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中國曆史1天前2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史記》是中國史學之一書,太史公是中國史學之一人。太史公的偉大,看《史記》的體例就能感受得到。《史記》有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對這個體例,李零先生總結得很好:本紀相當於一棵大樹的主幹,世家相當於分枝,列傳相當於枝葉。

《史記》中有《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三代基本是一姓一朝一個本紀,夏是姒姓,商是子姓,周是姬姓。唯獨秦有兩個本紀,翻過《史記》的人都知道,一個是《秦本紀》,一個是《秦始皇本紀》。問題馬上就來了,司馬遷創造了一姓一本紀的編寫體例,為什麼又要違背這個體例?都是秦的曆史,它在統一中國之前和之後是連續的政治體,為什麼要分設兩個本紀呢?這是當代學者也在思考的問題。一般的理解認為,司馬遷有他專門的用意,秦對司馬遷的意義和夏商周不一樣,而且超過了夏商周。秦對漢代的人來說就是近現代史,夏商周卻是古代史;這對司馬遷來說能不重要嗎?秦的曆史關乎漢王朝為什麼能成立及漢王朝政權的合法性問題。所以,他對秦要做綜合、全麵的回顧和理解。

司馬遷的理解分為兩方麵:秦統一前的發展是鋪墊,就是《秦本紀》,寫秦由弱到強、從小到大的漸變過程,大約五百到六百年的發展。始皇上台之後,曆史發生了一個巨變,《秦始皇本紀》將之描寫得非常細致,它分為三個小階段:秦攻拔六國,秦統一之後采取的一係列措施,秦二世而亡。《史記》很關注巨變中的細節。同時要原始察終,揭示秦王朝興亡的原因,為漢王朝合法性尋找理由。當然,《史記》不隻要尋找社會發展的規律,它還是一部生命史,是眾多的生命彙聚成的曆史長河。總之,司馬遷對秦的曆史比較看重,所以分設了兩個本紀。

如果對中國秦漢時期的曆史或考古感興趣,最基本的閱讀文獻就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而讀《史記》一定要讀“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駰的《集解》、唐司馬貞的《索隱》、唐張守節的《正義》。三家注原本各自單行,宋時出現將二家或三家注解並入正文的刻本,其中,三家注最早的合刻本是南宋時的黃善夫刻本。後來在黃本的基礎上又衍生出一些新版本,其中,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刻張文虎校本為官版善本精品。1959 年,顧頡剛先生等著名學者以金陵局本作為底本,對《史記》進行分段標點,並以方圓括弧來表明字句的刪補,形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中華書局《史記》點校本。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後世研究《史記》比較有名的著述,有清梁玉繩的《史記誌疑》、崔適的《史記探源》、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等,以及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中的相關部分。近代考古學興起以後,有學者開始用地下的材料來考證紙上的文獻,最有名的當推王國維,用殷墟甲骨文證實了《史記·殷本紀》的可靠性,並提出了“二重證據法”,被視為新史學的開端。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有一位前輩陳直先生,他對瓦當陶文的研究特別精深,寫有《史記新證》和《漢書新證》,用金石漢簡、銅陶器銘來印證《史》《漢》,創獲頗多。

除了三家注外,《史記》還應該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學家的注,用考古學新的發現、收獲和認識,來對《史記》的記載進行修正、完善和補充。

所以,這本小書是以《秦本紀》為主線,穿插相關的考古資料,以期達到考古與文獻相互印證、相互啟發的效果。在對正文文本簡單考證後,我會提出一些學術問題,然後援引相關的考古發現,乃至筆者自身的經曆和體驗來解答。全書共有八講,涉及二十個學術問題。

秦曆史發展的概況,最重要的參考書是林劍鳴先生的《秦史稿》,在此推薦給讀者。該書成書比較早,1981 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但到現在學術地位依然很高。林先生曾長期任教於西北大學,後來調往北京,1997 年去世,終年63 歲,很可惜。在秦史研究方麵至今還是無出其右者。林劍鳴先生是陳直先生的大弟子,2016 年西北大學專門開過一個會議紀念他,大家最後得出一個共同的結:《秦史稿》之後再也沒有出來一本能與之媲美的係統的秦史著作,希望將來有人能有誌於這個事業。《秦史稿》出版到現在將近30 年了,新材料出了很多,但還沒有一本係統性的著作,來專門講秦的曆史。

