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愚昧無比,今藏於大英博物館

    中國曆史6天前5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愚昧無比,今藏於大英博物館。這封信件曾在當時掀起了軒然 *** ,激怒了英國人民,最終導致 *** 戰爭的爆發。一封來自天朝龍顏的信,竟成為中華民族屈辱曆史的導火索,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封信呢?信中有何內容,竟能如此惹怒英國?乾隆寫這封信的緣由又是什麼?

    清朝鼎盛時期:傲視群雄,自滿自足

    公元1735年秋,愛新覺羅·弘曆才10歲就登基繼位,開啟了他長達60年的清朝皇帝之路。而他即位之時,正值康乾盛世的鼎盛時期。

    康熙、雍正兩代君王英明治理,為弘曆打下了國力昌盛的基礎。清朝版圖遍及天山、阿爾泰山一線,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民眾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麵對如此大好形勢,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自然驕傲自滿起來。

    當時歐洲列強正醞釀著新一輪的工業革命浪潮,蒸汽機、紡織機等新興技術不斷湧現。但遙遠的東方大陸上,統治者們渾然未覺,固步自封,對西方的先進技術視而不見。

    乾隆上位後,繼承了康雍兩朝遺留的繁華景象。然而與日益強盛的西方列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朝上下驕奢淫逸,陷入了自滿僵化的狀態。宦官充斥朝野,爭權奪利,國事日漸荒廢,但表麵繁榮掩蓋了根本的腐朽。

    乾隆於1736年下詔欽定"大清國禮"。凡朝貢國家,必須遵循此禮節,向清朝"朝貢進貽"。朝貢國紛紛依從此規,除了英國這個遠在重洋的蠻夷之邦。在乾隆眼裏,英國隻是一個小小的偏遠島國,根本不值一提。

    但乾隆顯然低估了英國的實力。自發現新大陸後,靠殖民掠奪,英國早已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它正處於資產階級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是當時少數幾個崛起的工業化國家之一。

    然而,清帝國的統治者們卻渾然無知,耳目閉塞,絲毫未覺工業革命在西方已經悄然興起。他們打著納貢的旗號,獨享著康乾兩朝遺留的巔峰繁榮,對外夷的一切視而不見,自鳴得意地認為天朝貢產單單就可自給自足。

    這正是乾隆驕橫傲慢、目空一切的根源所在。待到列強的炮火把中國人從夢中驚醒時,已是時candidates太遲,民族危機降臨了。

    遠渡重洋:英國使團東訪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浪潮,英國成為了當時西方列強中最早崛起的國家。隨著製造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興起,英國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市場來銷售工業產品。而東方神秘的大清帝國,正是英國企望已久的目標。

    1792年,英國 *** 派遣了著名的駐印使節馬嘎爾尼率領使團遠渡重洋,前往大清帝國。此行不僅是為了慶祝乾隆皇帝的壽誕,更重要的是尋求與清朝通商的機會。

    隨行的不僅有貴重的生日賀禮,更有蒸汽機、紡織機等當時西方更先進的工業成果。馬嘎爾尼希望通過這些先進設備震撼大清官員們的眼球,從而打開通商的大門。

    然而,當英國使團抵達後,麵對這些"洋人"和他們奇異的"獻禮",乾隆統治下的清朝官員們卻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傲慢與蔑視。他們對馬嘎爾尼一行人的友好示好視而不見,對先進設備的演示熟視無睹。

    在當時大清官員們眼裏,英國隻是一個偏遠的小島,根本無資格和大清帝國平起平坐。至於英國使團帶來的種種先進設備,統統被視為"夷狄之物",不值一哂。

    盡管在現場,不乏有清官員對英國的這些"新奇玩意"表現出些許驚訝,但很快就被高層的輕蔑否定了。為了討好乾隆皇帝,朝野官員們在向乾隆稟報時對英國使團的到訪及其帶來的先進設備簡單帶過,毫無誠意地將其一筆勾銷。

    麵對如此傲慢蔑視的態度,馬嘎爾尼一行人無疑深感震驚和憤怒。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在東方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居然存在著如此目中無人的統治者。

    然而,乾隆和大清官員們的自大狂妄,恰恰源於他們對世界發展的徹底無知。工業革命帶來的科技進步,西方列強日益壯大的國力,這一切在他們眼裏都好像隔著一層迷霧,視而不見。

    他們固步自封,沉浸在康乾盛世積累下來的虛無縹緲的繁榮中,絲毫沒有意識到世界格局的巨大變遷。傲慢、無知和精神懈怠,注定了他們將在未來付出慘重的代價。

    兩種文明的碰撞

    曆史就是這樣,當一個新興文明崛起之時,必然會與陳舊守舊的舊文明發生激烈碰撞。

    當時的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已在英國等國家悄然興起。馬嘎爾尼遠赴中國,帶來的正是工業文明的前沿成果。然而,乾隆統治下的大清帝國卻仍停滯在傳統的農耕文明時代,官員們根本無法理解西方的先進技術。

    兩種文明在東土相遇,注定會引發劇烈的衝突與碰撞。一方固步自封,視現代文明如無物;另一方奮勇前進,追求科技進步。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在此次英國使團東訪中暴露無遺。

    乾隆及其身邊的大臣們,自小就被中華文化的"天朝上國"思想所熏陶。他們被教導認為,中國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是天佑之國,是領導世界的領袖。而其他國家都隻是些微不足道的"夷狄"而已。

    就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讓乾隆及其官員們對馬嘎爾尼一行人帶來的先進技術視而不見。在他們看來,不過是些外夷野蠻人的把戲,怎麼能與中華文明相提並論?

