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公子光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中國曆史9年前 (2015-05-18)88

吳王闔閭,春秋末期吳國君主,前514年到前496年在位。以上問題曆史網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

公子光是古吳國第二十四代皇帝,他勵精圖治、傾聽民聲、廣納人才、任賢用能,並根據國內實況製定強國富民的振興計劃,其作為實乃不小。能將一個不算富裕的江南下國打拚成春秋諸強中的五霸,便知他不凡的能耐,可以這麼說:“吳國的強大自他而成,吳國的沒落也是由他而起。”原因就是野心生害,今天就來聊聊他的過往。

一、起野心,謀帝位

公子光做皇帝曆史上一直充滿著爭議,如果按照當時的傳位規矩,他應該吳國的第二十一代皇帝,因為第二十代皇帝是他的親生父親專樊,他又是長子,接位乃是天經地義的事。何況他文韜武略皆造詣頗深,確實是個皇帝胚子,如果他是順位為帝,吳國可能要前進數個朝代都不是戲話。公子光失位的原因就出在他爺爺壽夢的身上,壽夢有四個兒子,公子光的父親長子專樊,次子餘祭,三子餘昧和四子季劄,壽夢看中了老四季劄的才能,認為他是接班的更佳人選。

公子光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但要是傳位於他顯然是壞了老祖宗的規矩,也不曉得考慮了多少天,竟然突發奇想地立下新規:待他百年之後,其皇位由兄弟四個輪流做。其意就是皇帝之位最終還是落於季劄之手,此話實際上隻說了一半,季劄之後的皇位又歸於誰?是從頭再來還是直接由季劄的後人接位,此缺為以後的宮亂留下了伏筆。幾個兒子都聽老爺子的話,一點私心不見,老大專樊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公子光,依章傳給二弟餘祭,老二也照章傳位給老三餘昧,臨到老四就出了問題。

老三病重便要將皇位傳給老四季劄,沒想到季劄一口拒絕,對皇位毫無興趣,再逼就提出要離家出走。弟兄幾個都不是貪權的主,但也不是睿智君,因為,在此情況下本應該拿出個服眾的辦法,或者形成個決議什麼的,也就不會生亂,因為畢竟後人之多人心撥測嗎!餘昧見老四不受,加之情況緊急,隻得很草率地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僚,這裏也不排除其有私心作祟。按理說皇位也應該歸還於老大家,起碼走個人倫過場也能安撫人心於人,不至於激發晚輩間的矛盾。

公子光見皇位平白無故地落到了弟弟頭上,心中那個憤恨無法忍受,從此怠政,僚也覺得皇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便對這個哥哥處處敬重,事事讓著。可他心裏依然不平,想法隻一個,那就是這個皇位本來就屬於自己的,便日思夜想要奪回皇位,就在這個時候,吳國來了位能人伍子胥。此人便是楚國的棄臣,因其父親和哥哥都被楚國給殺害,跑到吳國來想尋報仇之機,沒想到吳王僚對他並不感興趣,最終同公子光搭上了割頭的關係。

吳國內因被伍子胥看得個清楚明白,既然搭不上僚,隻能與公子光為伍,沒多長時間兩人打得火熱,還為公子光找來一位叫專諸的鐵杆兄弟殺手。經過一段時間的密謀劃策,上演了一出“專諸刺王僚”的曆史大劇,公子光終奪皇位,但也留下了曆史罵名,殺弟奪位也不見得光彩。

二、避人言,遷都於蘇州

公子光當了皇帝總感覺背後遭人指點,如何才能去掉近況,想來想去也沒個好辦法,他想到有句古言:環境能改變人。便想換個環境,經過多方論證決定將吳都由無錫的梅裏遷移的蘇州,美其名曰:適宜發展。其實此話根本半點不通,因為,吳國自開國就建都於梅裏,而且是江南之一個國家,又經過二十三代皇帝的打造,無論是區域位置還是交通政治經濟等,江南又有何處能比?這裏就一個原因——逃避。

到了蘇州後,公子光也確實不負眾望,首先推行了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施恩行惠,任賢使能,並且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不過數年功夫便使吳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和壯大。公子光自然名聲大起,並得到全國上下一致的擁護,殺弟奪位的陰霾一去不返,此上的公子光飄了起來,仗著國家安穩、百姓豐衣足食且樂於為國獻身,其狂野之心又生,伍子胥見火候已至,便稍作蠱惑公子光就率領大軍攻打楚國的附屬國——徐國。

公子光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見滅了徐國楚國的反響並不大,便一鼓作氣地開始討伐楚國,沒想到楚國這個泱泱大國根本不禁打,連著五仗都輸得慘不忍睹,僅僅十天吳軍便攻入了楚國的國都,迫使楚國遷都。這場戰爭創造了春秋時期攻占大國都城的先例,吳國是歡欣鼓舞,第二年,隔壁看不慣吳國作為的越國出來打抱不平,出軍進攻吳國,卻被吳軍給打的是朗朗大敗。按理說公子光不會放過主動找上門的越國,他卻選擇再次伐楚,好像跟楚國有不完的過節,或是楚國好欺負,其實不然,這都是伍子胥的計謀,他在借刀殺人,為的是報殺父兄之大仇,非是公子光與其結仇。