我將秦史分為三期: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西周—春秋早期,約三百年。年代下限是公元前677 年秦德公居雍,這是個標誌性事件。

中期:春秋中期—戰國早期,共327 年。從公元前677 年秦德公居雍至公元前350 年秦孝公遷都鹹陽。都城在雍城,今陝西鳳翔。

晚期:戰國中期—秦統一後,共143 年,從公元前350 年秦孝公遷都鹹陽至秦亡。

這個分期是我自己提出來的,與林劍鳴的認識角度不太一樣。林先生是把秦建國之前作為周人附庸的時期劃為之一個時期;第二個時期是春秋時期,與我們現在習慣的中國曆史分期相吻合,其中又以穆公為界分為前後段;第三個時期是戰國時期,其中又以孝公為界分為前後段;第四個時期是秦代。我的分期更多考慮到了秦都城的遷徙特點:中期基本是雍城時期,晚期相當於鹹陽時期。而且這個分期充分考慮了秦物質文化發展的階段性和麵貌上的變化:早期階段的文化麵貌基本一致,進入中期之後文化麵貌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到了晚期,尤其遷都鹹陽之後,秦施行變法,文化麵貌又發生巨變。

在以前的研究中我就談過,秦文化在戰國中期發生了跳躍式的巨變,此前此後像兩個文化,脫胎換骨。除了葬俗沒變,使用的器物包括青銅器在內全部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巨變的原因在於:春秋中期到戰國早期這個階段秦國落伍了,文化發展相對滯後,秦孝公即位之後頒發求賢令,所謂“諸侯卑秦,醜莫大焉”,他有恥辱感。秦國“僻在雍州,夷狄遇之”,東方諸侯把它當成夷狄來看待。因此,秦孝公有焦灼的趕超心理,他要變法,要圖強,要大幅度地吸收東方列國的先進文化。所以戰國中期之後,秦文化有大量東方的色彩,青銅器和三晉的銅器看起來很相像,但和之前秦的銅器在發展脈絡上不銜接。這種文化跳躍式發展的現象,我稱之為文化發展的斷裂。

它發生在商鞅變法之後,在東周列國中是獨一無二的。東方其他列國的文化是連續性的發展,從器物群的演變來看,舊器物的消失和新器物的產生是此消彼長的,是漸變式的;秦文化卻發生突變或巨變。我對秦史的分期,更多照顧到考古學文化發展和物質文化麵貌的情況,中期和晚期的分界我斷在秦孝公遷都鹹陽、商鞅變法。把春秋早期歸入到早期階段,是因為當時雖然秦已經建國,成為一方諸侯了,但其物質文化麵貌和西周還很接近,和春秋中期卻隔得比較遠,所以在這個地方將之斷開。

左 鳳翔長青鎮鹿蛇紋瓦當;

右 雍城豆腐村鹿蛇紋瓦當(采自雍城考古隊資料)

上麵講的是秦的時間發展,現在講秦的空間發展。

學界常說秦有九個都城,八次遷徙。從西往東遷徙,秦人的力量逐漸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最終發展壯大。現分述之。

秦的“九都八遷”(據田亞岐,2015 年)

秦的之一處都邑是西犬丘,其年代至少從西周中期周孝王的時候就開始了,到秦襄公立國的時候還繼續作為秦的都城。它作為中心都邑存在的時間大概有200—300 年。可以把“西犬丘”這個詞分解一下,每個字都值得琢磨:“西”指西方,但在先秦、秦漢時有專門的含義,就是指西縣。秦漢已經實行郡縣製,西縣在今天甘肅的禮縣。秦國早期的好幾處都邑,名字前麵都帶了個“西”字,比如西犬丘、西垂、西新邑、西陵、西陂,因為都在秦漢西縣的範圍之內。2004 年,我們全麵調查了禮縣、西和縣所在的西漢水上遊,目的之一就是尋找西犬丘。