    英國使團隨行帶來的蒸汽機、紡織機等先進設備,在乾隆官員眼裏不過是些稀奇古怪的"洋器",根本無法引起他們的重視。即便當時已經傳入一些西方科技,很多官員也對此充耳不聞、熟視無睹。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英國等西方國家的知識分子已經開始追求科學理性思維,推崇實證主義。他們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將目光投向了自然規律,開始研究並運用科學原理去創造先進的生產工具。

    正是這種現代科學思維的引領,催生了工業革命,也最終造就了西方現代化的道路。與之相比,大清官員們的思維還完全停留在舊有的中華文化框框裏,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這種現代化思維與陳舊思維的碰撞,在馬嘎爾尼使團東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乾隆及其官員無知、狹隘、固步自封,麻木不仁,絲毫無視西方新興的工業文明力量,這注定了中國將在未來的碰撞中陷入深重災難。

    乾隆自大狂妄:976字惹禍信劄

    盡管馬嘎爾尼使團東訪的目的是為了尋求與清朝通商,但在乾隆皇帝及其官員的眼裏,不過是些微不足道的蠻夷而已。麵對英國人的友好示好和先進設備,他們的反應是無視和蔑視。

    馬嘎爾尼一行人在京城備受冷遇後,隻得悻悻而歸。回到英國後,他們無疑將所見所聞如實彙報給了國王喬治三世。

    得知使團東訪的結果後,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自然大為震怒。一個區區東方小國,竟如此目中無人、驕橫妄自,簡直無法無天。為了維護國家尊嚴,他決定著手向乾隆皇帝施加壓力。

    1793年9月,喬治三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托馬嘎爾尼轉交給乾隆。然而,當這封國書傳到紫禁城內時,乾隆皇帝卻根本沒有把它當回事。

    在乾隆的眼裏,英國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蠻夷之邦,一介草民而已,怎敢對大清帝國逾矩呢?於是,乾隆親自擬就了一封敷衍了事的複信,字字鏗鏘,直抒胸臆,態度極為傲慢蔑視。

    這封長達976字的信劄,內容主要有三點:

    一是對英國人的貢品極盡挑剔,認為"散餘計較外夷的玩意"。乾隆認為英國使節所帶的禮物根本不值一哂。

    二是對英國提出的通商要求直接拒絕,理由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互通有無"。即大清帝國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和英國等國通商。

    三是痛斥英國人的無理要求,聲言"自窮於好勇妄彰"。乾隆認為英國人口出狂言,目無尊貴,罪該萬死。

    這封976字的信劄,字字狂傲自大,對英國人的友好癡狂嘲弄,可謂是咄咄逼人、斥責霸道。信中氣焰囂張,咄咄逼人,對英國人頤指氣使,連最起碼的外交禮儀都不講究。

    這封信一出,便在英國掀起了軒然 *** 。英國王室和民眾無不對其中的狂妄語氣感到震驚和侮辱。英國人萬萬沒有想到,一個所謂的"東方小邦"會如此無理取鬧,處處與英國對著幹。

    麵對東方這頭無理狂妄的"睡獅",英國人終於按捺不住了。乾隆傲慢至極的信劄,無疑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為英國對華開戰提供了合理的借口和導火索。

    自那之後,事態急轉直下。英國 *** 決定對華開戰,而那場悲慘的 *** 戰爭也就此揭開了序幕。

    痛定思痛:民族危機拷問中華

    麵對乾隆976字狂妄信劄激起的爭端,英國人憤而對華開戰,爆發了那場災難性的 *** 戰爭。隨後的中英兩次 *** 戰爭,清朝最終被迫簽訂了一係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從此,這個曾經驕傲自大的東方大國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外族入侵,國土被瓜分, *** 遭到嚴重侵犯。中華文明也隨之跌入了低穀,之一次在世界曆史舞台上遭受如此巨大的屈辱。

    這一切,都要從976字信劄說起。如果不是乾隆當年的無知妄自尊大,又怎會釀成這等慘劇?這無疑是中國人民吃盡了傲慢和固步自封的苦頭,也是民族危機的縮影。

    從乾隆到末代皇帝溥儀,整整幾代人都承受著這民族危機的磨難和重壓。麵對列強的槍炮,已經徹底破滅了中華文明那層虛偽的繁華外衣。曾經驕傲自滿的民族主義虛無縹緲的自我意識,也在西方列強的鋼鐵洪流下潰不成軍。

    "中體西用"的口號響徹雲霄,中國人終於意識到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力量,以及中華文明的落後陳舊。中體西用,意在吸收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同時保留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從而實現中華複興。

    清廷腐朽統治者被一一廢黜,晚清維新變法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一派愛國誌士奔走呐喊,試圖從根本上拯救即將崩潰的中華文明。康有為、譚嗣同等人,都將這場民族危機視為中華民族的永生永世大考。

    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一個個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都是中國人對突如其來的民族危機拷問所做出的回應。

    豈料,血與火的新舊交替,並未從根本上解決中華民族的艱難處境。相反,民族危機在辛亥革命後仍未曙光乍現,前路猶自迷離....