滅了徐國敗了越國,趕跑了楚國,吳國開始大興,一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周圍鄰國無不懼怕。到了接位的第十九年,公子光開始收拾越國,親自率領大軍伐越,兩軍在嘉興交戰,或許是年年征戰的緣故,這回公子光不但沒占到便宜,而且被越軍斬落了大腳趾,被迫回撤,不知是急火攻心還是受 *** 過大,在回來的路上就斷了氣,一代梟雄就此沒落。

細看公子光的人生軌跡,不難看出他是個作為不錯的皇帝,前幾年一意治國,讓弱國在短時間內通過發展而國強民富是可圈可點。但富而不淫乃真君子,可他卻仰仗自己的富裕和強大而恃強淩弱,連年征戰不但消耗國資而且送了親家性命不說,也為吳國的沒落留下了隱患。其實,除了自有的野心之外,整個過程他都被伍子胥左右,這麼拚命地征伐楚國,吳國並沒得到多少好處,則是替伍子胥報了家仇,也就是用人出現重大問題。

公子光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承了皇位,沒想到他同父親一樣有恃強淩弱的毛病,卻比父親軟弱許多,加至好色成性,最終成了吳國的末代皇帝。

可惜,當初公子光冒天下之晦殺弟奪位,並移都於蘇州說是為了發展和繁榮,想不到僅僅傳承了一世半就將強大的吳國給埋葬掉,實在是人生的莫大諷刺。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https://xlxlzx.com/201505/59.html

“公子光是什麼人?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的相關文章

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 兩人到底誰更加厲害

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比 兩人到底誰更加厲害

還不知道:司馬懿、諸葛亮,到底誰更厲害?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從表麵上看諸葛亮更強,因為他曾多次大敗司馬懿。在此過程中,司馬懿甚至都不敢和諸葛亮正麵交鋒。但是雖然諸葛亮多次取勝,但是並沒有傷到曹魏的元氣。 而且由於司馬懿戰術得當,打不過你,我就硬守。雖然這有點無賴...

宋祁:北宋官員、詞人,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宋祁:北宋官員、詞人,他擔任過哪些職位?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小字選郎,北宋官員、著名文學家、史學家、詞人。司空宋庠之弟,宋祁與兄長宋庠並有文名,時稱“二宋”。詩詞語言工麗,因《玉樓春》詞中有“紅杏枝頭春意鬧”句,世稱“紅杏尚書”。範鎮為其撰神道碑。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天聖二...

朱祁鈺直接越過了太子朱見深成為皇帝,是為何?

朱祁鈺直接越過了太子朱見深成為皇帝,是為何?

朱祁鈺,即明代宗,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下麵曆史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土木堡之變發生後,明英宗被俘。瓦剌“奇貨可居”,用明英宗要挾明朝,想從明朝撈到極大的好處。當時於謙等大臣為了不受瓦剌的要挾,準備另立皇帝。另立皇帝,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就算另立皇帝,照一般的情況,...

朱標死後朱元璋還有其他兒子 朱元璋為何跳過兒子傳位孫子

朱標死後朱元璋還有其他兒子 朱元璋為何跳過兒子傳位孫子

對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跳過兒子們,直接傳位給孫子朱允炆?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曆朝曆代以來最為傳奇的一位帝王了,完完全全的草根逆襲記,從毫無背景毫無資本的農家孩子起家,做過乞丐,當過和尚,最終一步步地走上了九五之尊之位。正如我之前所說,每一位開國皇帝都...

攻陷洛陽對李自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攻陷洛陽對李自成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李自成,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之後建立大順政權。以上問題曆史網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家一一揭曉。明朝末年,自陝西而起的農民起義席卷明朝數省之地,天下大亂。至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農民起義軍經過十多年的轉戰和淘汰,李自成和張獻忠已經脫穎而出,成為起義軍序列中,最有聲望的首腦。本來,在此之前,後來推翻明朝...

乾隆對令妃如此喜愛 乾隆為何沒有立令妃做皇後

乾隆對令妃如此喜愛 乾隆為何沒有立令妃做皇後

還不知道:曆史上的令妃很受乾隆喜愛,為何乾隆不在她生前將之立為皇後呢?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嘉慶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是乾隆在嫡妻富察皇後去世後最受寵妃嬪,也是乾隆在與第二任皇後輝發那拉氏反目成仇之後,後宮中實際的女主人。她十年之中為乾隆生育了六名子女,可以說是乾隆獨寵...

小周後最後是什麼結局?她的死與李煜有何聯係?

小周後最後是什麼結局?她的死與李煜有何聯係?

小周後,南唐司徒周宗長女,得到後主李煜恩寵。這是今天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趙光義侵占小周後的事件,是在各種筆記中廣為流傳,卻沒能收入正史的一個史料。這個史料是說,小周後隨李煜來到開封後,趙光義經常宣小周後進宮,數天後才出來。出來後,她便大罵李煜。罵聲傳到了屋外,聽到的人...

魏延如果代替馬謖鎮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嗎

魏延如果代替馬謖鎮守街亭 魏延能受得住嗎

對魏延替代馬謖守街亭能不能守住?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街亭既好守有不好守,說好守是因為諸葛亮足夠重視,給的兵力還算充裕,而且主要任務不是攻城也不是消滅魏軍,阻擋魏軍不要過境就行;說不好守是因為街亭無險可守。馬謖是蜀漢陣營中青代的佼佼者。滿腦子兵書,一肚子經典戰例,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