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諸葛瑾與諸葛亮:諸葛兄弟二人為何各事其主?

中國曆史7年前 (2017-03-08)2

1951年底, *** 乘火車南下視察,走到濟南時停下,在那裏看了看。在視察期間, *** 向當時濟南市委書記、市長穀牧問了三個問題,據說全將那位山東榮成出來的才子問倒了。其中的一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姓諸葛?穀牧看了看 *** ,沒有答上來。 *** 笑了笑,從容地說:你讀過陳壽的《三國誌》嗎?在《諸葛瑾傳》裏有個注,說明孔明的先世姓葛,原籍是諸城,後來移居陽都(臨沂的沂南)。當地葛姓是大族,非常排外,孔明的先人因本祖來自諸城,故自稱諸葛,以別於當地葛姓。後世相沿,就姓了諸葛。

*** 對穀牧講的這段曆史故事,道出了諸葛之姓的來曆。當然,學術界關於諸葛一姓之來源也有其他幾種說法,比如有一說是該姓出自有熊氏之後,為詹葛姓所改。相傳春秋時齊國有熊氏之後有複姓詹葛,因為齊地人讀音訛諸葛氏,後就改為諸葛氏了。

諸葛亮在家裏排行老二,上麵有個哥哥叫諸葛瑾,下麵有個弟弟叫諸葛均,另外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當過司隸校尉,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官了;其父親叫諸葛圭,曾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的郡丞,相當於地級幹部。但是在諸葛亮3歲時他的母親去世了,8歲那年做官的父親也病逝了。他哥哥大他7歲,早早就出去闖蕩江湖,而幼小的諸葛亮與更小的諸葛均無依無靠,被叔叔諸葛玄收養。父親去世不久,叔叔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位於今江西境內的豫章太守,這樣諸葛亮與弟弟就隨著叔叔去了豫章。可是到那裏沒幾天,朝廷又派來一個叫朱皓的人取諸葛玄而代之。無奈之下,諸葛玄又帶著兩個小侄子去投奔他先前就有些交往的荊州更高長官劉表,在那周圍找了個山清水秀之地安了家,那地方在襄陽城西二十裏,號隆中,有個小山崗,人們稱其為臥龍崗。

關於諸葛亮到底在出山前隱居於何地,曆來都有爭議,到現在河南與湖北兩地人都互不服氣,這個說諸葛亮從山東出來後是到河南安陽居住,這有他自己《出師表》中的話為鐵證: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裏的“南陽”顯然是指河南的南陽。但是反對者認為,那裏的南陽還在曹操控製之下而非劉表的根據地,諸葛亮的叔叔是投奔劉表的,不可能去河南,肯定是去劉表的地盤湖北。當然,他們還舉出並推理出許多事例來,以此說明諸葛亮就是定居於湖北的襄陽而非河南的安陽。或許是諸葛亮筆下誤,把襄陽寫成了安陽?另有一派觀點認為:或許是諸葛玄開始時是帶著侄子先到了河南安陽,後來又遷居到了湖北襄陽一帶?我個人還是傾向於諸葛亮是定居於湖北而非河南的一說。當然這裏麵的爭執還會繼承下去,可能永遠都沒有令所有人都信服的結論,因為這畢竟是久遠的曆史。

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時年16歲的諸葛亮與弟弟就隱居於隆中,他好學不倦,結交良友,誌向高遠,自比管仲樂毅,名聲傳於鄉裏四周,人稱其為“臥龍”,後娶其老師黃承彥之女兒黃月英為妻。他在那裏積蓄知識的能量,在觀察天下大事,以備隨時出來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