有西犬丘的話,是不是還有相對應的“東犬丘”?的確,在甘肅以東的陝西、山東還有犬丘,而且不止一處。陝西關中就有一處地名叫犬丘,在今天的興平市,周名犬丘,秦名廢丘,漢名槐裏。我們曾經調查過這個古代縣城遺址,即阜寨鄉南佐遺址,規模很大,麵積約300 萬平方米,秦磚漢瓦隨處可見,俯拾皆是,遺址的年代屬於戰國中晚期到秦漢時期。更東麵的山東也有地名叫犬丘。因此,秦的都邑名叫西犬丘,就使學者們產生聯想:秦是不是在東邊的犬丘也居住過,後來西遷把地名也帶過去了?這個觀點目前還缺乏證據,僅僅因為地名相同是不足為據的。

六八圖遺址在紅河水庫,名字跟元代的地名有關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說秦人的都邑西垂(西犬丘)在楊廉川水,也就是今天的紅河。

第二處都邑是秦邑。秦人、秦王朝、秦帝國之所以叫秦,最初來源於“秦”這個地名。秦祖非子,為周孝王養馬,“馬大繁息”,周王很高興,就把他封到了秦這個地方。後來非子的後人逐漸發展壯大,包括秦始皇都是他的直係後代。秦漢時期有縣、鄉、亭、裏的地方基層行政機構,在“秦”設有郵亭,又叫“秦亭”。2005 年、2008 年我們兩次調查天水地區渭河北岸的牛頭河流域,目的之一就是尋找非子的封邑——秦邑。西周時期氏族的命名方式之一,就是以居住地的地名作為族名,地名和族名是一致的。由於被封在秦這個地方,這支人就叫“秦人”,哪怕這個人群組織後來發展成為王國、帝國,名號也不改變,這就是秦人稱號的來源。甲骨文、西周金文也有“秦”字,像一個人拿著杵在臼裏舂米,是一個象形字。

清水李崖遺址( 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資料)

第三處都邑被認為是“汧”。今天關中西部寶雞地區有一條汧河,還有一個汧陽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記載秦襄公二年“徙都汧”,即把都城遷到了“汧”這個地方。但《秦本紀》裏沒有這條記載,所以,很多學者不承認“汧”曾經是秦的都城,但也有學者認為汧就在今天陝西的隴縣。隴縣當地 *** 出於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的需要,很關心也很認可皇甫謐的記載,甚至開發出相關的文化主題公園,比如隴縣的“秦源文化園”。

上世紀80 年代在隴縣縣城東南4 公裏、汧河西南岸的邊家莊發現一處秦國墓地,發掘出春秋早期的銅五鼎墓,表明那裏有高級別的貴族聚落。在墓地東南3裏有一座磨兒塬古城,曾被認為是秦襄公所徙的“汧”。但我們調查發現該城城內大範圍分布著漢代文化層,城牆夯土內夾雜漢瓦,是一處漢代城址。因此,襄公徙汧的說法在考古上尚未得到證實。

隴縣邊家莊春秋墓出土銅器

第四處都邑是“汧渭之會”。顧名思義,就是汧河與渭河的交彙之處。《秦本紀》說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 年)在汧渭之會營建新的都邑,也是秦人進入關中後的之一處都邑。南北向的六盤山—隴山是渭河北岸東、西支流的分水嶺,西邊支流有牛頭河,東邊支流有金陵河、汧河、涇河。渭河穿越隴山的峽穀險峻狹窄,不宜人馬通行,在古代,翻越隴山需循其兩側的支流河穀通道。上述非子的封地“秦邑”位於今甘肅清水縣,就在隴山西側的河穀通道上。由此向東翻過隴山就到達汧河、涇河上遊,沿著汧河順流而下,就到了汧渭之會。

