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宋代官帽兩邊的“長杆子”,為何要做得那麼長?說出來你也許不信

中國曆史3天前4

宋代官帽兩邊的“長杆子”,為何要做得那麼長?說出來你也許不信

古人講求衣冠禮製,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都有相應的規章製度。以宋朝為例,每逢大朝會或者祭祀日,皇上要穿袞袍、戴冕旒、持笏板,大臣們則要穿公服,戴禮帽。而平時的小朝會,君臣都比較隨意,身著較為寬鬆舒適的常服,搭配一頂兩邊帶有“長杆子”的官帽,有些人會好奇長杆子的用途,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

這種官帽的正式名稱叫長翅帽,改良自襆頭。襆頭起源於漢朝民間,老百姓們下地幹活時擔心灰塵將頭發弄髒,便在頭頂裹上一塊方巾,這種習俗至今仍在關中地區有所保留。後來,上層的貴族覺得此法美觀大方,紛紛開始效仿。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至隋煬帝時期,人們開始在發髻上加一個硬質保護套,使其保持聳立的姿態,再罩上黑色布帛,使襆頭看起來更加挺拔俊偉,甚是美觀。

到了五代十國晚期,人們嫌棄襆頭穿戴太過於浪費時間,便用金屬絲 *** 出一個支架,再蒙上黑紗,做成方形的定式帽子,隨時可以穿戴或摘下,省去了不少麻煩。宋朝建立後,趙匡胤發現大臣們在上朝時經常交頭接耳,完全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裏。為了整治這種惡習,他下令用竹片和鐵條在帽子上加裝長長的雙翅,長翅帽因此得名。

自此之後,官員們因為帽翅太長,為了避免互相戳到,隻能相互間隔1米左右站著,無法再交頭接耳。如此一來,朝堂確實整肅了許多,但官員們卻麻煩連連。平時行走時,為了避免帽翅被剮蹭到,必須緩步慢走,還要時刻避讓路人和障礙物。處理政務時,免不了要互相討論,但又受帽翅挾製,沒辦法靠得太近,為了讓對方聽得見,隻好大聲說話,結果沒多久就口幹舌燥,隻能被迫休息,這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

如果大家仔細一點,就會發現宋朝的皇帝也都戴著長翅帽,他們倒不是嚴於律己,而是為了體現君臣一體的思想,用以籠絡人心。除此之外,他們普遍認為長翅帽有一種舒張的美,戴上之後能讓人身體的比例看起來更加的灑脫俊美,就像大名鼎鼎的瘦金體一樣。

關於長翅帽還有一則趣事,講的是宰相寇準有一次微服私訪,偶遇一位老人,便與之交談。老人很快便說出了寇準的身份,這讓他很詫異,他的著裝打扮與尋常百姓無異,言行舉止也沒有官僚做派,他不明白自己哪裏露出了馬腳,便向老人詢問緣由。老人直言寇準走路時躲躲閃閃,一看就是常年戴長翅帽養成的習慣,所以斷定他是朝廷命官。

元朝時,粗狂的蒙古人根本不喜歡長翅帽,索性棄之不用,直至朱元璋奪取江山後, *** 衣冠才被恢複。但朱元璋並不喜歡長翅帽,認為其太過於繁瑣,影響日常辦公,於是將兩邊的帽翅縮短,就成了我們都熟悉的烏紗帽。滿人入關後,將自己的穿衣理念引入中原,紅纓帽自此成為官員的標配,而烏紗帽則永遠被淹沒在曆史之中。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4952.html

“宋代官帽兩邊的“長杆子”,為何要做得那麼長?說出來你也許不信”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