在叔父去世的前兩年,也就是公元的195年,諸葛瑾到了當時的曲阿,也就是現在江蘇省鎮江丹陽,那裏是孫堅的根據地,孫家的兵力多集中於此。諸葛瑾為什麼沒有與兩個弟弟一起跟隨叔叔去投奔劉表?史書上沒有交待,我想還在由於他當時已長大成人,足可自己獨立去外麵的世界打拚一番,而不必如兩個弟弟那樣必得依靠叔父。諸葛瑾,字子瑜,他在曲阿居住期間,先是結識了孫權的姐夫,兩個人成為好朋友。孫權的姐夫聽了諸葛瑾的談話後,驚為天人,為其才識所折服,遂向孫權推薦。後來,諸葛瑾又與魯肅交好,魯也向孫權舉薦他。這樣,諸葛瑾就與魯肅等一起成為孫權的賓待,不久升為長史,轉中司馬。

諸葛瑾為人溫和誠實,又胸懷寬闊,還有政治與軍事才能,所以很得孫權賞識與重用,孫對他也很是放心,許多重大的事情都委托他去辦理,特別當諸葛亮成為了劉備的軍師與蜀漢的丞相之後,東吳政權要與劉備聯合共抗曹操,孫權更看重諸葛瑾的作用,曾派他去與劉備方麵聯係勾通。這樣,諸葛瑾就在外交上為東吳做出別人無代替的貢獻,贏得了孫權上下的好評。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特別與劉備方麵溝通時,諸葛瑾是公事公辦,從不涉及個人的感情。公元215年他出使蜀地,與弟弟諸葛亮在賓館裏隻談公事,而沒有論及私情,這表明兄弟兩人都是極有原則性的人,他們怕別人以此說三道四,從而影響兩方關係,也破壞了兄弟感情。

222年,關公死後,劉備要為結義的弟弟報仇,就起兵東進伐吳,吳王孫權一時不知所措,急於求和。諸葛瑾給劉備做書勸和: 陛下老遠來至白帝,就是因為吳王侵取荊州,危害關羽,怨深禍大。不肯講和,此小人之心。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計可立決,不複谘之於諸將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盡管諸葛瑾對孫吳政權忠心耿耿,可還是有人在說閑話,有人就造謠說諸葛瑾已把自己的親人送到劉備那裏,他自己也準備叛逃。可這樣的傳聞在孫權那裏沒有市場,他對諸葛瑾很是了解,他說:“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可見孫權對諸葛瑾還是十分的信任,這樣的信任一直延續著,當諸葛瑾在南郡之時,又有小人跳動出來挑撥離間,說他與劉備有密秘關係。這個閑話到處流傳,年輕的將領陸遜不相信那傳言,為其辟謠。

謠言傳到孫權那裏後,孫權再度為諸葛瑾說了一番好話:“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嚐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於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曰:‘弟亮以身失於人,委質家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今豈當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並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一定之分。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

這段孫權的原話載於《三國誌·吳書》中的一個名叫注裏,意思非常好懂,所以不必翻譯。此話清楚表明孫權對諸葛瑾的極度信任與高度理解,特別是提到當年諸葛亮到東吳後,孫權欣賞其才華,想將其留下,曾找諸葛瑾試圖去做弟弟的思想工作,可當哥哥的明白弟弟是一個怎麼的人,就如同他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一樣。弟弟孔明不會背叛他的主人劉備,就像諸葛子瑜不會背叛主公孫權一樣,但這並不妨礙兄弟之間的感情。不過,兄弟倆各為其主,而這兩個主人有團結聯合的時候,更有相互爭利的時候,這也讓這對兄弟處在一種矛盾之中,他們小心謹慎地處理著各方的關係,維護著本國本集團的利益,同時還兼顧著兄弟的感情,這的確很難辦,也就是他們都具有高尚的品德、為人忠厚,又有大智慧,所以才能周旋其中,處置得當,未出差錯,換了一般的人,那或許兄跑到弟弟一邊,或弟弟投靠邊了哥哥,或兄弟鬧得勢不兩立,你死我活。

不過,諸葛瑾在對蜀漢的外交上,也有過一次小小的不順。關羽敗走麥城後,諸葛瑾曾勸說關公投降東吳,但關大將軍是何等人也?他豈能投降?關羽大對諸葛瑾大發了脾氣,並說:若不是看在孔明的份上,就將你殺死。弄得諸葛瑾很是難堪地回來。