汧河與渭河交彙處有東夾角和西夾角。西夾角有賈村塬,地形高陡;東夾角有三畤塬,地形低平。2008—2009 年,我們全麵調查汧河下遊地區,目的之一就是尋找秦文公所居“汧渭之會”。

汧河下遊春秋時期遺址分布

第五處都邑是秦憲公、秦武公所居的平陽。秦憲(寧)公二年(公元前714 年)“徙居平陽”。今陝西寶雞還有陽平鎮,平陽就在陽平,西距汧渭之會不遠。平陽作為秦都隻有37 年的時間。上世紀70 年代在寶雞太公廟村發現秦武公鍾鎛的窖藏,為尋找平陽提供了重要線索。

以上五處都邑均處在秦史的早期階段,可稱之為秦的早期都邑。這其中可能還遺漏了一處重要都邑——“西新邑”。《史記·秦始皇本紀》後附《秦記》中說秦憲公“居西新邑”。有學者認為這個“西新邑”就是平陽,但我認為它在秦漢西縣的範圍內,在甘肅而非陝西。

平陽與汧渭之會、雍城相對位置示意圖

第六處都邑是雍城,遺址在今陝西鳳翔縣城南。從秦德公居雍到秦孝公遷都鹹陽凡327 年,雍城是秦國曆史上時間最長的都城,前後經曆了18 位秦公的統治。正是在雍城時期,秦國發展成為可與晉、楚比肩的大國。多年的考古工作已經揭示出了雍城的基本麵貌:城址位於紙坊河與雍水河之間,麵積約10 平方公裏,城內多處地點發現有朝寢、宮室、宗廟建築和作坊遺址,在城南分布著秦公陵園。

雍城秦公陵園位置示意圖(據雍城考古隊資料)

第七處都邑被認為是涇陽。《秦記》說秦靈公“居涇陽”,但《秦本紀》中並無這條記載。王國維在《秦都邑考》中認為,秦靈公時向東北擴張領土,與三晉爭霸,因此徙居涇陽;這個涇陽不是漢安定郡的涇陽(在甘肅涇河上遊),而在高陵以西的涇河下遊,也就是今陝西涇陽縣境內。由於靈公及其子孫都葬在雍城,所以王國維認為靈公雖然徙居涇陽,但並未定都,而是作為經營東北的據點。但其位置在哪兒,到現在還一點線索都沒有。2009 年我們曾調查涇陽縣中張鎮的王浩遺址,在涇河北、王浩村南,麵積約24 萬平方米,堆積豐富,采集到秦的雲紋瓦當。該遺址是否與秦靈公所居涇陽有關,還需要確認。

秦公一號大墓出土金器

第八處都邑是櫟陽。《秦本紀》說秦獻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城櫟陽”,遺址在今陝西西安閻良區的武屯鎮。上世紀80年代,在那裏勘探出一個麵積約400 萬平方米的長方形城址,有城牆、門址、幹道、建築基址等。2013 年以來重新啟動了櫟陽城的考古工作,結果發現80 年代勘查的城址其實包括兩座古城(一號和二號),在它西麵1500 米處又發現一座古城,編為三號。三號古城出土葵紋、動物紋瓦當,以及帶“櫟陽”字樣的瓦片,年代屬戰國中晚期,應即秦獻公所建的櫟陽城。

事實上,秦最後一次遷都是從雍城遷到鹹陽,《史記·商君列傳》說“秦自雍遷都之(鹹陽)”,秦孝公將都城從雍城直接遷到鹹陽。櫟陽相當於一個前敵指揮中心,並不是經常居住的都城。秦獻公當時想收複河西之地,即黃河以西、陝西的北洛水這一塊,包括陝西的韓城、澄城、大荔,春秋早期到戰國中期這裏一度被魏國所占據。魏國當時出了一個軍事家吳起,鎮守魏國的西河郡,彼時秦國如骨鯁在喉,如芒刺在背,因為整個關中東部都被魏國占據,國家毫無安全可言,魏軍可沿渭水兵臨城下。秦獻公於是把作戰指揮中心東移,但他終其一生也沒能把河西地奪回來。秦真正、徹底奪回河西地是在秦惠文王時期,那時的國力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秦公簋及銘文