    新中國的誕生,標誌著一場浴血奮鬥的勝利,但這並未就此將民族危機的陰霾盡數祓除。抗美援朝、反帝反修、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每一個曆史轉折,都與這場曠日持久的民族危機纏鬥不休,殊為艱難。

    直到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來臨,中華民族才走出了陰霾,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的中國,已然走上了偉大複興的康莊大道。但現代化的發展道路並非一蹴而就,曲折艱辛的過往曆史給中國人留下了太多沉痛的教訓....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4965.html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愚昧無比,今藏於大英博物館” 的相關文章

    漢宣帝是位什麼樣的皇帝?對漢朝有哪些作為?

    漢宣帝是位什麼樣的皇帝?對漢朝有哪些作為?

    劉詢,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以上問題曆史網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其指,自立許婕妤為皇後。”——《漢書·外戚傳》“是時霍將軍有小女與皇太後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擬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

    乾隆為何會退位?是被逼迫的嗎?

    乾隆為何會退位?是被逼迫的嗎?

    乾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後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乾隆皇帝四十三年的時候,乾隆皇帝曾在聖旨中說:“昔皇祖禦極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閑。第此意向未宣示,眾亦不能深悉也。”乾隆這個...

    徐夫人:吳大帝孫權第二任妻子,她有著哪些事跡?

    徐夫人:吳大帝孫權第二任妻子,她有著哪些事跡?

    徐夫人,吳郡富春人,吳郡豪族徐琨之女,又稱徐妃。在謝夫人卒後成為討虜將軍孫權第二任妻子。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無寵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被廢黜。除了吳主權徐夫人以外,其弟孫翊之妻亦姓徐。前者多稱徐夫人或徐妃,後者則多稱為徐氏。人物生平徐氏最初嫁予吳郡陸氏...

    曆史上張裕妃懷孕後為什麼會被餓死?真相是什麼

    曆史上張裕妃懷孕後為什麼會被餓死?真相是什麼

    張裕妃,明熹宗朱由校的妃子,被客氏害得最慘的一個妃子。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朱由校一生育有3子,但都在歲餘就夭折而死。後來,他的後妃張裕妃懷孕。這自然是件於社稷有功的喜事,然而她卻被下令活活餓死,這是怎麼回事呢?張氏是順天府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早在6歲時...

    為拓跋宏生下長子卻被賜死,林氏的一生有多悲慘?

    為拓跋宏生下長子卻被賜死,林氏的一生有多悲慘?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由鮮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雖然沒能實現統一中原,但在一統北方、推動佛教發展、促進民族融合等方麵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北魏時期還有一種殘忍的繼承方式,那就是“子貴母死,立子殺母”。為了避免外戚幹政,北魏後宮中的女性,隻要生下男孩並被立為太子,就會被賜死,元恂的生母林氏就是...

    哥舒翰字唐朝是什麼存在?他的晚年生活是什麼樣的?

    哥舒翰字唐朝是什麼存在?他的晚年生活是什麼樣的?

    哥舒翰,唐朝名將,為突騎施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天寶十五年(756年),唐將哥舒翰率二十多萬大軍出潼關迎擊不到一萬的安史叛軍,雙方在靈寶—潼關大戰。結果唐軍慘敗,丟失潼關,哥舒翰也被叛軍俘虜,更導致長安再無屏障,局勢對唐軍大為不利。那為何二十多萬唐軍打不過一萬叛...

    帝王一怒伏屍百萬 宋仁宗身為皇帝脾氣為何那麼好

    帝王一怒伏屍百萬 宋仁宗身為皇帝脾氣為何那麼好

    對宋仁宗為什麼脾氣那麼好? 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宋仁宗趙禎,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宋仁宗在位的時候,雖然他的才華、謀略、經曆、軍功都算不上十佳,但是他在人格上可以說是中國少有的“好”皇帝,他宅心仁厚,仁慈善良。據說宋仁宗在駕崩後舉國痛哭,就連契丹國...

    漢朝皇帝那麼多 漢武帝是怎麼脫穎而出的

    漢朝皇帝那麼多 漢武帝是怎麼脫穎而出的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為什麼漢武帝能在漢朝曆代帝王中脫穎而出?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曆史網小編一起看一看。大家都知道漢武帝很出名,可以說幾乎是和秦始皇齊名。但是漢朝的皇帝很多,為什麼大家認為隻有漢武帝和秦始皇齊名呢?細看漢朝的曆史可以看出其實幾代漢朝的皇帝都對待政務都很勵精圖治,像劉邦和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