孫權稱帝後,諸葛瑾被任命為大將軍,同時兼豫州牧,在東吳有很大的權力與影響,這也是孫權對他信賴的表示與結果。而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也很受重用,他是孫權兒子的師傅,後來也成為權傾東吳的將軍與地方長官。這人也極有智謀,極像其叔叔諸葛亮。因諸葛瑾臉很長,東吳人都笑稱為長臉驢。有一次,孫權宴請群臣,可能他喝了幾杯,心情也不錯,就開起了玩笑,讓人牽來一頭驢,又當眾用尺子量了量驢臉,緊接著用筆寫了幾個字:“諸葛子瑜。”那時正好諸葛恪也在場,就請孫權把筆賜於他。孫權同意了,隻見諸葛恪在孫權所寫的那幾個字後麵增添了兩字:“之驢”,前後對照完整一看,就是“諸葛子瑜之驢”。孫權看到此景,當場歡笑不止,並將那驢賜於諸葛恪。此小事足見諸葛瑾之子的機智,這真的是一種家傳式的機智,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他人是學不到的。

也就是在這個宴會上,孫權又問了諸葛恪:你父親與你叔叔諸葛亮哥倆,究竟誰更優秀?諸葛恪當場答到:我父親更優秀些。孫權驚問:為什麼這樣說呢?諸葛恪回答:我父親知道的事,我叔父不知道。這意思也可以說是他父親畢竟歲數大,經曆的事多,所以自然是知道的東西多一些,故而優秀一些。當然,這也是維護其父形象的一個表現。公元241年,諸葛瑾病逝,享年68歲。他的這個壽命遠遠超過了他的父親與弟弟。

諸葛亮的故事,人們都已基本知曉,一部《三國演義》與不同版本的電視連續劇都讓他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早已成為忠誠與智慧的化身,不管學界對他有何不同的評價,都無法從人們的心抹去對他的美好形象。所以,在這裏我不想過多地去談論他的所作所為,還要圍繞他與他哥哥的關係、對劉蜀政權的忠誠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

從曆史的記載中,我們看不到諸葛瑾對諸葛亮有何關懷關照或影響,作為哥哥的諸葛瑾在父親去世後,早早獨自到外麵去闖世界,他沒有一直陪伴在兩個弟弟身邊,弟弟的成長似乎與他沒有什麼關係。諸葛亮何以能成為那樣一個特別聰明特別有能耐的人?這一點我想首先還在於他的天資奇高。從諸葛氏家族上幾代人的情況看,都是智商極高的人,他的父親能幹到泰山郡丞之位置,決不是等閑之輩;他的叔叔也曾被任命為豫章太守,還與袁術、劉表有關係,也並非池中之物;他的哥哥與侄子在東吳居高位、有大權,也表明都是特別英達之人。沒有一定的智商,即使後天再努力,怕也是達不到一定高度的。但是僅有天生的資質還不夠,後天的學習也是極為重要的,沒有這一點,再聰明百倍的人,也是一事無成的。那麼,年紀很小就到了荊州、隱居於隆中的諸葛亮的知識從何而來?我覺得他的啟蒙老師就是他的叔叔諸葛玄,這位可敬的叔父既然把兩個侄了帶到身邊,那肯定是盡了教育的責任。從他叔父的職務上可以判斷,那也是一個學問有誌向的人,他在不得誌時,必將自己平生所學傳授給侄子。因為諸葛亮比他弟弟諸葛均更為聰明,所以他學得自然是多一些,領悟的深一些,後來的出息也自是大一些。

叔父去世時,諸葛亮已經16歲,我想那時的他已經基本掌握了他此後出山時所用的書本知識,對於他此前的曆史與中國的地理概貌,有了全麵的了解,對於天下的局勢也形成了自己的分析與判斷,但也可以肯定的是,那時他的還太小,在許多方麵還不成熟,所以還要主磨練。從16歲到27歲他遇到了劉備,這11年間,就是諸葛亮在臥龍崗苦心磨曆的11年,也是他由幼稚走向成熟的11年。叔父離開人間後,他的另一位恩師應當是他後來的嶽父大人黃承彥老先生了。據傳這位黃先生也絕對是位高人,他的知識的全麵性與深刻性可能要超過諸葛玄。有了黃先生的教導,加之諸葛亮本人原來的基礎與天資,他的成長就突飛猛進了。