第九處都邑是鹹陽。從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 年)遷都鹹陽,到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 年)秦滅亡,鹹陽作為秦都達143 年之久。遺址在今鹹陽市東的窯店鎮一帶,漢代稱之“渭城”。秦都鹹陽有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秦惠文王時的鹹陽還局限在渭河以北,昭王以後都城擴展到渭河南岸。在都城西郊的鹹陽塬上和東南方向的驪山西麓,都發現了戰國秦王的陵區。驪山北麓則有秦始皇陵。

秦鹹陽“ 水神騎鳳”空心磚

秦的世係比較長,其中早期世係如下:

傳說中秦人的始祖是顓頊,顓頊是黃帝的孫子,五帝之一,在《史記·五帝本紀》裏有載。黃帝是華夏始祖,葬於橋山,在陝西黃陵縣。《漢書·郊祀誌》說黃帝在荊山下鑄鼎,鼎成之日,有龍下迎,黃帝乘龍,群臣後宮共騎者七十餘人,一起升天。顓頊的都城傳說在帝丘,“丘”是東方的地名,東方地形多為丘堆,一個個圓丘形,或者說鼓起的土包包。帝丘在河南濮陽,顓頊一族是東方的族係。西北地形多為“原”。陝西、甘肅是黃土高原地形,從下麵看很高,但頂部很平坦。現在水土流失比較厲害,溝溝岔岔,溝壑縱橫。

女脩是顓頊的孫女。大費(伯翳)輔佐大禹治水,大禹一度想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伯翳,說伯翳很有功勞,但伯翳推給了啟。大費的大兒子大廉又名鳥俗氏,二兒子若木又稱費氏——大費後裔的名字裏很多都帶費字。後來又有孟戲、中衍、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成、非子。成是大駱的長子;非子不是嫡子,是庶子,被封在秦。非子的兒子是秦侯,再下來是公伯、秦仲、莊公。莊公的大兒子是世父,次子是襄公。襄公時秦開始成為諸侯,然後是文公、靜公、憲公。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出土的金箔飾片

秦早期的世係有兩個特點:之一,中潏之前的世係有很大缺環。大費與夏禹同時,相當於夏代的早期;費昌為商湯駕車,相當於商代的早期。前後整整隔了一個夏代。夏代按文獻說法有400 多年,從大費、費氏到費昌之間肯定有缺環,這已經不可考了。孟戲、中衍與殷太戊同時,相當於商代早期;中潏、蜚廉為殷紂王臣下,紂王已到商代末年,是商代最後一個王。商代有400 多年,從孟戲、中衍到中潏、蜚廉肯定隔著代,而且不止一代。總之,中潏之前的秦世係是有嚴重缺環的,中潏之後一代代卻很完整,沒有失載的現象。中潏的兒子是蜚廉,蜚廉的長子是惡來,次子是季勝,由此分為兩支:惡來這一支是秦人,季勝、孟增、衡父、造父這一支就是趙人的祖先,趙即韓趙魏、三家分晉的“趙”。趙人的祖先和秦人的祖先往前追溯,是同一個祖先,秦趙共祖。在探討秦人來源的時候不能把趙人撇開,他們是一家人,這尤其值得關注。

第二,從秦侯開始有明確的紀年。非子在位多長時間不可知,《史記·秦本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等沒有提到,《史記·三代世表》也沒有講到。但《秦本紀》記載秦侯在位時間10 年,公伯在位3 年,秦仲在位23 年,莊公在位44 年,襄公在位12 年。紀年可以一年年從後往前推,相當清楚。莊公、襄公的紀年,每一年都可以和周王的紀年相對應。比如秦襄公元年相當於周幽王五年,即公元前775 年;往前推的話,秦侯即位於公元前857 年。關於秦人早期的世係,這兩個特點是需要知道的。

文章節選自《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梁雲 著 三聯書店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複【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社區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2405/593656.html

“《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 的相關文章

王述:東晉時期官員,安貧守約,不求名位

王述:東晉時期官員,安貧守約,不求名位

王述(303年~368年),字懷祖,太原晉陽人。東晉官員,東海太守王承的兒子。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王述年少喪父,襲爵藍田侯。侍奉母親,安貧守約,不求名位。憑借門蔭入仕,起家司徒(王導)中兵屬,曆任琅琊王(司馬嶽)功曹、宛陵縣令,征虜(庾冰)長史、臨海太守、...

