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中國曆史 > 正文內容

四大貝勒都是誰 四大貝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中國曆史8年前 (2016-11-22)2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喇登基為汗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

四大貝勒都是誰 四大貝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努爾哈赤死時,皇太極繼承大汗位置。但與其他三位親王一同主持朝政,被稱為四大貝勒時期。他們稱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在四人中,皇太極排在最後,這並不表示他的地位低。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這說明他們的地位和權力是同等的。

四大貝勒

大貝勒代善

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元妃佟佳氏所生,1583年七月初三出生,清太宗皇太極之兄。他的後裔可以無限世襲禮親王王爵,是鐵帽子王。萬曆三十五年(1607),與兄褚英、貝勒舒爾哈齊統兵襲取斐悠城瓦爾喀之民,敗烏拉兵於烏碣岩,斬烏拉貝勒博克多,因功賜號“古英巴圖魯”。四十一年(1613),從努爾哈赤滅烏拉。四十四年(1616)後金建立後被封為和碩貝勒。

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從克撫順城,敗明援軍。四年,在薩爾滸戰役中,多立戰功,繼取開原、鐵嶺、敗蒙古牢賽兵。八月克葉赫西城。六年,從破沈陽、遼陽。十一年(1626年),與諸子立皇太極為汗。

四大貝勒都是誰 四大貝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統兵圍錦州,敗明援軍。三年十月,從皇太極征明,趨京城、下良鄉。五年,圍困大淩河城,敗明軍四萬,生擒監軍張春。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死,八月,與諸王貝勒擁世祖福臨即位,以鄭親王濟爾哈郎、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在四大貝勒中阿敏、莽古爾泰先後被革去大貝勒之職,惟有代善表現乖巧,對皇太極誓表忠誠,風光一生。此外代善在順治時曾大義滅親殺死鼓動多爾袞自立為帝的子孫碩托與阿達禮。 在努爾哈赤諸子中,代善一係還是最顯赫的一支。在清朝世襲罔替的八大“鐵帽子王”中,代善祖孫三代就占了3個,即代善首封的禮親王爵,其子嶽讬首封的克勤郡王爵,其孫勒克德渾首封的順承郡王爵。

二貝勒阿敏

阿敏(滿語:ᠠᠮᡳᠨ,轉寫:Amin;16世紀末-1640年),清朝宗室,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次子,天聰初年四大貝勒之一。1608年與褚英征伐烏喇。後三年再伐烏喇,擊敗布占泰。因作戰勇敢,戰功卓著,天命元年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被封為和碩貝勒,號稱“四大貝勒”,阿敏以序稱二貝勒。

四大貝勒都是誰 四大貝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1619年,參加薩爾滸大戰。後出征朝鮮。其後數年,數次出師進攻明境。但因桀驁不馴,不遵上命,燒殺搶掠,於天聰5年(1631年)6月被皇太極削爵囚禁,十年後病卒。

三貝勒莽古爾泰

莽古爾泰(滿語:ᠮᠠᠩᡤᡡᠯᡨᠠᡳ,穆麟德:Manggūltai,太清:Manggvltai;1587年-1633年1月1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四大貝勒之一。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受封為和碩貝勒。1619年,參加了薩爾滸大戰,先隨清太祖在薩爾滸全殲明總兵杜鬆所率的六萬之軍,複又南下殲滅劉綎部四萬餘眾。

1620年受命追襲明軍,直至渾河。1626年攻擊喀爾喀巴林部,獨自率兵渡河,斬俘甚眾。太宗即位後,數次進攻明軍,屢立戰功。1632年卒。死後被揭發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其封爵。 和阿敏,代善,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

四貝勒皇太極

皇太極(滿語:ᡨᠠᡳ᠌ᠵᡳ,轉寫:Hong Taiji,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明天啟六年(1626年)在沈陽繼後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聰。他對內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對外相繼征服了蒙古和朝鮮,並多次帶兵攻打明朝,將西部邊界擴張至錦州、寧遠一線。

皇太極除了發展實力之外,也不斷發兵入侵明朝。1636年,遠征蒙古的察哈爾部,被漠南蒙古部落奉為“博格達·徹辰汗”(“天賜聰慧”的可汗,即“天聰”義譯)。同年改國號大清、年號崇德,在沈陽稱帝,正式建立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又改女真族名為滿族,定滿語為國語。仿漢製(重用 *** 範文程),立百官。此後又以朝鮮國拒絕朝賀為由,大舉南下侵略朝鮮,迫其臣服,將明朝在清朝後方的這一個重要盟友勢力鏟除。

1643年,皇太極逝世。其弟多爾袞與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最終由第九子福臨(順治帝)繼位,由多爾袞攝政。