他的另一種磨曆的方式應當是交友,諸葛亮因為誌存高遠,所以他交的朋友也都是有才華有知識有抱負的高人,如徐庶、崔州平、司馬徽、龐德公等,都是一時之俊傑。從朋友那裏得到人生之經驗、啟迪與課本上沒有的社會常識,還有相互砥勵而生成的誌向、氣質,對一個人的成長是極為重要的。據《三國誌》裏麵講,諸葛亮曾經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一起外出遊學,在遊學時,那三個人對所學的具體專業知識務求精熟,而諸葛亮卻隻了解其大略。他每天不論是早晨還是晚上都是十分從容的樣子,但卻時常抱著膝蓋而長嘯不止。有一次他對那三位說:“你們三位將來若是當官的話,我看可以做到刺史或郡守的位置上”。那三個同學隨之問了諸葛亮將來能到什麼地步,可他笑而不語。這也表明年輕時的諸葛亮是很有大誌向的,他的誌向顯然不在刺史或郡守那裏。但年輕時的這一切都與他的那位親哥哥諸葛瑾沒有半點關係,他哥哥遠在江西,他在湖北,相距甚遠,即使有通信,也不會太多。

但血濃於水,盡管自小到大沒有得到哥哥的關懷,可那畢竟是哥哥,所以諸葛亮對其兄長還是懷有深厚感情的。他後來出使東吳,極力要聯孫抗曹,固然出於大局的考量,然也不排除因了諸葛瑾身在東吳之緣故,他去東吳,一方麵是公事,一方麵也可借此看望一下多年不見的兄長。而後來在處理蜀與吳之關係上,諸葛亮總是竭力主張與吳和好,維護兩國的友好關係,而總是在避免兩國出現紛爭,這裏麵當然政治大局還是首位,哥哥在那邊公幹的因素,有沒有?我看也是存在的。

當然,諸葛亮在把握兄弟感情與兩國關係方麵,如同諸葛瑾一樣,是極有分寸的,他們兄弟在這方麵有拿捏一個度的高超本領,不管是他出使東吳,還是哥哥去蜀漢,兄弟可以見麵,而又絕不超越界限,一切都在他們的心中,那是不言而喻、心照不宣的感情與感覺。

那麼,誌大才高,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去投奔劉表、曹操或孫權,而偏偏要輔佐劉備、並能一生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從他當年所處的地理位置上看,從他叔叔是劉表的朋友這個角度上看,另外再從他老嶽父黃先生與劉表是親戚關係上看,諸葛亮最有條件去投靠劉表,可他沒有這樣做。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劉表根本不放在諸葛亮眼中。

一個有大才大誌的人,不僅是需要有人來賞識他來重用他來理解他,他也需要去尋找他看得起信得過的英主,劉表顯然不是諸葛亮理想中人,他雖名顯一時,可終究是個窩囊之輩;曹操是一代英傑、世所罕見的梟雄,可在諸葛亮看來,他不是正統的代表者,是奸雄是篡奪漢政權的壞蛋,怎麼可能為他做事呢?江東孫氏父子兄弟都是有能耐的人,哥哥又在那裏做官,並得到重用,按正理說諸葛亮到那裏去是有條件的,也可大有前景的,但他也沒有去,而且在出使東吳、聯孫抗曹的過程中,孫權也有意想留他在東吳,可諸葛亮眼中的東吳還是不如他的主公劉備更仁義更合乎道義更正宗。