漢水之戰,趙雲說曹兵八十三萬如草芥是什麼意思?

漢水之戰,趙雲說曹兵八十三萬如草芥是什麼意思?

趙雲,漢末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探尋。劉備五虎上將中,趙雲一向以沉穩著稱,和關羽的傲、張飛的猛,有明顯不同。漢水之戰,趙雲勇救黃忠,以少勝多,曹操都敗在趙雲手下。五子良將中的徐晃和張郃甚至都不敢和趙雲交手。趙雲救回黃忠之後,曹操率兵追來,趙雲說了一句很霸氣...

諸葛瑾:三國時期東吳重臣,溫厚誠信,深受孫權信賴

諸葛瑾:三國時期東吳重臣,溫厚誠信,深受孫權信賴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蜀漢丞相諸葛亮之兄,太傅諸葛恪之父。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建安五年(200年),躲避中原戰亂,進入江東。經弘谘推薦,效力於孫吳。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受孫權信賴,稱為“神交”,努力緩和蜀吳兩國關係。建安二...

呂岱:東吳重臣、將領,一生戮力奉公,為東吳開疆拓土

呂岱:東吳重臣、將領,一生戮力奉公,為東吳開疆拓土

呂岱(161年-256年10月21日),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將領。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呂岱本為郡縣吏,因避亂而南渡。受孫權賞識,遂仕於孫氏政權。以督軍校尉之職,與蔣欽等領兵平定呂合、秦狼等叛亂,獲授昭信中郎將。建安二十年(215年),隨孫權進...

徐妙雲是什麼人?她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徐妙雲是什麼人?她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仁孝文徐皇後,朱棣的原配妻子,明朝開國大將魏國公徐達的長女,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將門才女,一代賢後。這是後人對於仁孝皇後徐氏的評價。在很多影視劇裏,徐達的長女都被稱為“徐妙雲”,不過在正史裏並沒有明確記載她的閨名,隻稱之為“徐氏”。這裏姑且稱徐氏為徐妙雲。1407年8月6日,46歲的徐妙雲行將離開...

諸葛亮打仗為什麼要做輪椅 諸葛亮的腿出問腿了嗎

諸葛亮打仗為什麼要做輪椅 諸葛亮的腿出問腿了嗎

對諸葛亮雙腿健全,為何打仗卻堅持坐“輪椅”?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中國古代曆史上出過不少能人和天才,他們中有的人精通詩詞音韻,寫下的詩詞流傳上千年,有的人則是能帶兵會打仗,在亂軍叢中取下敵方上將的首級也不過是小菜一碟。另外還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運籌帷...

曹操的兒子那麼多 曹操為何會選擇曹丕作為繼承人

曹操的兒子那麼多 曹操為何會選擇曹丕作為繼承人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曹操有25個兒子,為何最後選了曹丕做繼承人?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曹操之所以選曹丕做繼承人,主要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曹丕嫡長子的身份,二是因為曹丕本人其實非常優秀。曆史上真實的曹丕,其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奇才。他不光政治鬥爭水平很高,而且執政能力...

曆史上李自成一步步敗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曆史上李自成一步步敗落,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的?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建立了大順政權。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明朝末年,驛卒出身的李自成加入農民起義軍後,經過十多年奮戰,最終脫穎而出,成為明朝的掘墓人。不過,李自成也沒能高興到最後,從他進入明朝國都北京後,僅僅過了一年,他就兵敗身亡。人們感慨李自成推翻明朝腐朽統治曆史功績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