背景和終止

努爾哈赤時代的國家製度,以議政會議為核心,八旗製度為骨幹,基本上是對部落舊製的改造。國家製度需要進行相應的變革。這種變革,是以皇太極即位為開端的。

加強汗權。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是經過議政會議諸王推舉而繼承汗位的,當時諸王均享有很大權力,尤其是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和碩貝勒,均年長於皇太極,曾與他並稱“四大貝勒”。皇太極臨朝時,三大貝勒並坐左右同受臣屬朝拜。皇太極不能不為結束旗主並立、事權不一的局麵竭盡全力。首先,擴大議政會議人選。在八旗各設總理旗務大臣,與諸王共議國政,以達到分散諸王權力的目的。

四大貝勒都是誰 四大貝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1629年(天聰三年)廢除四大貝勒按月分直政事的舊製,改以諸貝勒代之。1631年(天聰五年)頒行的《離主條例》,在裁抑八旗旗主特權方麵具有重要意義。《條例》規定,凡八旗貴族犯有私行采獵、隱匿戰利品、擅殺人命、奸汙屬下婦人等罪愆,準其屬人和奴仆告訐。告訐屬實,準予離主。1632年,取消“凡國人朝見,上與三大貝勒俱坐受”的儀式,改由皇太極一人“南麵獨坐”。與此同時,借故囚禁阿敏,處罰莽古爾泰,二人先後死去。三大貝勒中僅剩代善一人,對皇太極唯命是從。皇太極執掌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在八旗旗主中形成舉足輕重的實力地位。

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

版權聲明:本文由追風曆史網發布,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鏈接:/201611/95784.html

“四大貝勒都是誰 四大貝勒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的相關文章

劉備要是統一三國的話 劉備會不會除掉諸葛亮

劉備要是統一三國的話 劉備會不會除掉諸葛亮

對如果劉備一統三國,他會除掉諸葛亮嗎?五虎上將中哪些人會倒黴?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曆史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早在商王朝,梟已然作為王朝的圖騰出現了。梟雄則是形容烈鳥一樣的人物性格,逐步演變成為形容胸懷大誌、內附機心、殺伐決斷、不囿古今的人物。用通俗話來說,這類人往往有...

龐德公:東漢末年名士、隱士,與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士交往密切

龐德公:東漢末年名士、隱士,與隱居襄陽一帶的名士交往密切

龐德公是荊州襄陽人,東漢末年名士、隱士。接下來曆史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龐德公與當時徐庶、司馬徽、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被譽為知人。對諸葛亮、龐統...

馬援的一生有何作為?他沒能成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是因為什麼?

馬援的一生有何作為?他沒能成為雲台二十八將之一是因為什麼?

雲台二十八將,是指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的過程中,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28員大將。不知道沒關係,曆史網小編告訴你。馬援“少有大誌”,長大後擔任郡督郵。在一次押送重犯途中,馬援“哀而縱之”,自己亡命北地郡。許多當地人敬佩馬援私放死囚的義舉,心甘情願歸附他,使馬援成為數百戶人家的主人。馬援經常激勵他們:“丈...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著怎樣的經曆?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他的一生有著怎樣的經曆?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農,號薑齋,人稱“船山先生”,湖廣衡陽縣人,明遺民,明末清初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唐甄並稱“明末清初四大啟蒙思想家”,學者王朝聘的兒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崇禎五年(1632年),考中秀才,組織“行社”、“匡...

魏延為何沒能改變街亭之戰的結果?

魏延為何沒能改變街亭之戰的結果?

街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發生於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馬謖為先鋒,駐紮街亭,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安排,對兵法生搬硬套,被張郃切斷水源,遭到慘敗。危急時刻,魏延和王平趕來救援,迎戰張郃,但是,為何未能改變整個街亭慘敗的戰局?魏延...

宋朝時期的士大夫是什麼地位?權利有多大?

宋朝時期的士大夫是什麼地位?權利有多大?

士大夫作為宋代的政治主體和文化精英,宋朝之興盛自然離不開其貢獻。感興趣的讀者和曆史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北宋是自漢唐盛世之後的另一個盛世王朝。陳寅恪先生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複振。可見宋朝的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高峰,宋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得益於宋朝...

諸葛恪: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權臣,他為何變得越發獨斷專權?

諸葛恪: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權臣,他為何變得越發獨斷專權?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琊陽都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權臣,大將軍諸葛瑾長子。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諸葛恪在陸遜病逝後任大將軍代領其兵,之後被孫權任命為托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軍政大權。執政初期革新政治,率軍抗擊魏國取得東興大捷頗孚民...

劉備臨死前明明有遺言 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馬謖去守街亭

劉備臨死前明明有遺言 諸葛亮為什麼還要馬謖去守街亭

還不知道:諸葛亮為何不顧劉備臨終遺言,執意讓馬謖守街亭?的讀者,下麵曆史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