諸葛亮是一個受著儒家思想影響極深的人,有著很正宗的皇統觀念,他認為隻有劉備才是正確道路與力量的代表者,而曹與孫都不是,他們是旁門左道,是叛逆者,是應當被除掉的勢力集團。這是諸葛亮選擇劉備的思想基礎,但是假若僅僅是這樣的,那也還不夠,還有看劉備的為人到底怎麼樣。正好,劉備的仁義大氣與忠厚都完全合乎諸葛亮的要求,也深深感染打動了他。

劉備在江湖上雖有“皇叔”之名,然畢竟是一個賣草鞋的草根,他的所謂的家勢之顯赫,那還是遙遠的過去,與他似乎沒有什麼關係了。但這個草根自小就表現的不同凡響,有骨氣有誌向,有做大事的潛質。他“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結交豪俠,年少爭附之。”陳壽在《三國誌·先主傳》的最後部分評論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這樣一個有大誌的人,當他三次親自去光顧諸葛亮所居的臥龍崗,以真誠來打動那位青年才俊時,誰又能不被感動呢?

諸葛亮在27歲之前盡管地直隱居於隆中,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他對當時社會上的幾派人馬,比如曹操、劉表、袁氏兄弟、江南孫氏兄弟,當然也包括對這位劉皇叔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劉備此前在江湖與社會上的表現,早就傳到了諸葛亮耳朵裏,他也肯定將曹劉孫等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以至劉備不辭辛苦三次登門來拜訪他後,他就斷定這個大耳郎將成為他終身依托終身為之效勞的主公。

從“隆中對”開起,他就打定主意一生跟隨劉備。自此以後一直到他去世,他都忠心耿耿、全力以赴地為劉備、為蜀漢政權而獻出自己全部的智慧與心血,沒有、也不可能存有半點不忠或背離的想法,這是他的人品所決定的,從一而忠,終生不悔,這就是諸葛孔明的為人。他能為後世所傳頌,除了他的智慧外,他的忠誠品格也占了極為重要的分量。在這裏不能不稱讚一下劉備這個人,他能讓關羽張飛等一班粗人武將死心塌地為他效力,又能讓諸葛亮這樣的天才服務終生,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這一點上他比劉邦更勝一籌,可與劉秀相提並論。

諸葛亮在一般民眾的心中有著神一般的地位,那是小說與視影劇的影響,而並非真實的曆史。真實的諸葛亮當然有智慧有能耐有品格,可他畢竟是人而不是神,凡是人都會犯錯誤有缺點,他也不會離外。魯迅在《中國小就史略》中評價道:“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話算是說到了骨頭上。諸葛亮一生小心謹慎,特別是建立蜀漢政權和劉備死後,他更事無巨細,都要躬身自為,這樣不僅自己受了忙累,也影響了其他人的發展與進步;他信任馬謖而導致街亭的丟失,是他識人用人上犯下的大錯,在這一點上他尚不如劉備高明;他幾次北伐都沒有收到明顯的成效,是明知不可為而偏為之的表現,也表明他在政治上的欠缺一麵。另外,“草船借箭”原本是孫權導演的故事在小說中卻移到了他的身上,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也都與他無關。

陳壽,這位冷靜深刻的大史學家在《三國誌·諸葛亮傳》中,最後客觀地評說了孔明:“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給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中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織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而勸戒明也。”在陳壽看來,諸葛亮的治世之才能要超過管仲與蕭何。可這位史家最後又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還說他“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我看陳壽的評價還是較為客觀公允的,這與羅貫中的演義大不相同。

諸葛瑾與諸葛亮兄弟倆,出身並不怎麼高貴,尤其是父親還早早離開人世,他們後來各自在吳蜀都是成功人士,都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業績,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這當然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東漢末年,社會混亂,軍閥割據,人才也隨之而有了用武之地。試想,假若現在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躲在一個小山崗處隱居起來,還會有如同劉備這樣的人三次登門相求嗎?他不出來參加筆試麵試,還能找到飯碗嗎?當然,要相同的社會背景下,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的,那還要看他本人的能耐大小了。諸葛兄弟都是才華橫溢人,有經天緯地之能,又各自有人賞識,所以才有了施展他們才華的舞台。社會環境與個人的能耐,加上好的伯樂,這幾點缺一不可。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703/114108.html

