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力主減少一個師,結果致10萬大軍被殲滅

    中國曆史1天前2

    1945年8月,曆時14年的抗日戰爭終於以日本無條件投降而落下帷幕。隻是此時的神州大地上還沒有歸於平靜,國民 *** 正在苦心孤詣的謀劃獨裁統治,竊取我們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勝利果實。於是,國內解放戰爭又接踵而至了。

    在解放戰爭中的一係列戰役中,淮海戰役無疑是最為難打,最為複雜的一場。國共雙方對待這場戰役的態度都是非常的小心謹慎,恐怕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而深得蔣介石賞識的黃維此時卻聽信旁人做了一個決定,卻讓他們葬送了十萬士兵的性命。那麼為什麼黃維會如此輕信他人呢?

    淮海戰役前夕

    說到黃維,不得不說他與蔣介石之間的淵源了。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的黃維曾經打過大大小小數次戰役,淞滬會戰中出色的表現更是讓他收到了蔣介石的激賞。他先後擔任過解放戰爭的副總司令,還籌辦過軍事學校,為蔣介石輸送了大量的人才。

    而在淮海戰役未打響的時候,蔣介石就感受到了來自 *** 的壓力。此時讓誰上戰場這個難題已經在蔣介石的腦海中盤旋好多天了。

    蔣介石一直都是任人唯親的一個人,於是在這種時候他也自然而然想到了自已一直以來都很賞識的黃維,再說黃維既有實戰經驗,又有戰略思維,所以蔣介石便派他擔任這次戰役的總司令。

    再說我軍,對待這次戰役也是非常重視的。毛主席等人經過了一番精密的籌謀,也做出了非常細致的規劃。而我黨派出的,就是劉鄧大軍。

    由於我軍籌謀縝密,在黃維帶人來到前線之後,才發現劉鄧大軍早已在此處安營紮寨,準備來個甕中捉鱉了。

    而黃維眼見自己前進的路途受阻,也就在原地紮寨,再做打算。隻是還沒等黃維部隊反應過來,我軍就派出一隊人馬將黃維的後路也包抄了,此時黃維部隊是真真正正被我軍所包圍了,退路也沒有了。

    雖然形勢如此,但是劉鄧大軍仍然不敢有絲毫懈怠。因為黃維率領的十多萬人馬都是精兵強將,又有著頂尖的武器,因此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的。

    黃維的計劃

    黃維也算是久經沙場了,他在麵對這樣嚴峻的形勢時,也深深地明白不能坐以待斃,唯一的辦法就是帶人突圍出去。

    那麼帶多少人突圍?從哪裏突圍?這就非常重要了。如果突圍不成功,那等待他們的隻有死路一條,再也沒有反抗的機會了。

    黃維最初的設想就是帶著四個師的兵力,集中攻打一個點。這樣就能打出一個突破口來,然後破了當前的局勢。

    客觀地說,黃維這個計劃不是沒有可能實現的。畢竟當時我軍的武器並不是非常高精尖,而黃維計劃中四個師的兵力實在是不容小覷。如果他們真的朝著一個點猛打,那麼也是有可能突圍成功的。

    更何況,雖然當時候我軍已經將其包圍了。但是我們包抄到黃維部隊後麵的時間並不長,所以一些防禦工事還沒有完善好。所以黃維原有計劃中的突圍成功率大約可以達到50%。可見,黃維也是一個老練的將領了,這個手段是比較高明的。

    那麼計劃製定好後,新的問題又來了:誰去打頭陣呢?先鋒部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否突圍,能否撕開一個口子,這關係到後麵的戰局走向。

    此時,黃維手下的一個軍官站了出來,主動請纓,表示自己願意擔負這個任務。這個人就是110師師長廖運周。

    計劃生變

    眼見著廖運周願意主動承擔大任,黃維心中十分感動,認為自己長期以來的培養沒有白費心思,因此對廖運周大加讚賞。

    廖運周或許是被吹得飄飄然了,他向黃維提出了一個建議:“將四個師的突圍兵力換成三個師,主力師跟在後麵隨時增援便可。”

    廖運周之所以有這樣的建議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畢竟主力師是陳總長的起家部隊,如果全軍交代進去了,那也輸得太難看了,後來也不好交差。

    說到這裏,黃維更是大為感動了。他一邊感激廖運周願意臨危受命,一邊又感動廖運周願意這麼為大局著想。於是便聽取了他的建議。

    誰知,就是這一建議導致了他們十萬大軍全軍覆沒。三個師的兵力完全不能突破我軍的堅實防禦,勢單力薄的軍隊最終導致了他們走向了整個戰局的失敗,連黃維都成了我軍的俘虜。不知道他在被我軍俘獲的時候會不會後悔自己聽取了廖運周的建議呢?

    可見,廖運周提出建議的目的是為了減少兵力,減少兵力的目的是為了打一個漂亮的仗,回去之後好交差。但是,戰局並不是打的漂亮,打贏了才是最關鍵的。

    事實上,這次戰局並不是從廖運周提出建議,黃維采納建議,減少兵力那一刻,他們就注定失敗的。而是從他們妄圖竊取勝利果實,在中國的土地上實行獨裁統治那一刻開始,他們就已經注定了敗局。

    人常說書生帶兵,有死無生。這句話也有一定的道理,黃維此前在軍事院校一直培養人才,但是對於實時戰局的把控,戰略的實行並不甚了解。這才導致雖然他的原有計劃很縝密,但是最終也未能實現。

    結語

    黃維帶兵就讓我們想到了趙括紙上談兵的故事,或許讀書人本就不宜帶兵。這並不是對他們的歧視,而是戰場上的情況本就瞬息萬變,這就需要更加經驗老道的人帶兵,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否則耳根子軟,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就容易導致敗局。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遇到自己已經決定了一件事,但是聽從別人意見之後就導致失敗這種情形。可見,這種時候堅持自己的想法有多麼的重要,即使最終真的失敗了也不會感到後悔。

    圖片來源於 *** ,如有侵權,聯係刪除!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2405/595294.html

    “上級決定用4個師突圍,他力主減少一個師,結果致10萬大軍被殲滅”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