭說起。一。薑維所處的曆史背景三國鼎立的局麵足足六十餘年之久,終以司馬炎建立西晉而結束。...

    關羽和劉備的關係真的情比金堅嗎 曆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關羽和劉備的關係真的情比金堅嗎 曆史上又是什麼樣的

    還不知道:三國真實曆史中,關羽和劉備真的情比金堅嗎?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感情很深,有著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南征北戰幾十年數次生離死別,兄弟多次落於敵軍手上但初心不改,一有機會就重聚。其實這都是...

    康熙死後雍正沒有將宜妃封為太妃,原因是什麼?

    康熙死後雍正沒有將宜妃封為太妃,原因是什麼?

    宜妃是康熙朝早期寵愛的四妃之一。下麵就一起來看看曆史網小編帶來的文章。在清朝,先帝去世後,新繼位的皇帝往往會尊封先帝的妃子們為太妃,並把她們的養老工作安排妥當。可是康熙才去世15日,雍正卻發上諭,狠狠訓斥了康熙的妃子,58歲的宜妃。不光如此,雍正和乾隆在尊封先帝嬪妃時,也都把宜妃排除在外,這是怎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