“諸葛瑾與諸葛亮:諸葛兄弟二人為何各事其主?” 的相關文章

呂後為什麼將戚夫人折磨成人彘 戚夫人最後活了多久

呂後為什麼將戚夫人折磨成人彘 戚夫人最後活了多久

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呂後為何非要將戚夫人折磨成人彘?受此酷刑的戚夫人又活了幾天?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劉邦建立漢朝的功績值得肯定,但其人品也一直飽受詬病,尤其是他對待原配呂後和一對兒女的冷酷態度,這或許也是後來呂後“黑化”的原因,據《史記》記載,劉邦去世後,呂後曾殘忍地將其寵妃戚夫人折...

麋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臣,被劉備待以上賓之禮

麋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臣,被劉備待以上賓之禮

麋竺(又作糜竺)(?~約221年),字子仲。東海郡朐縣人, 東漢末年劉備帳下重臣。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麋竺原為徐州富商,後被徐州牧陶謙辟為別駕從事。陶謙病死後,奉其遺命迎接劉備,成為其幕客。更與其弟麋芳拒絕曹操的任命,跟隨劉備周旋。在劉備潦倒時,麋竺給予他很大...

三國眾多名將中,有哪些人最後的結局是戰死沙場?

三國眾多名將中,有哪些人最後的結局是戰死沙場?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今天曆史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在正史中,三國有四位名將戰死沙場,真正做到了馬革裹屍,按理來說,作為武將,戰死沙場是最好的歸宿,但是,誰死的最不值呢?誰死的最憋屈呢?這裏麵按戰死的先後順利排列。第一位戰死沙場的是袁紹大將顏良。顏良是河北四庭柱之首,孔融稱讚顏良勇...

張詠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張詠是什麼人?他的一生是什麼樣的?

張詠亦稱張忠定、張乖崖,太平興國年間進士。不知道沒關係,曆史網小編告訴你。明代文學史家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講到了一件事:“張乖崖守成都,兵火之餘,人懷反側。一日大閱,始出,眾遂嵩呼者三……”這裏的張乖崖,就是宋朝開國初期的大臣張詠。宋朝建國以後,四川很不平定,爆發了多場動亂。規模最大的莫過於王小波...

朱元璋傳位朱允炆那麼不放心 朱元璋為什麼還要傳位

朱元璋傳位朱允炆那麼不放心 朱元璋為什麼還要傳位

還不知道:朱元璋那麼不放心朱允炆,為什麼還要傳位給他?而不是傳給朱棣?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其實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後,每天都是忐忑不安的,他一直懷疑自己的決定!他害怕這個孫子壓不住朝堂上的大臣,也害怕他治理不好天下。想幫他鏟除所有潛在的威脅,於是才有了藍玉案這...

三國演義中張郃的死與魏延和關興有何關係?

三國演義中張郃的死與魏延和關興有何關係?

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張郃作為曹魏名將,以用兵巧變著稱,張郃不僅武藝高強,而且善於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連諸葛亮和劉備都很忌憚他,最終,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退軍時,設伏將張郃射死,除掉了這個心腹大患。在正史中,張郃追到木門,被箭射中右膝而死,在演義中...

都是一方霸主 曹操為什麼對孫權如此佩服

都是一方霸主 曹操為什麼對孫權如此佩服

對曹操為何那麼佩服孫權?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公元212年,曹操為報赤壁戰敗之仇,親率大軍40萬與孫權對峙於安徽省濡須口。可是曹操看到孫權兵船上刀槍耀眼,防守森嚴,士氣旺盛,找不出一點兒破綻,於是發出了他那句著名的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的感慨傳到了長子曹丕耳...

陸抗:東吳後期名將,與父親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

陸抗:東吳後期名將,與父親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赤烏八年(245年),陸抗襲封江陵縣侯,起家建武校尉,統領父親陸遜五千部眾。 赤烏九年(246年),遷立節中郎將,把守柴桑。建興元年(252年),拜奮威將軍。太平二年(257年),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